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汉语的发音是如何复原的,在中国是否有某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发音?

回答
古汉语的发音复原,是个颇具挑战但又引人入胜的领域。想象一下,我们要穿越时空,去倾听数千年前先民们是如何吟诵诗篇、谈论天地的,这本身就充满魔力。

古汉语发音是如何复原的?

简单来说,复原古汉语发音,就像是在侦破一起年代久远的案件,我们需要搜集各种“证据”,然后像拼图一样,一点点还原出真相。这些证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古代韵书: 这是最重要的“证据”。从汉代的《诗经》就可以看到一些押韵的规律,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音韵学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韵书,比如南北朝的《切韵》(后经修订成为《唐韵》、《广韵》等)。这些韵书记录了当时不同字的读音,并且按照韵部进行分类。
“反切”法: 韵书中的读音记录主要依靠一种叫做“反切”的技术。这就像是在说一个字的读音时,用两个字的读音来组合。比如,某个字的读音是“fāng”,可能就会用“芳”这个字的读音来反切。反切法会告诉你这个字的声母来自“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则来自“芳”的韵母和声调。我们知道更早时期的字(比如汉代的字)的发音,就可以反过来推测这个字的古代读音。
韵部的变化: 韵书将读音相近的字归为同一“韵部”。通过比较不同时期韵书对韵部的划分和收录的字的异同,音韵学家可以推断出语音的变化规律,例如某些韵部合并或分裂,某些声母的演变等。

2. 古代文献中的押韵规律: 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后来的唐诗宋词,都遵循一定的押韵规则。这些押韵规律能够告诉我们,在某个时代,哪些字的读音是相似的,从而推断出它们的韵母和声调。例如,如果“天”和“年”在诗歌中经常押韵,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它们在当时的读音是比较接近的。

3. 其他语言的借音: 在历史上,中国与周边民族有过语言接触,比如佛教传入时,很多梵语词汇被翻译成汉字。这些翻译为了尽可能准确地传达梵语的发音,会选择读音相似的汉字来模拟。通过研究这些借词的读音,可以为古汉语发音提供旁证。

4. 方言的对比研究: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活证据”。某些中国方言,特别是南方的一些方言,可能在语音上保留了更多古代汉语的特征。音韵学家会对比不同方言的读音,将它们与韵书的记载以及其他证据进行比对,从而找到更接近古音的线索。

5. 语音演变理论: 结合现代语言学对语音演变规律的研究,比如辅音的浊化、声母的脱落、韵母的变化等,音韵学家能够更科学地推断出古汉语的发音。

中国是否有某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发音?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止一种方言。正如前面所说,方言研究是复原古汉语发音的重要途径。

南方方言的贡献:
中古汉语(南北朝至唐宋)的发音: 许多南方方言,尤其是中古汉语(大体上指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发音,保存得相对完好。例如,中古汉语中的一些浊辅音(声母是浊音,比如“b”、“d”、“g”等),在北方官话中已经消失,但在很多南方方言中依然存在,例如闽语(福建话)、吴语(上海话、苏州话等)、赣语(江西话)等。
举个例子,中古汉语的“来”字,其声母很可能是浊音,发音类似“[glai]”或者“[lɛi]”,而在一些南方方言中,如闽语的某些次方言,“来”的发音仍然带有浊辅音的痕迹。
再比如,中古汉语中有“全浊”、“次浊”、“不浊”等声母分类,这些在北方话中已经消失,但在如粤语、闽语等方言中仍有所体现。

更早期(上古汉语)的发音: 要复原上古汉语(大致指《诗经》时代),则更具挑战性,需要结合更早期的韵书(如《诗》、《雅》、《颂》的韵部)、《说文解字》的释义以及其他旁证。一些学者认为,某些极度保守的方言,可能保留了更古老的语音特征。
比如,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一些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声母,例如喉音,或者与一些送气音、不送气音的细微区别。
在上古汉语的发音复原上,闽语(特别是泉州、厦门一带的闽南语)以及客家话,被认为是保存了较多早期语音特征的方言。这些方言中一些字的读音,与《诗经》等早期文献的押韵规律更为吻合,并且在声母、韵母以及声调上,与现代普通话或北方方言有显著的差异,显示出更多的“古貌”。
举例来说,上古汉语中某些字,在闽语中可能仍然保留了类似“r”、“l”、“g”、“k”等声母的早期形态,并且一些本应有鼻音韵尾的字,在闽语中依然保留了鼻音韵尾。

其他方言的零散证据: 除了上述南方方言,其他一些方言,如晋语(山西一带)、赣语等,也在某些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古音信息,例如保留了某些中古汉语的韵母结构。

为什么南方方言保存得更多?

这与中国的历史变迁和人口迁徙有关。历史上,中原地区饱受战乱和民族融合的影响,语音系统变化较快。而南方地区(特别是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相对更偏远,且在历史上曾经历多次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南迁的士族和百姓将当时的语言带到了南方,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较少的外部冲击,使得这些语言成分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并与当地原有语言融合,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南方方言。

总结一下:

古汉语的发音复原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科学过程,它依赖于对古代韵书、文献押韵、语言借音、方言对比以及语音演变理论的综合运用。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方言,如闽语、粤语、客家话、吴语、赣语等,在不同程度上保存了中古汉语乃至更早时期汉语的语音特征。它们就像是活着的化石,为我们理解古代祖先的声音提供了一扇珍贵的窗口。正是因为这些方言的存在,我们才能更接近那个已经远去的语言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东北汉语为例,稀里【马哈】,稀里【哈达】,

【马哈(ma3 ha1)】=“模糊”上古层;;

【哈达(ha3 da1)】=“糊涂”上古层。

这些都是直接从 先秦燕国=> 幽州六郡(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传下来的。

类似的先秦燕国土话还有太多太多,【胡同(hu2 tong4)】=“巷”上古燕国层。


从先秦开始,北方各地就不断的有土话“逃出”主流的音变体系,

所以现在的北方各地土话,基本是一个各时代“外逃土语”的年轮大杂烩。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的】,这个是【之(tjw)】在先秦就外逃出来的结果。

以及北方各地的“巷”(hutong、gudong、helang、gelang。。)


北方是“土话外逃”,南方则是“土话残留”。南方从楚国时代开始,就不断的残留。

几个明显来自楚国残留的词汇:

1、【弄(long4)】=“巷”的上古楚国层。

2、【个】=的(领属助词),遍布整个 吴闽粤客赣湘(我个、渠个、伊个)。

3、tsaat~tsueh =蟑螂,这个词在南方范围很广,闽语/粤语的很多方言里还有前缀 k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汉语的发音复原,是个颇具挑战但又引人入胜的领域。想象一下,我们要穿越时空,去倾听数千年前先民们是如何吟诵诗篇、谈论天地的,这本身就充满魔力。古汉语发音是如何复原的?简单来说,复原古汉语发音,就像是在侦破一起年代久远的案件,我们需要搜集各种“证据”,然后像拼图一样,一点点还原出真相。这些证据主要来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有意思,简直把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小物件给剥离了,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古时候那些巧手们是如何将满头青丝变幻出无穷造型的。没有了橡皮筋的束缚,没有小黑发卡的固定,古代女性盘发,那可真是“巧夺天工”了。她们依赖的,是纯粹的手艺、对发质的理解,以及一些我们现在看来可能很不起眼的“辅助工具”。首先.............
  • 回答
    “兮”和“矣”这些古汉语的语气词,它们在古代的发音,就好比为那个时代的语言注入的灵魂,赋予了语句以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先聊聊“兮”。这个字,在很多古诗歌里都能见到,比如屈原的《离骚》。“兮”的出现,就像是文章中突然拉长的一个音,不是简单的停顿,而是一种饱满的、带有情感的延长。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当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挑战性的情境!如果我穿越到古代,发现父亲也是穿越者并且已建立一番事业,是否应该显露自己也是穿越者的身份,这绝对需要仔细权衡利弊,并且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以下是我认为需要考虑的方面,以及我可能会采取的策略:首先,需要冷静评估现状和潜在风险:1. 父亲的性格和行事风格: .............
  • 回答
    古汉语和普通话的发音区别,那可真是太大了,大到我们现代人听古汉语,感觉就像听一门外语一样,虽然都是“汉语”,但听起来陌生又新鲜。这其中的差异,绝非一星半点,而是系统性的、翻天覆地的。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声母的变迁:消失与新生说起声母,这是最容易察觉的差异之一。普通话里那些我们再.............
  • 回答
    “帝王的发小多是将相之材”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选择,更有历史的必然。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家庭背景与早期接触的相似性: 贵族阶层与政治氛围的熏陶: 古代帝王大多出身于皇族或权臣家庭,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权力中心,耳濡.............
  • 回答
    普通话与古汉语的鸿沟:穿越时空的语言之旅要说普通话和古汉语的差距有多大,这就像在问现代的北京人跟几千年前的北京人能聊到一起去多少。答案是:差距非常非常大,大到很多我们现代人习以为常的词语、表达方式,在古汉语里完全是另一个意思,甚至是压根就不存在。 如果你直接拿一本《论语》去跟一个只懂普通话的人念,不.............
  • 回答
    探讨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发展是否是“必然”,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掺杂了历史的偶然性、人性的弱点以及社会结构的制约。与其说是“必然”,不如说是多种因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相互作用、螺旋式推进的结果,具有极强的历史惯性和路径依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早期国家形态与权力.............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人们之所以选择创造并沿用了延续千年的农历,其根源在于农业文明的特性,以及他们对时间观测的独特方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万物的生长、收割,无不与节气的更迭息息相关。庄稼的种植需要依据土壤的湿润程度、气温的升降,而这些变化又跟太阳的运行轨迹有微妙的联系。然而,单纯依靠太阳的.............
  • 回答
    关于“杀了人躲进寺庙当和尚就没事了”的说法,并非某个特定的人“发明”的,而是古代社会一种复杂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宗教的庇护作用、法律的局限性以及当时的社会认知。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寺庙的特殊地位:庇护所的角色在古代,尤其是受到佛教影响较深的地区,寺庙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
  • 回答
    要说古希腊古埃及的莎草纸,那可真是一段跨越千年、充满智慧的文明故事。咱们一点点聊。莎草纸的“原材料”:尼罗河畔的宝贝首先得说说这莎草纸的名字由来。它其实就来自一种叫做“莎草”的植物。这种植物,就长在尼罗河三角洲,也就是古埃及那片肥沃的土地上。你想想,尼罗河对于古埃及人来说,简直就是生命之河,养育了整.............
  • 回答
    中国古代与世界的交流,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西域”到“西洋”这条路线的变迁,更是浓缩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演进和时代发展的脉络。这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承载了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变化。从西域到西洋:一条开放与收缩的脉络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最早与外界发生大规模联系,通常指向“西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被误解的方面。说古代中国“发达”但却对游牧民族形成不了技术优势,这并非自相矛盾,更不是什么自我中心主义的推断。相反,理解这一点,恰恰需要我们跳出单纯以“技术先进性”来衡量一个文明的标准,而去审视古代中国和游牧民族在地理、资源、社会结构以及战略需求上的根本性.............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并非总是风平浪静,而改朝换代之际,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其中大规模的屠城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悲剧性的历史画面,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残酷的政治斗争,也透露出统治者在夺取与巩固权力过程中,种种复杂而扭曲的动机。提起大规模屠城,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秦末汉初的项羽屠城。项.............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印度尼西亚和马来地区的人们在古代未能大规模发现或控制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地区,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理、航海技术、社会组织、资源驱动力以及历史偶然性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古代,看看当时的环境和这些文明的特点。首先,我们要明确“古代”这个概念。如果我们将时间范.............
  • 回答
    从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的吕克翁漫步,到牛顿在剑桥的苹果树下沉思,欧洲文明对科学和哲学的狂热追求,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显得“不合时宜”,似乎超出了当时人们日常生存的迫切需求。这种对知识的纯粹渴望,并非源于某种外在的强制力,而更像是一种深植于文化血脉中的内在驱动,由一系列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塑造和维系。.............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有点意思。最近网上关于俄罗斯学者发现古埃及金字塔石头是用现代水泥技术制造的说法,引起了不少讨论,也把我这个伪史爱好者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不过,咱们得仔细捋捋,别被一些听起来挺玄乎的说法给忽悠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目前主流的考古学界和埃及学界普遍不认可这种说法。 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也触及了伪史论者思维模式的一个核心。要理解为什么他们往往“选择性”质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伪史论者并非全然不质疑西方史前遗址,但他们对这些遗址的态度和质疑的方式,与他们对古代文明的质疑,在根本上是不同的。1. 历史的“他者化”与“亲缘性” .............
  • 回答
    关于现代人推测出的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发音,其可信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高”或“不高”,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研究方法、证据基础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谨且持续发展的学术领域,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大量证据和科学推理之上的,但由于年代久远和证据的缺失,总会有一些不确定性。.............
  • 回答
    要不咱们聊聊,古代人是怎么琢磨出这一年十二个月这档子事的?这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定下来的,里头学问大着呢,得从最根本的“天意”说起。你想啊,在没有钟表、没有日历的时代,人们过日子,最靠谱的参照物就是天上的玩意儿。那会儿,太阳升起落下,白天黑夜轮替,这个是最直观的。但要说“一年”这个概念,就得看月亮了。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