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战争罪犯冈村宁次被国民党政府判无罪?

回答
关于冈村宁次被国民党政府判处无罪这一历史事件,其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考量、法律实践以及战后初期中国的特殊国情。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细致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国民党政府的处境以及审判的实际操作。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战后中国的政治格局

二战结束后,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特别是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充满了仇恨,普遍希望看到他们受到应有的制裁。然而,当时的中国政局却异常复杂。国民党政府虽然作为战胜国的一方,但其统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共内战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国家,国民党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巩固自身统治,并为即将到来的内战做准备。

在这样的背景下,审判战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程序,更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国民党政府需要处理好这一敏感问题,既要满足国内民众的呼声,又要避免在政治上授人以柄。

法律实践中的挑战:证据链与证明责任

战争罪的审判,尤其是像冈村宁次这样位高权重的人物,需要极其扎实的证据链来支撑定罪。根据国际法和战后审判的惯例,指控战争罪需要证明被告直接参与、下令或默许了战争罪行,并且这些罪行是针对平民、战俘或违反了战争法规的。

在审判冈村宁次的过程中,国民党政府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确凿地证明他直接下令或参与了那些在“三光政策”或其他残暴行为中的具体罪证。虽然“三光政策”等日军暴行是事实,且冈村宁次作为华北方面军总司令负有指挥责任,但在法律层面将这些责任具体化、罪证化,并直接与冈村宁次的个人指令或行为相联系,并非易事。

此外,当时中国的司法系统在经历长期战乱后,其运作能力和经验可能还不足以应对如此大规模和复杂的国际性审判。收集、固定、呈堂的证据是否足够完善和具有说服力,成为审判过程中的关键难点。

国民党政府的考量:政治手腕的运用

有人认为,国民党政府在处理冈村宁次案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政治考量。

避免过度树敌,维持相对稳定局面: 在内战爆发前夕,国民党政府可能不希望因为严厉审判高级战犯而激化某些矛盾,或者在国际上制造不必要的摩擦。虽然日本已经战败,但其军方体系在战后初期依然存在一定的残余影响,尤其是在一些地区性政治力量的形成中。

对“反共”的潜在考量: 也有观点认为,国民党政府在处理一些审判时,可能会将其与“反共”大局联系起来。例如,是否有利用某些日本旧势力或技术来对抗共产党人的可能?虽然这一点在冈村宁次案中没有直接证据,但在当时的政治思潮中,这种潜在的算计并非不可能。

对战后国际秩序的适应与处理: 战后初期,国际格局正在重塑,中国作为战胜国,也需要遵循国际通行的审判规则和程序。如何在遵守这些规则的同时,满足国内民众的期待,是一个精细的政治平衡术。

审判的具体过程与“无罪”的解释

冈村宁次于1948年11月在南京军事法庭受审。他的罪名主要是被控在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期间,指挥部属实施了屠杀、强奸、抢劫、焚烧、破坏等战争罪行。

然而,最终判决其无罪的理由,官方的说法和历史学家的解读通常集中在以下几点:

1. 证据不足以定罪: 这是最直接的法律原因。尽管有大量证据表明日军在中国犯下了战争罪行,但要将这些罪行直接、明确地归咎于冈村宁次本人的直接命令或参与,并在法庭上形成无可辩驳的证据链,可能存在困难。例如,法庭可能认为缺乏直接证据证明冈村宁次直接下令实施了具体的“三光”行动,或者他作为总司令,其责任更偏向于指挥失察,而非直接的犯罪行为。

2. “军事命令”的辩护: 在一些战争罪审判中,被告可能会以“奉上级命令”或“军事命令”作为辩护理由。虽然根据国际法,单纯服从命令并不能完全免除战争罪的责任,但这可能会影响法官对被告主观恶意的判断。

3. 法律程序的瑕疵或解读: 审判的法律依据、证据的采信标准、程序的严谨性等都可能成为影响最终判决的因素。当时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审判经验可能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

4. 政治因素的影响: 如前所述,政治考量可能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审判结果。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党政府可能认为将冈村宁次等高级战犯“和平处理”,比将其处死更能展现“宽容”或避免后续的政治麻烦。

历史的争议与反思

冈村宁次案的判决,在当时及后世都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许多中国民众认为这是一个不公正的审判,未能给日本侵略者应有的惩罚。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事件也引发了深刻的反思:

如何实现真正的正义: 战后审判的目的是为了伸张正义、警示后人,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历史记忆与法律审判的关系: 民众强烈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与严格的法律程序和证据要求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国家在战争或审判时期足够强大,其在国际事务和处理战犯问题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自然会更大。

总而言之,冈村宁次被国民党政府判处无罪,并非因为他没有责任,而是由于当时中国国情、法律实践的复杂性以及政治因素的综合作用。这成为二战后中国历史上一段充满争议的插曲,至今仍被人们所讨论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冈村宁次为何获判无罪一事,日本作家野岛刚曾在《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一书中,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为了日本军民遣返任务的顺利推动……

在国民政府全面动员军舰、民间船只以及铁路等运输工具的情况下,日本军民的遣返任务,远比想象中更加顺利;当初原本预计整个任务大概需要3~4年,但实际上从战争结束开始仅仅用了10个月,到1946年夏天便几近大功告成。和被苏联拘禁在西伯利亚的日本人的凄惨状况相比,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国防部也安排手续将包括小林浅三郎总参谋长等旧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的大部分核心成员,透过上海遣返日本。

另外,以冈村为首,包括宫崎舜一中佐、小笠原清少佐,以及通译和军医等在内的14人仍然留在中国。这些残留人员借用了旧日本大使馆后方一间民宅的二楼,作为他们的住处兼工作场所。

这个残留下来的团队以南京联络班的身份,担负起为各地战犯安排法庭辩护、推动尚未归国者的遣返等相关工作。

只是,也有人清楚察觉到,“为了日本军民遣返任务顺利推动”这个借口,根本不足以作为国民政府不逮捕冈村的理由。因此,在国民政府内部,主张逮捕冈村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歇。

根据台湾“国史馆”的资料显示,国民政府军队中的实力派——国防部长白崇禧,曾于1947年6月,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份名为“关于冈村宁次的处理方案”的文件:

冈村是侵略中国的魁首,同时也是被指定为战犯的人物,若是依法对他进行处置,对于国内舆论也可以产生宣传效果。我们可以用对他判处有罪,再以特赦加以减刑的方式,一方面表现守法的态度,同时也展现出中国式的宽大政策,可谓一举两得。

(《蒋中正“总统”文物》)

只是,蒋介石并没有接受白崇禧的提案,冈村担任长官的“中国战区徒手官兵善后联络部”的解散也一路延到了年底。

时间迈入1947年,随着遣返任务告一段落,冈村所在的联络班也解散了,一直伴随在他身边的小笠原清等人,也都陆续返回了日本。就在这时,冈村因为罹患肺炎,身体状况严重恶化;获此消息,汤恩伯、曹士澄、陈凯昭等国民政府军人陆续前往探病,这令冈村相当感激。这些人自然都是曾在日本留学的军官。

同时,国民政府对于冈村的处置,也已经到了无法再继续拖延下去的地步。于是,同年秋天,冈村被关进了战犯监狱;不过,据说他在监狱里的待遇,却是非常之好。

得知东京大审判的结果

1947年11月25日,东京大审判的最终判决结果,传到了监禁中的冈村耳中。

当天,冈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得知了土肥原、板垣等人被处死刑的消息。在我青年时代的同期毕业生中,和我一样憧憬大陆、携手一路走来的同志盟友共有4人,其中的土肥原、板垣被处死刑,矶谷和我则被囚禁在大陆的战犯监狱里,实在令人感慨万千。今天我和矶谷对坐,谈了谈自己的命运观。

在这之后,冈村因为身体状况恶化,从南京被移送上海,在上海的某处民宅里接受治疗。至于他的疗养场所,则极度保密。在这段时间,国民党的知日派军人依旧持续拜访冈村,听取他对于反共作战的建言。

就在新年伊始的1949年1月21日,北京被攻陷;在严酷局面的逼迫下,蒋介石终于表明了辞职下台之意。他表示,将任命副总统李宗仁为代理总统,并且将之后的事情全权委任给代总统。

冈村在日记中提及李宗仁时,是这么写的:“后者(李)对我,并不像前者(蒋介石)那般抱持着好意;然而,纵使我遭逢多舛的命运,那只怕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吧!”

正如冈村感觉到的那样,随着内战局势的恶化,以及国民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变动,他自己的命运也已经到了危险的悬崖边缘。

冈村救援计划

国民政府中受蒋介石影响的知日派团体,在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情势下,发动了“救援冈村”的计划。

现在有一份当时留下的盖着“极机密”印鉴的国民政府陆军便笺。

标题是“处理冈村宁次政策之意见”。

这是1948年11月28日,在国民政府国防部召开有关该如何处置冈村的会议时,曹士澄提出的意见书。

“我国最后尚未处理的战犯,就只剩下冈村宁次一人;然而,值此战云密布、共产党渐居上风之际,关于冈村的审理,我想陈述以下意见……”以这句话为开场白,曹士澄陆续分析了共产党之所以企图以战犯处置冈村的理由:

中国共产党不断散布“冈村以我军顾问身份指挥徐蚌会战”的流言,其目的包括以下三点:

1在日军投降的时候,冈村服从中央(作者注:指国民党阵营)命令,对抗共党。

2进行所谓“国民政府利用战犯”的政治宣传。

3升高人民对于国民政府的不满。

最后,曹士澄提议判处冈村无罪。

在这场会议中,除了代表国防部的曹士澄外,司法部、外交部、行政院军法局等单位,也都派出代表与会。

在会议上,认为应判冈村有罪,特别是处死刑或是无期徒刑方为妥当的意见,占了绝大多数。可是,这时曹士澄再次起身,强硬地主张冈村无罪:

冈村宁次在中国的作战指挥,都是遵循着日本大本营的命令而行。在此期间,他不仅不曾下达虐杀的命令,而且曾经严令禁止滥杀无辜。冈村并没有直接参与杀害中国人民,也没有人这样告发过他。不只如此,冈村在战后积极遵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不将武器转交给中共,在终战处理方面也颇有功劳,不是吗?

“在政治上,也有应当判处冈村无罪的理由。”曹士澄接着又继续陈述:

众所周知,冈村一向坚守反共立场,若是将他处以死刑,正好称了中共的意。相反,将他释放回日本,则是相当有利的决定;冈村必定会感于这份恩义,在日本继续坚持反共的立场,并且很有可能在将来的反共战争中,成为支持中国的一股力量。

“经过这番陈述之后,出席者的意见便全部转变为支持冈村无罪”,在曹士澄的报告里,如此描述了当天的会议景象。

产生如此戏剧性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恐怕就在“政治化”这一部分吧!毫无疑问,不论哪位与会者应该都能清楚察觉到,在这当中隐含着蒋介石以及国防部的意向。在处于战时状态的政府之中,假使有人胆敢做出“政治不正确”的判断,那么这个人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会议曾经一度中断,接着再由担任战犯处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何应钦将军重新召开。在会上,曹士澄重申了自己的主张;在得到会场众人的赞同之后,何应钦宣布讨论结束,并指示曹士澄撰写正式的报告书。曹士澄当天就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将之呈给蒋介石裁决。

石美瑜审判长

在上海战犯法庭负责审理冈村的,是一位名为石美瑜的法官。

石美瑜,1908年出生于福建,在司法考试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合格,因此得到了“福建才子”的称号。从年轻时代开始,他就以优秀的司法人才之姿,备受众人瞩目。在日军占领上海的时候,他脱离了法庭转入地下;在战争结束之后,他对那些被指认协助日军的中国人,也就是所谓的“汉奸”,进行了彻底而严格的审判。他因此声名鹊起,旋即被拔擢为上海战犯法庭的审判长。

以日本军的残虐行为为中心,石美瑜对酒井隆、谷寿夫、向井敏明、野田毅谷寿夫,进攻南京的第6师团司令官;向井敏明、野田毅,号称在南京举行“百人斩”杀人比赛的日本军官。这三人皆为在南京大屠杀中,被指认犯下战争罪行的战犯。等人,陆续下达了包括死刑在内的严厉判决。因此,当石美瑜被任命为冈村一案的审判长时,当时的中国社会舆论普遍都认为他一定会做出相当严厉的判决。

然而,审判的结果却早已决定了。

对冈村的最终审判于1949年1月26日接近中午时分开始。为冈村辩护的共有三名中国律师。在法庭上,检方具体要求对冈村处以死刑。

石:被告对于检察官的主张,有任何要提出的异议之处吗?

冈:辩护人请求庭上同意发言。

石:辩护人请发言。

钱龙生辩护人:辩论已经终结,我认为冈村宁次应获判无罪。

石:被告有什么想说的吗?

冈:对于本法庭的判决,我毫无异议地接受。对于因日本兵犯下的罪行而造成的众多中国国民物质以及精神上的损害,我在此深深地致上歉意。另外,对于因我的健康问题而导致的审判延迟,以及其他诸多困扰之处,也请容我在此一并致歉

接下来是中午休庭,判决将在午后做出。这时,石美瑜将陆超、林健鹏、叶在增、张身坤4位法官叫到审判长室,取出了已经盖上国防部长徐永昌大印,写着“无罪”两字的判决书。

我必须坦白告知各位,这起案件已经由高层决定了。我对此无能为力,大家现在就在这份判决书上签字吧。

室内的空气一下子凝结了。石美瑜接着又继续说道:

我很清楚大家的心情,因此也无法勉强各位。只是,在隔壁房间里,国防部派来的军法官已经在那边待命了。就算我们不署名,他们也会立刻接手整起案件,结果还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就只是,接下来我们会被全体带到警备司令部的地下室去而已

石美瑜讲到这里,所有的法官都默默地拿出笔,在判决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不是“天之声”,而是……

再次开庭之后,石美瑜在法庭上宣布了最后的判决结果:

宣读主文。被告冈村宁次,无罪。

场内一片哗然,巨大的嘈杂声淹没了整个法庭。

被告虽然在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就任中国派遣军司令官,但是包括长沙、徐州会战中日军的暴行,酒井隆在香港的暴行,以及松井石根、谷寿夫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等,皆发生于被告就任之前,与被告并无关系。另外,被告在日本投降时遵从中央的命令,引导了百万日军放下武器投降。尽管被告在任期间,各地日军仍有些许暴行发生,但既然应负责任者都已受到处罚,那么显然被告并不需要被认定有连带关系。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被告并无违反战争法以及国际公法之处,故此应获判无罪。

就这样,作为战犯被起诉的冈村,极端异常地获得了无罪判决。

尽管大家都认定,就算冈村在日本接受战犯审判,获判死刑的概率也不高,但是作为中日战争结束时日军在中国的最高负责人,他被问罪的可能性还是极高的。可是,这件事却被一手翻盘了,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并不是“天之声”,而是“蒋之声”。

(摘自《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日]野岛刚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

user avatar

这是个基点问题。你以为冈村宁次罪不可赦,国府居然能够判其无罪太超过;而在 蒋公看来,对日寇战犯的宽大范围本远不止冈村,最后虽因各方压力一再退让,若连在抗战后为国府立下“大功”的冈村都保不住,脸往哪里放。

1945年9月,国府拟定战犯名单共三批报 蒋公,第一批陆军罪犯九十六人,第二批陆海军罪犯三十四人,第三批政治罪犯四十八人,合计一百七十八人。

按:由于冈村宁次正协助国军受降和抢地盘,尚不在此一百七十八人名单中。其时盟军欲提,国府则要求不提。何应钦指出:

我国境内当有日军一百零九万人,如骤将冈村列入罪犯,公开发表,对于缴械事宜恐有影响也。

1945年10月14日, 蒋公在日记中写到:

重核日本战争罪犯,将政治负责部分如近卫文麿等四十人一律删除外,其军事负责者如小矶、南次郎、梅津、松井石根等亦一律免除仅以本庄繁、土肥原、板垣、谷寿夫、东条、桥本、和知、畑俊六、影佐、矶谷、酒井、喜多等十二名,皆以特务工作之恶罪满盈者为主也


次日【10月15日】, 蒋公正式下令,只办十二人:

日本侵华主要罪犯,应将本庄繁、土肥原贤二、谷寿夫、桥本欣五郎、板垣征四郎、畑俊六、东条英机、和知鹰二、影佐祯昭、酒井隆、矶谷廉介、喜多诚一等十二名提出。

那么,除了日记中点名的五人外, 蒋公划去的还有哪些呢?

拟定政治罪犯四十八人中, 蒋公划去了四十五人,仅保留板垣征四郎、畑俊六和东条英机:

近卫文麿、杉山元、【板垣征四郎】、米内光政、广田弘毅、有田八郎、贺屋兴宣、池田成彬、荒木贞夫、中鸟知久平、平沼骐一郎、石渡庄太郎、阿部信行、青木一男、【畑俊六】、樱内幸雄、松冈洋右、【东条英机】、丰田贞次郎、小仓正恒、东乡茂德、野村吉三郎、谷正之、小矶国昭、津岛寿一、天羽英二、十河信二、河田烈、白鸟敏夫、广濑久忠、星野直树、大谷光瑞、鲇川义介、川越茂、西田税、南次郎、林铣十郎、芳泽谦吉、驹井德三、岸信介、中西敏宪、田中国重、菊池武夫、半泽玉成、吉冈文大、高石真五郎、笹川良一、甘粕正彦

而被 蒋公赦免的军队将领达一百二十余人,皆臭名昭著的侵华将领:

寺内寿一、本间雅晴、山下奉文、松井石根、岛田繁太郎、田中静一、多田骏、梅津美治郎、藤田进、横山勇、牟田口廉也……

在这批 蒋公欲力保的人中,除近卫文麿、杉山元等畏罪自杀外,最终以甲级战犯起诉的就有十三人【甲级战犯起诉总数二十八人】,分别是:

松井石根、梅津美治郎、岛田繁太郎、广田弘毅、贺屋兴宣、荒木贞夫、平沼骐一郎、松冈洋右、东乡茂德、小矶国昭、白鸟敏夫、星野直树、南次郎。















user avatar

題主認識辻政信嗎?認識富田直亮嗎?認識土居明夫嗎?認識根本博嗎?知道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是什麼嗎?是國民政府日籍軍事顧問。題主你可以看看一東西的資料——白團。百團就是國民黨逃台之後組織的舊日本軍官團,為了反攻大陸而對國軍軍官進行培訓的組織。團長叫“白鴻亮”,不是別人,就是富田直亮。國軍“古寧頭大捷”知道吧?知道幕後指揮者是誰嗎?就是根本博。知道白團的人都是誰介紹來的嗎?根本博。那根本博又是誰介紹來的?岡村寧次。所以這問題很難解答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冈村宁次被国民党政府判处无罪这一历史事件,其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考量、法律实践以及战后初期中国的特殊国情。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细致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国民党政府的处境以及审判的实际操作。历史背景的复杂性:战后中国的政治格局二战结束后,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特别是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充满了仇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战争片里一些情节的真实感受。我理解你说的“吃鸡武器”大概是指那种在战场上,人物并非因为战术需要或剧情推动,而是为了单纯炫耀、展示装备,或者显得“酷炫”而频繁出现的特定品牌、型号的枪械,或者是一些在现实中并不普遍,但在游戏里非常流行的武器。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二战时期盟军内部视角差异的一个非常核心且微妙之处,背后涉及历史、文化、宣传以及战争残酷性等多重维度。并非简单地说美军“英雄相惜”,苏军“纯粹匪徒”,而是两者在面对德军时的体验和认知,由于战争的性质、参与程度、政治宣传以及国家目标的不同,而产生了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军和苏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确实不少即时战略(RTS)、回合制策略(TBS)或者战争模拟游戏里,玩家能控制的单位数量,尤其是士兵单位,相对于真实战争的规模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背后有很多实际的考量和设计选择,让游戏玩起来既有策略性又不至于卡得没法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技术限制。别看现在电脑性能越来.............
  • 回答
    战争与文明,这两者看似南辕北辙,一个代表着破坏与死亡,一个象征着进步与繁荣。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审视历史的长河,会发现战争的痕迹,无论多么血腥,都深深地烙印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之中。将战争视为文明的组成部分,并非是要美化其残酷,而是为了理解它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首先,战争是推动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战争中一个非常核心且矛盾的议题。你直觉地捕捉到了“战争的目的就是不择手段打赢”这种朴素的看法,这在历史上某些时期、某些特定战役中确实是存在的。然而,现代战争,尤其是关于化学武器的讨论,远比这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到道德、国际法、国家利益、人类生存等多个层面的考量。为什么战争.............
  • 回答
    人们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那些看似负面、破坏性的事物,比如战争、抽烟、赌博,甚至是大自然发出的警告——天灾,有时反而能为经济注入活力,甚至带来“效益”?这其中的逻辑,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它并非是对这些负面事件的歌颂,而是对经济运行机制中一些深刻、甚至有些残酷的现实的揭示。我们不妨一项一项来剖析。.............
  • 回答
    战争年代的歌曲之所以能振奋人心,绝非偶然。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下,人民情感和精神诉求的真实写照,更是承载着无数生命故事的载体。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1. 生存的呐喊与希望的寄托: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被恐惧、饥饿、分离和死亡所笼罩。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一首能够唱出共同心声的歌曲,就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历史上的很多名将,在他们大放异彩,成为战场上的传奇时,年纪都还不到而立之年?难道战争本身就偏爱年轻气盛的血性男儿吗?其实,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少,而且是几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看到的“年轻将领”现象。首先,我们得从体能和精力的角度来看。战争,尤其是古代的战.............
  • 回答
    战争赔偿金的支付,对于战胜国来说,是否必然引发通货膨胀,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得把账算细一点,看看这笔钱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花的,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首先,咱们得明确,赔偿金这东西,本质上是一种“转移支付”。也就是说,它不是凭空变出来的钱,而是从战败国手里,转移到战胜国手里。想.............
  • 回答
    说起来,战争雷霆比坦克世界更逼真,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既然如此,为什么玩的人反而不如坦克世界多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就像一台精密坦克一样,是由很多个部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承认,逼真这玩意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的吸引力是不同的。战争雷霆确实在模拟战车、火炮、弹道、损伤模.............
  • 回答
    关于像《战争雷霆》和《坦克世界》这类军事题材游戏里,对国家名称和军事标志进行“和谐”处理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1. 政治和外交敏感性: 避免地缘政治冲突: 现代游戏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玩家来自世界各地。如果游戏中直接使用了具有争议性或可能引起特定国家不适的.............
  • 回答
    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发明,总是在无辜的生灵涂炭与文明的残垣断壁间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不能将战场限定在荒无人烟的山区,或是浩瀚无垠的海洋?在那里,两国军队可以进行一场纯粹的军事较量,没有家园的破碎,没有无辜的生命被卷入战火,也没有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迹被夷为平地。然而,现实.............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星球大战》系列中银河内战的核心设定以及其带来的戏剧冲突。义军缺乏歼星舰(Star Destroyer)确实是造成战争不对称的一个关键因素,这背后有着多层原因和重要的叙事功能。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为什么战争设置得如此不对称?1. 帝国的高度集权与资源的绝对优势: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古代社会方方面面,包括人口、经济、组织能力、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以及战争性质的变化。笼统地说“战国百万,明清十万”可能存在一些夸大或简化,但大体上反映了两个时代军队规模的显著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 战国时期为何能动员“百万”大军?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出现如.............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2020年的战争片《前哨》(The Outpost)在国内上映后,确实引起了不少观众的争议,其评价与国外市场和评论界的普遍好评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并非偶然,背后原因复杂,涉及文化语境、叙事手法、以及观众期待等多方面因素。一、 叙事手法与节奏:国内观众的“不适应”《前哨》最显著的特.............
  • 回答
    顶上战争最后青雉和黄猿要对路飞下杀手,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了海军的职责、个人立场以及当时战况的极端性。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海军的职责与最高指令: 海军的根本任务: 海军的核心职责是维护世界政府的秩序和稳定,打击海贼,保护普通民众。作为海军最高战力之一,大将的职责就.............
  • 回答
    战争时期,当双方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时,我们观察到一些历史现象,似乎东方国家(这里泛指东亚文明圈,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和民族)倾向于顽抗到底,甚至选择同归于尽,而西方国家(这里同样泛指以欧洲文化为根基的文明)则更容易走向投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善恶判断,而是根植于各自深厚的文化、历史、社会结构乃至.............
  • 回答
    聊到车臣战争时俄军坐在车顶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细节和原因。要说现在还是不是,答案也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为什么当年(尤其第一次车臣战争)俄军士兵会坐在车顶?这并不是什么刻意为之的“喜欢”,更多是一种在极端恶劣环境下,为了生存和适应战术需求而产生的“无奈之举”和“权宜之计”。我们可以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