问题

全国人大法工委:特定情形下拟对最低刑责年龄作个别下调,你怎么看?哪些特定情形应该被纳入?

回答
“特定情形下拟对最低刑责年龄作个别下调”,这个提议在全国人大法工委的调研和讨论中出现,确实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作为一项可能触及人权、社会治安和青少年发展的重大法律调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审视。

我的看法是,这是一个需要极其审慎推进的议题。 设立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为了在保障社会秩序和公民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客观事实。简单地、普遍地下调最低刑责年龄,很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大于正面效应,比如可能加剧青少年犯罪的恶性循环,也可能导致对未成年人的过度惩罚,不利于其回归社会。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传播的便捷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化,一部分未成年人接触信息、模仿行为的渠道和速度前所未有。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一些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其恶劣程度、社会危害性以及对受害人造成的创伤,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对“未成年人”的传统认知。在这种背景下,“特定情形下个别下调”的提议,如果能够科学、严谨地界定,也许可以作为一种“补丁”式的解决方案,以回应社会对于某些极端恶性犯罪的关切。

关键在于“特定情形”的界定。 这才是这个提议的核心所在,也是最考验立法智慧和实践智慧的地方。如果界定不清、标准过于模糊,很容易被滥用,或者反而成为制造新的社会问题的导火索。在我看来,应该纳入的“特定情形”,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的考量维度,并且要足够具体、可操作,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误伤:

一、犯罪行为的极端恶劣程度和性质:

性质: 必须是那些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严重侵犯公民生命权、健康权,且性质极其恶劣的犯罪。例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强奸、绑架等,尤其是那些带有极端残忍、手段特别凶残、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形。
手段: 犯罪手段是否极其残忍、冷血,是否超出了普通未成年人出于冲动或缺乏认知可能实施的范围。例如,预谋性强、有计划性、使用特殊工具,表现出高度的冷酷无情。
后果: 犯罪行为造成的后果是否极其严重,例如导致受害人死亡、重伤残,或者造成了广泛的社会恐慌。

二、犯罪人的主观恶性与认知能力:

辨别能力: 需要有科学、权威的评估机制来判断该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时,是否已具备了对自身行为的性质、后果有相当程度的认知,并且能够理解其行为违反了法律和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这不能仅仅依靠年龄,而要结合其接受教育的程度、心理评估结果等综合判断。
预谋性与计划性: 犯罪是否是经过周密策划、预谋已久,而不是一时的冲动或模仿。例如,事先购买工具、踩点、制定作案计划等。
行为的独立性: 犯罪行为是否是其个人独立完成,还是受到他人(包括成年人)的胁迫、教唆或操纵。如果是被胁迫或教唆,那么其自身的责任能力需要重新评估。

三、社会危险性评估:

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公众安全和心理造成的冲击有多大。某些犯罪,即便实施者是未成年人,但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可能与成年人犯罪相当。
再犯可能性: 根据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否可以相对准确地判断其再犯的可能性极高,并且对社会仍构成重大威胁。

具体可以纳入的“特定情形”要素(需要高度细化和科学界定):

1. 特定严重罪名下的特定情节:
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犯罪手段极其残忍,如肢解、焚烧;或犯罪动机极其卑劣,如为报复、泄愤而精心策划;或者受害者是特定的弱势群体(如幼童)且犯罪性质极其恶劣。
强奸罪、抢劫罪、绑架罪: 实施的手段极其暴力,情节极其恶劣,如对多人实施犯罪,或犯罪过程中造成受害者严重精神创伤或身体残疾。
放火罪、爆炸罪等危害公共安全罪: 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且明显具有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意图。

2. 精神和心理评估结果:
通过司法精神病鉴定,证明该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时,虽然未满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但其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已经达到了足以承担一定刑事责任的程度。需要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和多方位的评估,避免主观臆断。
评估结果需要表明其主观恶性极深,缺乏悔罪表现,且社会危险性极高。

3. 证据的充分性与确定性:
对于这些“特定情形”,证据必须是确凿无疑的,能够清晰地证明犯罪的性质、手段、后果以及行为人当时的主观状态。任何模棱两可或仅凭推测的情况,都不能作为下调刑责年龄的依据。

4. 犯罪行为的“成熟度”:
某些行为,虽然由未成年人实施,但其表现出的策划性、组织性和技术性,已经超越了普通青少年应有的认知和能力范围,显示出“成人化”的特征。例如,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大规模诈骗,或者组织实施复杂的犯罪活动。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是在“特定情形”下,这种下调也应该是“个别”的、“例外”的,并且要伴随极其严格的法律程序和慎重的考量。 这种调整不应该变成一种常态,更不能形成“诱导效应”,让社会误认为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容忍度在下降,从而鼓励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犯罪。

在具体操作上,我还认为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增加司法审查的严格性: 对于拟下调刑事责任年龄的案件,需要设立更高级别的检察机关或审判机关进行审查和批准,确保程序的公正和严谨。
完善配套的教育、矫治和帮扶措施: 即便被追究刑事责任,也应在刑罚的执行上区别于成年人,更加注重其改造和教育,帮助其回归社会。单纯的惩罚,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往往弊大于利。
建立定期评估和反思机制: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对于任何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调整,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评估周期,根据实施效果、社会反馈等因素,对法律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完善。

总而言之,全国人大法工委提出的“特定情形下拟对最低刑责年龄作个别下调”,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它触及了法律的底线、人性的边界以及社会的未来。如果真的要推进,必须建立在对“特定情形”极其精确、科学、人道的界定之上,同时辅以严格的程序和完善的配套措施,力求在维护社会正义和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之间找到一个审慎的平衡点。不能因为少数极端个案,而动摇整个法律体系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原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开始想提一句,14岁可不只是刑事责任的门槛,还是幼女保护的门槛。一旦全面下调,会带来系统性的影响。这个后面还会说到。


这个问题的面很广,包括民事责任年龄下调了,刑事是不是要跟上?是不是要考虑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在其《关于少年司法系统中的儿童权利问题的第24(2019)号一般性意见》中的观点?另外,一到全国两会召开就有委员提出相关的议案,是否要充分吸收社情民意?

《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4条规定,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不应规定太低,应考虑到情感和心智成熟的实际情况。有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表明,12~13岁儿童的成熟度和抽象推理能力仍在发展中,因为他们的额叶皮质仍在发育。因此,他们不太可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影响,他们仍受到进入青春期的影响,甚至于有些儿童的大脑在青春期结束后仍在发育。(牛帅帅,2020)

下调刑事责任年龄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举一个例子,正如回答开头所说,如果说刑事责任年龄从14岁的基础上向下调整,那就意味着14岁的少年有行为控制能力,是否也意味着14岁的少女具有了性同意能力?如果是的话,对于幼女的保护力度就会相应地下降。所以说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是一个体系性的问题。

下调刑事责任年龄也不一定能实现更好地报应和预防目的。前面说的青少年缺乏行为控制能力,这主要是针对报应刑功能能否实现的问题。此外,据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期间受到的刑罚越重,未来越有可能再犯。如果说对青少年得犯罪行为进行惩戒是为了预防再犯,那么是否有比下调刑事责任年龄更好的办法呢?

国内反对下调刑事责任年龄的声音,并不是鼓励未成年人逃避责任,恰恰是提出一些比下调年龄更好的替代方案,例如借鉴外国做法制定专门的少年法,并且加强对家长“监督过失”的惩罚等等。(刘俊杰,2020)


再谈谈恶意补足年龄。

所谓恶意补足年龄,就是说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儿童如果被证明实施行为时存在恶意,可以被视为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这种制度相当于模糊化了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缺乏一个明确的年龄界限。

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对此持反对意见:

委员会感到关切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儿童被控犯有严重罪行,存在允许降低所适用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做法。这种做法通常是为了应对公众压力,而不是基于对儿童发展的理性理解。委员会强烈建议缔约国废除这种做法,并规定一个标准年龄,低于这个年龄的儿童不得被追究刑法责任,没有例外。

甚至于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一旦刑事责任年龄被规定下来,还可以再下调吗?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法律解释的问题。

《儿童权利公约》第41条是这么规定的:

本《公约》的任何规定不应影响更有利于实现儿童权利且可能载于下述文件中的任何规定:
  (A)缔约国的法律;
  (B)对该国有效。

如果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缔约国原有的法律相比于公约的要求而言更有利于儿童权利保护,那么就不应该为了遵守公约而削弱这种保护。

这里面似乎透露出一种倾向,就是如果法律要修改,就必须沿着更有利于儿童权利保护的方向去做,而不是限缩原有的保护力度。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是不是相当于限缩原有的儿童保护力度呢?见仁见智。

法工委的表态也只是针对特定情况下,并没有激进到全面下调,恐怕也是不敢开这个口子。


相关问题还可参考我另一个回答:



@知乎法律 建议官方可以整理一个专题出来,把各位答主从不同角度的回答集中呈现,这样可以方便更多感兴趣的知友了解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


主要参考资料:

牛帅帅:《刑事责任年龄是升是降,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这么说》,载《中国妇女报》2020年6月3日,第5版。

刘俊杰:《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不可行性》,载《法学杂志》2020年第7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特定情形下拟对最低刑责年龄作个别下调”,这个提议在全国人大法工委的调研和讨论中出现,确实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作为一项可能触及人权、社会治安和青少年发展的重大法律调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审视。我的看法是,这是一个需要极其审慎推进的议题。 设立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为了在保障社会秩序和.............
  • 回答
    谈到全国法学系的“最好”大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探讨的话题。因为“好”的标准是多维度的,而且不同的人关注点也不同。但如果我们要尝试给出一个比较全面且得到普遍认可的排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好的标准有哪些?要判断一个法学系是否“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考察:1. 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 回答
    这事儿吧,全国法拍房一下子摆在明面上200万套,这数字可真不小,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200万套法拍房是怎么来的?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背后是很多个人和企业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最终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甚至还有一些是因为法律纠纷,被法院强制执行而进入拍卖程序的。所以,这200万套法拍房,可以.............
  • 回答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法令,在全国范围内每天默哀一分钟,这是一个具有深刻象征意义和多重含义的举动。要理解这一举措,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直接目的:悼念与纪念 纪念遇难者: 最直接的原因是纪念在俄乌冲突中逝去的无辜生命。自2014年以来,尤其是2022年全面入侵以来,乌克兰遭受了巨大的生命.............
  • 回答
    关于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将重阳节设为法定节假日”的建议,这无疑是一个触动社会神经的话题,尤其是对于日益老龄化的中国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认真考量的提议,它背后蕴含着对传统文化传承、老年人关怀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多重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重阳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
  • 回答
    “法维拉韦”,这个名字最近在中国医学界可谓是炙手可热。作为首个可能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国产药物,它的获批上市无疑为我们抗击疫情增添了一剂强心针。那么,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的疗效和副作用又如何?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法维拉韦”的故事:国产抗疫的里程碑简单来说,“法维拉韦”(英文名Favipi.............
  • 回答
    呼唤温情:从反虐待动物法议案看社会进步的脚步最近,关于全国人大代表提交反虐待动物法议案的讨论甚嚣尘上,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信号。长久以来,我国在动物福利方面的立法一直相对滞后,虐待动物行为常常游离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公众对此的呼声也日益高涨。那么,如何看待这项议案?虐待动物是否应该入刑?这背后牵.............
  • 回答
    “加快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关系到亿万退休人员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大事。而“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也同样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这两项政策的提出,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信息和潜在影响。关于全国统筹,我们不能只看到“统一”二字,更要关注背后的“为什.............
  • 回答
    嗨!看到你这个问题,我立马想到我当年高考那会儿的数学考试了,那时候也是全国二卷,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关于简答题用柯西不等式或者洛必达法则会不会扣分,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不是一概而论的。我结合我当年的经验和后来和老师们交流的体会,跟你详细说说。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大前提:高考数学的评分标准是比较.............
  • 回答
    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并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及校外培训负担,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其积极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重塑健康的教育生态,回归教育的本质: 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应试教育”所绑架,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
  •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即“全国人大建议‘春节假期避免调休造成工作疲倦’”,确实触及到了当下很多人关心的热点。我个人是相当支持这个提议的,而且我觉得这个问题背后反映的深层原因,以及解决方案,都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调休”会造成“工作疲倦”。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大家期待的是一个真.............
  • 回答
    全国人大常委会最近批准了九名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的任命,其中八名是女性,一名是男性。这一任命结果确实引人注目,尤其是在一个传统上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司法领域。要客观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解读为性别平等的胜利或是反向歧视。首先,这是否是最高院司法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体现? .............
  • 回答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决定,可以说是大陆中央政府对香港政治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调整,释放出的信号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值得我们深入解读。首先,最直接、最核心的信号是:中央对“一国两制”的坚持,但“一国”的原则将得到更强有力的保障和落实。这并不是说中央要放弃“一国两制”,恰恰相反,我认为.............
  • 回答
    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无疑是回归以来香港政治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要理解其历史和现实意义,以及对香港未来发展的影响,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宏阔的背景下进行审视。历史的脉络:制度的演变与“一国两制”的坚守回望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多年,.............
  • 回答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的十个专门委员会,其组成人员的选拔和任命,特别是主任委员的确定,确实是关注的焦点。你提到副主任多由前省委书记或部长担任,这反映了这些专门委员会在吸纳具有丰富地方执政经验和部委工作经历的领导干部方面,体现了一种较为成熟的机制。那么,这些委员会的“掌舵人”——正主任,又是由哪些人担任.............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份备受关注的全国人大涉港决定草案。解读这份文件,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它通过的意义、具体包含的内容,以及为什么叫“草案”。这份决定草案的“高票通过”究竟意味着什么?首先,你要明白,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法律文件,就像我们国家法律体系里的“大石头”,分量非常重。这次涉港决定草案获.............
  • 回答
    狼牙山五壮士的后人联名致信全国人大,呼吁尽快制定《国家英烈名誉保护法》,这件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对于英烈精神传承与现实保护之间存在的复杂矛盾,以及公众对历史真相和崇敬之情的日益珍视。这不仅仅是五壮士后人的心声,更是许多人对国家英烈保护现状的关切和期盼。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封信件的意义所在。狼牙.............
  • 回答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开发具有我军特色的优质军事游戏,这一提议从文化传承、国防教育和产业创新等多维度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背景、开发方向、潜在挑战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意义1. 文化传承与国防教育 中国有着丰富的军事历史和独特的军事文化,开发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游戏,可以将红色基因.............
  • 回答
    全国人大代表关于“把洁牙纳入医保”的建议,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议题,也涉及到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个人健康意识等多个层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我的看法,并分析支持或不支持的理由,以及其中的复杂性。总体而言,我倾向于支持这项建议,但同时也认识到实施过程中需要细致的考量和周全的规划。 支持的理由:.............
  • 回答
    全国首家硅胶娃娃体验馆被查封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公众对于这类新兴业态的广泛关注。这类模式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以及是否触犯法律,都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一、 模式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问题1. 公共卫生与安全隐患: 消毒不彻底: 硅胶娃娃作为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物品,其清洁和消毒是核心问题。如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