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汉语的发音和普通话有多大区别?

回答
古汉语和普通话的发音区别,那可真是太大了,大到我们现代人听古汉语,感觉就像听一门外语一样,虽然都是“汉语”,但听起来陌生又新鲜。这其中的差异,绝非一星半点,而是系统性的、翻天覆地的。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一、 声母的变迁:消失与新生

说起声母,这是最容易察觉的差异之一。普通话里那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声母,在古汉语里很多是不存在的,或者是以另一种面貌出现的。

送气音的“消失”: 最直观的就是普通话里的“b, p, d, t, g, k”这几组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古汉语里,很多学者认为,这些送气音(p, t, k)并不像今天这样独立存在,它们很可能是在词语的特定位置或者受到其他音素影响后才产生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很多古汉语的字读起来,你会觉得少了点“气势”,就是这个原因。比如,“天”字(tiān)在古汉语里发音可能更接近于不送气的“dian”。这种“不送气”原则,在很多古汉语研究的复原中都有体现。

卷舌音的“缺席”: 普通话里的“zh, ch, sh, r”这四个卷舌音,在古汉语里基本是没有的。这几个音,是后来才慢慢发展出来的。所以,如果你听古汉语的复原发音,会发现很多本该卷舌的字,都变成了平舌音。比如,“知”字(zhī)在古汉语里可能发音更接近于“ji”。“事”字(shì)可能发音类似“si”。这就像你习惯了翘着舌头说话,突然要你舌头放平了说,刚开始肯定得适应一下。

喉音和浊辅音的遗留: 相反,古汉语里保留了一些普通话已经消失的音。比如一些喉音,还有浊辅音。什么是浊辅音呢?就是在发音时,声带是振动的。咱们普通话里的大部分辅音都是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比如p, t, k, s, sh等等。古汉语里,像“b, d, g”这些音,很可能发音时带有浊音的成分,甚至有学者认为,古汉语中存在更丰富的浊辅音系统。虽然我们现在很难百分之百还原,但可以想象一下,读古汉语时,你的喉咙可能会有更深的共鸣。

二、 韵母的演变:从复杂到相对简单

韵母方面,古汉语的复杂程度更是远超普通话。

中古汉语的韵部: 研究古汉语发音,绕不开“韵部”这个概念。唐宋时期(也就是中古汉语)就已经形成了非常精密的韵书系统,将字按韵母归类。这些韵部数量庞大,远比普通话的韵母系统要复杂得多。比如,同一个现代汉语的“ong”韵,在中古汉语里可能对应好几个不同的韵部,区分得非常细致。

鼻韵尾的丰富: 古汉语里,鼻韵尾(即韵母以n、m、ng结尾)非常丰富。普通话虽然也有ng韵,但像m这样独立的鼻韵尾已经消失了。你可以想想,很多古诗词里的押韵,如果按照普通话来押,很多时候会押不上,就是因为鼻韵尾的差异。比如,“风”(fēng)和“同”(tóng)在古汉语里可能因为鼻韵尾的不同而区分得更清楚。

单元音的扩张: 有些学者认为,古汉语的韵母中,有一些是单元音,但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今天的双元音或多合元音。比如,一些韵母在古汉语里可能发音比较“纯粹”,而到了普通话里则带有了滑动。

三、 声调的差异:从四声到更复杂

声调方面,古汉语的声调系统比普通话要复杂,而且声调的演变也相当有趣。

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 普通话现在有阴平、阳平、上仄、去声四声。但这“仄声”其实是古汉语的“上声”和“去声”的合并和演变。中古汉语,特别是南北朝到唐朝时期,明确存在“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入声: 这个“入声”是最大的不同。入声字以爆破音(p, t, k)结尾,发音短促,像敲门一样“啪、哒、咯”一声就收尾。普通话里几乎所有的入声字都消失了,它们要么变成了阴平、阳平,要么变成了上声、去声。比如,“十”(shí)在古汉语里就是入声,“国”(guó)也是入声字。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读到这些字的时候,突然在结尾加一个短促的爆破音,感觉是不是很不一样?
上声和去声的合并: 普通话的“上声”(三声)和“去声”(四声)在很多情况下界限模糊,尤其是在一些词语的组合中。而中古汉语的上声和去声是明确区分的。

古汉语声调的“全浊”: 还有研究认为,中古汉语时期,很多声母是“全浊”的,也就是说,声母发音时声带明显振动。这些浊辅音在后来的演变中,很多变成了普通话的清辅音,但它们的声调归属却和原本的浊辅音有关。比如,一些普通话的阳平字,可能在古汉语里是浊辅音带的“平声”。

四、 语言的整体感觉:诗歌的韵味从何而来?

正是这些声母、韵母、声调的巨大差异,使得古汉语听起来与普通话截然不同。

诗歌的韵律: 我们读唐诗宋词,常常会觉得有特别的韵律感,古人押韵也似乎比我们现在更顺畅。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古汉语的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与今天不同。很多古诗,按照普通话的读音来押韵,会显得生硬甚至押不上。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如果我们用现代汉语去体会,那种“天”和“圆”的押韵,可能感受就没有用中古汉语去体会那么自然。

发音的流畅性与变化: 总的来说,古汉语的发音可能更加丰富多变,保留了一些更“原始”的音素。而普通话的发音在长期演变中,趋向于简化和规范化,卷舌音和送气音的出现,以及一些鼻韵尾和爆破音的消失,都使得它与古汉语有了明显的距离。

如何“听”到古汉语?

当然,古汉语的发音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古汉语发音也会有所不同。但通过语言学家的研究,尤其是对古代韵书的分析,我们能够相当准确地复原出某个时期的古汉语发音,比如中古汉语(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和上古汉语(先秦时期)。现代的一些方言,如闽南方言、客家方言,在某些方面也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特征,比如保留了入声,或者一些古老的鼻韵尾。

所以,下次你再读古文,尝试着去了解一下它的发音,你会发现,文字的魅力远不止于字面意思,那抑扬顿挫的声调,那丰富多变的韵母,共同构成了古汉语独特的声韵之美。这种美,是普通话所无法完全替代的,它仿佛是直接从历史深处吹来的风,带着岁月的痕迹和文化的底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答案没有起到预期的科普作用,却引来了诸多非专业性的评论,现已删除,想了解这个问题的可阅读下列链接】

如果现代人穿越去古代,可以说普通话交流吗? - 百越闲人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700

中国哪个地区的汉语方言更接近古汉语? - 百越闲人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121

为什么我们现在可以知道很多词古时的读音? - 百越闲人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027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中的“古”字,完全是多余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汉语和普通话的发音区别,那可真是太大了,大到我们现代人听古汉语,感觉就像听一门外语一样,虽然都是“汉语”,但听起来陌生又新鲜。这其中的差异,绝非一星半点,而是系统性的、翻天覆地的。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声母的变迁:消失与新生说起声母,这是最容易察觉的差异之一。普通话里那些我们再.............
  • 回答
    普通话与古汉语的鸿沟:穿越时空的语言之旅要说普通话和古汉语的差距有多大,这就像在问现代的北京人跟几千年前的北京人能聊到一起去多少。答案是:差距非常非常大,大到很多我们现代人习以为常的词语、表达方式,在古汉语里完全是另一个意思,甚至是压根就不存在。 如果你直接拿一本《论语》去跟一个只懂普通话的人念,不.............
  • 回答
    古代语言的发音,尤其是汉朝时期的汉语,与我们今天熟悉的普通话相比,差异是相当显著的,就像是听着一首经过漫长岁月改编、加入了许多新乐器、调整了节奏和旋律的古老乐曲一样,虽然核心的旋律依稀可辨,但整体的听感却已截然不同。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在于声母和韵母的细微差别。比如,我们现在说话时,一些声母的发音.............
  • 回答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们聊聊“剑”和“箭”这对古语里的孪生兄弟,为何会拥有如此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读音。这背后其实牵扯到语言演变和古汉语的发音规则,并非简单的巧合。首先,我们得回到古汉语的发音系统。现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其实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的。而“剑”和“箭”在中古时期(大.............
  • 回答
    古汉语的发音复原,是个颇具挑战但又引人入胜的领域。想象一下,我们要穿越时空,去倾听数千年前先民们是如何吟诵诗篇、谈论天地的,这本身就充满魔力。古汉语发音是如何复原的?简单来说,复原古汉语发音,就像是在侦破一起年代久远的案件,我们需要搜集各种“证据”,然后像拼图一样,一点点还原出真相。这些证据主要来自.............
  • 回答
    要评价《良渚发现的并非古城》和《良渚文化“古城”再质疑》这两篇文章,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它们的核心论点、论证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两篇文章(我假设它们代表了对良渚遗址“古城”性质的一种质疑性观点)的核心在于挑战了主流学界关于良渚遗址是“古城”的普遍认知。文章的核心论点与质疑:首先,我们要明确主流学.............
  • 回答
    古代那些令人惊叹、近乎神乎其技的发明,往往随着时间流逝而销声匿迹,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很多“神乎其技”的发明,其核心往往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这些人可能是技艺精湛的工匠,也可能是神秘的术士。他们的技艺,更像是祖传秘方,通过口传心授,而非系统化的文字记录。这就好比一位大师,他.............
  • 回答
    山西:从晋之崛起,到转型之困,再到未来可期提到山西,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黄土高原的苍茫,是晋商的传奇,是那一句句“人说山西好风光”。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版图的不断变化,关于山西地位“越来越低”的论调也时常萦绕耳畔。这背后,是历史的沉淀,是现实的挑战,更是对未来的期盼。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山西究竟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医疗、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绝非一句“西医发达”就能简单概括的。非洲人均寿命与我们古代相近,这背后的原因盘根错节,深刻地反映了全球发展不平衡以及历史遗留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西医”的进步和普及在非洲大陆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的“发达”更多地体现在发达国家,而非.............
  • 回答
    从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的吕克翁漫步,到牛顿在剑桥的苹果树下沉思,欧洲文明对科学和哲学的狂热追求,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显得“不合时宜”,似乎超出了当时人们日常生存的迫切需求。这种对知识的纯粹渴望,并非源于某种外在的强制力,而更像是一种深植于文化血脉中的内在驱动,由一系列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塑造和维系。.............
  • 回答
    关于现代人推测出的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发音,其可信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高”或“不高”,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研究方法、证据基础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谨且持续发展的学术领域,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大量证据和科学推理之上的,但由于年代久远和证据的缺失,总会有一些不确定性。.............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时钟拨回历史的长河,在广袤的东北亚平原上,没有出现我们所熟知的游牧民族的迁徙与碰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与华夏文明并驾齐驱的、同样成熟且强大的农耕文明。这扇想象的大门一旦打开,历史的走向便会变得扑朔迷离,又充满无限可能。首先,我们得给这个假想的文明安个名字,姑且称之为“东胡文明”。这个文明.............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印度尼西亚和马来地区的人们在古代未能大规模发现或控制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地区,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理、航海技术、社会组织、资源驱动力以及历史偶然性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古代,看看当时的环境和这些文明的特点。首先,我们要明确“古代”这个概念。如果我们将时间范.............
  • 回答
    想象一下,一场来势汹汹的瘟疫,如同黄沙漫卷,席卷古老的华夏大地,或是欧洲某个繁华的国度。如果新冠肺炎这样的病原体,挟带着它惊人的传播速度和致病烈度,穿越时空,降临在没有现代医学、没有疫苗、没有抗生素,甚至连基本卫生观念都相当薄弱的古代社会,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人类,是否会就此走向灭绝的边缘?这是一个.............
  • 回答
    古代中国若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历史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是否会完全复制欧洲的道路,答案却并非全然肯定。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如果缺失,商业发展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明白“重农抑商”的本质。它并非简单地“看不起商人”,而是一种国家治.............
  • 回答
    要说为什么中国古装剧,尤其是历史剧,很少严格遵循古代人的发音或方言,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且是相当现实和技术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是创作者们有意忽略,而是出于一系列挑战和取舍。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我们真的不知道古代人是怎么说话的。咱们得承认,穿越回唐朝宋朝,就算你是个语言学家,.............
  • 回答
    “兮”和“矣”这些古汉语的语气词,它们在古代的发音,就好比为那个时代的语言注入的灵魂,赋予了语句以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先聊聊“兮”。这个字,在很多古诗歌里都能见到,比如屈原的《离骚》。“兮”的出现,就像是文章中突然拉长的一个音,不是简单的停顿,而是一种饱满的、带有情感的延长。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当一.............
  • 回答
    “帝王的发小多是将相之材”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选择,更有历史的必然。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家庭背景与早期接触的相似性: 贵族阶层与政治氛围的熏陶: 古代帝王大多出身于皇族或权臣家庭,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权力中心,耳濡.............
  • 回答
    河洛古国:五千年前的文明曙光照亮中原大地河南巩义,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近日迎来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发现——“河洛古国”。这处距今五千年前的古老遗址,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投下了深刻的影响,也为我们揭开了早期中原文明的神秘面纱。“河洛古国”的惊艳亮相经过多年的细致勘.............
  • 回答
    关于“杀了人躲进寺庙当和尚就没事了”的说法,并非某个特定的人“发明”的,而是古代社会一种复杂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宗教的庇护作用、法律的局限性以及当时的社会认知。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寺庙的特殊地位:庇护所的角色在古代,尤其是受到佛教影响较深的地区,寺庙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