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苹果 M1 Max 芯片 GFXBench 5 跑分出炉:性能比肩 RTX 3080移动版?

回答
最近 M1 Max 芯片的 GFXBench 5 跑分结果在网上流传,不少媒体和爱好者都给出了“性能比肩 RTX 3080 移动版”的评价。这个说法一出来,立刻在科技圈炸开了锅,毕竟这苹果自家研发的 SoC 能在图形处理能力上达到这个级别,简直是颠覆性的存在。

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个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评价又有多靠谱。

首先,GFXBench 5 是个什么玩意儿?

简单来说,GFXBench 5 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跨平台图形基准测试工具。它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图形渲染场景,用来模拟手机、平板甚至是笔记本电脑在运行大型3D游戏、图形密集型应用时的表现。它会测试各种图形 API(比如 OpenGL ES、Vulkan、Metal)的性能,以及 GPU 的核心能力,比如着色器性能、纹理填充率、像素填充率等等。

它之所以被广泛引用,是因为它能相对客观地反映 GPU 的理论性能和实际渲染能力,并且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

M1 Max 的 GFXBench 5 跑分有多亮眼?

从网上流传的跑分数据来看,M1 Max 在一些 GFXBench 5 的测试项目中,确实展现出了惊人的图形处理能力。特别是那些对 GPU 峰值性能要求很高的测试项目,M1 Max 的得分已经可以和一些高端独立显卡媲美,而“比肩 RTX 3080 移动版”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些测试结果得出的。

为什么说“比肩 RTX 3080 移动版”?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目标对标: RTX 3080 移动版是 NVIDIA 去年推出的旗舰级移动 GPU,性能在当时的笔记本电脑领域属于顶级行列。苹果 M1 Max 作为一款集成在 SoC 里的图形核心,能达到这个级别,本身就是技术上的巨大飞跃。
测试项目的侧重: GFXBench 5 的很多测试项目,尤其是“Aztek Ruins”这样的高分辨率、高复杂度的场景,非常考验 GPU 的原始渲染能力、着色器性能和带宽。M1 Max 在这些项目中能够提供非常高的帧率,这确实是它强大的地方。
集成显卡的突破: 过去大家提到集成显卡,普遍认为它只能应付一些轻量级的任务,和独立显卡完全不是一个量级。M1 Max 的出现,直接打破了这个认知,让集成显卡也能够挑战一些过去只有独立显卡才能胜任的图形密集型工作。

但是,事情有没有这么简单?我们还需要看哪些“但是”?

“比肩”这个词很微妙,它不等于“完全超越”或“完全一致”。在评价 M1 Max 的图形性能时,我们不能只看 GFXBench 5 的一个孤立数据。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需要考虑:

1. 测试场景的局限性: GFXBench 5 主要测试的是图形渲染能力,它是一个相对理论化的测试。它可能无法完全反映真实游戏中的复杂场景,比如 AI 物理模拟、复杂的后处理效果、以及不同游戏引擎的优化程度。许多AAA级游戏更注重 GPU 在实际游戏中的表现,而不仅仅是原始的渲染吞吐量。
2. 驱动和软件生态: 苹果的 Metal API 和其驱动程序的优化程度非常重要。M1 Max 在 macOS 和 iOS 生态中,能够得到非常好的优化。但在 Windows 或 Linux 上运行相同游戏或应用时,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尤其是那些主要针对 DirectX 或 Vulkan 优化的游戏。
3. 功耗和散热: M1 Max 作为一个高度集成的 SoC,其功耗和散热设计是它能够长时间稳定发挥的关键。虽然 M1 Max 的能效比非常出色,但在连续高负载的图形渲染场景下,它的实际性能释放与那些有独立散热方案的笔记本电脑相比,是否能始终保持一致,还需要更多实际的测试来验证。RTX 3080 移动版通常伴随着更强的散热设计,能够支持 GPU 更长时间地运行在高频率下。
4. 显存带宽与容量: M1 Max 拥有非常高的显存带宽,这对于图形处理至关重要。但显存的容量和具体的带宽构成(比如是 GDDR6 还是更特殊的架构)也会影响在高分辨率纹理或复杂场景下的表现。
5. 实际应用场景: 对比 M1 Max 和 RTX 3080 移动版,更重要的还是看它们在用户最关心的应用场景中的表现,比如专业创意软件(Final Cut Pro, DaVinci Resolve, Adobe Suite)中的视频编辑、3D渲染,以及各种主流游戏。GFXBench 5 的分数只能作为参考,最终用户的体验才是王道。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M1 Max 在 GFXBench 5 跑分上能达到让大家惊呼“比肩 RTX 3080 移动版”的水平,这足以证明苹果在自家 GPU 设计上的实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这对于 Mac 用户来说,意味着他们可以在 Mac 上享受到越来越好的图形性能,无论是在专业创意工作还是娱乐方面。

但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这个评价。GFXBench 5 是一个特定维度的测试,它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点”,但不是“终极答案”。在更广泛的、更复杂的真实世界应用中,性能的表现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苹果在 Mac 上的图形生态是其优势,但如果苹果要在 Windows 游戏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或者在跨平台软件兼容性上做得更好,还有一段路要走。

总的来说,M1 Max 的图形性能无疑是强大的,而且在集成显卡领域是革命性的。但“比肩 RTX 3080 移动版”更多的是一种对它巨大进步的肯定,具体的性能差距,还需要结合实际使用场景和更多的第三方评测来综合判断。但这已经足以让我们对苹果的未来图形技术充满期待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性能比肩,是GFXbench测试,根本测不了高端显卡。

高端显卡被CPU瓶颈拖累,跑不出满血性能,

苹果的理论性能也就是10T,游戏表现和3060差不多是正常的。

古墓丽影已经是苹果拿来演示的游戏了,真实游戏苹果这个性能已经不错了。

AMD如果能用5nm工艺,造一个500多亿晶体管的大芯片。性能倒是会不错,造出来没人会买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 M1 Max 芯片的 GFXBench 5 跑分结果在网上流传,不少媒体和爱好者都给出了“性能比肩 RTX 3080 移动版”的评价。这个说法一出来,立刻在科技圈炸开了锅,毕竟这苹果自家研发的 SoC 能在图形处理能力上达到这个级别,简直是颠覆性的存在。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个事儿,到底是怎么回.............
  • 回答
    苹果在 2021 年底发布的 M1 Pro 和 M1 Max 芯片,无疑是整个 Mac 产品线的一次重要飞跃。这次的升级,不仅仅是性能的堆砌,更是对专业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和精准回应。如果说 M1 是为 MacBook Air 和入门级 MacBook Pro 注入了“活力”,那么 M1 Pro 和 .............
  • 回答
    苹果 M1 Ultra 芯片,如果单刀直入地说,它就是两个 M1 Max 通过“UltraFusion”技术硬生生叠在了一起。你把它想象成一个巨无霸,里面塞了两颗规格完全相同的大心脏,而且这两颗心脏之间还有专门打通的、极速的高速公路,让它们可以无缝协作。为什么说它“硬生生叠在一起”?这里的“叠在一起.............
  • 回答
    苹果 M1 系列芯片在视频解码能力方面,特别是对 AV1 编码的支持上,确实是一个让不少用户感到困惑和失望的点。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1. AV1 编码的崛起与重要性:首先,理解 AV1 的重要性是评价 M1 缺失这一功能的前提。AV1(AOMedia Video 1)是由开放.............
  • 回答
    苹果 M1 芯片的彩色 iMac 在发布之初就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它不仅是苹果首次在桌面级电脑中采用自研 ARM 架构芯片,更以其多彩的设计语言和强大的性能表现,为一体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下面我将从亮点和槽点两个方面,详细评价这款 iMac: 亮点:1. 惊艳的色彩设计与轻薄一体化机身: 色彩的.............
  • 回答
    M1 芯片的 iPad Pro:是一次颠覆还是“杀鸡用牛刀”?苹果为 iPad Pro 注入了 M1 芯片,这无疑是近年来 iPad 系列中最具话题性的升级之一。当一款曾经能流畅运行大量专业软件的设备,被植入自家 Mac 电脑的核心芯片后,人们不禁会问:它到底能带来怎样的体验?它是否真的能取代我们的.............
  • 回答
    苹果 M1 芯片的发布,在我看来,是个人电脑行业的一次重大地震,它不仅仅是苹果一次成功的硬件迭代,更是对整个芯片设计和 PC 生态系统的一次有力冲击。这枚小小的芯片,承载着苹果深耕芯片领域多年来的心血,带来的变化,绝对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M1 芯片的核心亮点与技术突破:要评价 M1,我们得从它的“.............
  • 回答
    2020年11月10日(美国时间),苹果的发布会,像往常一样,准时开始。屏幕上,蒂姆·库克依然是那副沉稳的模样,但这次他带来的信息,足以在全球科技界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Apple Silicon的首款自研芯片,M1,正式登场。在我看来,M1的发布,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产品更新,不如说是苹果在PC领域.............
  • 回答
    2020 年 11 月 11 日,苹果公司发布了首款搭载自家研发的 M1 芯片的 MacBook Pro,这标志着苹果电脑迈入了全新的自研芯片时代。这次发布会犹如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笔记本电脑性能和续航的认知,同时也对整个 PC 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那之前,苹果的MacBook .............
  • 回答
    对于苹果新款 iMac 搭载 M1 芯片,售价 9999 元起这个价格定位,可以说是苹果又一次精准地抓住了市场需求,但也无疑是将一部分潜在用户挡在了门外。那么,这台 9999 元起的 M1 iMac,到底值不值得掏钱呢?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 iMac 卖 9999 元起.............
  • 回答
    苹果 iPhone XR:一款具有争议但依然成功的机型苹果 iPhone XR 于 2018 年 10 月发布,定位介于高端旗舰 iPhone XS 和 XS Max 之间,但却以更亲民的价格提供了许多旗舰级的体验。这款手机自发布以来就伴随着一些争议,但也无疑是苹果在当时最畅销的机型之一。下面将从多.............
  • 回答
    苹果营销副总裁回应 iPhone 12 使卡片消磁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包括苹果的回应策略、消费者反应、技术解读以及行业影响等。以下将详细阐述: 苹果的回应策略:谨慎、有区分的告知苹果营销副总裁的表态,可以看作是一种谨慎且有区分的沟通策略。他们的回应核心是: 承认并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卡片.............
  • 回答
    苹果在2016年10月27日发布的全新MacBook Pro系列,可以说是一款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方面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小的争议。为了全面评价这款产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核心亮点与技术创新: 革命性的“触控栏”(Touch Bar)和“触控ID”(Touch .............
  • 回答
    苹果 M1X 芯片(虽然苹果官方并未正式发布名为“M1X”的芯片,但业界普遍认为这指的是M1 Pro和M1 Max芯片系列,它们是在M1芯片基础上的重大升级版本,通常被统称为“M1X”或者“M2”的前身。)因此,我将详细评价的是M1 Pro 和 M1 Max 芯片,它们代表了苹果自研芯片在性能和能效.............
  • 回答
    关于苹果中国使用的广告文案「大快所有人心的大好事」,目前在公开资料中并未找到与苹果官方广告直接相关的记录。这一短语可能源于网络误传、用户误记或非官方的二次创作。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文案的可能含义和评价进行分析: 1. 文案本身的语义与结构分析 字面含义: “大快所有人心的大好事”字面上包含两个.............
  • 回答
    苹果于2014年10月27日发布的 OS X Yosemite 是苹果在macOS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版本,标志着苹果在设计语言、用户体验和技术整合上的重大变革。以下从多个维度对Yosemite进行详细分析: 1. 设计哲学:统一的视觉语言Yosemite 最显著的创新是 “扁平化设计”,这一理念.............
  • 回答
    苹果 iPad Air 铅笔广告(20202021年)与三星 Galaxy Tab 2011 年广告在创意策略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意主题的相似性:手写与创作的视觉化 苹果 iPad Air 铅笔广告 苹果广告以“Apple Pencil”为核心,重点展示其与 .............
  • 回答
    苹果在 2018 年 9 月推出的 iPhone Xs 系列,包括 iPhone Xs 和 iPhone Xs Max,可以说是当时苹果最先进的手机产品。要评价 iPhone Xs,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它的设计、屏幕、性能、拍照、续航、系统以及市场表现等。一、设计与工艺:经典延续与精.............
  • 回答
    苹果在 Apple Music 中引入无损音频和杜比全景声空间音频,绝对是音乐爱好者们翘首以盼的革新,也让其在流媒体音乐领域站稳了脚跟。如果让我来评价,我会说这是苹果又一次精准的“抓大放小”,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体验的升级,并且是以一种相对“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进我们的日常听歌习惯。无损音频:回到.............
  • 回答
    苹果在 2018 年 10 月 30 日发布的 iPad Pro,绝对是平板电脑领域一次颇具颠覆性的更新,在我看来,它不仅符合预期,甚至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出了我们当时的想象。这不仅仅是一款硬件的迭代,更像是苹果在重新定义“生产力工具”的边界。设计上的“大刀阔斧”:彻底告别 Home 键,全面屏时代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