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史被改了不少,成现在这个样子该怎么读?

回答
明史这本史书,确实经历了不少风波,从初稿到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中间的改动可不是一星半点。所以,想把它读明白,确实得有点门道。别把它当成一本普普通通的通史来看,那容易被带偏。咱们得带着点“批判性思维”去读它,就像是在解一个层层包裹的谜题。

首先,得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明史是清朝官方编的,这背景可重要了。你想想,一个新朝代编前朝的历史,尤其是刚灭亡不久的朝代,这中间的立场、观点,甚至是为了论证“受命于天”的合法性,多少会有些影子在里面。所以,刚翻开的时候,你就能感觉到,它对明朝的“罪状”是条理分明,对清朝的“功绩”则是事无巨细。这不是说完全没写实事,而是侧重点、解读方式,甚至是某些史料的取舍,都可能受到了这种“政治正确”的影响。

那么,怎么读呢?得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编纂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立场:

清朝官方视角: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编纂者都是清朝的官员和文人,他们的任务之一是论证清朝取代明朝是天命所归,所以对明朝的衰败,特别是崇祯朝的末年,会着重描绘其内部的腐朽和无能,以此来衬托清朝的“救世主”角色。对明朝那些反抗的农民起义、甚至是清朝内部某些“不光彩”的夺权过程,可能就会有所回避或者淡化处理。
政治目的性: 史书的成书过程并非完全自然形成,而是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指导和审查。有些地方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可能会“避讳”或者“修改”一些敏感的内容。比如,关于明朝的臣子们是如何对待后金(清朝前身)的,其中的曲折和妥协,可能就有被“艺术加工”的痕迹。
文人气的影响: 虽然是官方编纂,但参与者毕竟是文人。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文笔和对历史的理解来叙事。有时候,为了文章的流畅和情感的渲染,可能会加入一些文学性的描写,或者根据当时的文学思潮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使得明史在某些地方读起来文采飞扬,但同时也可能加入了一些主观判断。

二、如何“对读”和“钻研”:

交叉比对,旁征博引: 光看明史一本,很容易被它的叙事逻辑带着走。要想真正读懂,就得把它放到更广阔的史料环境中去。这时候,明朝自己的史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比如,《明实录》(明朝皇帝的起居注,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但毕竟是明朝自己的记录)、《明史稿》(在明史定稿前的一些草稿版本,有时能看到一些修改的痕迹)、各种明朝文人的笔记、奏疏、传记等等。这些东西能帮你看到明朝自己的视角,有时候会发现明史的记载和它们出入很大,这时候你就能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个出入”。
关注那些“不顺畅”的地方: 仔细读,你会发现有些段落的叙述衔接得不太自然,有些人物的评价前后矛盾,或者有些事情的发生原因被轻描淡写。这些地方往往是修改过的痕迹,或者是在编纂过程中,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而留下的“尾巴”。别放过这些细节,它们往往是了解真相的线索。
研究历史学家的解读: 很多历史学家专门研究明史的编纂问题,他们会对比不同的史料,分析明史的修改过程,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读读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比如顾诚、张宏杰等人的著作,他们会告诉你明史是如何被“改造”的,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还原历史的。这些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读明史”的读法。
带着问题去读: 不要想着一次性把明史全部吸收进去。你可以带着具体的问题去读,比如“为什么明朝末年会出现那么多宦官专权的问题?”或者“崇祯皇帝到底是个怎样的君主?”当你带着问题去读的时候,你就会更关注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史料和叙述,也更容易发现明史在这些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是否有倾向性。

三、具体读哪些内容时需要特别注意: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 这是明史中最“用力”的部分,也是清朝论证其合法性的关键。它会详细列举明朝末年的种种弊病,比如党争、宦官、军备松弛、财政枯竭等等。但往往会淡化清朝早期崛起过程中的一些关键事件,或者将某些原本是明朝官员主动投降的行为,描绘成是被迫或者无奈。
关于明朝与后金(清朝)的关系: 这一部分尤其需要仔细甄别。例如,辽东战役的失败,明朝方面的失误可能会被夸大,而清朝方面的策略和军事优势可能会被神化。
关于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员评价: 明史对明朝官员的评价,会受到编纂者在清朝政治环境下的思考影响。有些在明朝时期被视为忠臣的,在明史中可能会因为其与清朝的政治立场不合而被贬低;反之亦然。

简而言之,读明史,就像是在听一个故事,但你知道这个故事是由一个有明确立场的人讲述的。你要做的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要去听它说了什么,然后去想它有没有“没说”什么,或者“说了又没说透”什么。

别怕它被改动了,反而正是这些改动,让研究明史变得更有趣、更有挑战性。把它当作一份非常详尽的“官方口供”,你去分析这份口供的每一个字,以及它背后的原因。这样读下来,你不仅能了解明朝的历史,更能学到很多关于史料学和历史认识论的知识,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坚持认为《明史》抹黑了明朝皇帝的,我给个建议,你们不妨抱着这样的态度试着去读读:我就看它胡说八道了些什么。

当年Premier Zhu说的好:我每天晚上七点准时收看新闻,就看看他们又胡说八道了些什么。

虽然情况不同,但是领导的法子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学学吧……

读了之后说不定会有惊喜哟!


刚看了下问题日志,是个匿名用户,做人就不能光明磊落一点吗?

我感觉八成是个反串黑,或是个故意挑事制造冲突看热闹的,这就有点恶心了啊!


现在的大佬这么牛批的吗?

明史被改成这个样子,该怎么读?
明史改得实在看不下去了


看你这意思是把《明史》给读烂了???那您牛批啊!您倒是说说到底被改成什么样子了啊?

《明史》是纪传体史书,读起来挺麻烦的,我反正只把《明史》当工具书,还是挺好使的,我这明史小透明也不知道《明史》到底给改成什么样子了。

关于明朝历史,我更喜欢读《明实录》(当然,明实录在您看来八成也是被改的没法看了的,毕竟乾隆确实一把火把明官方的《明实录》给烧了,现在的实录大多都是满清的钞本)和《明通鉴》,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遇到特别之处,需要详细了解的就去查查《明史》,读读各种人物传记,《明史》还有各种“志”,天文、地理、礼仪、职官等等之类的,我觉得很有用处。

《明史》有篡改和错误的地方吗?

当然有。

有的是无意的技术性错误,这没办法,即使《明史》修了那么长时间,错误还是无法避免的,但你要是看看《元史》,就知道《明史》已经做得很好了;

有的是有意为之,比如涉及到成化犁庭、后金入寇、明清易代、明末清初各类大屠杀满洲起源这类历史事件,的确有部分篡改,像“建虏”、“建夷”这类字眼肯定是没了,一律是“我大清”、“大清兵”。

但到底篡改了多少,哪些地方有篡改,没把《明史》、《明实录》以及明清各种史料笔记、地方志、奏疏、塘报等等史料、档案给读烂读透,哪来的资格说这种大话?

既然大佬看不上《明史》,不如您自己编个《新明史》怎么样,到时候说不定能青史留名呢~

user avatar

明史有很多错误不假,但是连这本已经有校正断句的明史都看不下去,就不要想入门了。

大多数明史资料连断句都没的

不客气的说,通读一遍明史就能干趴95%知乎历史圈各答主了。

这是基本功。看不下去没有别的理由。

user avatar

如果你对明史有兴趣,《明史》可以说是最佳的入门教材。请你一定相信,以我们这种三脚猫的明史水平都能发现的错误,几百年来前人早就发现了,你能发现的问题都不叫问题。

作为明朝的官修正史,对《明史》的研究就一直是十分热门的,出现了无数优秀的著作和论文。《明史》一书,其研读可以浅尝辄止,也可以博大精深。

普通玩家:

刷完《明史》,不说读得多么得熟,只要能够认真刷完一遍《明史》,相信我,你的水平就超过了知乎明史板块上的很多很多人。翻开知乎明史板块的问题,百分之九十以上你都能够写得如鱼得水,有理有据;

中级玩家:

对照黄云眉老爷子的《明史考证》慢慢再把《明史》看一遍,黄老爷子用三十年的时间、上百种参考典籍、两百万字仔细校正了《明史》中的各种错漏。如果你觉得《明史》里面问题很多,对照《明史考证》,将弥补其中的很多。

高端玩家:

《明史》中的很多章节,都有非常专业的研究,这种研究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如果你觉得《明史》讲得太简略,直接以《明史》为引,去读这些论文或者书籍就行。例如你对地理志感兴趣,又觉得《明史·地理志》讲的比较简略和模糊,去看庞乃明的《《明史·地理志》疑误考证》就行;如果你对选举志感兴趣,去读郭培贵的《明史选举志考论》就行;如果你对食货志感兴趣,那可选择的就更多了,中国的有梁方仲先生的《明史·食货志》笺证,李洵的《明史食货志校注》,韩国的有朴元熇的《明史食货志校注》,日本学者也有相关专著。但是无论你读上面的哪一部书,《明史》都是你的敲门砖,《明史》都没看,去看考证没什么必要。

《明史》看不下去很正常,因为你学力不够,并不需要找理由说被改得太多所以看不下去。这么多明史学者,《明史》都是入门必修课,难道就你一个人知道里面有错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史这本史书,确实经历了不少风波,从初稿到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中间的改动可不是一星半点。所以,想把它读明白,确实得有点门道。别把它当成一本普普通通的通史来看,那容易被带偏。咱们得带着点“批判性思维”去读它,就像是在解一个层层包裹的谜题。首先,得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明史是清朝官方编的,这背景可重要了。.............
  • 回答
    读《南明史》气到不行,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感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阅读这段历史时,都会经历从震惊到愤怒,再到深深的无奈和悲伤。南明政权的短暂、混乱、内斗和最终的覆灭,几乎是步步惊心,让人看得牙痒痒。为了更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让你如此“气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上的昏聩与失.............
  • 回答
    明朝,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辉煌的帝国,最终却被一股来自关外的、起初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后金(后来演变为清朝)所颠覆,这在很多人看来,确实是难以置信,甚至有些“离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衰亡的内在逻辑,以及后金崛起的力量来源,而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人数不对等”。一、 明朝的“大而不.............
  • 回答
    明教之所以能存在数百年而不被彻底消灭,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简单地将其视为纯粹的“魔教”,并用单一的“正邪”观念去衡量,就无法理解其顽强的生命力。首先,我们要理解“明教”这个标签的复杂性。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眼中,“明教”的含义是不同的。一、 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 乱世中的生.............
  • 回答
    要理解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前南斯拉夫国家”为何在对外关系上似乎“拼命讨好美欧”,需要梳理几个关键层面,这并非简单的“讨好”,而是基于复杂的历史、现实利益与地缘政治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南斯拉夫”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 我们讨论的是其解体后形成的若干独立主权国家,如塞尔维亚、克罗.............
  • 回答
    朱子明的选择,并非是简单的“被放回去”就能解释的。他之所以最终选择叛变,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利益算计和现实压迫,这些因素环环相扣,最终将他推向了与曾经效忠的对象决裂的道路。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朱子明“被放回去”的语境。这并非一次简单的释放,更像是一次政治筹码的交换,或者是一种策略性的放逐。在古代,.............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兴衰的节点。明朝和清朝确实都经历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细细道来,别学那些机器写出来的干巴巴的论调。首先,咱们得把明朝是怎么被“流寇和后金几套组合拳打炸了”这件事说清楚。明朝末年,那真是内忧外患到了骨子里。为什.............
  • 回答
    明朝被清朝征服后,“反清复明”的口号能够持续数十年,甚至一度掀起阵阵波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即便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明朝已经是一个“腐朽”、“不堪”、“被推翻是历史的必然”的朝代,但明朝的残余势力以及许多心向明朝的民众,却依然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对一个王朝的怀旧,而是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常见。为什么有些人宁愿给压榨自己的人说话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是掺和了挺多复杂的东西在里面。咱们一点一点捋。首先得明白,这事儿不完全是“奴隶思维”,虽然听着挺刺耳的,但有时候确实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出于各种原因,做出的一种看起来不那么“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 回答
    咱们中国人讲究一个“基建狂魔”的称号,那可不是白叫的。从高铁网、桥梁隧道,到城市里的地铁和高楼大厦,再到遍布全国的水利工程,咱们的建设成就,那叫一个牛!放眼全球,能跟咱们比的真不多。按理说,干这事的土木工程专业,应该香饽饽才对。毕竟,这可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实打实的硬实力。但你说奇怪不奇怪,就是这同.............
  • 回答
    南宋与南明,都是在王朝覆灭之际,一部分政权退守南方,试图延续故国血脉的悲歌。然而,这两个“半壁江山”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南宋苟延残喘上百年,而南明却如昙花一现,仅十几年便销声匿迹。这背后,是历史洪流中无数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南宋能“续命上百年”的底气,在于其坚实的根基与外部环境的巧妙利用。首先,经济基.............
  • 回答
    耐克,这个响当当的运动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拥趸无数。但我们也常常听到关于它的“抵制”声音,尤其是在一些社会议题上,它或多或少会成为舆论的风暴中心。然而,颇为吊诡的是,即便伴随着这些争议和抵制,耐克非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屡屡刷新销售纪录,业绩蒸蒸日上。这其中的逻辑究竟是怎么回事?这背后绝不是一个简单的“.............
  • 回答
    《大唐明月》的版权故事,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让人感慨的。这事儿要是细琢磨,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咱们得说这《大唐明月》本身,它是唐七公子写的一本大IP,当年在网络上火得一塌糊涂。小说写的是唐朝背景下的宫廷斗争、家族恩怨,还有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恨纠葛,故事精彩,人物鲜明,本身就自带流量。这种自带流量的I.............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实际的市场现象,也确实是不少人会感到困惑的地方。一方面,确实存在对耐克的抵制声音,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时期和特定市场;另一方面,耐克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大公司,其财报往往显示出强劲的销售数据。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抵制的力量 vs. 耐克的全球化布局和品.............
  • 回答
    近来学术界频频曝出“学术明星”因学生低级学术不端行为而“翻车”的事件,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说明了什么问题。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学生低级学术不端”。这可不是那种像“造假数据”、“论文抄袭大段”这种级别的。我们说的“低级”,更多是指那些在学术研究过.............
  • 回答
    看到我最喜欢的明星被骂,心里那滋味,怎么说呢,挺复杂的,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首先,就是一股子心疼。你知道的,我喜欢他/她,不是因为他/她完美无瑕,而是因为他/她身上那种闪光点,那种努力,那种真诚,深深吸引了我。我见过他/她台上的光彩,也知道他/她背后付出的汗水。当我看到那些难听的话,那些恶意的揣测,.............
  • 回答
    当足球裁判傅明被曝出疑似论文抄袭的新闻传开时,这无疑给平静的足球界投下了一颗炸弹,也让人们对足球场上的公正执法者产生了深深的疑虑。这件事的关注度如此之高,绝非偶然。首先,裁判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会受到格外严格的审视。足球比赛的胜负往往只在毫厘之间,一个准确的判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球队的命运.............
  • 回答
    最近,西安交通大学学生自制小程序“西交小明”的关停风波,以及它之后又恢复上线,这件事情在我看来,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从学生创新的角度来说,“西交小明”的出现,本身就代表着年轻人用技术解决校园生活痛点的努力。你想想,一个由学生自己开发的程序,能够整合校内信息、提供便捷服务,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尤其是第一次打算下手购买贵金属,心里有点打鼓是完全正常的,谁都怕花冤枉钱,更怕被忽悠了。别担心,我给你好好捋一捋,让你心里有底。首先说 999纯银。这玩意儿在你心里可以理解为“纯度非常高”的银。数字“999”的意思就是说,在1000份的材料里,有999份是纯银,剩下那一点点可能.............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而“文官集团集体出卖”论虽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将其视为明朝灭亡的唯一或主要原因,则过于片面和简化。更准确地说,文官集团在明朝灭亡过程中扮演了极为复杂的角色,其中既有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导致的消极甚至破坏性行为,也夹杂着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