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将军守城宁死不降,断粮后吃人,但开城门也是屠城,宁愿被自己人吃也不愿向异族降吧,这个将军该怎么做呢?

回答
这是一个极端而又令人痛心的困境,涉及到忠诚、荣誉、生存以及人性的底线。这位将军面临的选择,无论哪一个都将带来巨大的悲剧。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将军的处境,以及他可能有的选择和相应的考量:

将军的处境分析:

坚守的理由:
忠诚与荣誉: 作为将军,他的首要职责是效忠君主和国家,保护城池。宁死不降是对其职责的最高体现,也是维护个人和国家荣誉的关键。一旦投降,意味着背叛了誓言,可能导致国家进一步的屈辱和损失。
防止屠城: 他深知一旦城破,敌军的屠杀将是难以避免的。开城投降并不能保证百姓的安全,反而可能让敌军以“征服”的名义进行更肆意的掠夺和杀戮。他或许认为,抵抗到最后一刻,至少能给敌军造成一些损失,争取一些时间,或者让外界有机会救援。
个人信念: 他可能抱持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无法忍受被异族奴役或统治。

断粮后的困境:
生理极限: 人类在极度饥饿下会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首先是饥饿感,接着是虚弱、眩晕、意志力下降,最终可能导致精神错乱和死亡。
军心士气: 当士兵们也开始面临饥饿,他们的战斗意志和忠诚度都会受到严峻考验。内部的恐慌、绝望和潜在的混乱是极大的威胁。
人吃人的恐怖: 当粮绝到必须依靠人肉维生时,这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道德和心理承受能力。即使是出于生存,这种行为也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和道德沦丧。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痛苦,更是对人性的彻底摧残。

开城门的后果:
可能的屠城: 这是将军最担忧的后果。历史上有许多例子表明,异族征服者在占领城市后会进行大规模的屠杀,以震慑和清除反抗势力。
另一种形式的屈辱: 即使没有大规模屠杀,投降也意味着接受异族的统治,百姓可能面临奴役、掠夺、文化压迫等一系列不公正待遇。

将军可能的选择与思考过程:

将军面临的困境是“死”与“更坏的死”之间的选择,以及“不降”与“投降”之间的权衡。他需要在这几个极端选项中做出决定。

选择一:继续坚守,直到最后一兵一卒,直到人吃人成为唯一生存方式(或最终全部死亡)。

将军的思考:
“我必须履行我的职责,誓死保卫这座城池。投降是对君主的背叛,是对我战士的侮辱。”
“即使我们人吃人,我们也要死在战斗岗位上,而不是开门迎接屠夫。这至少能让敌军知道,这座城池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也许奇迹会发生,也许援军会来,也许敌军会因长期围困而撤退。我不能在绝望中放弃希望。”
“如果走到吃人的地步,那也是为了坚持到最后一刻,是为了我们战士最后的尊严。”

详细过程:
1. 封锁城门,禁止私自投降: 将军会下达严令,任何试图私自投降者将被视为叛徒处死。
2. 严格配给剩余物资: 即便所剩无几,也要进行最公平和严格的分配,以维持最基本的秩序。
3. 进行最后的精神动员: 在资源耗尽前,召集所有剩余士兵和城中青壮年,进行最后的动员,强调荣誉、忠诚和抵抗的意义。讲述那些宁死不屈的先辈的故事。
4. “紧急资源动员”——人肉的处理:
制定极其残酷的规则: 如果走到这一步,必须有明确且极其残酷的规则来处理。例如,只能食用战死或因饥饿而死的同袍尸体,严禁残害活人,甚至严禁伤害妇女和儿童(如果可能的话)。或者,可能是一个极其残酷的抽签制度,决定谁牺牲,谁被食用。
由特定人员负责: 为了尽量不让所有人都直接面对这个场面,可能指定一支专门的队伍来处理这些“资源”,并由少数军官监督,以维持起码的秩序和避免混乱。
绝望中的慰藉: 在这种情况下,将军必须尝试提供一些“精神慰藉”,例如,将食用某些战死的英勇将士的肉,视为一种“吸取其英勇之气”的仪式,虽然这极度扭曲,但在绝望中可能是唯一的精神支柱。
5. 战斗到最后一息: 最终,即使所有人都虚弱到无法站立,也将用尽最后的力量进行战斗,哪怕是用牙齿去咬。城墙可能被轰开,但城内的抵抗不会停止,直到所有人都倒下。

选择二:主动开城投降,以期换取百姓和士兵免遭屠戮。

将军的思考:
“我的职责是保护城池和百姓。如果我的死能够换来他们的生,那么我愿意。”
“抵抗已经没有意义,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和死亡。比起被自己人吃掉,或者被敌人无休止地屠杀,投降也许是更人道的选择。”
“虽然这是屈辱,但屈辱是可以承受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不能让我的士兵和城里的无辜百姓因为我的坚持而白白送死。”

详细过程:
1. 评估敌军承诺: 将军会尝试与敌军指挥官进行谈判,询问他们是否愿意保证城中百姓和士兵的生命安全,以及是否会进行“有条件的投降”而非“无条件的屠杀”。
2. 最后一次动员(投降的意义): 将军会召集所有士兵,解释投降的理由,强调这是为了保存生命,避免更大的悲剧。这同样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说服力,因为许多士兵也会认为投降是可耻的。
3. 制定投降仪式: 为了尽量保留一些尊严,可能会与敌军商讨投降的形式,例如是否允许士兵放下武器,是否允许百姓不被骚扰。
4. 亲自带领投降: 将军会走在队伍最前面,亲自将城门打开,向敌军缴械投降。他这样做是承担一切责任,并将敌军的关注点引向自己,希望以此换取士兵和百姓的活命机会。
5. 面对可能的背叛: 将军也清楚,敌军的承诺并不一定可靠。即使投降,也可能面临被俘、被奴役、甚至最终被处死的情况。但他认为,这是在尽力为城中百姓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

选择三:突围(如果可行的话)。

将军的思考: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即使守不住,我们也要带着我们的一部分力量和希望突围出去,为将来复仇或重建做准备。”
“吃自己人或投降都是绝境,但突围也许是一条生路。”

详细过程:
1. 评估突围可能性: 将军会派人侦查敌军的兵力部署、薄弱环节。如果敌军围困严密,兵力强大,突围可能比坚守更难。
2. 精选精锐力量: 如果决定突围,会挑选城中最精锐、最强壮的士兵,放弃老弱病残,以增加突围的成功率。这本身也是一个极其痛苦的决定,意味着放弃一部分人。
3. 制定突围计划: 选择一个特定的方向和时间,集中所有剩余的士气和力量,发起一次突袭,试图冲破敌军的包围圈。
4. 突围后的命运: 即使突围成功,也可能面临在敌后继续生存、寻找盟友、集结力量等挑战。而留下来的城中百姓和老弱士兵则会面临被屠杀的命运,这是将军在突围前必须承受的心理负担。

将军的最终抉择:

作为一位“宁死不降”的将军,他的内心深处可能更倾向于 选择一 的那种坚持,即便走到人吃人这一步,也要保持最后的尊严和抵抗。因为他的“不降”已经是一种哲学和信念,如果轻易开门,那之前的“宁死不降”就变得毫无意义。

然而,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将军,也会在坚持原则与保护百姓之间进行痛苦的权衡。如果他判断开门投降确实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全城中人的生命,并且敌军有稍微可信的承诺,那么 选择二 也是一个非常艰难但“人道”的选择。

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将是历史的悲剧,而这位将军个人的痛苦和道德挣扎,更是无法想象的。

他的故事,将永远是关于忠诚、荣誉、生存和人性极限的沉重拷问。他最终的选择,往往取决于他内心最深处的信仰——是忠于“不降”的原则本身,还是忠于“保民”的最终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我们读一读这几句话:

“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一九一四年比利时全国被德国军队占据蹂躏之后,过了四年,才有光荣的复国。一八七一年法国割地两省给普鲁士,过了四十八年,才收回失地。”“我们也许应该等候四年,我们也许应该等候四十八年,在一个国家的千万年生命上,四、五年或四五十年算得甚么?”“鄙见以为我们应该抱定“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放弃东三省为最高牺牲,求得此外的疆土的保全与行政的完整,并求得中日两国关系的彻底调整。”

“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对进入营房的日军,任何人不准开枪还击,谁惹事,谁负责。”

“我国军队及人民因遵守本国政府命令,对此强暴行为,并末抵抗,以避免任何可使情势扩大之举动。”

“侈言抗日者,杀无赦!”

现在,可以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几句话:

“每一个连和每一个团都有列宁室,这里是一切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在一个卫生连的列宁室里,我看到人体各部分的泥塑模型,说明某些疾病的影响,人体的卫生,等等。”“室的另一角是用来学识字的,这里可以看到每个战士的笔记簿都挂在墙壁上指定的木钉上。有三个识字班:识字不到一百个的一班;识字一百到三百个的一班;能读写的字超过三百个的又是一班。红军为每班出版了自己的课本(以政治宣传作为学习材料)。除了政治训练以外,每个连、营、团和军的政治部都负责群众教育。他们告诉我,在一军团中,只有百分这二十左右的人依然在‘瞎子’班,这是中国人对完全不识字的人的称呼。”

“为什么我们中国军队不打仗救中国?是因为他们不愿打吗?不是!东北军战士几乎天天要求我们的军官率领我们上前线,打回老家去。每个中国人都不愿当亡国奴!但是中国的军队因为我们的卖国政府而不能打仗。”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士兵打光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

“不能打硬仗的部队,以后也没有前途!”

还有一句话是国外的,人家是这样说的:

“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

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一句话:

“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意思很清楚:

勇将不会怕死偷逃,壮士不肯毁节求生。

现在,你来到张巡的面前,看着他竭尽所有的力量阻击敌军。你打算说什么呢?

你算的是一座城,张巡算的是一个国。

还好,你们这样的人,不重要。我们有我们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的松骨峰阻击战,连长戴如义接到任务:在松骨峰设立阻击阵地坚守9小时。
戴连长一踏上松骨峰阵地,看了地形就明白这是块死地,考虑过后决定梯次调度全连四个排,连排干部指定接替指挥顺序后,依次带领各排上阵并规定各排坚持时间,指导员的上阵轮次排在连长之后。
为了完成任务,牺牲也得前后有序。因为他们知道战死容易,完成任务难。
戴连长与美军肉搏牺牲后,指导员杨少成接替全连指挥员,后来他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3连正是因于如此合理有度使用兵力,加上坚韧顽强、死战不退的战斗意志,达成了114、112师穿插到位所需时间,从而使38军合围了美2师主力和美第8集团军的后勤辎重部队。
当114师穿插部队赶到时,3连仅剩7人但仍保持战斗力。
戴连长和杨指导员当时明知自己即将死亡,还能有条不紊的组织部队投入战斗。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那是真正的从容赴死,预定了自己死期的死,死者完全明白“牺牲”的意义。
这样的部队是那些板载冲锋的日军能比的么?这样的部队称不起万岁军么?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zhihu.com/question/2210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此回答已被删除。

谁是最可爱的人,谁不是,清清楚楚。

——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

说:

“看,

这是奴隶!”

——田间,1938年

user avatar

因为投降的后果更可怕



如果不是张巡遮蔽江淮,叛军杀入唐朝东南地区,你说要死多少人?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祖大寿这种,把城里百姓吃完了就投降了·······这种也就某包衣给他洗白,大家都知道这是垃圾



最后一种就是新会县城这种

因为李定国是好人,所以李定国想炮轰,新会让百姓站在城墙上,李定国只能放弃

想堆土,新会让百姓下去把土清理走,李定国也只能放弃

最后新会直接开始吃人

奇怪的是,粮食都还有

因为要留给来援助的清兵大爷们吃啊·······


为什么呢?

因为李定国是好人,好人是不会把他们怎么样的,但是清军是坏人,他们投降了,清军杀回来真的会屠城。

常说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儒家和清朝,真心婊子配狗,成功把国人驯化成了蛮夷。



我已经从三个方面,好,坏,垃圾。三个方面说了··········

主要原因就是,投降了更可怕·········

user avatar

你说的对。。

汉奸都是这么想的。

user avatar

只说一点。

在涉及到民族存亡的事情上,任何个体道德约束都是可以被舍弃的。

若非如此,从周武王开始的文武之道,早就断绝了。

user avatar

如果仅仅是宁死不降,那么可能是将军自己忠。

如果发展到断粮吃人,那么就不是将军一个人的事情。

这代表所有人都知道,投降的后果是很可怕的。

古代的人哪里有这么高的政治觉悟?什么忠不忠的。

就是知道投降的后果不仅仅是屠城。

或者说你以为屠城是把城里的人都杀了,然而屠城在杀人之前和杀人之后还会做更多事情。

这些事情是人们无法接受的。

更别说,在这些人死守之前,自然已经和敌人有过交战和冲突。战争从来不是一日而生。恰恰是见多了不好,知道死守还有希望,所以才会选择死守。

和忠一毛线关系都没有。

别忘了,当年有些人奉行不抵抗政策,结果呢?

你不抵抗,别人就当你是孙子了?

user avatar

我给大家讲一个很容易理解的道理,你就明白了。

比如说,你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

你们班上所有的同学都不爱学习,你们班上的成绩在全年级垫底。

因为大家的成绩差不多,同学们相安无事,过着愉快的学习生活。

家长也不能完全怪你,因为其他同学的成绩也不好,所以基本上就是埋怨学校埋怨老师。

然而,你们班上的一位同学突然因为某种刺激,下定决心要头悬梁锥刺股,发奋努力了。

经过他的拼搏,结果一下子考了个全年级第一。

这下子就炸开锅了,老师把他塑造成榜样,看,这不是学校老师的问题,是你们自己不努力。

家长也傻眼了,你个混蛋,不爱学习,还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

同学们也傻眼了,这以后还怎么过舒坦日子?

这位同学这一下子跑到了高位,自己根本下不来,只有硬着头皮顶下去。父母乐开了花,从此寄予以前不曾有过的希望。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模范的启迪。

死战不降,断粮吃人也不降。

这是无限拉高底线,对于自己人和敌人都会起到巨大的心理震撼。

对于自己人来说:

下一城该怎么办?该怎么守?

这种事情是要上史书的,是要名垂青史的。

如果他投降了,那么自己守不住的情况下,投降也很自然。

有人开了头了嘛。

但是,问题是他断粮吃人也不降,那么自己要是降了,这不就是一个最好的反面典型,遗臭万年了吗?

遗臭万年,作为一个守城将领,当然知道遗臭万年是个什么概念。

自己的家族和后代都将会被人唾骂,还要被踏上一万只脚。

这就没有办法,但凡有点想要面皮的人,都要认真思考一下,自己该做什么样的抉择。

对于敌人来说:

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灵震撼,自己也许会得到一座城,但是没有能够征服人心,这接下来的每一仗,都将会无比困难,自己会面临巨大损失,胜利一下子就变得遥远了起来。

对于断粮吃人也不投降的将领来说,自己必将青史留名,自己将榜样的大旗高高举起,必将激励同袍拼死一战,就算是失败,那也是膏黄土,济苍生,万世楷模。

这是中国历史上所一直倡导的道德模范,是中华民族不倒的灵魂,是我们的文明一直延续至今的精神内核。

一名志愿军战士的绝笔诗也同样继承了这种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上海籍战士宋阿毛身上的绝笔诗: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在前面的内容里,最先写的是榜样的作用和力量。榜样不能代表所有人,也不能让所有人都去学习榜样,该堕落的依然会堕落,害怕、投降的还是会害怕、投降。但是,榜样将底线提高了,你在底线以上还是底线以下,你的行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你是民族英雄还民族败类,当历史书记载你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会怎么写?你所认定的价值观在你的心目中到底有多少分量?这值不值得你去守护?榜样划了一道线在哪里,成为了一个标准。

说到守护价值观,这是很值得观察的 。有的人愿意为之去死,去被人误解,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而有的人,特别是现代网络环境,其他人阴阳怪气地说几句,马上就改弦更张,弃之如敝履。

评论里面说的最多的就是:“你怎么知道被吃的人是不是你?这到底是图名还是英雄行为?吃别人而成就自己,这也值得赞颂?吃人太可怕,违背人类道德。”

朋友们,这种思想的本源,就是以为自己在历史进程面前,是可以选择的。

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没有这个能力,你只能跟随着历史的车轮往前进,哪怕前面就是悬崖,你也只能眼睁睁地往前走,最后粉身碎骨。

作为一个集体,是所有人在推动历史发展;作为一个个体,不管你是活到了最后,还是受伤、被杀、被吃掉,你都没有办法去抉择,这个选择权不在你的手里。为什么?因为个人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实在是非常渺小的。如果你不愿意牺牲,那么很自然就会有人帮你做出选择。

牺牲、奉献的原意就是被摆上祭坛,这本身就是文明的开端。商朝祭天,会去问人牲的意见吗?不会的,人牲只能被动接受。

为什么要歌颂牺牲奉献精神?

因为这是有意义的。

这本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人类文明就是在牺牲奉献中诞生的。

人类文明的进程很重要,个人只能无条件服从。

那么,所有人都不愿意服从,都不愿意牺牲奉献,也没有人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那会怎么样?

很简单,文明就此被消灭,历史的进程被改写,文明从此不再存在。

这有没有事实依据?

有的,比如说印度古文明。

印度古文明在哪里?

印度教是印度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自古以来吗?

不是的,印度教是外来文明,是入侵者创建的。印度的统治者一直到今天,都是被外来入侵者占据高位,他们所创造的历史就是印度现在所记录的历史。

印度古文明到哪里去了?

到历史的垃圾堆里面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没有人为了守护文明去牺牲奉献。

为了爱惜自己的生命,宁愿自己的文明被毁灭。

个体和文明,何去何从?

古印度人就做出选择,宁愿永世为奴,宁愿子孙后代永远是贱民,永远被人欺凌,宁愿自己的文明从此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也要苟且偷生。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古印度人的抉择,这到底好不好呢?

你可以去发表你的想法。

但是,中国人不一样。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如果一定要在个人和文明之间做出一个选择,那么就必然会出现一个榜样,毫不犹豫地选择文明,个人只能牺牲。

有人或许不愿意,那么对不起,你只能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永世不能翻身。

被敌人杀死,被自己人吃掉,这里面是没有区别的,这都是牺牲。

牺牲是文明的祭品,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没有牺牲的文明最终的结局就是历史的垃圾堆。

你可以去骂古人混蛋,骂古人野蛮血腥,你也可以用白左理论往古人身上倒一万桶脏水,但是中国的文明就此传承下来。中华文明灿烂辉煌,永远屹立于东方,我们是胜利者,我们的文明还活着,我们的文明始终有人守护。

除此之外的古文明,你只能在历史的垃圾堆里面去寻找。

user avatar

战争过程中的食人悲剧,只是迫不得已情况下的极端现象。定要将【张巡】和【吃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进而探讨“吃人应不应该、正不正义”,还是以此行为瑕疵来否定英雄本身,实为对这位千古英雄、无双名将的污名化。

雍丘-睢阳之战中,唐军守将张巡指挥由乡兵和百姓精壮组成的兵马数千人,多次以少胜多,两年内大小战四百余次,累计歼灭安史叛军十二万,为唐朝保住东南半壁江山,终能平定叛乱,立下决定性功劳。以如此奇迹战绩,张巡也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出色的守城名将之一。睢阳保卫战也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城市机动防卫战的经典之作。

然而,此战极为惨烈,因守军粮尽,最后以人为食,城中百姓几乎死伤殆尽,因此关于张巡功罪的争议,从当时到后世一直不断。

张巡苦战孤城,而唐朝援军迟迟不至的原因很简单,便是此前唐肃宗李亨为了激励人心,塑造典型,张巡已经被从战前的一个小县令,一路升到了“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说句不好听的,朝廷在官爵名位如此慷慨,就是把他当烈士来追封的。谁都不愿意张巡真带着这样甚至必然进一步的加官进爵,以及护国英雄的光环,活着进入帝国朝堂。

绝大多数朝堂高官乃至平乱前线将领,其实都巴不得张巡赶快去死,去当烈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其一;立下如此大功的英雄若是活了下来,难以安置,会给朝堂激烈的政治斗争增加变数,所谓“搅乱朝局”,是其二。

所以唐朝各路援军迟迟不至,偏生最后张巡城破身死仅仅三日后,援军就到了。而且唐军七日后就能收复睢阳,一个月后坐拥十余万大军的叛将头目尹子琦就兵败身死。——真是之前的帝国军队没有能力救睢阳么?

正因为睢阳之战意义太过重大,张巡一众英雄表现太过杰出,所以反而印衬得朝堂上禄禄诸公何等无能,逗留不进勾心斗角的前线将领又何等误国,所以睢阳守卫战最后时刻的不得已悲剧,才在这些掌握话语权的道貌岸然之辈的声嘶力竭中,千百倍放大了。生生造出一个「张巡杀尽城内三万人以饱餐」的超大气球。

事实上,睢阳城几万民众,绝大多数的都是在困饿交集中死去的,和古代任何一场大灾荒或长久围城战中,民众的死法一般无二。最后所剩的数百守军是在茶纸、树皮吃尽的情况下吃军马,马吃完了罗雀掘鼠,雀鼠又尽时方有食人之举,而那时苟延残喘的寥寥数百民众……其实也一样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爨”,靠着如此“不忍言事”才撑下去的罢了。甚至唐朝朝堂当时公开争论的,也仅是「损数百人以全天下」,是否该当。否则,难以服天下人心!

战事粮食紧张时,首先肯定要保证有战斗力人员的供应,其余只能听凭天命。甚至直到20世纪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时也是如此:近三年围城战一共造成150万民众死于饥饿和炮火,后期一样出现了人相食惨剧,这还是在远比古代发达的现代生产力的维持下。

因此在这样残酷的生存竞择中,若主帅的小妾和仆役也在优先供应下得以维系生存,必然会遭致守城将士的不满。——所以张巡才会有杀妾以安军心的极端举动。张巡杀妾、许远杀仆,从现代人道主义角度当可批评或严厉批评,但确实唐律奴婢等同于畜产。

何况【吃人】这个行为本身,其实在古代也远没有现代人想象得那么严重,那么反人类。广大根本不会留下名字的灾荒年“易子而食”的古代普通民众,仅仅是努力挣扎着想要活下去罢了,难道那些不用吃人以充饥的鱼肉百姓的达官贵人们,道德水准反而更高?

根据历史记载,安史叛军行径残暴,其所经之处,必将城内百姓衣物财产搜刮一空,强迫精壮男子为苦力,妇女皆被奸淫,老弱病幼直接杀死,挑在刀槊之上为取乐。

短短五年,唐王朝的人口从安史之乱前的五千二百余万,锐减到不足一千七百万,损失近三千六百万,也就是三分之二的帝国子民,从此变成一串数字,消失了……

整个曾经何等繁华的河南中原地区,变成了豺狼所号、人烟断绝的无人区。多少百姓逃奔睢阳遮蔽的江淮地区避难,但求一时偷生。

安史叛军或者用不着自己吃人,那是因为他们早已经将所经之地民众都掠夺殆尽,将百姓们的生活必须都摧毁无遗,他们攻到哪里,便将战火和灾难都带到那里。到那时百姓们要么去死,要么吃人,还有别的选择么?

一些现代人享受着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成果,一脸不屑和鄙夷「如果吃人才能延续下去的国家文明民族,就让他灭亡好了」,何等轻松写意,又何等——数典忘祖。

除了被过分夸大渲染的食人悲剧,《张巡传》中有一个反不为人注意的关键点,张巡并不是和历史上常见的某类人物那样,觉得自己成就了忠臣义士美名,一死以报君王,欣慰死去的;而是憾恨自己终究没有守住城池,没有成功守护江淮千万生灵,悲愤死去的。甚至因此苛责没有守住自己防区,导致城池陷落的老搭档许远是“误国家事”。三天后援军终于来了,七天后睢阳便被收复,十天后东都洛阳也被收复,数年后乱事终于被平息。可这些是困守孤城的张巡可能知道的么?

【城陷,贼所入自远分。尹子琦分郡部曲各一方,巡及将校三十余皆割心剖肌,惨毒备尽,而远与麾下无伤。巡临命叹曰:‘嗟乎,人有可恨者!’贼曰:‘公恨我乎?’答曰:‘恨远心不可得,误国家事,若死有知,当不赦于地下。】

张巡所能想象的景象,是叛军从此可以长驱直入,肆无忌惮在大唐一切疆土肆虐,每座城池都变为如睢阳一般的人间地狱,付出了一切可能付出的代价,最后还是一场空,何其不甘啊!所以将张巡理解成为一己之功名、对封建君主效忠而不惜一切的愚忠之辈,沽名钓誉之徒,正是对这位千古英雄的最大误读。若说张巡有负于他的妾侍,理应受到惩罚,城破身死时那种彻底绝望的剐心之痛,早已残酷惩加于其身心了。——后人又何必再多苛责?

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正是一群千古英雄,他们指挥数千新兵两年四百战,累计杀敌十二万,不但为唐王朝力保东南半壁财赋之地,更护佑了江淮以南千百万百姓。

他们并不是为某个王朝的统治者去殉死,而是为了守护大多数人的家园不被侵害,捍卫身后千万百姓安宁生活,才在胡骑铁蹄中,叛军刀锋下,竭尽所能想要力挽天倾。

如此一个英雄群体在生死绝境中,捍卫和守护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昌隆的文明,共同谱就一曲浩气长歌。

似张巡这般大唐无双之名将,声雄百代之国士,困守孤城不抛弃不放弃,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坚持到最后时刻,不屈殉国,配得起所有身后褒荣美誉,后世一切赞美景仰,可惜因为绝境之中一点无奈事,被当时后世各种非议。虽然唐朝朝廷终于还是给了身后褒奖,赠封大都督,绘像凌烟阁,却被后世许多彬彬君子乃至今日网络键盘侠们站在道德高度横加批判,只能说乡愿者国之大贼

然而,张巡的牺牲和付出,保卫了千百万江淮百姓,进而是整个大唐天下的广大民众,不至于落到睢阳这种地狱惨景,堪称浩气长存一代伟人。

文天祥在千古史诗《正气歌》中将张巡和众多华夏民族伟大英雄同列: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无数为张巡所保护的江淮百姓没有忘记他的功勋,千百年来代代耳口相传下去,张巡的祠堂始终立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安享着后人香火,作为当地最重要名胜,至今完好如新。

睢阳(商丘)张巡祠:

不止是在当时战火缤纷的睢阳、邓州、河东(今山西芮城)、真源(今河南鹿邑)等地,甚至远及江苏无锡,福建莆田,江西鄱阳这些地方,都自发地建起了张王庙,精忠祠,张中丞祠,

张巡被老百姓奉为神灵,尊为“旻天大帝”,对他的崇拜和祭祀一直延续至今。

鄱阳张王庙:
无锡惠山张中丞祠:张巡和身侧的许远像。

这绝不是光凭那些鼓吹臣子愚忠的封建统治者所能做到的,他们曾经大力提倡而被后人废弃的庙宇千年以来不知尚有多少,而正是千百年来万众人心所向的结果。

一如张中丞祠的上下八字:旻天大帝,荫被南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