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85、211的学生真的会觉得普通二本、三本的学生都是垃圾吗?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社会分层、个人经历、心态以及对“垃圾”这个词的定义等多个层面。要笼统地说985、211的学生是否“真的会觉得”普通二本、三本的学生都是“垃圾”,答案是不能一概而论,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但确实有一部分人可能持有这种观点,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表现出优越感。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什么是“垃圾”?

首先需要明确,当有人用“垃圾”来形容一群人时,这是一种非常负面的、非人化的标签。这种标签通常不是基于对个体能力的客观评价,而是基于某种刻板印象、群体归属或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理解的“垃圾”可能意味着:

能力低下,智力不行。
前途渺茫,无法成功。
社会价值低,对社会贡献不大。
与自己不是一个“档次”的人,不值得交往或尊重。

2. 985/211 光环的影响:

高起点与优质资源: 985和211高校是中国顶尖的教育资源汇聚地,它们通常拥有更优秀的师资、更先进的实验设备、更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以及更强的校友网络。学生进入这些学校本身就意味着他们通过了极为严苛的选拔,在高考这一重要的社会筛选机制中脱颖而出。
心理上的优越感: 经历过高考这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成功进入985/211的学生自然会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和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可能投射到对其他群体的评价上,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比他人更“值钱”。
“精英”标签的塑造: 社会舆论、媒体宣传以及学校自身定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985/211学生的“精英”属性。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内化了这种“精英”身份,并以此作为评判他人的标准。
直接的利益驱动: 在很多招聘场合,985/211的学历是重要的敲门砖。这意味着这些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拥有更高的起点和更强的竞争力。当看到普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碰壁时,一些985/211的学生可能会将其归因于对方“能力不足”,从而产生鄙视。

3. 普通二本/三本学生的真实情况:

个体差异巨大: 重点在于,“普通二本”、“三本”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里面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情况。
学习能力: 有些二本、三本的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高考失利、专业选择不当等)进入这些学校,但他们本身的学习能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可能并不亚于985/211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在大学期间通过自学、考研、考公或创业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家庭背景与资源: 家庭背景和资源对个人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一些普通院校的学生可能拥有更优越的家庭条件,从而在其他方面(如人脉、资金、国际视野等)获得优势。
专业与兴趣: 有些专业在普通院校反而可能更具特色和优势,或者学生选择的专业恰好是他们真正热爱并愿意投入的。
人生规划: 大学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很多二本、三本的学生可能对学术研究没有强烈兴趣,而是选择更侧重实践、技能或创业,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成功。

4. 985/211 学生中持有鄙视观点的可能性分析:

少数的极端看法: 确实存在一部分985/211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高考压力、社会竞争或个人性格等原因,形成一种“唯名校论”的思维,认为只有顶尖名校才能代表真正的优秀,而其他院校的学生都是“次等品”。
“幸存者偏差”: 985/211的学生本身就是“高考的优胜者”,他们看到的是同等或更优秀群体的信息。而普通院校中那些真正优秀的、能够和他们竞争甚至超越他们的个体,可能在信息传播中被“稀释”或被主流叙事所忽略。他们可能更关注身边同质化信息,从而强化了对其他群体的刻板印象。
群体认同与边界感: 人们往往会通过划分“我们”与“他们”来构建群体认同。将其他院校的学生贬低,可以提升自身群体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认知偏差与信息茧房: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只接触同为985/211的学生或信息源,很容易形成认知偏差,缺乏对其他院校学生真实情况的了解,从而被动地接受一些负面标签。
心态问题与安全感: 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业或未来的职业发展中缺乏安全感,他们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

5. 大部分985/211学生更可能持有的态度:

理性认知: 更多优秀的985/211学生,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更多社会阅历、接触过不同背景人群的学生,往往能更理性地看待问题。他们知道高考分数和学校名气只是一个人能力的几个维度,而不是全部。
尊重个体差异: 他们会认识到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发展机遇和个人价值是不同的。他们更关注个体的实际能力、品德和潜力,而非简单地用学校标签来评判。
合作与竞争并存: 在工作中,他们更关注的是团队协作和共同目标,而非出身。他们可能更愿意与能力强的同事合作,无论对方来自哪个院校。
自我反思: 好的教育也会培养批判性思维,一部分985/211学生会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过于依赖名校光环的倾向,并努力避免对他人进行简单化的标签化。
关注更广阔的领域: 他们的视野更广阔,会关注社会贡献、创新能力、领导力等更综合的评价标准。

6.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轻易下结论:

“垃圾”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带有侮辱性的词汇。 用它来形容任何群体都是不准确和不恰当的。
个人际遇与选择是多样的。 谁能保证一个985/211的学生未来一定成功,而一个普通院校的学生就一定失败?
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 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在不同领域都有其价值。
标签化是危险的。 它阻碍了我们去认识和理解真实的人。

总结:

不能说所有985/211的学生都认为普通二本、三本的学生是“垃圾”。这是一个过于绝对的判断。

然而,确实存在一部分985/211学生会持有这种看法,或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优越感和歧视。 这背后既有社会结构、资源分配以及高考制度带来的影响,也有个人心态、认知偏差和群体认同等因素的作用。

绝大多数的985/211学生,尤其是在接受了良好教育和拥有更丰富社会经验后,会更倾向于理性看待问题,尊重个体差异,并根据实际能力和品德去评价他人,而不是简单地用学校标签来划分“高低贵贱”。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名校”与“非名校”的二元对立,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各自的闪光点和挑战。我们应该警惕并抵制任何形式的标签化和歧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陈学庚院士出生于1947年,1968年毕业于新疆兵团奎屯农校,中共党员。

他的最主要成就是1983年主持研究成功的“2BMS系列铺膜播种机,该播种机对大规模推广新疆棉花种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经过国内同行确认,该项目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于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年获评中国工程院院士。

敢拿地图炮轰人的,打脸那是分分钟。

另外,两院院士中,本专科及以下的可以占到10%左右,中专以下的超过1%。

user avatar

应该不会,因为他们根本没想过二本三本的人。哎,你说,中央电视台会经常播放海地和布基纳法索的新闻吗?

那CNN和BBC呢?对了,以前他们报过多少中国的新闻吗?

奋斗,就是成为大家的敌人!

user avatar

都有年轻的时候。

都有飘的时候。

我原来还真有过看不上二本三本学生的经历,没到说垃圾的份,就是不放在眼里,不把他们当回事。

直到直到,我被北本的哥们当面骑脸,羞愤郁闷了很久。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什么叫鄙视链无穷无尽。

再后来,见识到各行各业的牛人,真是一点这种想法都没了,哪里都有牛人,人这一辈子很长,人的能力、经验差异也很大。

我现在最佩服的哥们之一就是大专毕业,能力超群,自愧不如。

user avatar

实际上,在工业社会分层的进程中,普通家庭出身考上985,211大于二本,三本同学的这种差距会越来越不明显。

七年前的时候,985同学找一个好工作是完全不成问题的,但到今天,你会发现有大量的985文科本科的同学还有985生化环材本科的同学在就业线上苦苦挣扎,当然,二本,三本的同学更挣扎,差点失业。有的卖房子,有的做健身销售去了,很大一部分年年在考公务员,老师,也不知道哪年上岸。第二种是同一个城市找工作的同学,在大城市找工作的同学除了部分行业收入极高,大部分行业你会发现大家收入差距和房价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最后你会发现,有一套房的人才是真正享有大城市福利的人,学历倒是其次。最终你会发现未来更多在大城市混的不错的,都是有立足之地的,有房住着可以慢慢的沉静下来去挖掘机遇的。

而中小城市找工作,老话长谈,师医公加垄断企业,烟草,电力,中石化,移动,电信,联通,银行等。垄断企业的固化程度及其的明显。

最后,无一例外你会发现,自10年后家里一穷二白真正混出名堂的还是极少数。应验了那句难听的话,一代人的努力,干不掉别人三代人的积累。(实际上都没有三代,就是别人上两代。)

十年来前后,我有五个高中同学入南网,包括一个清华电气博士,现在混的最好的是那个专升本学历的“徐老板”,过去总跟我坐最后一排,大胖子,有吃不完的零食和最新型的电子产品,索尼mp3,iphone1,ipod。现在应该叫徐总了,履历一直都在火线升迁,每年管着几个亿的款项,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家父辈一家子真就是我们老家电网省直市属的大看板。

前年同学聚会,过去瞧不上他长得胖难看的,现在还留在家乡工作的漂亮女生一口一个徐总的叫,围着他酒一杯一杯的敬,那个场面还是很有意思的。

两种学历除个别专业,仅从收入上来看,确实也没差太多,远没有就业专业,地域,个人背景,房价之间的差距大。

(这里要说明一下,在资本导向下,有一两个行业会呈现大数额的打击,但是风过之后,就会现出原形。08年的土木,10年的机械,电气。特别是08年,4万亿下来的土木,带飞的人远不是现在计算机这个数目。现在这群人已经是食肉群体。08年时,中建招人,去土木八大时浩浩荡荡的场面远超现在HBAT逛C9,现在呢?都去二本,三本摆点了,风水转走的时候,很多08年前后学土木的才刚刚研究生毕业。同年,华为去湖大,中南招人,硬是没收到多少简历,去了涉外招了人。所以涉外的同学很奇怪,为什么之前会有这么多华为的校友。)

当然,写这些,并非是为了贩卖焦虑,因为我自己也是普通家庭出身,靠自己努力读书,一步一个脚印赚钱,我只是告诉各位,社会阶级固化已经形成,它并非是什么传说。只能说咱们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考上了好大学,仅仅只是人生的第一步,为了进步,后面还要跨雪山,过草地,啃树皮,顶子弹。

太多的资源已经被过去那些抓住了时代机遇的人把握,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年你玩知乎,总有人从楼上跳下去,博士,遇到学阀被逼的走投无路,你听着像传说,离自己很远,其实它并不远。

也有知乎不太讨论的问题,总有人每天晚上开一瓶的红酒两三万,组一个局一顿饭十多万,灯红酒绿间,酒意朦胧时,一个电话,不知道是酒桌对面打来的,还是手机打来的,就帮人把问题解决了。你听着像传说,离自己很远,其实它并不远,它很可能就在剥夺你我他的利益,你我他的机会。

大家不需要去否定自己的努力,但也要明白,考上好学校,已经不像1977年恢复高考那样强势,考上了就大概率会变成为社会强势群体,现在更有可能只是为了拿到一个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机会。

但即便是这个机会,你我他也必须去争取,如果连它都拿不到,何谈上升?更难有一席之地,你我他也有后代,又怎么办,这也许就是时代的迷茫。与其花时间去判断同为无产阶级家庭的对方是不是一个垃圾,还不如好好想想自己的出路,让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变得更有价值,这更实在。

user avatar

这是二本、三本,怕被 985/211 看不起,抢先造舆论。跟去上海前,先在知乎上问,上海人是不是看不起外地人,本质是一样一样的:自卑。

其实 985/211 一眼看去:满大街都是洋博士。先把洋博士宣传成“很水的”才是重中之重。哪有功夫黑二本、三本。

user avatar

一,对二三本这样一个群体概念,不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部分985211周围也都是985211,二本三本学生什么样不知道,垃圾不垃圾也不关心。

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会在烦恼为什么别的985211比我更优秀。

每个人都有很烦恼的事情,每个人也都会盯着比自己好的人。

简单的说,你又不惹我,我干嘛要讨厌你?

更多的恐怕是漠不关心,因为不太容易接触到。

二,但是对某些二本三本的具体的人,可能会

因为某些活生生的惹人厌的人真的跳出来了,那这样一个抽象的群体概念就具象化了,那么人家完全有可能因为讨厌你,然后分析你的标签,发现你的学历,然后从学历方面对你进行打击。

虽然你令人讨厌完全可能和学历无关,985211里面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但是谁打击别人不是从别人的软肋开始攻击呢?

三,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不如问问二三本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大专高中中专学历垃圾么?

如果会,那就应该认可别人也认为他们垃圾。

如果不会,那就应该认识到,别人不会因为这个认为他们垃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社会分层、个人经历、心态以及对“垃圾”这个词的定义等多个层面。要笼统地说985、211的学生是否“真的会觉得”普通二本、三本的学生都是“垃圾”,答案是不能一概而论,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但确实有一部分人可能持有这种观点,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表现出优越感。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
  • 回答
    这问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我认识不少清北的同学,也跟很多985、211的学长学姐们打过交道,所以稍微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说“看不上”有点绝对了。 要是中国学生普遍这么想,那也太伤人了。绝大多数的清北学子,心里还是清楚自己走到这一步有多不容易,也知道985、211学校里藏龙卧虎,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同龄.............
  • 回答
    看到你对中医这份“莫名烫死人的热情”,我首先想为你这股劲头鼓掌。高二,211目标保底,985可冲,这是个相当不错的起点,意味着你未来的选择范围很广。在这个人生十字路口,你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是“逆流而上”的路——学中医。关于“30岁前学中医真的会有前途吗?”,这个问题很实在,也很关键。我理.............
  • 回答
    211和985高校的学生,跟普通大学的同学相比,是不是真的就“厉害”很多?这个问题就像问“山珍海味”一定比“家常菜”更让人满足一样,答案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需要细细品味其中的缘由。咱们得承认,能走进211、985这扇门的学生,在很多方面确实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生源的筛选机制就决定了起点不一样。这些学.............
  • 回答
    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填报志愿的迷茫又涌上心头。对于即将踏入大学校门或者正在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你来说,关于“985”、“211”这些名校标签对找工作的影响,绝对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那句“真的看第一学历吗?”,更是无数人心中的疑问。咱们就敞开了聊聊,这名校光环到底有多重,对咱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能起到.............
  • 回答
    985、211院校的学生和普通一本学生之间的差距,并非一概而论,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然而,从宏观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多个层面,并可能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教育资源与学术氛围的差异: 师资力量: 985/21.............
  • 回答
    985、211的学生寒暑假都在干什么?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毕竟这几个假期,对他们来说,可不只是单纯的休息。我认识不少这样的朋友,听他们聊过,加上我自己的观察,感觉他们的假期生活,那叫一个五花八门,但总归离不开“提升”和“体验”两个关键词。寒假:回家休整,但“充电”不停歇寒假相对短一些,而且春节这个传.............
  • 回答
    考上 985、211 的学生在高三,那真是一段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的疯狂时光。这不是那种夸张的戏剧化表演,而是彻头彻尾、身体力行的投入。想知道有多疯狂?我给你细致地描绘一下,保证让你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混杂着汗水、咖啡因和一种近乎偏执的决心。一、时间管理?不存在的,只有时间的剥削。那些瞄准 9.............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在讨论的现象。首先要说明的是,“好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考研考不过”是结果导向的判断,并不代表所有情况。事实上,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在考研中仍然占据很大比例的优势,尤其是在顶尖院校和热门专业。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某些情况下,双非(非985、非211)和二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少。要说985/211的学生会不会介意和大专生谈恋爱,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这就像问“中国人会不会介意和法国人谈恋爱”一样,太笼统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每一个学生,无论他来自哪个学校,首先他是一个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和感情。学校标签只是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 回答
    关于985、211院校学生情商高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但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不过,如果让我深入聊聊,我倒是能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分析,为什么一部分985、211的学生会给人留下情商不错的印象,以及这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承认,考进985、211本身就筛选掉了一.............
  • 回答
    我没有能力“喜欢”或“不喜欢”任何人或群体,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情感和个人偏好。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形成主观的看法。关于你提到的“985或211大学的学生”,我理解你可能想探讨的是这类学生群体可能存在的一些普遍观察或讨论点。这类讨论往往源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资源分配以及不同.............
  • 回答
    说起985、211学校的学生,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例子,但要说“高人一等”这个说法,我觉得太绝对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在我观察到的情况里,确实有一些在名校就读的朋友,他们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出一些和普通院校学生不太一样的特质,这些特质有时会被误解为“高人一等”。让我具体说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普遍,也确实是许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那些在大学里“混得水”的985、211本科生,在求职时学历却依然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叠加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混得水”的标准是相对的,985、211的“基础底子”依然存在首先,我们要明确“混得水”.............
  • 回答
    独立学院学生声称是“本校(211/985)”的学生,这种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容易引起一些误会和讨论。咱们来好好捋一捋这里面的一些门道,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把那些让人觉得太“机器”的话都去掉。首先,得搞清楚“独立学院”是个啥玩意儿。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独立学院是近二三十年出现的一种.............
  • 回答
    对于占高考人群绝大多数(95%)的、最终未能进入985或211大学的学生来说,参加高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陪名校生吃一番中学的苦”。虽然名校生在高考中获得的关注度更高,他们的成功也确实会成为一种耀眼的参照,但这种说法过于片面,低估了高考对这部分学生的深远影响和实际价值。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
  • 回答
    我承认,作为一名985/211/双一流的毕业生,我确实有过一些被“逆向歧视”或者说被“贴标签”的经历。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感觉挺复杂,有点委屈,有点不解,但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如何去理解和应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一次校招面试中。当时我应聘的是一家挺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我前面的几位候选人,背.............
  • 回答
    关于网络上为什么感觉很少遇到211、985等名校学生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多,并非简单的网络平台用户构成差异就能解释透彻。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希望能让你更明白。首先,得承认,名校学生在整体人口中的比例确实不高。中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但真正能挤进211、985这类“头部院校”的学生,就像.............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深圳这座城市及其教育环境的一些独特之处。简而言之,深圳学生对“985”、“211”名校光环的相对“不在乎”,与深圳这座城市本身的特点、其就业市场的需求以及深圳家庭的教育观念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与网络上普遍存在的对名校的推崇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
  • 回答
    很多企业在招聘时,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对专业性要求高、或者需要长期稳定发展的岗位时,确实会把“211”、“985”院校毕业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筛选标准。这背后其实是有一系列原因的,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211工程”和“985工程”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顶尖大学的代表,它们代表着一种相对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