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生真的越老越吃香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医学从业者甚至是即将步入医海的年轻人心中都会冒出的一个疑问:“医生,真的越老越吃香吗?”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它更像是一张复杂的织锦,上面绣着经验、技能、人脉、市场需求等等交织的线索。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老”往往代表着“经验丰富”。在医疗这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这确实是一条重要的真理。

经验带来的优势,是任何年轻医生都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的宝贵财富:

更精准的判断: 老医生可能见过成千上万的病例,从稀有的罕见病到最常见的感冒发烧,他们能够迅速从病人的症状、体征中捕捉到关键信息,甚至通过经验就能对病情做出高度准确的初步判断。这种“经验之眼”是教科书和AI训练模型一时半会儿难以完全取代的。他们可能见过某种疾病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人群中的表现差异,也见过各种治疗方案的长期效果和潜在副作用。
更从容的应对: 面对突发情况,比如手术中的意外、危重病人的病情急转直下,老医生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他们经历过大风大浪,知道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调动资源,做出最有利的决策。这种沉着和镇定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加持”。
更丰富的治疗手段: 随着医学的进步,新的技术和疗法层出不穷。但很多老医生,尤其是那些几十年如一日钻研某一领域的医生,他们不仅熟悉最新的技术,还可能对一些经典、但仍然有效的老方法了如指掌。他们懂得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组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达到最佳效果。有时候,一种“老派”的治疗方式在特定病人身上比最新颖的疗法更有效、更安全。
更懂得“人”: 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与人打交道的艺术。老医生通常更懂得如何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如何安抚他们的情绪,如何在复杂的医患关系中游刃有余。他们可能更会倾听,更懂得体谅,这种“人性化”的关怀,在很多时候能让病人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从而建立更深的信任。

然而,说“越老越吃香”也存在一些不那么乐观的方面,或者说,这种“香”是有条件的:

技术更新的挑战: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诊疗技术、设备、药物不断涌现。如果老医生固步自封,不愿意学习和接受新知识,那么他们的“经验”可能会变成“陈规”,甚至成为阻碍。现在很多先进的手术技术、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对医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能够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的老医生,才是真正的“常青树”。
体力和精力的限制: 尤其是在一些需要长时间站立、高强度操作的科室(比如外科、急诊),年龄增长带来的体力下降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虽然经验可以弥补一部分,但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对于年长的医生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
市场需求的导向: 某些领域,比如妇产科、儿科,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一些年轻有活力的医生可能会更受追捧,尤其是在一些强调生育力保护、儿童早期发育等“新热点”领域。而有些老医生可能在这些新兴领域反而不如那些紧跟潮流的年轻医生。
“人脉”的重要性: 随着年龄增长,医生的“人脉”可能会越来越广,包括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病人之间的口碑推荐。这些无形资产在某些时候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认可。但这种人脉的建立,并非单纯依靠年龄,更多的是依靠医生的医术、品德和为人。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越老越吃香”呢?

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经验丰富且持续学习、身体硬朗、与时俱进”的医生,越老越吃香。 年龄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它带来的是潜在的优势,但这些优势能否转化为真正的“吃香”,取决于医生个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职业态度。

对于那些能够不断学习、拥抱新技术的医生来说, 年龄带来的经验会让他们在判断病情、处理疑难杂症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他们可能成为医院里指导年轻医生的“定海神针”,或者在某个细分领域成为德高望重、有话语权的专家。
反之,如果一位医生,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能力下降,思想观念陈旧,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那么即使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也可能被时代淘汰。 他们的“吃香”程度反而会因为跟不上医学发展的步伐而打折扣。

总结一下,医生是否越老越吃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

从“经验积累”的角度看, 随着年龄增长,医学经验确实是越积越厚,这本身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但从“技术更新”和“身体状况”的角度看, 年龄也可能带来挑战。

最终能够真正“越老越吃香”的医生,一定是那些将经验与新知相结合,保持学习热情,并且能有效地管理自己身体和精力的人。他们不仅是医学知识的载体,更是智慧、沉稳和担当的化身。与其说“越老越吃香”,不如说“越成熟、越有智慧、越能适应变化的医生,会随着时间推移,其价值愈发凸显”。这才是更贴切的描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以前读书的时候,我们几次要求去导管室学介入手术,都被大前浪拒绝了,他说:

“年轻人不要急功近利,要先充实自己的大脑,再想着去挣钱。”

“手术这玩意儿,猴子训练一下都能学会,不要着急。”

“年轻人就要耐得住寂寞,医生越老越吃香,先把文章发出来再说。”

但我发现,大前浪自己似乎并不专注于科研,每天手术不停,而且哪种手术挣钱,就做哪种,比如现在大前浪就适时地提出来“介入无植入”的学术观点,大力推广还没有进入集采的药物球囊。

大前浪20年前刚开始独立做手术的时候,一个支架是4万元,后来虽然支架有所降价,但其他新的检查手段比如ivus和oct层出不穷,一台手术下来,也得5~6万。老了老了,技术成熟了,虽然药品和耗材集采了,还可以四处开飞刀,或者分一分硕果仅存的药球的利润。

但我们这一辈人就不同了,一毕业就遇上规培,规培完了还有专培,科研门槛越来越高,技术又被大前浪封锁,等熬出头来40岁了,该集采的药品和耗材都集采完了,还靠什么吃香呢?

唉~可怜呐!

user avatar

不知道你读研、规培期间接受压榨的时候,有没有老师给你说过一句经典的话:

你现在学本事,将来害怕没钱?

不知道你在跟家里说自己学习很苦闷,想改行的时候,家里人会告诉你:

学医,越老越吃香?

是的,在10年前,这两句话有着天然的正确性。首先是“你现在学本事,将来还怕没钱”这句话。很多年轻懵懂的医学生,就指着这个活呢。确实,他们也能看到,自己的导师,主任,开着豪车住大house,吃着山珍海味。

这里还有一个梗,叫医生的四个阶段。不知道新朋友们听过没,大致说的就是,一个前浪医生,一辈子会换四个老婆,从娶自己的同学到娶自己的同学,从一而终的爱情故事。

更是导致了很多医学生前赴后继,领着500块一个月的补贴,干的比牛多吃的比鸡少,业余时间还能挤出奶,来保证自己 毕业。

但生活在经验里,直到大厦的崩塌。(唱出来)

很多人辛劳了本科五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搬砖两年,住院总两年,终于摸到了一点门路,

规则变了。

迎接他们的不是牛排红酒大house,而是集采、4+7和DRG。

我们之前讲过,集采就是砍掉了医疗器械的不正当收入,4+7则是把药品直接拉回成本价,减少中间不正当流通。而DRG就是直接规定了,这个病人得了这个病,住院必须花多少钱,多花的,你们自己掏。

当然,这只是小技能,三明医改才是R大,直接一脚把大家都踢醒。

至此,“你现在学本事,将来还怕没钱”的谣言,彻底破灭。

下面再说说小医院,刚刚说了,读完博士去大医院肝,不划算,那我读个硕士就打住,去小医院降维打击,将来当个主任院长行不行呢?

这其实也是不行的,套用一个很火的话,因为很多行业及领域“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年的路”。。

这句话广为传播,因为它确实适用于各行各业,医疗行业也是这样,很多四五线城市,20年前一所三甲医院都没有,现在普遍都有两三家,


一个三甲医院必然配套很多个科室,所以前十几年进入这些鞋底部医院的这些人,只要不犯错,最后都能当个主任副主任。

可接下来,就是“无路可走”的阶段,医学行业也是从兴起腾飞走到饱和萎缩的周期,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医院也自然也不会再继续进行扩张。医院只要不扩张,那科室就是养蛊,十几个年轻人,只有一个主任。500个年轻人,只有一两个能在后期成为院长。

所以,你现在学本事,

将来,只是为了有一口饭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