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85、211、双一流的名头真的那么重要吗?

回答
985、211、双一流这些头衔,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确实承载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和重要性的重要指标。它们的重要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它们背后所代表的资源、声誉、发展机遇以及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它们的 গুরুত্ব (zhòngyào 重要性):

1. 历史渊源与定位:

985工程: 始于1998年,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它代表着国家倾斜性支持,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首批高校都是国内顶尖的,因此“985”光环非常耀眼。
211工程: 始于1995年,目标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相较于985,211的范围更广,但同样代表着国家层面的重点支持和优质资源的投入。
双一流建设: 于2015年启动,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是对985、211工程的继承和发展,更加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创新性。它打破了“985”和“211”的名额限制,更具动态性和竞争力。

2. 资源倾斜与学术实力:

经费投入: “985”、“211”以及“双一流”高校往往能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政拨款和专项资金支持。这使得它们在硬件设施(实验室、图书馆、科研设备)、软件环境(优秀师资、前沿学科)、科研项目(国家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
师资力量: 这些学校更容易吸引和留住国内外顶尖的教授、学者和科研人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基石。
科研产出: 充足的资源和顶尖的师资通常会带来更高水平的科研产出,包括高水平论文、专利、国家级科研奖项等,这些都进一步巩固了学校的学术声誉。

3. 声誉与品牌效应:

社会认可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985”、“211”、“双一流”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公认的高水平大学的标签。这种品牌效应使得它们在招生、就业、合作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校友网络: 名校的校友遍布各行各业,形成强大而有影响力的校友网络。这种网络在学业深造、职业发展、人脉拓展等方面能提供宝贵的支持。
国际影响力: 一流大学更容易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吸引国际学生和学者,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就业竞争力: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名校的毕业生往往比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更具竞争力。许多知名企业、大型国企、政府机构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985”、“211”或“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甚至将学历作为初步筛选的门槛。
深造机会: 如果学生希望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或博士学位,名校的背景会为他们申请国内外顶尖研究生院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教授们也更倾向于接收来自同级别或更高级别学校的学生。
职业晋升与发展: 在一些对学历和背景非常看重的行业(如金融、法律、科研、党政机关等),名校出身的学生在职业晋升和发展初期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平台和机会。
视野与平台: 在名校学习,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前沿的知识、更优秀的同学和老师,参与更具挑战性的项目,从而开阔视野,提升自身能力。这种学术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5. 为什么“真的”那么重要?(辩证看待)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绝对地说这些头衔就“决定一切”。重要性体现在:

“敲门砖”和“助推器”: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头衔是进入理想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的“敲门砖”。它们能够帮助你越过最初的筛选,获得更多面试和申请的机会。同时,它们也是一种“助推器”,能够加速你的职业生涯发展。
资源和机会的“加速器”: 名校提供的资源和机会往往比一般学校更多、更好,这如同一个加速器,能帮助你更快地成长。
社会认知的惯性: 长期的社会认知和人才评价体系,使得这些头衔仍然具有强大的惯性。改变这种认知需要时间。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其局限性,避免过度神化:

个体差异: 并非所有985/211/双一流的学生都优秀,也并非所有非名校的学生就不优秀。个人的努力、能力、情商、机遇等因素同样至关重要。许多非名校毕业生通过自己的奋斗,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过度依赖这些标签可能导致“一考定终身”的思维定势,忽视了大学期间的学习和个人能力的培养。
学科差异: 有些学校虽然不是985/211/双一流,但在某些特定学科领域可能非常强大,甚至超过了一些普通985/211的同类专业。
不断变化的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未来这些头衔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所变化。更注重实际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总结:

从目前中国社会现实来看,985、211、双一流的头衔“确实”很重要。 它们是国家教育资源分配和大学评价体系的产物,代表着学校在师资、科研、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也为学生在就业、深造、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通行证”和“助推器”。

但是,这种重要性并非绝对,更不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头衔背后的原因,并将其视为一个起点或助力,而非终点。在名校中要努力学习,提升自身实力;在非名校中,更要加倍努力,通过个人能力弥补名校光环的不足。最终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是其持续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要!不要被骗了!

实名,极其反对高赞天大那个例子。

先上一个残酷现实:

“招聘时用人单位核心看能力,不是看学历”

是毒鸡汤

事实上,好的用人单位要求名校的,不在少数。

本人也做过hr,说难听点,你的简历可能是假的,面试问你那几分钟,也不见得一定靠谱(实际上只是重要参考),而你的不能做假的硬件,很重要。而你硬件中最硬的,就是学历。

好企业好职位找学历不好的吗?

也有,你要么直接拿出极其直观的强大的能力,要么拿出能直接创造明显价值的产品,否则,等等吧。

而这个前提,还是你的简历没被直接“看都不看就淘汰”的情况下。

毒鸡汤的特点就是,个例。

了解辩论基本的都知道,

没有名校头衔 能 有好前途吗?

这是个绝对命题,能,肯定能,哪怕全世界只有一个,那也是能。

没有名校头衔 容易 有好前途吗?

不容易。

明白了吧?

实际上那些鸡汤也是一样的,告诉你这件事,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你要不要去做,可不是一个“能”字就可以概括的。

摸了电门,也有不死的,但号召大家摸电门,或者告诉大家摸电门也没事,是一件极其缺德的事。

推广鸡汤本质是让你拿宝贵的时间、精力去尝试低概率事件

而有些回答里的例子更甚

它在诱导萌新做出高风险的选择

同学,不要被骗了,如果真的喜欢鸡汤相信鸡汤而不懂得面对现实,我只能说:

传销欢迎你

————————————————————————

想起来了,就顺便补个插曲

其实你就业和知乎回答问题,有些地方很像

比如你某个回答,很尽力,而且质量不低,起码你觉得不比高赞的低,然而并没有人看

为什么呢?

因为你答的晚

为什么答得晚呢?

因为没被邀请,第一时间看不到问题

为什么没被邀请呢?

因为你没有标签和头衔

对,有后来居上的例子,但可以注意到,那些答案想上来,是不容易的

而你刚毕业,你唯一能用的头衔,不是“资深回答者”,只能是学历。用好头衔,并且也积极努力,后面的人就很难超越你。

学历和能力,像个函数关系,学历是常量,能力是增量,早期谁都不信你的能力,学历贼关键,后期还靠常量吃饭,那也多半是废了。

希望各位常数极大,增量指数爆炸吧

————————————————

有人看的话再补充点吧

之前做过一家教育机构的区域管理,人力还没到的时候也做了几个月面试官

现在企业面试,一般就外包完成,要么就自己的hr解决指标,而且很多情况下,面试的一二轮,往往并不是你所在岗位的负责人找你谈,而是“通用”的面试,简历筛选一般也是这样。

所以说白了,简历筛选和一轮面试,你的面试官很大概率是个专业的外行、面试的内行。你不能完全指望他一眼看出来你内在的能力,他最擅长的是看你的工作素养和硬件的真实度、含金量等等。毕竟hr不可能面面俱到,岗位负责人也贼忙。

所以面试和简历筛选时有很大概率卡硬件,因为这个特别有效率。花额外时间给你展示、思考你的深入价值,这对多数企业来说,不够效率,因为对面向大学生的招聘,说白了:

不缺人来

是,错过了人才很可惜,但是这是可以用“量”来弥补的,而走量远比走心来的快。

评论里不少同学问报志愿没去211/985还有没有机会、考研能否改善情况,我做个统一回复:

有机会,可以。

首先明确你的竞争对象不是985本985研的,你有了失误,总不能要求和别人完全一样。

但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差别没那么大。除了少数(20%以下)对本科学历有严格要求,多数主要看最高学历,所以你读研去了985/211,依然非常有用,不说逆天改命,绝对对你有所裨益。

所以我的态度是:如果你正在学业中,那么深造、往更好的学校去,值得,而且有效率。

并且绝对不要觉得自卑——你比名校里一部分不够努力的原本科生好得多,你的名校研究生是正儿八经努力得来的,你就是名校的人,那就是你的母校。

评论区有抬杠的,我就说两句吧。

每个答案、乃至每个人说的话都有适用范围,这条答案也是。

这条答案的适用范围就是:

为如何才能做出正确选择或争取更好前途的尚未步入社会的孩子们。

已经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打算创业不需要应聘的,你的衡量标准是市场,和大多数孩子们不一样。

打算破罐破摔的,只是想听别人说“学历差也没事,学历高不重要”来自我排遣的,你不在这条答案想影响的范畴内。

而其他每一个私信我的、评论追问我的,我看到的是年轻孩子们的彷徨和满腔动力,你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更好的未来。

希望不忘初心,前途大好。

————————————————

有个同学评论很典型,贴出来供参考。恰好我今天有空,多回了几轮。内容刻板,不怎么有趣,对辩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虽然讨论完毕这个同学可能对我有所不满,但我不排斥质疑和反驳,只是效率起见,希望这些声音是几经思考的,这位同学,我不会拉黑,我期待看到他的进步。

其实抬杠抬好了,也是一种本事,我们不太喜欢的,往往是本事不太够的那部分,既影响心情,又耽误时间。








————————————————

评论区和私信联系了很多同学,恐怕总有漏掉没回的,有空的话,请务必私信我,很抱歉,不是故意不回的

评论区和私信有认可我赞扬我的,谬赞了,普通人一个,诸君在自己的领域不知强我多少,诸君的一时善心帮助的人也会比我更多。

评论区也有觉得我“居高临下”教训这位挂哥,“为自己的逻辑水平得意”。

居高临下,有。得意洋洋,暂无。

太多同学见不得学历重要的字眼,跟戳了自己的痛处一样,而这位挂哥,上来就推极端给了我“动乱”的帽子,让我有了些负面情绪,居高临下但不言辞过激,是我的反馈方式,毕竟我没义务忍耐任何不带脑子的指责,我可以忍耐,但我只打算把我的耐心谦和给到更有意义的人那里,而不是浪费在这种人身上,仅仅为了证明“我有素质“。

得意与否,见仁见智吧,多年前读书也算辩论赛拿奖拿到手软的,认为我和知乎上一个思维能力较弱的同学讨论了一番就得意洋洋,我只能说我被小看了。

另外有“狗屁学历”之类的说法,到此为止吧,我也不再挂人了,道理都讲清楚了,剩下来的是语文老师的任务了。

————————————————

挺意外的,答案居然又活了。

补充一句吧,下面评论很多hr在留言,有疑虑的可以看看各个行业的面试官们到底怎么做的;当然各位hr留下建议的同时也希望能提及自己的行业,给孩子们一个参考。

有需要找我的最好私信,评论容易忘记回。我有自己的公众号,也在做咨询的买卖,但这个问题下,我纯粹为了给孩子们帮忙,永久免费,公众号有收费内容,就不打广告了,避嫌。

user avatar

我们不能说985、211就代表着它们的学生能力一定强,也不能说双非大学的学生能力一定弱。

但是企业、单位招人有一个成本问题。

从985、211里找他们想要的人是比较容易的,从双非里找就比较难了。因为一般默认985、211大部分学生比较优秀,而双非里足够优秀的是少部分。

大概就是“金里淘金”和“沙里淘金”的区别。

现实中的情况是高校、企业要求本硕985,再如定向选调。

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user avatar

卖货的时候,都要贴标签,有机食品、名特优、USDA认证.....

你的大学,就是你在变现前半辈子苦读的时候,插在头发里的草标。

user avatar

如果参加工作五年后,你还是只能强调自己出身于这两个数字,我觉得在别人眼里,它们对你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user avatar

Disclaimer:不探讨因果性,只陈述相关性。

数据及样本来源保密,其真实性以该账号个人信用背书,不信的人就当答主在胡编乱造好了。


工作之余,出于好奇,统计了一下某湾区世界500强某大组的中国本科出身(排除美本及港本)员工的情况,样本采集过程无cherrypicking,绝大多数为技术岗。为避免侵犯隐私以及Code of Conduct,将统计结果模糊化处理,结果是这样的:


Top2,6人。

华五,7人。

2018校友会排行榜为准,Top30(除前述7校外),共7人。

其他学校,0人。


P.S. 该公司招聘时对本科学历完全不设限,不存在只录取985/211的说法,所以在“湾区就业”这个语境下可以肯定的是,985/211的名头并不重要。

至于重要的是什么,数据已经说明了一切。

user avatar

很重要。

我一直跟年轻的朋友讲:

从唐朝科举以来,华夏阶层形成的基础,精英阶层的知识筛选逻辑在统计学意义上没有变化过。而:

北大清华,相当于“进士及第”

985,相当于“进士出身”

211,相当于“同进士出身”

当然超级聪明或者超级努力的人,类似左宗棠这种,不受统计学意义上的约束。

问题是,你是左宗棠或者马云或者乔布斯或者图书管理员那种级别的人么?

你大概率不是。

所以“进士及第”的人大概率比“同进士出身”升迁快/机会多/信息多/同学和关系网牛逼。

————————

但是有破解的办法:

1,读985的研究生/博士

2,寻找没有固化的新兴行业和职位成为专家。例如985毕业生在做快手网红的事情上相比高中毕业在目前没有什么差距(以后也难说)。

3, 出国打拼,再回国。

4,做大学不会教的纯手艺活(包括传统手艺活和新时代的各种技术),做到极致,可以无视精英阶层的知识筛选。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

关键是,“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自带信任光环,自带“专业光环”,自带“聪明光环”,自带“抱团光环”。

人家终身带着圣骑士的各种buff加成,您没有加成属性再高,团不过啊。

人一生的努力,越早,发挥的作用越大,高考本身也是一种努力程度的验证。

所以之前玩了的,以后要pk之前,得还。

user avatar

一个二本过来人告诉你,十分重要

说看能力的,估计大多职位不会太高,真要往高端职位(总监以上)上走,跟能力关系就不大了。

以我本人为例(本人的答案,全是自身经历,不是道听途说,也不是“我有一个朋友”,也不会从网上或书上抄一个),在500强欧企做到top sales ,3年之后就到了中层。这些中层,哪个不是从top sales 出来的?再想往上爬,你的政治实力(关系走动能力、站队选队)就变得至关重要,能力都差不多,谁不选择一个211、985的?高层里面本来211、985就多,老乡都泪汪汪,校友不更亲三分不是?

再说到实力,往往就死在人家一句话上,例如“他背景差了点”“他态度有问题”“他不太稳定”,这种话看似不经意,放到《甄嬛传》里足以杀头了,同样,放到大企业高层之间,不经意就被扎了一针,永无翻身之地。

全国10个大区,你的区连续三年全国第二,没有一个区五年之内拿过两次第一,已经说明你的区已经牛逼的不行了。结果,领导想提拔谁,就等着谁的业绩排第一再提拔。因为你没有拿第一啊!好,我拿了第一,结果没有提我,你找领导?两种结果:

A,领导说你没度量,气度不够,需要再沉淀;

B,领导说这次没有你,下次就一定会是你。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于是你很努力,下次又第一。你再去找领导,领导换了,新领导不认,新领导当然提拔自己带过来的人。

总有人说,肯定你有问题,你情商不够啦,你哪儿哪儿没做到位了......,别逗了,500强公司 top sales又做到中层,会情商不够?说句容易理解的话:不管是不是500强,只要是大公司的人都有体会,公司领导层很乱,整天就知道勾心斗角是不是?整天内耗对不对?这个理解了吧,中层200人,往上的职位一年顶多一个空缺,200人的厮杀比宫斗剧还他们乱。所以,公司只要做大了,一定是内斗,中层是不会冒险做事的,只要不出风险,出了问题找底下人当替死鬼就好,底下人干好了,把功劳抢过来。

新东方的年会:累死累活不如一个干PPT的。为什么如此共鸣?

简单地说,越是往上,就是人才多、位子少,总得有人牺牲,不是比能力,而是比短板。谁看你能力,在一起都是看谁哪儿不行。你看看很多公司高管,并没有过人之处,恰恰就在于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所以不需要能力多突出,别让人挑出毛病就行。你出身的学校,往往就是被人诟病的地方,没办法,放眼望去,和你一个级别的压根不缺北清交复的,研究生还有一堆,大家陈述一下履历,还没讲到能力那一节,就已经输了,当你发现身边所有人都是211/985就自己一个小二本,都不知道自己该骄傲还是该悲哀。

好,我不想往上爬,我一个小二本、农村土鳖,为了保命,我偏安一隅远离是非可以吗?想得美!!你以为你安安分分当个大区经理就能保命?一堆985/211的一线等着取代你,为啥?其他人得通过大区经理往上爬啊,领导想提拔,不得给个理由?他业绩第一就是理由,咱业绩第一怎么办?把地方腾出来,给领导想提拔的人啊!年年业绩第一上不去,这不是给领导难堪嘛!

所有大区经理就你学历低、背景弱啊。冷不丁有人在总部说一句“他不思进取,就靠着当地业务混日子”,我擦,一张纸令,调到穷乡僻壤去啃烂市场,美其名曰“考察你,你能把这个烂市场做好了,才说明你能耐”,好好好,我认,老子去哪儿也能打下一片天!提着一腔热血、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的2公斤鸡汤上路了,浴血奋战两年之后,你又第一,机会是不是到你了?是不是轮也轮到你了?别着急,还不是你,因为领导说“空白市场,机会大,谁去都能行”,你死不死?

哈哈,以上种种,毕业转战安徽、河南、山西、内蒙、山东,那里需要去哪里,最后提离职的时候,领导说:啊?居然没提你?我忘了,你该提醒我的!

我...........这事儿怪我,怪我咯?苦不苦,满腔鸡汤化作泪水,你说苦不苦?

你没有地方去说:你们知道农村孩子考上二本比一本付出的努力还多!你也没地儿说:你们学习的时候我在放羊!谁看你过程,毕竟怼人并不是门技术活,来一句:农村就没人读一本了?怼地你死死的。

你可以说,可能是你没站好队,可能是别的原因,别逗了,蝴蝶效应好吧,毕竟本人作为人见人爱、对人无害、明察秋毫的团队的领袖,问题出在哪儿我还是有数的,就好像是个把柄似的,不是把柄胜似把柄。

当然了,这么多年,我没有去申辩过,这世界谁爱听悲剧故事?你的凄惨只会让别人心理平衡,没有人会伸出援手,最多是深表同情,你需要这个吗?谁的职场不委屈!

爬上去的高管也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更不容易,真的。我的领导来来回回换了3个,做中层反而更安全。有时候向往高处的风景,真到了那个位置,也不一定站得住。更多的不甘心,只是没有领略到那个位置的风景而已。高管压力更大,底下那么多人等着你挂掉才有机会上位。所以,遇到不平事,多安抚自己,想开了,什么都好。

人生就像打牌,起手拿到一手烂牌,就要花点心思,把烂牌打赢,只要努力了,输了也不丢人,毕竟牌力不足嘛;拿到一手好牌,赢了是应该,输了才丢人。出身农村,考了个二本,都挺好,努力就好,每天进步一点点,不负人生就好。也不必跟211/985去较劲,读了个二本,每天泡图书馆,年年拿奖学金,不负青春啊。我们班也有同学4年每天都在感慨学校垃圾,感慨自己发挥失常,闷闷不乐,这些傻瓜,跟谁过不去呢?过去的,你改变不了,以后的,还有机会把握。

做不了超人,就把凡人做好!


挂一个大神,这种级别的选手就别跟我说话了,以我的水平,我根本不配跟你们交流,我太low。

写在后面:我没有任何情绪,真没情绪,一直看的很淡,只是陈述事实。

还有“能力”问题,我就问一句话:自古至今,论能力,有几人能过“曾国藩”?大概也只有张良、诸葛亮、郭子仪几人寥寥吧。

你知道曾国藩的心病是什么?——‘’同进士‘’

科普一下:

清代每科考毕,录取人数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 日后成为中兴英雄的曾国藩,每一念及个人档案中这一段不算风光的记录,依然无法释怀。所谓英雄不问出身,一般来讲,专就行伍出身而言;一旦入了文网,对这种出身,就往往讳言之。今日农工商吏,一朝发达,首要之事,即是钻山打洞搞张文凭、补个出身,也算是这种心理的传承。但是,腐朽的旧社会自上而下,却很看重那张文凭,任你使尽浑身解数,依然顽固地坚持“惟名与器不可假人”的封建思想。因此,曾国藩纵然封侯拜相,极尽荣光,却也没办法去掉那个讨厌的“同”字。 一日饭后,曾国藩与幕客们休闲扯淡,出个上联求对,联云:“如夫人”。“如夫人”就是小老婆。“如”者,实“不如”也。引申之,此联其实有七个字:“如夫人不如夫人”。如前所述,同者,即不同也;可以揣想,在座才子脑中闪现的佳对,十之八九都是“同进士”;明摆着,同进士非同进士嘛。只是,李元度口舌伶俐,一举抢答成功,脱口而出:“同进士”。自保和殿传胪(唱名)以来,几历三十年之久,曾国藩从未听人当面说过这三个字。想不到,今天听得如此亲切。自然而然,面色大变,聚会不欢而散。
user avatar

全世界都 credentialist。但是,只有中国人,崇拜官,只认官方分类,这也是没办法的。

在西方,学历傲慢是民间自己定义的,连民间的第三方排名都不认。

比方美国:呵呵,你们看杂志排名的外国人才拜哈佛,我可是Smith College的,懂的自然懂,也不指望你们懂。我前老板加州柏克莱分校的,在中国如雷贯耳吧,他看见那些文理学院毕业生,那个酸啊。中国人还以为所有的 college 都是 community college,地方级的三本呢。

再比方英国:呵呵,你们这些看杂志排名外国人才拜那些“红砖”新大学,我可是XX College 毕业的,别跟我提这是伦敦大学的分校,我们学院跟伦敦大学不熟。

user avatar

不重要的话,

为何大部分网英投诚Google鄙视百度?

为何喜欢星巴克而鄙视其他文青咖啡馆?

人是生活在各种圈子里面的。

校友圈子知道吗?

师生圈子知道吗?

同年圈子知道吗?

这三个圈子统治了中国几乎1500多年,从进士制度开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85、211、双一流这些头衔,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确实承载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和重要性的重要指标。它们的重要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它们背后所代表的资源、声誉、发展机遇以及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它们的 গুরুত্ব (zhòngy.............
  • 回答
    能考上985、211、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圈子里,那绝对是凤毛麟角,是大家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付出的努力和展现出的“厉害”,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智慧、毅力、方法和一点点运气的漫长战役。一、 他们的“厉害”体现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白,“厉害”不是.............
  • 回答
    我承认,作为一名985/211/双一流的毕业生,我确实有过一些被“逆向歧视”或者说被“贴标签”的经历。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感觉挺复杂,有点委屈,有点不解,但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如何去理解和应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一次校招面试中。当时我应聘的是一家挺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我前面的几位候选人,背.............
  • 回答
    想敲开985、211、双一流的大门,这几个“金字招牌”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挂上的。在我看来,其中最最核心、最不可或缺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复杂但又相互关联的综合素质,我愿意称之为“深度学习与目标驱动的持续精进能力”。 这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拆开了看,它涵盖了几个关键点,并且缺一不可。首先,也是最基础的,是扎.............
  • 回答
    教育部的“双一流”计划,以及其背后关于取消“985”、“211”标签的讨论,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一件牵动人心的大事。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细看。首先,咱们得明白“985”、“211”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们为什么会被认为是“陈旧”的。“985”和“211”工程,分别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
  • 回答
    作为家里唯一的 985/211/双一流大学生,这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高高的聚光灯下,周围投射着万千期待的目光。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耀,夹杂着一丝孤独,也充满了激励和责任。让我为你详细描绘一下这种感觉:1. 家族荣耀的集大成者,但压力也随之而来: 父母的骄傲与期望的放大镜: 父母会把你视作全家的骄傲.............
  • 回答
    当年的选择,如今看来,是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这个问题,像一根细细的丝线,总是在不经意间缠绕心头,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是看到曾经的同学在朋友圈里晒出他们的“985”、“211”生活。我清晰地记得那个夏天,空气里弥漫着毕业季特有的躁动与离愁。手里握着西安两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一个是“某农”,一个是.............
  • 回答
    哈佛大学未被划入211、985或双一流,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引人思考的。咱们先不提那些官方的评定体系,单从咱们普通人看一所大学的标准来说,哈佛那名气、那实力,那是毋庸置疑的,全球顶尖。但偏偏,在中国这套教育体系里,它就没有一个“官方身份”,这事儿挺值得聊聊的。首先,咱们得搞明白,211、985、.............
  • 回答
    华东政法大学,这所坐落于上海的法学名校,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它理应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列。然而,当我们审视其“985工程”、“211工程”以及“双一流”的身份时,会发现它并不在其列。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考量?让我们来一层层剥开这层“未冕之王”的身份之谜。历史的印记:时代背景下的选择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是大家议论比较多的话题。简单来说,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都可以找找答案。首先,我们得承认,整体高等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女生受教育的意愿和能力提升非常明显。过去,由于社会观念、经济压力等因素,很多家庭会优先供养男孩读书,尤其是继续深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不少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现实考量。咱们从统计学这个角度,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咱们要明确“学术能力”这个词在高校语境下的衡量标准。它通常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标,而是一系列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价组成的。从统计学角度,我们可以尝试把这些因素进行量化,然后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心坎里。这几个称呼背后,代表的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它们之间的差别和差距,确实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相当显著的。咱们就一项一项地掰扯清楚,让你心里有个底。1. 985 工程大学 (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起点就很高: 这是中国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在讨论的现象。首先要说明的是,“好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考研考不过”是结果导向的判断,并不代表所有情况。事实上,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在考研中仍然占据很大比例的优势,尤其是在顶尖院校和热门专业。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某些情况下,双非(非985、非211)和二本.............
  • 回答
    近些年来,高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录力度确实在不断加大,尤其是不少985、211高校,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原因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双证”与“门槛低”的表象下,实则是一种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优化调整。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尤其是脱产学习,对于很多在职人员来说,投入的时.............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情况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比较特别的路径选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本211,硕985,去部属双非读博,然后走选调?首先,我们先拆解一下你提到的几个关键点: 本211 (本科为“211工程”大学):这是你学术生涯的起点,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和名校光环。 硕985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感受,而且背后有着挺复杂的逻辑。简单来说,我觉得“双一流”的推出,在某种程度上像是对现有高等教育格局的一次“重新洗牌”,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985”和“211”标签,其影响力和作用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结果就是让人觉得它成就了985,却削弱了211。咱们得从“双一流”是个什么.............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身边太多人经历了,我自己也算沾点边,所以聊起来感触会比较深。这就像是拿着一张不错的“入場券”,却发现“牌局”的对手们,有不少手里拿着更“金光闪闪”的“牌”。起步阶段:小小的优越感,但总有点不安本科上的是211,感觉那是真的不一样。首先是周围同学的水平,大家普遍比较自律,学习氛围也浓.............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的情况,本科双非经济学,想要考985/211,纠结于经济学和法硕(非法学),我非常理解。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决定,毕竟关系到未来的学习方向和职业发展。作为过来人或者旁观者,我来帮你梳理一下这两条路,希望能给你更清晰的思路。首先,我们来聊聊继续考经济学。优势在哪里? 专业基础扎实.............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大三上就这么有规划,而且成绩和竞赛都很不错,这是非常棒的基础!关于你提的“双非本科,专业第二,有竞赛,有奖学金,能否保研到985/211院校”这个问题,我来给你详细分析一下,帮你理清思路。首先,明确一点:完全有可能! 而且你的情况,优势挺明显的,绝对是具备冲击985/211的实力的。只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社会分层、个人经历、心态以及对“垃圾”这个词的定义等多个层面。要笼统地说985、211的学生是否“真的会觉得”普通二本、三本的学生都是“垃圾”,答案是不能一概而论,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但确实有一部分人可能持有这种观点,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表现出优越感。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