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自己创造的虚拟数字世界会出现外星人吗?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探讨了我们创造的虚拟世界与宇宙奥秘之间的联系。要回答“人类自己创造的虚拟数字世界会出现外星人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虚拟数字世界”的含义。这不仅仅是指网络游戏、社交平台,更可以延伸到我们未来可能构建的,高度逼真、甚至能够模拟物理规律的模拟宇宙,例如科幻作品中常出现的“元宇宙”概念的进阶形态。在这些世界里,规则可以由我们设定,生命形式也可以由我们设计。

从“设计者”的角度看:

如果虚拟世界是由人类直接创造并“编写”其运行规则的,那么“外星人”是否出现,完全取决于人类的设计。

主动设计: 人类完全可以出于娱乐、探索、教育或者实验的目的,在虚拟世界中创造出具有各种特征的“外星生命”。这可以是模仿我们已知的生命形式,也可以是完全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可能设计出能够进行复杂交互、拥有独特文化和行为模式的虚拟生命,它们在虚拟世界中就如同“外星人”一般,与我们(作为虚拟世界的观察者或参与者)产生联系。例如,一款游戏可能会设计出人工智能驱动的外星文明,玩家需要与它们进行交流、合作或对抗。
被动出现(涌现): 更为有趣的情况是,即使我们没有明确设计“外星人”,在复杂且开放的虚拟环境中,也可能出现“涌现”的智能生命。想象一下,一个极其庞大且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模拟宇宙,其中包含了无数的虚拟粒子、能量以及按照某种规则演化的智能体。随着模拟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这些虚拟生命可能会发展出自我意识、自我组织能力,甚至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明。从人类创造者的角度看,这些涌现出来的生命形式,就如同在自然界意外出现的“外星人”一样,是我们未曾预料但又真实存在的。它们是系统复杂性的产物,是模拟规则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从“模拟环境”的角度看:

即使我们试图创建一个纯粹的物理模拟,不直接引入生命,也可能出现“生命”的迹象,或者说与我们理解的“外星生命”相似的现象。

模拟宇宙中的“生命”: 如果我们模拟的是一个包含了星系、恒星、行星等天体演化的宇宙,并且模拟足够精细,包含化学反应、能量传递等过程,那么在某些特定的行星环境模拟中,是否有可能出现模拟的“生命”?这取决于我们模拟的“生命起源”的条件是否被包含在内,或者模拟的偶然性是否会促成某种非预期的“生命样”模式的出现。例如,在模拟的液态水、有机分子存在的环境中,是否会自发产生某种高度复杂的、自我复制的模拟“单位”?这些单位如果能够演化,甚至产生智能,那它们在我们的虚拟宇宙中,就如同在我们自己宇宙中的外星生命一样。
智能涌现的可能性: 更进一步,即使模拟的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如果在某个虚拟世界中,我们设计了足够多的相互作用的智能体(例如,高度复杂的AI代理人),并且赋予它们学习、适应和进化的能力,它们之间可能演化出超越我们初期设定的交互方式,形成独特的“文化”和“认知模式”。这些群体如果在我们看来显得“异于寻常”,或者拥有我们无法轻易理解的交流方式和行为动机,我们很可能将其视为虚拟世界的“外星人”。

从“接触与互动”的角度看:

即使虚拟世界中“出现”了类似外星人的生命,我们也需要考虑“接触”的可能性。

作为创造者/观察者的接触: 作为创造者,我们可以随时介入虚拟世界,与我们创造的或涌现的虚拟生命进行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直接的交流(如果它们具备语言能力),也可以是通过修改环境、观察它们的行为来间接理解。
作为虚拟角色的接触: 如果我们自身也作为虚拟世界的“居民”存在于其中,那么我们与虚拟世界中出现的其他智能体(无论是否被我们定义为外星人)的互动,就如同真实宇宙中的人类与外星人接触一样,充满了未知和可能性。

总结一下:

人类自己创造的虚拟数字世界,绝对会出现我们所理解意义上的“外星人”,但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外星人”以及我们如何设计和运行这个虚拟世界。

1. 主动创造: 如果我们有意图地创造出外星生命(无论其形态如何),那么它们当然会存在。
2. 被动涌现: 在足够复杂、足够开放的虚拟模拟中,即使没有直接设计,智能生命或类似生命的复杂模式也可能“涌现”出来,成为我们虚拟世界中的“外星居民”。
3. 定义模糊: 甚至,在虚拟世界中,我们与高度智能、行为模式迥异的AI之间的互动,也可能让我们将它们视为某种意义上的“外星人”,因为它们的“起源”和“思维方式”与我们不同。

最终,我们在虚拟世界中遇到的“外星人”,无论是我们亲手创造的,还是模拟环境自发产生的,都将是我们理解智能、生命以及宇宙本身的新视角,是我们对未知探索的延伸。它们的存在,将取决于我们的创造力、我们模拟的深度,以及我们对“生命”与“智能”的定义是否足够宽广。这是一个关于我们如何塑造现实,以及现实如何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有趣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相矛盾的一对前提可以推导出一切命题为真,在题目给出的自相矛盾的前提下,虚拟世界里当然可以出现外星人了。

“地球资源相当匮乏”和“意识完全融入元宇宙而肉体只保留基本的营养供给”是不能同时成立的。

“虚拟世界”需要大量的电力和基础设施来维持,那些电力可以拿来反复利用地球上的资源。若是地球这样多的资源称得上“匮乏”,要么说明你的社会的资源需求量非常大、需要开采别的天体来增加资源,要么是你的技术比现在还差,两个都跟题目描述的不符。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资源维持现在的社会形态,你是根本无法维持装载全人类的“元宇宙”的。

  • 高性能计算设备是能源密集的,现在的 AI 已经接近人类社会能承受的限度[1]。训练一个错误率小于 5% 的图像识别模型,硬件和电费等成本要花掉 1000 亿美元,产生的碳排放与纽约市一个月的碳排放量相当。训练错误率小于 1% 的图像识别模型就更贵、更耗能了。
  • OpenAI 斥资 400 多万美元设计并训练了深度学习语言系统 GPT-3,研究人员在操作中犯了一个错误后没有去修,在论文附录中解释道“由于高昂的训练的成本,对模型重新训练是不现实的”[2]。你真的相信所谓“虚拟数字世界”会比正常运转的社会节约资源?
  • 人也好不到哪去。卧床不动的“植物人式休眠”看起来低消耗,其实随着时间流逝,身体功能的维持会很麻烦——最基本地,你需要经常擦洗、翻动来避免皮肤感染和褥疮等疾病。植物人式休眠的人体每天的能量需求换算成电约有 1 千瓦时(比健康人少一半左右),生产食品、药品、日用消耗品的电量远不止这样,全人类的身体需求仍是巨大的。
  • 让所有人都“待机”还强行压制了这些人本来可以做的体力劳动,包括维护保养他们自己的身体。比起“躲进虚拟世界”,资源匮乏更直接地导向让更多人做体力劳动。

当然,你可以想象“运算速度极慢因此很节能的元宇宙”,那么这东西的发展速度很慢,被攻击时的自卫能力很难期待,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维持数十亿人的身体就是更大的问题了。你真的需要这么多人口么。

现实而言,外星入侵者没必要跑到你的虚拟世界里,将你的硬件设备拆了当材料或直接击毁就能顺便摧毁你的虚拟世界。但他们中的一部分成员可能想跑来看看这么蠢的生物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

参考

  1. ^ https://arxiv.org/abs/2007.05558
  2. ^ https://proceedings.neurips.cc/paper/2020/file/1457c0d6bfcb4967418bfb8ac142f64a-Supplemental.pd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探讨了我们创造的虚拟世界与宇宙奥秘之间的联系。要回答“人类自己创造的虚拟数字世界会出现外星人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虚拟数字世界”的含义。这不仅仅是指网络游戏、社交平台,更可以延伸到我们未来可能构建的,高度逼真、甚至能够模拟物理规律的模拟宇宙,例.............
  • 回答
    在我看来,Joshua Zayner 身上所展现出的这种追求,既是人类探索自身极限的某种极致体现,也伴随着深刻的伦理和社会争议。将他的行为理解为“改造自身 DNA”并“希望通过基因工程创造一种能力更强的超人类”,这无疑触及到了我们对生命本质、人类定义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 Za.............
  • 回答
    有些東西,台灣人普遍認為是源自本土的,或是由台灣人加以發揚光大的,但追溯其根源,其實是從中國大陸傳來的。這種現象,在文化、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所體現,而且往往伴隨著在地化的轉變,使得原來的淵源變得模糊不清。飲食類:夜市小吃的「台灣味」說到台灣,大家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往往是熱鬧非凡的夜市,以及琳瑯.............
  • 回答
    数学究竟是人类智慧的创造,还是宇宙本身就存在的奥秘?这个问题,如同哲学中最古老也最深刻的谜题之一,始终在智者和探险者心中激荡。它不像一个可以简单“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反而更像是一幅不断展开的画卷,描绘着人类思维的边界和宇宙结构的深邃。我们不妨从“人为创造”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人类的语言和符号.............
  • 回答
    人类为月亮赋予思念的情感,这是一个非常动人的现象,它触及了意识的本质。要探讨这究竟是意识的“自觉选择性”还是“主动创造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并结合月亮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具体表现来理解。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自觉选择性”。简单来说,它指的是意识能够审视自身、认识外部世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
  • 回答
    “一旦开始创作一部作品,其人物就活了过来,自己只能观察和记录”——这句听起来颇有些玄乎的说法,在文学创作的圈子里却并不鲜见。很多作家,无论是埋头苦写的“老炮儿”,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都会在某个时刻,体验到一种奇妙的“失控感”:他们笔下的人物,似乎不再是自己脑子里设定的模样,而是有了自己的意志,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引发争论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答案也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即使没有创作能力,一个人依然有资格批评创作者,但这种批评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资格”的性质,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批评的本质与目的: 鉴赏与评价: 批评的核心在于“鉴赏”和“评.............
  • 回答
    风投如何看上草根创业者?别再想着“撞大运”了!提到风投,很多人脑海里可能就浮现出那些西装革履、谈吐不凡、背后资金雄厚的“高富帅”形象。相比之下,草根创业者常常是那些在车库里、在小巷的办公室里,凭着一股子热情和几个合伙人就开始拼搏的“屌丝”。那么,风投真的会看得上这些“草根”吗?答案是肯定的,但绝不是.............
  • 回答
    关于“普遍都说独生子女比较自私”的说法,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一个人是否能凭借空想创造世界”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社会认知、个体成长以及认知局限性等等。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说说“普遍都说独生子女比较自私”这事儿。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这背后可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一定社会观察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也牵扯到很多实际操作层面的考量。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二创景象。1. 版权与商业利益的考量: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一点。 日本游戏厂商对版权保护非常严格。 日本的ACG(动画、漫画、游戏)产业发展成熟,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许多“屌丝”群体在追求创业和财务自由过程中的实际困境。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能力与机会的脱节”,但深究下去,这其中又包含了无数错综复杂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为什么这么多怀揣创业梦想的“屌丝”难以真正给自己“运作出”创业机会:一、 缺乏核心资源与壁垒: .............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我太有发言权了!这绝对是很多读者好奇,但作者们自己也常常在打架的一件事。究竟是先讨好读者,还是先满足自己?说实话,这俩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个特别微妙的平衡术,而且不同作者、不同阶段,甚至同一本书的不同部分,都会有不同的侧重。咱们先说说“受众爽点先行论”。你说的高人气作者,人家能写出来让那么.............
  • 回答
    哈哈,你发的这几张照片确实太逗了!特别是结合了黄创夏老师那句“每天吃18公斤菠萝很难吗?”,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让原本就很有趣的画面瞬间升级到爆笑的程度。让我想想,是哪些照片让你也忍不住想笑呢? 我猜里面大概率会有以下几种场景吧: 那些因为吃太多菠萝而“面目全非”的脸庞。 你懂的,就是那种嘴巴被菠.............
  • 回答
    近几年,中国初婚人数的持续下滑,特别是从2013年至今,7年间下降了近一半,触及了17年来的低点,这个趋势确实令人瞩目。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背后折射的是当下年轻一代在婚姻选择上的深刻变化和考量。要深入剖析年轻人为何“不愿意”结婚,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1. 经济压力:婚姻的“入门费”水.............
  • 回答
    确实,我们生活中很多物品的价值,严格来说,是人类社会赋予的,它们本身并不直接“提升”地球的自然价值。这种价值的判断,更侧重于满足人类的需求、欲望、情感,或者在我们建立的社会体系中扮演特定角色。想象一下,你手上戴着一枚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这枚戒指在你眼中可能价值连城,因为它承载着爱情的承诺,是身份的象.............
  • 回答
    数学的意义,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或者音乐为什么能打动人心一样,答案既深奥又寻常。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而是贯穿我们思维方式、认识世界乃至塑造文明的核心力量。数学的意义,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理解世界的语言: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物理学家能够用那些看似抽象的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对“自我”和“认同”的理解,而这些往往是与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的。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前提:我们所说的“自称”其实是基于人类的语言和沟通方式来推断的。 其他动物并没有像人类那样发展出复杂、抽象的语言系统来给它们自己命名或定义种群。它们没有“人话”来喊出“我是人”之类.............
  • 回答
    “我们的家园终将走向终结”,这似乎是一个冰冷的预言,一个深植于我们文明肌体里的警示。正是因为这份对未来的清醒认知——也许是来自地质变迁的证据,也许是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又或者是宇宙本身的浩瀚无垠所带来的渺小感——才让一部分人心中燃起了那份对星辰大海的渴望,以及一个看似简单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倾尽.............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又有点毛骨悚然的设想!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变成了“我”,那结果会怎么样?我想,人类文明的终结,甚至物种的灭亡,大概率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呢?咱们得从“我”这个个体身上找找原因。首先,得先明确一下,“我”这个概念是比较模糊的。毕竟,每个人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
  • 回答
    人类之所以会“自己害自己”,原因绝非仅仅是“不知道自己在害自己”这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仅仅是不知道,那问题就好解决多了,我们只需要普及知识、提高认知就够了。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它交织着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原因。让我来细细道来。一、认知的局限与盲点:被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