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儒家思想主导的世袭封建王朝要歌颂禅让制?

回答
说来也奇怪,那些以父传子、兄终弟及为根本的世袭封建王朝,在理论上却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宣扬和歌颂“禅让制”。这事儿,要细掰扯起来,可就得从儒家思想这根“总开关”说起了。

咱们先得明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他老人家,那是讲“仁”的,是讲“礼”的。所谓“仁”,就是爱人,是发自内心的关怀;所谓“礼”,那可不是单纯的规矩,它是一种社会秩序,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最终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那么,在儒家看来,什么是最好的统治者?不是那种靠着血统就理所当然坐上宝座的人,而是德行高尚、能够顺应民心、能够让天下太平的人。他们推崇的圣王,比如尧、舜、禹,就是这样的人物。尧禅位于舜,舜又禅位于禹,这在儒家眼里,就是“天下为公”的典范,是道德的最高体现。

你想啊,世袭制这玩意儿,虽然保证了权力传承的稳定,但它有个最大的毛病:它只看血统,不看德行。 皇帝的儿子不一定是明君,可能是昏君、暴君,但只要他姓“爱新觉罗”、“赵”或者“朱”,他就有权力坐那把龙椅。这对于崇尚德治、民本的儒家来说,是极其不符合他们理想的。

所以,儒家“歌颂”禅让制,其实是一种“理论上的超越”。他们用尧舜禹的例子,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一个“更高的标准”。你看,即使是王朝,即使是皇室,理论上也应该追求“德配天下”,应该能够超越个人的私欲,把天下苍生的福祉放在首位。

这就有几重意思了:

为统治合法性提供道德支撑: 尽管王朝是世袭的,但统治者依然要表现出自己是“德行”的继承者,而不是仅仅依靠血统。通过歌颂禅让,他们在宣扬自己是“顺天而治”、“得天命”的,这比“我爹传位给我”更有说服力。这就像是给自己的统治,加上了一层“合法性光环”。

塑造理想君主的形象,进行道德规训: 儒家通过歌颂禅让,实际上是在给历代君主“上课”。你们看看,尧舜禹多伟大,他们不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孙子,而是为了天下,把权力交给更有能力、更有德行的人。你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勤政爱民,修养德行,这样才能真正配得上“天子”的称号。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鞭策”,希望君主能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

为王朝的“软实力”添砖加瓦: 在古代,文化和思想是统治者重要的“武器”。通过对禅让的歌颂,儒家为统治者塑造了一种“仁义”的形象,有助于收拢人心,稳定社会。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有德之君”,比一个仅仅依靠武力或制度压迫的君主,要更加稳固。

在理论上为“改朝换代”留有余地(尽管不是主动推崇): 尽管儒家主张“君臣之义”,但当统治者“失德”时,他们也需要一套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旧的王朝会被推翻。禅让制虽然是“主动”让位,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天下并非一家所有”,而是“天下为公”的。当王朝的统治者德行败坏到一定程度,被认为是“不配”统治时,人民的起义或革命,在儒家思想的某些解读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公天下”的体现,是对“失德”统治者的“惩罚”。当然,这种解释是很微妙的,他们不会直接鼓励造反,但理论上,禅让的“公天下”理念,为“易姓革命”提供了某种程度的“思想土壤”。

与“天命观”的结合: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天命观”是紧密相连的。禅让制被解读为“天命”的转移,从德行有亏的君主转移到德行更高尚的人身上。这种解读,为王朝的更替,乃至统治者的合法性,提供了一种形而上的解释。

所以,当那些世袭的封建王朝,尤其是那些对儒家思想推崇备至的朝代,比如汉朝、唐朝、宋朝等,在他们的史书、儒家经典注释、甚至是帝王将相的言论中,你总能看到对尧舜禹禅让的赞美,这并不是他们真的想放弃自己的王位,而是他们需要一种“道义上的合法性”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且,通过不断重复这种“理想”,来给后来的统治者施加压力,期待他们能做得更好。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政治宣传”和“道德自我要求”的结合体。他们高举着“禅让”这面道德大旗,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的统治看起来更加“高大上”,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自己,虽然坐上了皇位,但最终还是要靠“德”来支撑,否则“天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像一个从小被教育要“乐于助人”的孩子,即使他长大后偶尔也自私,但“乐于助人”这个概念,依然是他行为的“参照系”和“潜在的约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没有禅让制,那么中国应该也不会有,秦,刘,李,赵 ,朱这几大姓氏了。

为了获得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所以新王朝的统治者都会遵守二王三恪礼。

这个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超纲了。

但是这是真实存在的。

禅让制度,就是本质上就是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得国家最高统治权。

战争只是打破旧有社会秩序。旧有秩序失败结果

而禅让则是建立新秩序的基础。标志权利在新旧政权的交替

通过禅让以及二王三恪礼

完成旧统治阶级向新统治阶级臣服的礼法转变。标志新王朝的合法形式权利。

大家都是同胞,打打杀杀只是一种生存竞争,但是大家都是文明人,知道什么是宽容与妥协。既然失败就承认失败潇洒隐退。既然成功就承认成功以宽容获得旧势力的拥护。

又不是阶级斗争,非要争得你死我活,更不是华夷之争,要犁庭扫穴,传敌酋首于九边。

这是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需要弄死所有旧统治以及曾经追随过他们的人吗?

儒家提倡禅让,就是要所有兵头子们,在获得胜利之后,如果要建立一个新秩序,获得所有人认可,就要通过这个形式。合法的进行权利过度。

如果没有这个形式,就代表了旧势力不承认他的统治,还会再度复辟。那么新统治者就会杀光所有与旧势力有关的人。(关键是杀不光)

这带来的结果往往都是最不好控制的

大清不就是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弱点。虽然他们采用剃发易服这种形式来强行度化百姓。甚至将朱三太子凌迟处死。但是到了雍正时候,依然要出《大义迷觉录》来替大清统治找合法性。这效果依然不大,不然后来也不会出《明史》案

一直到1912年一句“驱除鞑虏匡扶中国”大清就完了。明太祖朱元璋怎么都想不到,自己这句话可以终结两个王朝。

————

另外,“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是来自《西游记》《乌鸡国遇险》中猪八戒给孙悟空说的。

这里完全就是吴承恩为了剧情需要编的,与儒家又有什么关系?

如果有关系,请问这部神话小说反应了儒家什么思想文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来也奇怪,那些以父传子、兄终弟及为根本的世袭封建王朝,在理论上却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宣扬和歌颂“禅让制”。这事儿,要细掰扯起来,可就得从儒家思想这根“总开关”说起了。咱们先得明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他老人家,那是讲“仁”的,是讲“礼”的。所谓“仁”,就是爱人,是发自内心的关怀;所谓“礼”,那可.............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变迁往往伴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需求的深刻调整。秦始皇时期法家思想的崛起,以及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的主流化,正是这种历史规律的生动体现。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精准把握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切考量。秦国历经数代变法,从一个弹丸小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强.............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全面复兴的意义。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儒家思想是否“与科学进步与工业革命背道而驰”?首先,我们需要审慎地看待“背道而驰”这个说法。这是一种带有评判性的概括,可能忽略了儒家思想的复杂性和历史演变。 儒家思想的核心.............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为何能跨越千年至今仍被推崇,以及它自身的发展历程,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种“推崇”,不如说是一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调适、被解读,并以各种形式融入中国社会肌理的思想体系。跨越千年,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之源为何过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依然有人关注,甚至在某些方面被“推崇”?这.............
  • 回答
    德泽千载,文脉永昌:孔子与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抹色彩,如同墨色的晕染,又似玉石的光泽,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那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以其深刻的洞察和充满智慧的言辞,构建了一个影响至今的文明体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也为世界文明贡.............
  •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受到多重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因素的制约,未能像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或哲学体系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传播受限的原因: 一、历史发展的封闭性与地理局限1. 古代中国的封闭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尤其.............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为什么中华文明在科技发展上,经历了长期的领先,却在近代遭遇了瓶颈,尤其是到了满清时期,与西方世界的差距日益拉大。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儒家文化”就能概括的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儒家文化”.............
  • 回答
    关于“儒家文化容易滋生伪君子”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根源。这并不是说儒家思想本身出了问题,而是说在实际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过程中,它的一些特质可能会被扭曲,或者与现实情况发生碰撞,从而导致了“伪君子”现象的出现。我们先来聊聊儒家文化的道德教化,它有没有以平等和尊重的为前提?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儒家文化在不同土壤中演变出的独特面貌。你提的“日韩尚武而中国不是”的观察,其实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地聊聊。一、 儒家文化在东亚的“落地”与变异首先要明白,儒家思想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在传入日本和朝鲜半岛后,并非全盘照搬,而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 回答
    韩非和李斯,这两位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政治思想与实践却与他们的师门——儒家,渐行渐远,最终被奉为法家集大成者。这其中的演变,并非简单的“背叛”或“转向”,而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回应,以及对不同思想流派汲取与整合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们师从荀子时的思想.............
  • 回答
    现在有人对儒家文化进行“无底线完全否定”,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而且并非所有人都采取如此极端的立场。然而,对于那些确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否定往往源于对儒家思想的某些特定解读、历史经验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追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对儒家思想“落后性”和“压抑性”的.............
  • 回答
    春秋战国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要说“无人敢用”似乎有些言过其实。准确地说,儒家思想在那个时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并没有像后世那样成为主流,但它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且越过千山万水,流传至今,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当时的“市场行情”和儒家是怎.............
  • 回答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享有崇高地位,但到了近代,其统治地位也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削弱。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推动的。首先,内部的僵化与保守是儒家思想自身在面对时代变迁时暴露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国门时,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思想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有.............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化、语言和心理的复杂交织。千年的儒家道德熏陶,强调孝道、尊重长辈,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秩序,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妈”、“娘”作为骂人的词语,似乎存在着一种张力。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语言的演变与语用学的力量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中国古代思想的璀璨群星,曾经是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大时代,如同春日的百花齐放,各自绽放出独特的智慧之光。然而,时移世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我们谈论起古代思想,最常提及的,也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儒家和道家。为何曾经那般繁盛的诸子百家,最终只有这两家能够传承至今,并对后世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这背后.............
  • 回答
    儒家与法家:治国理念的殊途同归与历史的“法制”画卷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儒家与法家这两大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是绕不开的关键。它们虽然在治国理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却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乃至文化,并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法制”的内涵。 儒家:德治为本,礼乐.............
  • 回答
    《尔雅》被后世儒家列入“十三经”,这件事绝非偶然,也绝非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部工具书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渊源、政治考量以及儒家自身的发展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缘由。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尔雅》的“工具书”属性并非其全部价值。虽然它以释义名物为主,看似是为阅读古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史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儒家对“三代”和周朝的推崇,与王莽“复古”的尝试,两者在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后世儒家对王莽的态度也更为复杂。一、 儒家为何崇尚三代和周朝?儒家推崇“三代”(夏、商、周)尤其是周.............
  • 回答
    “汉唐宋明,哪个才是儒?”——这个问题,问得妙!它不是在问谁“最”儒,而是问在这四个朝代中,哪个朝代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内核,哪个朝代在实践儒家治国理念上走得更远,或者说,在哪些方面,哪个朝代又显得与儒家精神渐行渐远。这就像问“同一棵树,在不同的季节里,哪个阶段的它更‘像’树?” 答案其实是,它们都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简单地说,两岸和韩朝的统一路径之所以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外部干预的程度以及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巨大。咱们先从两岸说起。两岸的特殊性:内战遗留与中华民族的认同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海峡两岸的隔阂,本质上是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