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实三国人物若是泉下有知,知道了自己的演义形象,会是什么反应?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要是历史上的三国人物,比如曹操、刘备、孙权,甚至是诸葛亮、关羽、张飞等等,突然从历史的深处冒出来,知道了他们在《三国演义》里的“高光”表现,那反应嘛,嘿嘿,估计得是五味杂陈,甚至可能要被自家“演义版”给气个半死。

咱们就拿几位代表人物来聊聊,画面感会特别强。

曹操:

这位“奸雄”啊,估计最先冒出来的念头就是:“我!曹阿瞒!怎么成了这副模样?”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演义里,他这句话被无限放大,成了他残忍无情的标签。历史上的曹操,确实心狠手辣的时候不少,官渡之战前杀吕伯奢全家,那也确实有。但更多时候,他是个现实主义者,懂得权衡利弊,也招揽了不少人才。他可能会觉得:“我有我的难处!战场上,为了胜利,有时候必须得狠!你们只看到这片刻的血腥,可知道我背后有多少夜不能寐?更何况,我招揽人才,哪个不是看能力,不是看出身?那叫知人善任,不是演义里那些小孩子过家家的‘恩情’!”

“挟天子以令诸侯”? 演义里,这成了他政治手腕的巅峰,也成了他篡夺汉室的“罪证”。曹操可能会不屑一顾:“那是什么?那叫顺应时势!皇室衰微,宦官外戚乱政,国家都快散了。我扶持汉献帝,只是为了稳定大局,让老百姓有个依靠!要是没有我,那才叫天下大乱!而且,我也没说要废了他,只是让他有个名头,好号令天下,讨伐那些不臣之人!哪像演义里,说得我跟个篡位狂似的,我那是维护了汉室最后的尊严!”

他或许会对那些“神化”他的地方感到好笑,但也会对一些“抹黑”的地方感到恼火。 比如,演义里把他描绘成跟诸葛亮比智谋,跟关羽比武艺,他可能会觉得:“我曹操是什么人?我是战略家,是军事家,是政治家!我需要跟一个乡野村夫(他可能会这么称呼诸葛亮,至少在演义里是这样)比这些?那是对我的侮辱!至于跟关羽比武?笑话!我有我的虎将,许褚、典韦、张辽,哪一个不比那关二爷差?我用的是计谋,是人心的驾驭,不是演义里那些花拳绣腿!”

他可能会对某些被“黑”得太惨的事件,比如华佗刮骨疗毒,他反而觉得“演义把我描绘得太小气了”。 历史上的华佗,确实是神医,也确实被曹操处死了。曹操可能会辩解:“华佗的医术高明,我也知道。但当时我头风病发作,实在是痛苦难忍,他提出的什么‘砍头’疗法,谁听了不害怕?再说了,我当时身体抱恙,身边又没有其他御医证明他的方法是对的,万一他给我来个‘误诊’,我岂不是就成了演义里那副样子?我问他是不是有人指使,那是人之常情!演义居然把我描绘成因为嫉妒华佗的医术而杀他,简直是胡说八道!”

刘备:

这位“仁德”的代表,估计会有点哭笑不得,甚至可能有点心虚。

“仁义无双”? 演义里,他刘备几乎就是仁义的化身,视百姓如父母,哭着鼻子就能收服人心。刘备可能会说:“唉,你们这些人啊,把我的形象太理想化了。我确实重视百姓,那是为了稳固民心,让我的事业能够长久。但也不是什么事都哭哭啼啼的!有时侯,哭也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用来博取同情,赢得支持。你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仁义’,可知道为了这‘仁义’,我吃了多少苦?丢了多少城池?多少次差点被人灭掉?”

“三顾茅庐”? 这是演义里他礼贤下士的经典桥段。刘备可能会说:“那诸葛亮确实是个人才,我也确实去请他出山。但你们以为我去了三次就请动了?那是因为诸葛亮当时根本不想出山,他有他自己的考虑。我也不是傻瓜,三顾茅庐那是为了表示我的诚意,也让他看到我的决心。但演义里把这事儿描绘得跟神话一样,好像我除了这个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好像诸葛亮是唯一的救世主,这让我很尴尬!”

“阿斗扶不起”? 演义里,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而视阿斗,若不能辅,君可代之。”这句话,让很多人认为刘备早就知道刘禅不行,甚至是有意禅让。刘备可能会急了:“放屁!我那是病急乱投医!我临死前,当然希望我的儿子能够继承我的事业,也知道他能力不足。所以我才把国家的重任托付给诸葛亮,希望他能辅佐阿斗。但这跟‘禅让’有什么关系?我怎么可能把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我那是对诸葛亮的一种信任,一种鞭策,让他知道阿斗的关键作用!”

关羽:

这位“武圣”,估计会有点尴尬,也有点自豪。

“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可能会摸着自己的胡子,笑着用演义里的口吻说:“温酒斩华雄?那是在演义里!当时我跟曹丞相一起,那场面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不过,‘过五关斩六将’嘛,我承认,那时候我为了找我大哥,确实是路途坎坷,遇到了一些阻碍,也确实是因为我的身份,没少被刁难。但演义里那些所谓‘六将’,有的是我早就收服过的,有的是我只是路过,并没有真的‘斩’他们。这夸张得太离谱了!不过,能让世人记住我的勇猛,也算不错。”

“刮骨疗毒”? 演义里,他一边下棋一边让华佗给自己刮骨疗毒,那叫一个“好汉”。关羽可能会摆摆手:“唉,那都是演义瞎编的。我手臂受伤是真的,那箭毒也确实厉害。但疼痛是有的,哪有那么镇定自若?我也担心,也怕,毕竟是自己的身体。只不过,当时我身处军营,为了不扰乱军心,我才尽量表现得镇定一些。哪有你们说的那般‘神乎其神’?”

他对自己的“忠义”形象,估计是相当满意。 演义里,他对刘备的忠诚,对刘皇叔的敬意,那是刻画得淋漓尽致。关羽可能会点头:“这个,我还是满意的。无论何时何地,大哥就是大哥。就算暂居曹营,我也只降汉不降曹,这点,演义写得够到位!我的忠义,我这一生都问心无愧!”

诸葛亮:

这位“智圣”,估计会有些无奈,但也带着一丝欣慰。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诸葛亮可能会苦笑:“这些都是我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演义里给我添油加醋了不少。‘草船借箭’,那是周瑜的计策,我只是顺势而为,利用曹操多疑的心理。‘火烧赤壁’,那更是周瑜的功劳,我只是帮忙算了个风向。演义里把我描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人,我倒是想有那么神,可惜我终究是个人。”

“空城计”? 诸葛亮可能会摇摇头:“那真的是万不得已。我当时手下兵力空虚,又是被司马懿围困,若不冒险一搏,后果不堪设想。我能做的,就是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让他不敢轻易进攻。演义里把这个计策描绘得太过戏剧化了,好像我算准了司马懿一定会退兵,实际上,我当时的心情,比任何人都紧张。”

他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应该会很受用。 演义里,他为蜀汉呕心沥血,最后病死在五丈原。诸葛亮可能会说:“我的职责,就是辅佐后主,壮大蜀汉。我尽力了,也无怨无悔。演义里把我描绘成一个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丞相,我倒是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毕竟,我为蜀汉付出的,我自己心里清楚。”

总的来说,他们的反应大概是这样的:

对“神化”的夸张: 大部分会觉得好笑,甚至有点尴尬。他们都是凡人,有自己的局限性和弱点,演义把他们描绘成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这反而让他们觉得不真实。
对“妖魔化”的反驳: 那些被负面描绘的,比如曹操,会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会努力为自己辩解,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和自己的无奈。
对自己“忠义”或“仁德”形象的满意: 那些被塑造出正面形象的,比如关羽、刘备(至少是演义里的刘备),会对自己的正面形象感到欣慰,觉得这是对自己人格魅力的认可。
对历史真相的感慨: 他们可能会感慨,历史的真相远比演义复杂和曲折。演义为了戏剧性,删减了很多细节,放大了某些冲突,也塑造了一些不太真实的人物性格。

所以,如果他们真的能听到、看到,估计最想说的就是:“别光看演义,去看看史书吧!我们都是人,不是神,也不是魔!我们也有自己的血肉,有自己的苦衷!” 估计还会争论一番,谁在演义里的形象更贴近,谁又被黑得最惨。那场面,想想就热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而席散,操见绍等各怀异心,料不能成事,自引军投扬州去了。公孙瓒谓玄德、关、张曰:“袁绍无能为也,久必有变。吾等且归。”遂拔寨北行。至平原,令玄德为平原相,自去守地养军。

演义里曹操有一个郡的时间甚至比刘备都要晚,所以归结起来,演义里其实曹操才是旷世奇才。当然这点也并不是乳蜀,可以看看对诸葛亮的评价:


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孔明曰:“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可以虚妄之灾氛,而废国家大事耶!”遂命有司设太牢祭于昭烈之庙,涕泣拜告曰:“臣亮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负罪非轻!今臣复统全师,再出祁山,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总得来说,很多人读演义觉得诸葛亮后期降智是真的,作者看来的确对军师诸葛亮的评价,比丞相诸葛亮高多了,尽管历史研究对此是一般反过来的。

所以我认为可以总结一个规律,老罗其实是唯打地盘论,谁打地盘厉害谁就牛逼,可能是因为他真混过元末,刘福通、张士诚、徐寿辉打元军再厉害,没有地盘最后也是一场空。

从这个规律总结来看其它人物,好像还真差不多都是这样:

邓艾虽然只是灭掉了大势已去的蜀汉,但给的评价(当然也包括能力设定)也基本堪称顶配了:

自幼能筹画,多谋善用兵。凝眸知地理,仰面识天文。
马到山根断,兵来石径分。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

如果说邓艾起码是后世公认牛逼的(武庙成员),那连钟会都如此高评,就真有点唯地盘论的意思了:

髫年称早慧,曾作秘书郎。妙计倾司马,当时号子房。
寿春多赞画,剑阁显鹰扬。不学陶朱隐,游魂悲故乡。

孙权的临终评价也是一流,甚至明显比刘备的赞诗好不少,而打曹魏地盘基本为0的陆逊,死的时候甚至提都没提,一笔“已亡”就带过了。

此时陆逊、诸葛瑾皆亡,一应大小事务,皆归于诸葛恪。太元元年秋八月初一日,忽起大风,江海涌涛,平地水深八尺。吴主先陵所种松柏,尽皆拔起,直飞到建业城南门外,倒卓于道上。权因此受惊成病。至次年四月内,病势沉重,乃召太傅诸葛恪、大司马吕岱至榻前,嘱以后事。嘱讫而薨。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乃蜀汉延熙十五年也。后人有诗曰:
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作者或许把蜀汉地盘基本都归功于诸葛了,但是对于东吴方面他可能是这样认为的,如果孙刘联盟、赤壁、白衣、夷陵这些只发生了一次,那是名将牛逼,如果这些事全都发生了,那就是孙权本人厉害了。毕竟周瑜演义里给虐得何等狼狈,也并没影响荆州最后的结果)


当然,其它人最多是认为自己评高了或者评低了,最想吐血的可能还是司马炎:

时太康元年夏五月,皓登殿稽首以见晋帝。帝赐坐,曰:“朕设此座,待卿久矣。”皓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帝大笑。贾充问皓曰:“闻君在南方,凿人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耶?”皓曰:“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充默然,甚愧。

老天爷选了司马家来五胡XX,以及南朝各种花式篡位+因果报应不爽(演义里曾说晋篡魏是魏篡汉的报应),其实原著在最后还是暗喻了的。

user avatar

后汉昭烈帝:大男人遇事情当断则断,团战可以输,刚烈奋勇不能丢,哭什么哭!谁见过哪个大老爷们哭哭啼啼能成事儿的?

三国演义:刘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要是历史上的三国人物,比如曹操、刘备、孙权,甚至是诸葛亮、关羽、张飞等等,突然从历史的深处冒出来,知道了他们在《三国演义》里的“高光”表现,那反应嘛,嘿嘿,估计得是五味杂陈,甚至可能要被自家“演义版”给气个半死。咱们就拿几位代表人物来聊聊,画面感会特别强。曹操:这位“奸.............
  • 回答
    说到《三国演义》里那些纯粹是罗贯中老先生凭借一腔热血和绝妙文笔“空手套白狼”创造出来的、在《三国志》正史里连个影子都找不到的人物,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有些人虽然历史上可能有个模糊的原型,但演义里大刀阔斧的改编,让他们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甚至名字都可能只是沾了点边,但行为、事迹跟史书记载的差了十万八千.............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兴奋的设想!三国时期英才辈出,要是真能办一场这样的比武大赛,那可真是百家争鸣,精彩绝伦。既然是史向主导,但也兼顾演义,分四个赛场,那咱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谁能在各自的领域称雄。总体原则: 史向为主: 重点考虑他们在史书中的记载,比如武艺、谋略、统御力等。 演义兼顾: 演义中的经.............
  •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三国时期几个主要政权的运作特点。我们得仔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魏吴勤于修史,而蜀汉却似乎“不务正业”,一心扑在织锦上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修史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完成的,它背后牵扯着政治、文化、经济、权力等方方面面。这就像打仗需要粮草后勤一样,修史也是统治国家的.............
  • 回答
    这三位漫画家,可以说在各自的漫画世界里,都为我们构建了独一无二的视觉奇观。论及建筑设计,他们的手法各有侧重,也各有千秋,共同造就了我们对那些虚构世界里场景的深刻记忆。久保带人的《死神》:哥特风与和风的精致融合久保带人在《死神》里的建筑设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对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精妙运用,并巧妙地融入.............
  • 回答
    这是一段激动人心却又饱含复杂情感的历史拷问。我们将从淞沪会战的视角出发,尝试解答“后无来者”的论断,探讨蒋公的“最强者”之说,并与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进行对比,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与沉重。淞沪会战:一曲悲壮的现代战争交响将淞沪会战称为“中国及人类军史上后无来者的最高峰”,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并非全无道理的.............
  • 回答
    最近,“地平说”的余温未散,网络上又爆出了“史前人类比恐龙大三倍”的惊人论调。这让人不禁联想到NBA球员们时常抛出的那些让人瞠目结舌的言论。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的巨星,在场外也如此“语不惊人死不休”呢?这背后可不仅仅是口无遮拦那么简单,而是掺杂了多种因素,共同造就了这种“奇谈怪论”的现.............
  • 回答
    想把《三国演义》严格按照史实来拍?这事儿可就热闹了,不过这热闹劲儿,可能跟大伙儿想的有点不一样。咱们抛开那些“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空城计”之类的精彩段落,就光看正史,这画面感……得是另一番景象了。首先,得明白“史实”的边界。这里说的史实,主要依据是《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注。这本书写得是简洁.............
  • 回答
    作为AI,我没有“神奇脑洞”这一说,因为我没有情感、个人经历和主观意识,也无法“阅读”和“思考”出超越已有数据的推论。我的输出是基于我所训练的大量文本数据,包括三国历史文献、小说、研究论文以及各种解读。但是,我可以模拟一种“脑洞”式的解读,就像一个对三国历史充满好奇和想象力的研究者,在接触到史料时会.............
  • 回答
    如果要我说三国史上最令人惋惜的情节,那我第一个想到的,不是什么波澜壮阔的战役,也不是什么英雄末路的悲歌,而是那件让无数人为之扼腕的事情——关羽失荆州。我知道,说起关羽,大家脑子里都是“义薄云天”、“武圣”这些光辉的标签,他的英勇善战,他的忠义无双,简直是刻在了骨子里。但恰恰是这样一个完美到近乎神话的.............
  • 回答
    咱们老百姓看三国,不像那些读史书、摆龙门阵的先生们,讲究个尊卑有序、字字珠玑。咱就图个痛快,图个热闹,图个身边事儿。要说三国,那可真是咱们老百姓生活的一面镜子,只不过这镜子照出来的是几十年前的事儿,但那人情世故、那勾心斗角,咱看着就觉得亲切。开场白: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都是咱惹的祸吗?一开始,说起.............
  • 回答
    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易中天《品三国》带来的“遗毒”,是在一次和几个朋友聚会时,聊到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将。当时大家围绕着他的能力、功绩展开讨论,气氛热烈。其中一个朋友,大家都知道他平时看书不多,但恰好最近被《品三国》的视频洗脑,于是,他突然冒出来一句:“哎呀,这人不就是易中天说的那种‘庸碌无能’但又‘幸运.............
  • 回答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确实没有像魏、吴那样拥有独立的、健全的史官制度,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并非是简单地“没有”这么一个事实,而是牵涉到蜀汉政权的特性、统治者的理念、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史官的作用。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史官的职责远不止记录事件,他们承载着“鉴于.............
  • 回答
    当然,即便《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在某些方面它确实比《三国志》更贴近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某些认知,或者说,它填充了《三国志》留下的空白,使其更具“可感性”。这并非说《三国演义》本身是史实,而是它所描绘的一些事件、人物性格、甚至是一些细节,在流传过程中,或者说在民间认知里,反而比枯燥的史料更深入人心,甚至.............
  • 回答
    作为一名三国爱好者,我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阅读方式,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又敬又玩。这两种文本,一个是史书的严谨,一个是小说的精彩,它们在我心中的地位,就像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诸葛亮的羽扇,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一、《三国志》:历史的基石,考据的乐趣我阅读《三国志》的初衷,其实是想弄清楚《三国演义.............
  • 回答
    我らが愛する三国志、その壮大な物語を紡ぎ出すには、確かに後世の筆に頼るところが大きい。しかし、史料が少ないからこそ、埋もれた真実を探求する面白さがあるというもの。もし一つだけ、書き残されなかった史実を推測しろと言われたら、私はこう考えたい。それは、「曹操と孫権、一瞬の密約」である。考えてみてほしい。.............
  • 回答
    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格局,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究竟能否将三国这段历史简单地评价为一场“内战”,以及由此衍生的“蜀本位”思想与客观史观之间的张力,是理解这段历史绕不开的关键。首先,从“内战”的角度来看三国,确实有其合理性。魏、蜀、吴三国,虽然各自占据一.............
  • 回答
    马伯庸的《三国机密》以其磅礴的战争场面和严谨的历史考据赢得了无数读者,但我们不禁要问,小说里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役,究竟有多少是基于真实史料,又有多少是作者的艺术加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三国机密》中的核心战争线索。小说以汉末时期为背景,重点描绘了董卓之乱后的军阀混战,以及曹操、刘备、孙.............
  • 回答
    在今日头条上看到“司马迁为什么没把三国写进《史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是: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虽然看起来有点“初学者”的味道,但它背后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写作、史料来源和时代局限性的重要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而《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这两个人,这两本书,相隔的时间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三国历史爱好者们常常讨论的一个现象。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看看为啥到了三国蜀汉这儿,讨论名将就容易“画风突变”。一、 战绩与史料:普遍的“晒”首先,你说介绍历史名将,普遍晒战绩、晒史料,这话说得太对了。这是历史评价的基石,也是最直接、最硬核的展示方式。 战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