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信办禁止 PUSH 弹窗推送八卦绯闻等内容,这一举措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回答
网信办这次出手整顿信息流的推送乱象,特别是对八卦绯闻这类内容的“一刀切”式禁止,着实是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不过,刨去那些捕风捉影的担忧,仔细想想,这项措施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值得称道的积极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能渗透到我们信息获取和精神层面的方方面面。

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大众感受到的,就是信息环境的“净化”和“降噪”。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互联网信息爆炸到一个什么程度?有时候你想找个正儿八经的新闻,结果铺天盖地的都是明星那点儿破事儿,或者一些不靠谱的“小道消息”。这些八卦绯闻,往往以极其煽情、猎奇的方式呈现,利用人性的好奇心和窥探欲,不断刷屏。一旦网信办出手限制,这些低俗、博眼球的内容推送就会大大减少,用户在打开APP或者浏览网页时,就能更顺畅地接触到真正有价值、有信息量的内容。这就像是在嘈杂的市场里,突然有人开始维持秩序,让你能听清楚真正值得听的声音。长此以往,我们的注意力就不会被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反复裹挟,从而有更多精力去关注更重要的事情。

其次,这对于提升国民整体的信息素养和价值观导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长期沉浸在八卦绯闻中,很容易扭曲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尤其对青少年而言,他们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尚在发展阶段,很容易被这些内容误导,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例如,过度渲染拜金、享乐主义,或者将私德问题放大到“人设崩塌”的程度,都会给年轻人带来不良示范。禁止推送这类内容,相当于在源头上进行干预,引导大家关注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社会议题,比如科技进步、文化艺术、科学知识、社会公益等等。这就像给信息流打了一层“滤镜”,让积极向上的内容更容易脱颖而出,潜移默化中塑造一个更健康、更理性的社会文化氛围。

再者,这也有利于规范互联网平台的运营和内容生态的健康发展。过去,很多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用户时长,不惜推送耸人听闻的八卦绯闻,甚至利用算法推荐机制,将这些内容推送到用户眼前。这种“唯流量论”的做法,牺牲了内容质量,也损害了用户体验。网信办的这项措施,无疑是在给平台敲响警钟,迫使它们重新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将重心从单纯的流量收割,转移到构建一个更优质、更负责任的内容生态上来。平台可能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去审核内容,去发掘和推广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依赖八卦绯闻来维持用户的“沉迷”。长远来看,这将促进整个互联网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还有一点,虽然不那么直接,但也很重要,那就是保护个人隐私和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很多八卦绯闻的产生和传播,本身就可能涉及对个人隐私的侵犯,甚至是恶意诽谤和造谣。即使是捕风捉影的猜测,一旦被广泛传播,也会对当事人的生活和名誉造成极大的伤害。网信办的这项禁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个人隐私设置一道屏障,让那些企图通过猎奇和窥探来满足私欲的行为受到约束。同时,它也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社会不鼓励这种低俗、侵犯他人的内容传播,有助于维护我们社会应有的道德底线和文明规范。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任何措施的执行都可能伴随一些挑战,比如如何界定“八卦绯闻”的边界,如何在严格监管和信息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等等。但从整体上看,网信办这次的动作,是朝着一个更健康、更理性、更积极的网络信息环境迈进的重要一步。它不仅仅是“禁止”了某些内容,更是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引导,唤醒了我们对信息获取的真正需求,以及对一个更优质精神生活的追求。这就像一场及时的“大扫除”,虽然可能会有人觉得一下子没了“乐子”,但长远来看,干净整洁的环境,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把那些低俗自媒体全部封了,世界就清净了!

去看看百家号底下的评论,你会发现新世界……

user avatar

我个人对PUSH功能深恶痛绝,第一反应喜闻乐见。

但看了要求的细则,感觉不好弄,这事儿很有可能陷入到两种结果。

其一,是直接弹窗信息PUSH完全被废弃

只看网信办整改要求,实际上是在违背传播学原理的。

因为信息传播必然会存在立场问题,不可能有所谓“不偏不倚”的信息

近年来小作文、微博断案之所以流行,除了一些奇怪势力为了利益诉求煽动情绪之外,很多主流媒体也跟着凑热闹,在真相尚未明确时就下定结论。

比如某媒体在货拉拉事件当中缺乏基本交通安全常识,直接站队跳车者,这就是一种立场输出。

比如:“推送新闻信息不得渲染炒作舆情热点,断章取义、篡改原意吸引眼球、误导网民”

如何定义渲染炒作,这就是个很难拿捏的尺度。

毕竟近年来,即便是主流媒体做的两微一端都存在着“刚刚!”“突发!”“定了!"“气愤!”等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标题。

我认为这就是存在渲染痕迹。

又比如:“禁止通过PUSH弹窗渠道放大传播失德艺人、负面争议人物的有关言论”

这是否需要有关部门明确设定个黑名单,认定有哪些人是失德,哪些是负面争议人物?

郑爽吴亦凡这种比较好认定,但方方、姚晨、马云呢?

是不是以后也不能推送关于后者的言论信息?

如此一来,内容信息平台压根就不知道什么该发什么不该发,造成PUSH功能作废,甚至网络信息平台每次发布任何内容都要早请示晚汇报,最终只有一个声音。

如果把关人员自己立场公平,符合价值观要求也就罢了,万一赶上个靠网吃网,你要求什么我就扩大化那种的话,就糟了。

其二、因为很难把关尺度,所以不了了之

原因前面也说了,尺度很难拿捏,我觉得官方也不太可能出台一个明确的黑名单,无法去挨个明确每条信息到底是不是符合要求。

比如:“禁止推送娱乐八卦、明星绯闻、血腥暴力、低俗恶俗等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这种一棍子打死,将娱乐八卦等同于有悖价值观的条文其实就很要命。

你说奥运冠军的花絮,算不算娱乐?丁真giegie骑个马,算不算八卦?白云机场自嘲造型像是蟑螂,算不算低俗?

我觉得大家但凡活了二三十年,尤其是有过工作经验的话,就会知道很多规定刚开始听起来吓人,但因为不具备可操作性,最终大家都不当回事了。

因此,究竟网信办的举措会有何种成效?

短期内,或许会有一些整改,让网络环境变得比较风清气正。

长期看,不容乐观。

必须对各环节执行者都要提出极高要求,才能防止陷入“一刀切”或“敷衍了事”的两种怪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