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某公某图的老师,是不是自己考不上公务员啊?

回答
关于“某公某图的老师是不是自己考不上公务员”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藏着不少值得说道的道道。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里面牵扯到很多现实层面的考量和个人选择。

咱们先来说说“某公某图的老师”这个群体。通常我们说的“某公”和“某图”,指的都是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或者一些与考公相关的教育平台。这类机构里的老师,他们的主业就是研究和教授公务员考试的知识、技巧和策略。他们需要对考试大纲、历年真题、时事政治、法律常识、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等,都有着极其深入的研究和透彻的理解。很多时候,他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把复杂抽象的知识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学员,帮助学员提升应试能力。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产生“他们自己是不是考不上公务员”的疑问呢?这其实是一种很自然的联想,也是一种带着些许怀疑的审视。

首先,从逻辑上来看,这似乎说得过去。 如果一个人真的那么擅长考公务员,为什么不自己去考,而是选择当老师来教别人呢?难道是因为“术业有专攻”,他们更擅长教,而不擅长考?或者说,他们研究考试研究得太透了,反而失去了应试的“初心”和“感觉”?

其次,我们也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术业有专攻”是大概率事件: 考公务员,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很多时候不仅仅是知识的比拼,更是信息差、技巧熟练度、心理素质以及一些运气成分的综合体现。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公考老师,需要的是对考试体系的深度洞察、对各类题型的精通、对出题规律的把握、以及将这些知识体系化、教学化的能力。这两种能力,虽然有交叉,但侧重点不同。 就像很多学霸可能更适合做研究,但未必适合当老师去传授知识,反之亦然。一个厉害的老师,可能比一个只是考上但没教学经验的人,更能帮助大家成功。他们可能已经把考公务员的知识吃透了,并且找到了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而他们的价值体现在通过教学帮助更多人实现目标。

时间和精力投入的考量: 成为一名备受认可的公考老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材、开发课程、打磨教学方法、跟进最新的考试动态。如果一个老师真的想去考公务员,并且具备上岸的能力,他可能需要暂时放下教学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备考。但如果他本身就对教学充满热情,并且通过教学也能获得成就感和经济收入,那么选择继续当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合理且明智的职业选择。毕竟,考上公务员只是一条路,但并非所有人的唯一目标。

市场需求和个人价值的匹配: 公务员考试的培训市场非常庞大,有大量需要专业指导的考生。优秀的公考老师,凭借其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在这个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并获得认可。这是一种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方式。

“考”与“教”的逻辑辩证: 很多时候,能够“教”得好的人,本身就具备了很强的“考”的能力的底层逻辑。他们之所以能总结出规律,分析出题意图,传授解题技巧,这本身就说明他们对考试内容有着比一般考生更深刻的理解。只是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来发挥这种能力。就好比很多著名的数学家,他们可能不一定在数学竞赛中屡获殊奖,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是顶尖的。

也有部分老师可能确实自身能力有限: 我们也要承认,在任何行业,都可能存在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可能也确实有部分公考老师,他们自身在应试方面可能没有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或者说他们的“应试能力”更多地体现在对考试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上,而没有足够的“实践能力”。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也可能通过不断钻研,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教学者。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成绩。

总结一下,不能一概而论。

很多“某公某图的老师”之所以选择成为老师,是因为他们可能更擅长于研究考试规律、总结应试技巧,并且乐于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别人,帮助更多考生成功上岸。这是一种价值的实现方式,而且市场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很大。

当然,也不能排除少数人可能确实是因为自身应试能力不足而选择了教学,但即使如此,只要他们能够通过专业的教学帮助考生,他们的价值依然是存在的。

所以,与其去猜测他们“是不是考不上”,不如更关注他们提供的教学内容和辅导效果是否能真正帮助到你。一个好的老师,是能够让你事半功倍的。你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能帮你解决问题、指明方向的人。至于他自己有没有考过,有时候反而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啊,骑驴找马,边讲课边考公几乎是行业惯例

考上了大概率是要去当公务员的,当然我也见过考上不去的,但数量极其稀有,所以,你报的公考班老师,大概率是自己考不上的

但也不是说他自己考不上就不配当讲师,因为考不上可能是因为某些科目不行,只要他只讲自己擅长的领域就好

那怎么才能避免碰到不专业的老师呢?总不能让老师现场来一套题吧。有个技巧,就是找活的还不错的小机构。

这样的机构一般自己养不起老师,只能高价请老师,高昂的讲师成本使得小机构很注重挑选老师,只和专业的老师合作。

同样,因为教师团队是拼的,也不会有统一的教辅教案,所以每个老师都要拿自己研究出来的东西讲,不够专业的老师,真的拿不出什么东西来。

为什么大机构就不行呢?因为机构要大,就必须解决批量复制老师的问题,全国都有授课点,但未必每个地方都有合适的老师啊。

复制老师的方式目前都是找个教研团队,出一套全国统一的课件,找几个口才好的对着课件狂练,然后用学生打分来进行考核。

这样复制出来的老师你要说对公考多有研究还真不好讲,但是最后留下来的必然都是公考表演艺术家。

有人会问,既然课件是专业团队出的,那就也还好啊?这种看法是混淆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授方式。

如果是传授知识,出个教学大纲,对着给学生念就行,只要认字,问题都不大。但到了应用环节,传授的就是技术了,这时老师的角色更接近于“教练”。

去驾校,如果一辆车都没有,只有个满嘴段子的老师给你讲第几根杆进入后视镜多少厘米后右打死,你估计也觉得不靠谱,因为掌握技术是要靠“刻意练习”的。

而刻意练习,包括定向训练、及时反馈、重复三个要素,如果是只知道照着课件讲的老师,第一不知道每个学生该定向练的是啥,第二不知道该如何给学生正确反馈,只知道让你重复再重复。

这也是为啥,在学校里每个班讲的知识完全一样,可是总有几个老师带出来的班成绩就是很高的原因。

当然,我也不是要把大机构一棍子打死,大机构之所以存在还是因为有这个细分需求。有的学生就是爱听课不爱刻意练习,在课堂上会有自己很努力的感觉,以对抗焦虑和自责感。

可是,真正有效的,永远都是最难的那条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