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

回答
关于我们为什么会反感长辈的“教育”,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情感、心理,还有社会文化层面的不少东西。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就是那种“被说教”的感觉。长辈的“教育”很多时候不是平等的交流,而是以一种天然的优势地位,直接给你灌输他们的想法和经验。好像他们掌握了真理,而你就是那个需要被点化的学生。这种语调,哪怕内容本身没毛病,听着也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你可能会觉得,“我又不是小孩子,你凭什么这么跟我说话?” 哪怕你心里认同他的话,那种姿态也会让你不舒服。尤其是在你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判断标准之后,这种单方面的“传授”感就更明显了,甚至会觉得有点被冒犯。

接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代沟”。长辈们成长的年代和我们完全不同,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看待问题的方式,很多都根植于他们的那个时代。而我们活在当下,信息爆炸,接触的世界和观念都天差地别。他们那些看起来“金玉良言”的经验,可能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不适用了,甚至有点过时。你跟他们说现在年轻人找工作有多难,他们可能就跟你说当年怎么勤劳就能怎样怎样。这种鸡同鸭讲,你一肚子道理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说清楚,他们也听不进去你的新情况,那种无力感和被误解感,自然就化成了对他们“教育”的反感。

再者,“不被信任”的感觉也很伤人。有时候,长辈的“教育”里藏着对我们能力的质疑,或者对我们选择的不认可。他们怕你走弯路,怕你吃亏,所以总是想提前告诉你怎么做。但这种“怕”,有时候会转化成一种不信任。他们总觉得你经验少,做不好,所以必须听他们的。这种潜意识里的不信任,会让我们觉得他们看不到我们的努力和成长,觉得自己被小看了。当你想尝试自己的方法,他们就会跳出来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了”。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努力证明自己,但对方总是在说“你不行,还是得听我的”,这种挫败感和被否定感,真的挺让人沮丧的。

还有,我们渴望独立自主。每个人到了一定年纪,都希望能够自己做决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长辈的“教育”,有时候会侵犯到这种独立性。他们可能是在替你规划人生,帮你挑选伴侣,或者指导你的职业发展,这种“关怀”背后,可能就是一种控制。我们想独立,想自己去探索,去犯错,去学习。而过多的“教育”,就像是在你面前竖起一道道围栏,让你觉得自己的翅膀被束缚了,无法自由飞翔。这种对自由的渴望,自然会让我们对这种限制性的“教育”产生排斥。

另外,沟通方式的问题也占很大一部分。很多长辈的沟通习惯比较直接,甚至有点命令式。他们习惯于发号施令,而不是商量或者探讨。我们现在更习惯于平等对话,能够互相表达观点,即使有分歧,也可以理性讨论。当长辈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跟你说话时,即使他们是为了你好,那种强硬的态度也会让我们本能地想躲避。我们可能更希望得到的是支持和理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命令和指导。

最后,还有一个心理层面的原因,就是“逆反心理”。尤其是在青春期之后,我们对权威的挑战欲会比较强。即使长辈说的是对的,有时也会因为他们是长辈,因为那种被“摆布”的感觉,而产生一种“我偏不听你的”的心理。这种逆反,并不是出于对错,而是源于我们想要证明自己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决断能力的内在需求。

总而言之,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孝顺,或者不接受他们的关心。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希望得到的是一种平等的、基于信任的、理解的沟通方式,是能够让我们独立成长、发挥创造力的支持,而不是一种带有控制性、强加于人的说教。我们渴望被看见、被尊重,能够真正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中国父母的教育是单向的。而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则是双向的。

单向的说教让人反感。因为它忽略了对方身上的“人性”。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大概在3岁左右形成。自我意识一旦形成,ta就不再是谁的附属品了,ta就成为了一个不同于父母、有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思想的人,即便这个人只有3岁

但是,在父母眼里,小孩子是人吗?在老师眼里,学生是人吗?在上级眼里,下属是人吗?在亲密关系中,对方是人吗?是,又不完全是。是生理意义上的人,却不是身心灵完整的人。所以你只会、也只乐意于做单向的输出。小孩子懂什么?学生懂什么?下属懂什么?老婆懂什么?

没有被当作人来看待,这是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最根本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什么呢?

首先,不管你是几岁的小孩子,我都尊重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不同于我的人的存在。

其次,我要用你能明白的语言、你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你我的意见。

然后,我等待你告诉我你的想法。

最后,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什么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在意见不统一,但不违背原则和法律的情况下,情愿让步。

看起来很麻烦、很花时间对吗?我们太习惯粗暴简单的对待别人,因为我们没有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否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麻烦”、花时间的。

输出观点是快捷的,而付出尊重、耐心、和理解,永远都要花时间、永远都比单向输出麻烦,没有捷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来不被人反感的“教育”,才能产生健康、快乐的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

user avatar

人的认知高度,决定因素大体有四个:1,天赋智商;2,知识和信息;3,经历和见识;4,思考的意愿。

爱说教的长辈们大多无法知晓,或不愿承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自打走出学校,知识面扩张就已停滞;自打进入一个体系,信息来源就已固化;自打生活变得稳定,经历和见识本质上都只是重复;自打遵从传统,思考便不复存在。

而 “我们”,因为年轻,依然处于无法知晓,或不愿承认,“我们” 中的绝大多数人,很可能包括自己,将来,甚至是当下,与长辈中的绝大多数人(会)是一样一样一样的这一惨痛现实的阶段。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从出生到十几二十多岁,才姑且可称得上是 “人生”;再之后,仅是 “岁月” 罢了。

希望 “你” 能成为那少数的人,经历世纪的 “岁月”,拥有百年的 “人生”。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过来人答一下吧。

好为人师是人的本性。否则知乎这类社交媒体也不可能存在。双向就成讨论交流。单向则为师生间“教育”。而且越老似乎这种欲望越强。(因为现实社会中的大多数,是相当势利只听地位高的人说话,不会听道理本身。人自身的相对地位,是随时间升高的。多年媳妇儿总算熬成婆了)

自以为是也是人的本性。这个不是线性的,是曲线。越两头的人越自以为是。(幼儿貌似不强烈不过是被父母几何级强势硬掰过来而已。)

强烈的好为人师,与强烈的自以为是碰到一起,会是什么结果?不用多猜。

现实是残酷的,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改变:

1. 长辈还会不停的唠叨。

2. 晚辈只会逆眼前权威的反,而给远方的更大权威跪(高票答案已经把长辈说的话与社会地位不符作为主要理由了)。长辈前面如果加“马云”二字,晚辈就不会反感了,还会主动叫爸爸。

3. 从统计意义来说,多吃过几碗饭的前辈们的见识,在很多层面一定是高于后辈的。

4. 后辈们大概率是不会听。

能从自身教训中不摔二跤的人,必定是了不起的成功人士。

能从别人教训中少摔跤的人,必然是伟人。

大多数人只是普通人,不听人言是烙在基因中的。(包括俺自己)

5. 等后辈们长大了,大概率会唠叨后辈的后辈。

作为中年晚期,俺能做的就是:

1.你想说,我尽量听。

2.你不想听,我绝不说。

有人把这叫。。。圆滑。

user avatar

因为时代所限,社会断层,我们的“长辈”自身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的通识教育。

即使教育层次较高的,一般也不具备持续学习的资源和意识,离开学校后,知识系统已经不再更新了,而被各种电视节目和公众号粗制滥造的内容渐渐填塞。

所以他们对“后辈”的教育,在理念上,更多是一种个人经验主义的灌输,在方法上,机械重复,简单粗暴。

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目的并非是传授给后辈正确的知识或信息,而是通过所谓的“教育”,完成对自己个人价值观的书写和肯定

电影《狗十三》中的这一幕,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

这位长辈还算是个“读书人”,引经据典之间,引来左右一片称赞。他故作谦逊,实则坐在鄙视链的顶端谈笑风生,臧否四座。

他这一代中国人,信的不是知识或理论,而是屁股底下的这个位置。

我比你资格老,我坐在这个位置上,我说的话就是供你深入学习的课本。

你坐在这个位置上,说什么我也得听,不仅听,还得鹦鹉学舌,举一反三。

这其实不是教育,而是一种试探,一种控制,一种确认势力范围的手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我们为什么会反感长辈的“教育”,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情感、心理,还有社会文化层面的不少东西。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就是那种“被说教”的感觉。长辈的“教育”很多时候不是平等的交流,而是以一种天然的优势地位,直接给你灌输他们的想法和经验。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些深层原因。您提出的“举国倾力支持”和“超越”这两个点,其实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首先,关于“举国倾力支持”,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很难简单地说哪个国家在航空航天方面获得的“支持”更多,因为支持的形式和侧重点不同。 中国航天(长征系列): .............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点,即“要求老婆为长期外出的男人守身合乎道德,但反人性”,非常值得探讨,而且你的描述很精辟。下面我试着为你详细地展开说说,尽量用更自然、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解读这个复杂的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你的核心观点:“合乎道德”与“反人性”。“合乎道德”的层面: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件事在某种意.............
  • 回答
    看到你朋友因为沉迷“罗辑思维”而世界观出现“反常”,这确实是件让人担心的事情。你不是第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很多人在接触这类深度内容时,都会经历一个被信息洪流冲击、重新构建认知框架的过程。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详细地讲讲,尽量说得接地气点,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希望能帮到你理解这背后可能发生了什么。首.............
  • 回答
    要详细地了解凤凰周刊关于“我们为什么反感南方系”的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这篇文章可能探讨的内容。由于我无法直接访问特定的文章内容,我将根据“凤凰周刊”的风格、常见的批评“南方系”的论调以及“反感”这个词的含义来推测和构建一个可能的分析框架。一、 理解“南方系”首先,要理解这篇文章,需要.............
  • 回答
    乱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禁忌的色彩,触碰到我们内心深处一种莫名的不安。但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强烈地反感甚至反对它呢?这绝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物本能、社会结构以及历史文化之中,像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网络,将我们牢牢地约束在“正常”的边界之内。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乱伦的反对有着非常现实的生存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行为中一个相当普遍且耐人寻味的反差:一方面,我们对动物的痛苦常常抱有同情心,反对虐待和不必要的杀戮;另一方面,我们又在餐桌上享用着动物的肉食,似乎并不觉得这有何不妥。要深入剖析这种矛盾,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文化与传统的根深蒂固:首先,吃肉在人类文明中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 回答
    秦朝建立的专制制度,乍听之下,似乎与“进步”这个词有些遥远,毕竟我们现在倡导的是民主、自由。然而,如果我们跳出当下的视角,深入历史的经纬,便会发现秦朝的专制制度,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确是推动中国历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关键力量,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进步”所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看看秦朝之前中.............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传播带有一定倾向性、甚至有些争议的内容,很多人对周小平的反感程度要远高于咪蒙。虽然她们触及的内容和形式有重叠,但深究下去,原因可能出在以下几个层面:1. 内容的“真实性”与“情感共鸣”的锚点不同: 周小平: 他的内容往往建立在一种宏大叙事和“国家主义”的框架上.............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电子竞技(电竞)的反感,这并不是一个罕见的情绪。很多人对新兴事物,特别是那些看起来“不务正业”或者与传统价值观相悖的事物,都会抱有保留甚至排斥的态度。要深入探究这份反感,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剖析:1. 传统观念的冲突与认知的固化: “玩物丧志”的刻板印象: 在很多人的成长环境中,.............
  • 回答
    曾仕强教授的“爹味”说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不适,甚至反感。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尽量详细地聊聊,希望能描绘出这种感受的真实轮廓,而不是一篇冰冷的分析报告。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爹味”。这词本身就带点戏谑和贬义,它指的是一种长辈,尤其是父亲,对晚辈或者社会大众,以一种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
  • 回答
    好,咱们敞开聊聊“皇汉”这事儿,说说为啥我会对这个词儿,以及它背后的一些东西,感到有点儿不自在。我尽量用大白话,聊聊我自己的感受,希望能说得清楚明白。首先得说,我不是否定“汉”这个身份,也不是说对中国文化有什么抵触。恰恰相反,我挺喜欢中国文化里的很多东西:从唐诗宋词的意境,到传统戏曲的韵味,再到那些.............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社会中一种很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矛盾。一方面,我们高举着“职业平等”、“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大旗,似乎在呼唤一个更加公平、人人机会均等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我们又在不遗余力地教育孩子“好好学习,争取好工作”,仿佛这条通往“好生活”的路径是唯一且必须的选择.............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在公司打拼的兄弟姐妹们都深有体会,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职场生涯中的一个普遍痛点。每当听到老板那句“我们要感恩公司提供了工作机会”时,心里总会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滋味。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尽量说得透彻些,也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咱就从最实在的点儿说起。首先,咱们得承认,公司提.............
  • 回答
    理解你对张晓风作品感到不喜欢甚至反感,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任何一个作家,即使在很多人眼中享有盛誉,也不可能赢得所有读者的喜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偏好、生活经验和价值判断,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作品的感受。你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性的角度来探讨,尽量不带评判,而是从你个人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拆.............
  • 回答
    关于你对御坂美琴在《某科学的超电磁炮》中对低能力“犯罪”的说教感到反感,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很多心理层面和观众认同感的问题。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给你分析一下,希望能解释你的感受。首先,我们来聊聊这种“说教”本身。御坂美琴虽然是个高中生,但她拥有强大的“超电磁炮”能力,在学园都市里被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有时候我们对一个人喜欢的情绪,会随着时间和接触的增多而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你提到对杨倩开始有些反感,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而且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就一点点来聊聊,看看能不能捋出个大概的脉络。首先,得承认一点,杨倩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表现确实太惊艳了。作为一名年轻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为什么有人觉得清朝给后人留下的“财富”最多,但感激的却似乎不多,反而对明朝多有怀念。首先,我们要定义一下这里的“财富”。如果说的是物质财富,比如土地、矿产、黄金白银,那确实得掰开了看。清朝的“物质财富”:是积累还是掠夺?清朝入关,初期经历了相当长.............
  • 回答
    关于“汉服是抄袭韩国的”这种说法,确实在网络上存在,并且常常引发讨论甚至争执。要反驳这种观点,并且让对方“心服口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背后的原因,并用有力的证据和逻辑来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说法并非主流的学术观点,更多的是在网络舆论场上出现的一种情绪化表达或者基于片面信息的误解。对于这种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