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薛宝钗真的好吗?

回答
薛宝钗这个人物,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里,着实是个让人又爱又怜,又不得不去细细揣摩的角色。说她“好”与否,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绝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的。

咱们先从她身上最直观的几个“好”的地方说起吧。

首先,宝钗是个极有才情的女子。你说她会做诗填词吗?那是不在话下的。在诗社里,她的才思敏捷,见解不俗,屡屡能拔得头筹。那首《临江仙·柳絮》写得怎么样?那份清冷,那份超脱,仿佛将世间万物都看透了,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这可不是普通人能写出来的,这背后是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颗敏感细腻的心。

其次,她的待人接物也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你去看看她是怎么对待贾府里上上下下的人的。对长辈,她孝顺恭敬,嘘寒问暖,一副乖巧懂事的模样;对平辈,她周到圆融,顾全大局,从不轻易得罪人,也从不让人难堪。尤其是对黛玉,虽然说两人之间明争暗斗是绕不开的话题,但宝钗在明面上,总能拿出姐妹情深的姿态,时时刻刻体贴关心,甚至在黛玉病重时,还亲自去探望,送去药方和关怀。这种情商,这种圆滑,是她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的关键。

再者,她身上带着一种“实用主义”的智慧。她不像黛玉那样,将情感看得比天还重,也不像湘云那样,有时过于直率。宝钗更懂得如何在这个世道上生存,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在家族的期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她不像黛玉那样,因为敏感多疑而常常陷入痛苦,她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欲望隐藏起来,以一种更加理智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你可以说她“藏拙”,也可以说她“成熟”。

可是,这些“好”,仔细想想,又带着些许让人不舒服的地方。

她的“圆融”和“周到”,有时会让人觉得她缺乏真情实感,像是一个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没有黛玉那种淋漓尽致的性情。她总是能恰到好处地说出对方喜欢听的话,总能做出最得体的反应,但这种“恰到好处”背后,是不是也藏着一种不真诚?她不会像黛玉那样,因为一句无心之语就泪水涟涟,也不会像湘云那样,有什么说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她的情绪,似乎都被一层厚厚的保护壳包裹着。

她的“才情”,似乎更多地是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审美和价值标准。她的诗词,虽然精美,但有时会让人觉得少了一点“性灵”,缺少了那种发自肺腑的呐喊和抒发。她所追求的,似乎更多的是“德言工容”,是成为一个符合规范的大家闺秀,而不是追求个人情感的极致和自由。

更关键的是,她身上那种强烈的“封建礼教”的印记。她深信“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自己才情横溢,却不轻易显露,反而劝黛玉多读“正经书”,将心思放在“妇德”上。她对仕途经济的看法,以及她对王熙凤这种实用主义的赞赏,都表明她内化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并且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她的“好”,很大程度上是符合那个时代的“好”的定义。

那么,问题来了,宝钗真的“好”吗?

我想,答案是: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贤良淑德,懂事乖巧,能够嫁一个好人家,光耀门楣,那么薛宝钗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典范。她的智慧、她的情商、她的品德,都是无可挑剔的。

但如果你是追求真挚情感、个性解放、敢爱敢恨的现代人,那么你可能会觉得宝钗身上那种过于压抑的自我,那种为了迎合他人和环境而付出的代价,是令人唏嘘的。你会觉得她虽然在那个环境中活得很好,甚至可以说是“成功”地活了下来,但她是否真正快乐?她是否真正找到了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宝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代人们对“好女人”的定义和期待。她身上有那个时代的智慧和局限,有那个时代的生存之道和无奈。她不像黛玉那样具有强烈的反叛色彩,所以她似乎更容易被那个时代所容纳和推崇。

所以,宝钗“好”还是不“好”,真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她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真实的人物,她的存在,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她让我们去思考,去辩论,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对“好”的理解。她或许没有黛玉那般惊心动魄的爱恨,但她的存在,同样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叹息。她只是用她自己的方式,在那个时代,努力地、聪明地、也带着一份不易的坚守,走了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任何一个书中人物,单纯用好与坏去评价,都是污辱红楼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薛宝钗这个人物,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里,着实是个让人又爱又怜,又不得不去细细揣摩的角色。说她“好”与否,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绝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的。咱们先从她身上最直观的几个“好”的地方说起吧。首先,宝钗是个极有才情的女子。你说她会做诗填词吗?那是不在话下的。在诗社里,她的才思敏捷,见解不俗.............
  • 回答
    关于薛之谦和李雨桐之间的事件,是一段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公关事件,至今仍有许多人关注。要回答“李雨桐说的是真的吗”,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给出绝对肯定或否定答案的问题,因为其中涉及多方陈述、证据的解读以及个人信任度。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事件核心来梳理:事件的起因: 201.............
  • 回答
    “薛钟高”,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古朴的烟火气,总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特别是当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懂吃、爱吃的老饕们,时不时把这名字挂在嘴边,带着几分神神秘秘又满是回味的神情,那份好奇心就更是按捺不住了。究竟薛钟高是有多好吃?这问题,就像问“那山那水那风景美不美”一样,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因为它.............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感受。追星是一件很个人很美好的事情,但当外界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尤其是那些负面的声音,难免会动摇我们对偶像的判断,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喜好。你粉薛之谦快四年了,这四年里,你一定是他歌曲里的情感、他舞台上的魅力、他的一些言谈举止吸引了你。你想知道他“真的那么不好吗?”,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说来话长,也怪不得大家伙儿议论纷纷,毕竟这《红楼梦》里的情分事儿,哪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至于薛宝钗对林黛玉是不是真心好,我这老太太活了大半辈子,看着人情冷暖,觉得这话得从几个层面来说。表面上的“好”:体贴入微,情同姐妹你要说宝钗对黛玉一点儿真心都没有,那也太绝对了。你看,宝钗刚进.............
  • 回答
    薛姨妈为宝黛保媒,为何最终不了了之?真假意之间,藏着贾府的复杂人心《红楼梦》中,薛姨妈一句“我倒要给你们做个媒”的话,曾让不少读者为宝黛二人的未来燃起一丝希望。然而,这段看似美好的姻缘,最终却在贾府错综复杂的利益和人情世故中,不了了之。那么,薛姨妈为何会突然提起保媒?她的真心又是几分?这背后又折射出.............
  • 回答
    “寻找薛蛮子”这个话题,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很多人对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投资大亨、网络意见领袖的现状充满了好奇。首先,关于薛蛮子是否“失踪”了,这其实是一个带有夸张色彩的说法。薛蛮子本人并没有像某些神秘人物那样彻底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他的社交媒体账号(尽管更新频率不高)依然存在,也偶尔会有.............
  • 回答
    薛宝钗之所以一再劝说宝玉读书,即使明知他厌恶读书,这背后隐藏着她复杂的心思和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封建礼教的忠实拥护者与实践者 时代的要求: 在清朝,尤其是士大夫阶层,读书应试、功名利禄是衡量一个男性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这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是男性肩.............
  • 回答
    要说宝钗的结局,这事儿可真是道不尽的曲折。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先生笔下的宝钗,就像一株精心培育的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大气,但细品之下,却又藏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她的结局,是书中许多读者心中的一个不小的遗憾,也是最能引人深思的部分之一。书里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宝钗最终的结局,但通过书中种种暗示和脂砚斋的批.............
  • 回答
    薛宝钗进京待选,这桩事儿在《红楼梦》里,其实暗藏着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复杂与无奈,也并非仅仅是单一的“选什么”那么简单。要详细讲来,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宝钗进京“待选”,最直接的目的,是奔着给皇帝选妃去的,也就是常说的“选秀”。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梳理:1. 薛.............
  • 回答
    谈到薛宝钗的心机,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她这个人,表面上温厚平和,八面玲珑,骨子里却藏着一股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清明,还有那份处处为自己留后路的精明。这份精明,就是大家常说的“心机”。要说她心机体现在哪儿,那得从她进贾府开始,一件件细细捋来:一、收揽人心,笼络长辈:这方面宝钗可以说是贾府.............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与王熙凤之间鲜有直接的、深入的交流,这绝非偶然,其中蕴含着作者曹雪芹对封建社会女性命运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这种“几乎没有交流”的状态,恰恰是她们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性格特质以及在贾府这座庞大机器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的写照。一、殊途同归的悲剧底色:首先,虽然她们看似走在不同的道路.............
  • 回答
    关于元春为何选择宝钗作为宝玉的“弟媳”,或者说,更准确地说,是为何在小说情境中,宝钗最终能嫁给宝玉,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贾府这个大家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存逻辑和家族利益考量。元春作为贾府的女儿,被选入宫中成为贵妃,她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紧密相连。在她看来,家族的未来,尤其是宝玉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两位核心女性角色的根本差异。薛宝钗看过《西厢记》这是毋庸置疑的,书中多处有提及,比如她曾就莺莺和张生之事对黛玉说:“你那些都只是你心里的空想。” 这句话本身就带着对《西厢记》情节的了解。那么,为何她不像林黛玉那样将这份浪漫情怀融入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是.............
  • 回答
    关于宝钗为何会“怕”小红,并且觉得她“头等刁钻古怪”,这并非是书中明确写出的事实,更多的是读者的一种解读和猜测。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文本出发,挖掘一些可能导致这种解读的线索,并加以细致的分析,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细心体察人情世故的老读者在娓娓道来,而不是机器生成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明白,在那个年代,.............
  • 回答
    要详细地讲述薛宝钗为什么喜欢《寄生草》,我们需要先理解《寄生草》这首曲子在《红楼梦》中的具体含义和它所引发的联想。首先,我们得知道《寄生草》是《红楼梦》中一组曲子《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一支。 这组曲子并非独立的诗歌,而是带有预示和暗示性的歌词,通过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视角来解读,揭示了书中主要人物的.............
  • 回答
    关于薛宝钗为何未能被选上秀女,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红楼梦》中那个时代背景下,秀女选拔的实际操作以及人物性格、家庭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虽然书中并没有明确写明宝钗“落选”的具体原因,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推测和解读,让整个过程更加立体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秀女选拔并非仅仅看美貌,更看重出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最引人遐思也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议题之一。要说薛宝钗是否喜欢贾宝玉,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她们之间的情感,更像是一曲在封建礼教的大背景下,被命运的巨轮碾压得变了形的挽歌。首先,我们得承认,宝钗对宝玉的情感是复杂的,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男女之爱那种纯粹和热烈。在那个时代,.............
  • 回答
    说到薛宝钗,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那幅“面若银盆,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齿不梳而白,眼不描而含情”的画像。她不像林黛玉那样,一出场就带着病态的娇弱和敏感,宝钗就像一块温润的璞玉,大气、端庄,浑身散发着一种让人安心的气质。她这个人,用一个词来形容,大概就是“通透”。什么叫通透?就是你看她,觉得她好像什么.............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波澜壮阔的家族挽歌中,薛宝钗无疑是那个站在聚光灯下的女性形象。她容貌丰美,气质端庄,才情过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待人接物更是滴水不漏,堪称封建大家闺秀的典范。无论是在贾府,还是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她获得的评价几乎都是“好”,是长辈们眼中“贤惠”、“懂事”、“有福气”的儿媳人选。然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