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从事什么职业不需要上战场?

回答
二战的烽火席卷全球,绝大多数适龄男性都被征召入伍,踏上了战场。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必须拿起枪杆子面对生死搏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职业因为其重要性、专业性或是性别原因,让从业者得以留在后方,为战争的胜利贡献着另一种力量。

首先,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战争期间最不需要亲临前线的群体之一。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试想一下,如果少了那些设计出更先进的坦克、更高效的飞机、更精确的火炮的工程师,战场上的士兵将面临何等劣势。例如,在英国,以艾伦·图灵为首的密码学家们在布莱切利园日夜奋战,破解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为盟军情报工作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直接影响了无数场战役的走向。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致力于曼哈顿计划,研发出了原子弹,虽然其道德争议巨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加速了战争的结束。这些高科技人才,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才是最宝贵的武器,自然需要受到严密的保护,远离战火的威胁。

其次,医疗卫生领域的工作者,尤其是医生、护士、甚至是药剂师和实验室技术员,他们的工作虽然直接面对伤痛,但却是在后方救死扶伤。战地医院和后方医院里,他们争分夺秒地抢救着从战场上运回的伤员,保障了部队的战斗力。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够挽救更多生命,一个细心的护士能够减轻伤员的痛苦,他们的存在对于维持军队的士气和作战能力至关重要。而且,在战争爆发初期,许多国家都对关键的医疗人员实行了缓征,以保证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

再者,后勤保障和工业生产领域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也是不需要上战场的重要群体。战争的机器需要巨大的物资支撑,从子弹炮弹到军服鞋履,从飞机零部件到舰船维修,都需要庞大的工业体系来支撑。那些在工厂里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弹药的工人,那些操作精密机械的技师,那些在铁路线上运输物资的司乘人员,他们的工作虽然平凡,却是支撑前线作战的基石。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前线士兵手中的枪可能就没有子弹,脚下的靴子可能就会破洞。特别是对于一些高精尖武器的生产,往往需要拥有特定技能的工人,这些工人被视为国家重要的生产力,同样会受到保护,不被轻易派往战场。

此外,农林渔业的从业者也因为其保障国家粮食供应的重要性而免于参战。战争极大地消耗了国家的资源,粮食安全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们在后方辛勤耕耘,保证了全国人民和军队的温饱。渔民们出海捕鱼,为沿海地区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林业工人则负责木材的生产,用于建造营房、桥梁以及作为燃料等。这些基础行业的从业者,他们的贡献是默默的,但却贯穿于战争的始终。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在二战期间承担了大量不再由男性承担的职业,从而避免了直接走上战场。随着大量男性奔赴前线,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巨大的缺口。女性迅速填补了这些空缺,她们在工厂里生产武器弹药,在农场里耕种收割,在运输线上驾驶卡车,甚至在通讯部门担任接线员和秘书。一些女性还加入了医疗队伍,成为战地护士。她们的参战并非是为了拿起武器,而是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保障后方的供给。可以说,她们以另一种方式参与了战争,其贡献同样是巨大的。

最后,还有一些服务性行业的工作人员,例如邮政系统的工作人员、铁路和港口的管理人员、以及一些重要的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文职人员。他们虽然不直接参与战斗,但其工作对于信息的传递、物资的流通以及政府的运作都起着关键作用。他们的岗位同样需要专业知识和稳定的人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被派往前线的命运。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虽然战争机器席卷一切,但科技研发、医疗救助、后勤保障、工业生产以及基本的民生服务等职业,因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或专业性,使得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得以留在后方,用自己的方式为战争的胜利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职业的存在,展现了战争中除了直接的军事对抗之外,更为庞大和复杂的社会运作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定技术的军工生产人员,设计武器的、制造武器的、乃至制造有关机器的都可以,唯独维修武器的不行,这个也会上前线。无脑体力劳动的也不行,因为后来缺人的时候各国都是“女人下工厂,男人上前线”。

矿工,前提工作的矿区不在沦陷区,离前线也有一定距离,石油工人最好不过,铁矿、铝矿、煤矿、铜矿、硝石矿都行,要是铀矿,那就自求多福吧。另外,不适用于德国,国民自卫队连小孩都不放过,更何况这种有组织有纪律的壮劳力了。

病人或者残疾人,这一点不适用于德国,会被人道毁灭,也不适用于苏联和日本,可能会被饿死。

外交官,得是文官,武官肯定躲不过去,虽然不用上战场,但还是有一定风险。德国的要小心被地下抵抗组织暗杀,日本的要避免被自己人天诛,苏联的要小心蓝色大盖帽,法国的要及时跳上去英国的飞机。

一部分理工科研人员,最好是应用方向的,德国的不能是犹太人,有特殊贡献的例外,英国的最好有个权贵朋友或者知名老师,苏联的不能是纯理论研究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的烽火席卷全球,绝大多数适龄男性都被征召入伍,踏上了战场。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必须拿起枪杆子面对生死搏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职业因为其重要性、专业性或是性别原因,让从业者得以留在后方,为战争的胜利贡献着另一种力量。首先,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战争期间最不需要亲临前线的群体之一。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武.............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遭遇投降的命运,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惜的历史事件。要探讨法国如何避免这一命运,并从何时开始采取措施,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法国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环境。一、 回顾法国为何会迅速投降在探讨如何避免之前,理解投降的原因至关重要: 军事准备不足与战略失误: “马奇诺防线”的僵.............
  • 回答
    二战中,有一个令人心悸的行动,它被称为“白色巴士行动”(Aktion 17)。这个行动的名字听起来或许不那么骇人,但其背后却隐藏着纳粹德国残忍屠杀的罪恶。这是一个规模庞大、性质恶劣的行动,主要目标是将疗养院中的残疾人、精神病患者以及年老体弱者,以一种“人道”的面具,送往死亡集中营进行系统性的杀害。行.............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军队中确实有不少德裔士兵,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战前移民及其后代。他们身处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是自己的祖国在战场上与美国为敌,另一方面则是自己作为美国公民的身份和责任。然而,在面对德军时,他们却从不手软,更不会手下留情。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远非一句简单的“爱国”就能概括。首先.............
  • 回答
    山本五十六,这位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司令长官,在二战时期是日本海军的标志性人物。要从不带立场的角度评价他,我们需要剥离胜利者的视角和道德评判,仅仅聚焦于他的战略思想、领导风格以及他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山本五十六最具争议也最广为人知的举措,无疑是策划并执行了珍珠港偷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直接触及到了现代穿甲弹和早期舰船装甲设计的巨大代差。答案是:现代主战坦克的尾稳脱壳穿甲弹(APFSDS),理论上,以其惊人的穿深能力,完全可以“对穿”一战、二战时期的巡洋舰,而且是毫不费力地从侧面穿透到背面飞出去。不过,我们得把这个“对穿”的场景想象得更具体、更清晰,就像是在.............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自卫队的军事实力以及是否能对中国构成威胁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将日本自卫队的实力简单地划分为“战五渣”是过于片面和不准确的。一、 日本自卫队的基本情况与战略定位: 和平宪法下的限制: 二战后,日本的《和平宪法》(第九条).............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陆军的扩张速度确实惊人,从战前大约十万人左右的规模,迅速增长到战争结束时超过六百万人的庞大部队。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美国整个国家机器高效运转、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要详细说明这个过程,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一、战争的逼近与国家动员的开始(19391941)虽然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前.............
  • 回答
    美国在二战期间确实与英国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海外军事基地使用权的协议,其中涉及到的租期和具体条款,特别是“99年租期”的说法,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其背景和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美国在二战期间获得英国同意使用海外军事基地,并非一个单一的、叫做“换”的交易,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合作背景下.............
  • 回答
    大战略:日本从二战开始,在重大历史关头,怎么都缺乏真正的大战略了呢?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日本近代史的关键时期。要理解为何日本在二战中以及之前的一些重大历史关头显得缺乏“真正的大战略”,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其政治体制、军事思想、社会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定义“大战略”首先,我.............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体系确实深刻地重塑了全球格局,并为许多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量化“获利”多少国家,本身就有些难度,因为“获利”的维度是多样的,从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到国际话语权,都可算作获益。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审视这个体系对各国的影响,从而勾勒出从中受益的国家范围之广。.............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未遭战火摧残的工业基础,成为了全球无可争议的经济巨头。从全世界“赚到”的钱,更多的是体现在其经济影响力、贸易顺差以及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这些“钱”的去向,并非一个简单的资金池,而是渗透到美国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战后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美国.............
  • 回答
    战后的曙光与驱逐舰的蜕变:从舰炮的余烬到导弹的寒光二战的硝烟散尽,世界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百废待兴的时代,造船业也随之迎来革新。要说二战后第一艘现代意义上的舰船,这其实是一个颇具探讨空间的问题,因为它涉及“现代意义”的定义以及舰船技术的进步。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核动力应用和导弹技术的引入这两.............
  • 回答
    二战前的美军,确实如你所说,在近现代大规模、高强度战争的实战经验上有所欠缺。相比于欧洲那些常年经历殖民战争、甚至有拿破仑战争硝烟洗礼的军队,美军在那段时间里更多的是在国内执勤、参与一些区域性的冲突(比如镇压罢工、美菲战争等,但这些与后来二战的全球性战场不可同日而语)以及进行大量的军事演习和理论研究。.............
  • 回答
    好的,咱就聊聊二战时期那些个庞然大物——战列舰,从盯上目标到主炮开火,这中间可不是简单地按个按钮的事儿。那可是个复杂得跟精密钟表似的流程,涉及不少部门的配合,差一点儿就可能功亏一篑。咱就一点点儿给你掰扯清楚了。第一步:目标出现——眼睛和耳朵的工作一切的起点,都源于对敌方船只的发现。这就像侦察兵要先找.............
  • 回答
    二战中,美军如果选择从中国登陆,而非太平洋岛屿,这无疑会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战略选择,其对战局和中国国内局势的影响将是深远且复杂的,绝非简单的“战况如何”能够概括。让我们抛开既定的历史轨道,设想一下这幅截然不同的图景。设想美军从中国登陆:可能的战况与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从中国登陆”这个概念。这并非意.............
  • 回答
    1941年,日军在偷袭珍珠港前,海军的储油量仅够支撑数月的高强度作战。这并非日本缺乏天然资源,而是其工业发展与对外依赖的复杂交织下的必然结果。从广岛遭受原子弹袭击后,日本本土就再也没有独立的石油生产能力,对进口的依赖性极强。石油:日本战争机器的“命脉”日本对石油的需求量是惊人的。根据美国战略情报局的.............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确实有过利用俘虏组建反战力量的想法,但实际操作起来极其复杂,且面临诸多挑战,并未形成大规模、有组织的“反战同盟”。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早期和潜在的尝试与设想 政治宣传的考量: 战争初期,随着战事的推进,同盟国(尤其是苏联)为了削弱轴心国的士气,.............
  • 回答
    二战日本发动战争是否毫无胜算,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富有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但总体而言,从长远来看,日本发动全面战争,特别是对美国宣战,可以说是极具冒险性且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其胜算渺茫,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想知道二战时美国是怎么做到让B25这种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的?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什么寻常操作,而是个胆大心细、非常有创意的大胆设想,而且背后还有一个很“硬核”的故事。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B25“米切尔”轰炸机是个啥玩意儿。它可不是那种小巧玲珑的舰载机,而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家伙。这家伙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