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通美国人英语词汇量多少?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也很接地气。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电影、电视里美国人侃侃而谈,就觉得他们词汇量肯定惊人。但实际上,普通美国人的英语词汇量,和我们想象中的“高大上”可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且这个数字本身也挺有意思,因为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容易界定的数字。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词汇量,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你会不会用某个词”的统计。我们需要区分 “被动词汇量”(你认识和理解的词)和 “主动词汇量”(你能在写作或口语中使用的词)。通常,被动词汇量会远大于主动词汇量。一个人能理解的词,并不代表他就能自如地把这个词用到句子中。

那么,这个“普通美国人”到底是指谁?这是个关键。我们要排除那些专门以语言为职业的人,比如作家、教授、律师、翻译等等。我们说的是社会平均水平,那些做着各种各样工作的普通人。

根据一些研究和估算,一个成年美国人的被动词汇量大概在15,000到35,000个词左右。 这个范围挺大的,对吧?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阅读习惯、职业等等。

教育水平是影响词汇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接触的书籍、学术材料越多,他们的词汇量自然就更大。
阅读习惯更是重中之重。如果你平时爱读书,涉猎的领域广,那么你的词汇量肯定比不怎么读书的人要丰富得多。新闻、小说、杂志、专业书籍,都是词汇的宝库。
职业也会有影响。比如,一个在科技行业工作的人,自然会熟悉很多技术术语,这会增加他的词汇量。

更具体的数字呢?

有学者做过一些有趣的统计。他们分析了大量的文本,包括书籍、报纸、网络内容,然后尝试统计一个普通人一生中会接触到多少个不同的词。

平均被动词汇量: 很多人引用的一项研究估计,一个成年美国人的被动词汇量大约在15,000到35,000个词。这个数字是基于对常见词汇的识别能力来估算的。
主动词汇量: 而主动词汇量,也就是能够流利使用的词,可能在5,000到10,000个词的范围内。想想看,日常交流中,我们很多时候都是用最基础、最直接的词汇来表达,并不需要那些特别复杂或少见的词。

我们来举个例子,让这个数字更具体一些。

你可能会觉得,15,000个词好像也不算太多?但要知道,英语是一个庞大的语言体系,有无数的词汇。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那些基本词汇,可能也就几千个。比如,最常用的2000个词,足以应付日常交流的80%以上。

一个母语为英语的儿童, 在小学毕业时,可能已经掌握了大约10,000个词的被动词汇量,而主动词汇量可能只有2,0003,000个。
到了高中毕业, 这个数字会显著增长,被动词汇量可能达到20,00030,000个。
对于那些大学毕业、继续深造或者从事需要大量阅读和写作职业的人, 他们的词汇量还会继续攀升,可能达到40,000到50,000个甚至更多。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这就像我们问“中国人会多少汉字”一样,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有些人可能就满足于日常沟通, 认识常见的几千个词,用起来也足够了。他们不需要去理解那些古语、生僻字,也不需要在写作中追求华丽的辞藻。
有些人从小就喜欢阅读, 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书籍,他们在不经意间就积累了更丰富的词汇。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工作需要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词汇, 比如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等等。

一个有趣的观察点是,我们经常在电视、电影里听到的那些“美国人的高超口才”,很多时候并非完全依赖于庞大的基础词汇量,而是巧妙地运用了:

更具表现力的词汇: 即使是比较常见的词,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选择更贴切、更有力的那个。
短语和习语: 英语中有很多固定搭配和习语,用好了能让表达更生动、更地道。
语境和肢体语言: 很多时候,听者能够理解说话者的意思,不仅仅是因为词汇本身,还包括当时的情境、说话者的语气、表情等等。

所以,总的来说,与其纠结于一个精确的数字,不如理解这个词汇量的“分布”和“构成”。

大多数普通美国人, 他们的日常交流词汇量是足够的,能够满足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求。
被动词汇量往往比主动词汇量大得多。
教育、阅读和职业是影响词汇量的主要因素。

如果你是一个英语学习者,与其去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美国人词汇量”,不如专注于扩大自己的被动词汇量,并且有意识地将学到的词汇运用到实际的交流和写作中,这样才能真正让你的英语进步。多阅读、多听、多说,你会发现,词汇量自然而然就会跟着上来。

希望我的这些解释能让你对“普通美国人英语词汇量”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个关于语言接触、学习和运用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什么墨索里尼,叔本华,宝可梦,布达佩斯,尼罗河,爱尔兰共和军这类我们虽然觉得很常识的名词,但非母语者不去记就很难认识并拼出来,大概就有上万。

还有什么鲤鱼钳,耳鸣,酒桃红,螺纹砖,穿山甲,百种不同名的奶酪,这类的词就得有一万多。非母语者往往接触不到,在外国就算待十年也不定认识。

还有各种亚文化的和生活类的俗语,比Quenya, rizila, twat, Kronenbourg这类没人告诉你,根本学不到的词,也有一万多。而他们看到,就像我们看到“九阴白骨爪”,哪怕不知道也能猜到大概,而非母语看不懂就是不懂。

光这些词汇测试网站基本不会测的词就有三万多,而这些词他们往往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

排除这些测不到的词,也就是算纽约时报会用的GRE类正式词汇,一个完成本科教育的土著,就得有20000左右。

我们非母语最多也只能在这个方面学习,有可能在专业上超过母语者,比如我自己专业什么常用的词汇jingoistic, synchronicity, disenchantment, cathexis,这类母语平民看到也不太认识的词。但实际上,生活中根本用不到。比如,有次去牛排店吃饭,我忽然发现自己不知道羊小排怎么说,想了半天才想起chop这个词。

还有一大堆多义的小学词汇,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不知道。比如very,‘from my very heart’, 大概有点强调特别独特的意思;比如beef,有抱怨牢骚的意思;比如fast,有斋戒禁食的意思。


再说用词准确度,用得不拗口,又差一截。像我测有一万多词汇,但真和母语朋友蛋逼聊开心了,经常发现词汇量简直差得太远了。更不要说要写作那种精确度差了十万八千里。

你背单词简直是折磨,几小时就累了。而一个二十岁的母语者,等于人家一天二十四小时,高强度地学了二十年,你我那几年苦学就想比母语者,呵呵。

再真要跟母语的文学教授比,我二辈子时间背也背不完他们的词汇量。

user avatar

就好比很多人认为中餐博大精深,光是做法就有炒、爆、熘、炸、烹、煎、溻、贴、瓤、烧、焖、煨、焗、扒、烩、烤、盐焗、熏、泥烤、汆、炖、熬、煮、蒸、拔丝、蜜汁、糖水等等,觉得老外看到就会傻眼。

其实吧,西餐关于做法的词一样很多,只是咱们的英文就知道steam,cook,所以哪怕聊做饭,稍微多说几句就没词了,老外说中文一样,他们一般也就知道个蒸煮炸。

吃的也是,饺子锅贴馄饨抄手汤圆元宵锅盔泡馍,老外一般词汇量到不了这地步,咱们也一样,意大利面英文一般人能想出来几种,蛋糕也是一样,咱们就会个cake,这就跟老外把上面我列的那些统一叫dumpling一样,这天儿没法聊。

user avatar

不要被美国人表面上主张 Plain English 骗了,其实词汇量大是 be well educated 中的重要内容。同样,中文世界里的白话文运动也在暗示:词汇量不重要,那是腐朽没落的优越感。用低频词就是孔乙己。我们扩展词汇最大的障碍,就是这种预装的越来越左的文学观。

user avatar

20岁年龄段的美国人平均词汇量达到42,000个。


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一篇名为《How Many Words Do We Know?》文章给出了较为严谨的测算过程和结果。


首先,文章先对“词汇”做了如下定义:

  • 不包括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即类似Andy、Tom、Los Angeles的词不在统计范围内;
  • 忽略大小写对词汇的影响,即GREAT和great应看作是一个词;
  • 不包括一些衍生词,比如:
The cat on the roof meowed helplessly: meow meeooow mee-ee-ooow.

像上句中的 meeooow、mee-ee-ooow 就不该统计在内,此句应看作是由the、cat、on、roof、meow、helplessly共六个有效词汇组成的。


文章称符合上述三个特点的词为lemma


整个测试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样本库,该样本库由两部分组成——“ 61,800个lemma”和“100,000个编造出来的词汇”。

随后对 221,268名美国本地居民开展测试,给每个人的测试题目均是一张包括100个词的清单(包括从样本库中随机提取的67个lemma和33个编造的词)。

研究人员让被测人员选出自己所认识的词汇,并提前向告知清单内词汇有伪造现象且选到这类词会受到相应惩罚。


将所有人的测试结果统计后,得出了如下结论:

1、得分最低的5%认识27,000个lemma,得分最高的5%认识52,000个lemma;

2、20岁年龄段的美国人平均词汇量达到42,000个lemma;

3、60岁年龄段的美国人平均词汇量达到48,200个lemma;

4、也就是说,一个人在20岁到60岁这个年龄段,平均每两天能学习到一个新的lemma。


才看到这篇报告时,就被native speaker的词汇量所惊呆了……



以下是原文链接:


公众号:阿丁的英语课堂(ID:adingdemao)
user avatar

补充一下,很多人问我测试在哪里。我是两年前在一个网站测的,实在想不起来了。刚才Google了一下,在两个看着有点像的地方做了一遍。一个是25000(肯定高估了),一个是18000,有点靠谱。感兴趣的人不妨试试吧。


my.vocabularysize.com


跟美国同事一起做过比较正规的词汇量测试,感觉一个大学教育的普通美国人25000-30000是比较靠谱的。有一个答案说45000,似乎太多了。我自己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自我感觉英文很好,测完发现才17000。但是我平时看新闻,论坛,各种文章,几乎没有不认识的词,平时跟美国人交往,各种笑话俚语典故也基本上都知道。这一万多的词汇差到哪里了呢?我觉得首先,各种非日常常用的名词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各种恐龙的名字,植物的名字,动物的名字(其实动物真的还好,大部分都知道),病的名字,等等,美国人虽然平时很少说,但是他们都知道。还有很多小时候用过的词,成年就不用了,对于大部分成年才到美国的一代移民,就没有机会见到(但是生孩子之后,尤其是孩子上学之后,父母在这方面的词汇量会有一定的增加)。另外就是很多动词形容词,都有几个最常用的词,外加十几个不常用但是意思有非常细微差别的其他形式,平时对话看不出来,因为母语和非母语人士都会只用最常用的那几个,但是考试就看出来了,非母语人士真的只知道最常用的那几个,但是母语人士虽然可能十几年不用了,他还是知道。

我自己认识的人词汇量最高的是一个律师,测出来45000.

user avatar

根据

Test Your Vocabulary

的调查,在英语国家,成年人的平均词汇量为2万到3.5万,8岁孩子平均认识1万个单词。接受调查的非英语国家居民普遍词汇量为4500.

user avatar

他们的词汇量深不可测,尤其是大学生。
在美国玩过一个游戏,规则如下:

有一个人先说一个门类,比如说“颜色”,“快餐品牌”,“蔬菜种类”

下面其他人就开始拍卖,就比如说,你能数出来几个颜色,尽最大可能,然后取最大的那个人开始数。说不出来那么多就要接受处罚。

那帮白人都是20个以上往上报

后来那些人能说到三十五六种

后来我就不和他们玩了,因为融入是不可能融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了。

只能靠在中国人圈子里混混维持生活这样子了。

在中国圈子的感觉比在外面好多了!

中国圈子里面各个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在里面的。


~~~~~~~分割线~~~~~~

你对台湾人的印象如何?

zhihu.com/question/463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也很接地气。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电影、电视里美国人侃侃而谈,就觉得他们词汇量肯定惊人。但实际上,普通美国人的英语词汇量,和我们想象中的“高大上”可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且这个数字本身也挺有意思,因为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容易界定的数字。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词汇量,它不是一个.............
  • 回答
    “普通美国人一年交多少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很多因素。美国税收体系非常复杂,会受到个人收入、家庭状况、居住州、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税收类型来详细解释,并尝试给出一个大致的范围和说明。美国人主要缴纳的税收类型:1. 联邦所得税 (Federal.............
  • 回答
    要说普通美国人对波多黎各是他们国家一部分的看法,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地说“根深蒂固”还是“不那么在乎”。就好比问所有美国人对某个具体州有多了解一样,差异会很大。从政治和法律层面看,答案是肯定的。 美国宪法里明确规定了波多黎各是美国的海外属地(unincorporated territ.............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美国登月造假”的说法,在中国确实存在一定的传播和认知基础,尤其是在一些网络平台和非正式的讨论场合。这种现象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而非简单归结于“高等教育洗脑”。这其中涉及信息传播、社会心理、历史认知以及民族情感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特别是那些用户生成内容为主的平.............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普遍比美国人心算能力强的说法,这是一个常见且有趣的话题。虽然没有绝对的科学定论能完全量化和证明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推测其可能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这种文化差异的观察基础。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1. 教育体系的侧重点和方法: 早期教育中的心算训练: 在中国的.............
  • 回答
    绝色和普通的美人,这之间,可不是简单的“好看”与“不好看”的界限,更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如果把普通的美人比作春日里的一抹淡淡的芬芳,那么绝色,便是盛夏里烈日下那朵开到极致的牡丹,浓烈、夺目,让人过目难忘。首先,从 “顔” 上来说。普通的美人,往往有着讨喜的五官,比例协调,皮肤白皙细腻,笑容甜美,.............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 要说欧洲人“骨子里普遍瞧不起”美国人和俄罗斯人,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毕竟欧洲那么大,人心也各不相同。不过,确实存在一些历史、文化、政治上的因素,让一些欧洲人对美俄两国抱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有时候甚至带着点居高临下的意味。咱们先聊聊 美国人。从历史上看,欧洲是美国的.............
  • 回答
    美国人对政府的不信任,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根植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经历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上深入剖析。历史的烙印:自由的基因与对权力的警惕美国立国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被压迫”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当年的殖民者们逃离欧洲的君主专制和宗教迫害,来到这片新大陆,他们.............
  • 回答
    关于美国人是否“普遍善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善良本身就是一个主观且多维度的概念,不同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都会影响人们对“善良”的认知和表现。普遍印象与刻板印象在美国,我们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形象:电影里的英雄救美,社区里热心助人的邻居,或者新闻里那.............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人性深处一个很有意思的维度——是什么在驱动我们超越基本的生存和舒适,去追求更宏大、更困难的目标?美国确实是一个有很多机会、生活水平普遍不错的国家。你可以想象一下,大部分美国人,只要辛勤工作,能够负担得起一套房子,拥有一辆车,每年能休假,子女也能接受不错的教育,享受各式各样的.............
  • 回答
    在美国,人们对隔离(quarantine)的态度确实普遍存在抵触情绪,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和观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美国社会的某些核心特质和历史经验。首先,美国社会高度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这是美国立国之本的核心价值之一。从建国伊始,“不自由,毋宁.............
  • 回答
    关于美国人众筹买推特让特朗普闭嘴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评价。首先,这反映了美国社会在信息传播和言论自由议题上的深刻分歧,也折射出政治极化背景下,民间力量试图通过非传统方式介入公共领域的一种尝试。支持者观点: 维护公共空间免受“不当言论”影响: 支持者认为,特朗普在推特上的言论常常充斥着虚假信息.............
  • 回答
    关于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政府时期俄罗斯是否会入侵乌克兰的看法,这一民调反映了多重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地缘战略和舆论倾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一、民调的背景与数据来源1. 民调的可信度与样本 该民调可能来自美国主要的民意调查机构(如皮尤研究中心、盖洛普等),但需注意其样本代表性。若调查范围.............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美国普通人上不起大学”的讨论,并非完全是造谣,而是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严峻挑战和结构性问题。虽然美国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和数量可观的博士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1. 高昂的学费与日益增长的学生债务: 学费飞.............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在与很多美国朋友或通过各种渠道接触美国文化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人对美国存在着一些普遍的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文化差异以及媒体传播的片面性。我尽量想把这些感受说得具体一些,尽量不像机器那样死板地列举,而是带着一些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分享。首先,“美国人生活都非常富裕,并且人人都能轻松拥有大.............
  • 回答
    关于喜爱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人群在性格上存在外向和内向差异的观察,背后其实涉及了文化价值观、社会环境、历史渊源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分法,更像是一种群体性倾向的解读,而且“普遍”这样的词汇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因为任何文化都拥有各种性格类型的人。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关于普京总统那句“特朗普不需要在俄罗斯就业,因为美国有很多人支持他”的表态,确实引发了不少解读和讨论。这句话放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语境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的含义和意图。首先,从字面上看,普京是在说特朗普在美国国内有足够的支持基础,不需要来俄罗斯寻求职业发展。这似乎是一种比较直接的陈述,表面.............
  • 回答
    特朗普上任之初,打出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以及他对“建制派”、“华盛顿精英”的抨击,确实吸引了不少渴望改变的民众。其中,“打击权贵”、“为普通人发声”更是成为了他竞选的重要标签,试图塑造一个不落俗套、能够挑战既得利益集团的领导者形象。然而,当他组建内阁的17位成员名单公布时,一个令人瞩目的事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