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教科书里不教《道德经》,社会也不提倡老庄思想?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比较深层的原因。简单来说,教科书不教《道德经》,社会也不太提倡老庄思想,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哲学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教育体系的特点与《道德经》的契合度:

学科的固定性与考试导向: 我国的教科书体系,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往往是高度固定的,并且受到考试导向的强烈影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能够顺利升学或就业的合格公民。在这样的框架下,能够被量化、被考察、并且与主流价值观直接挂钩的知识更容易被纳入。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弱者道之用”等,更多是一种哲学思辨和生活态度,而非可以直接套用、精确测量、或者在标准化考试中得到直接检验的知识点。如何“无为”?如何体悟“道”?这些都很难转化为选择题、填空题或论述题的标准答案。
即使在高等教育中的哲学或历史课程,老庄思想也通常作为中国哲学史中的一个章节来介绍,但往往篇幅有限,且侧重于历史梳理和概念辨析,而非将其作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指南或学习必修。

价值导向的差异: 现代社会教育体系,尤其是在建设和发展阶段,更倾向于强调积极进取、奋斗拼搏、创新求实、集体主义等价值观。而老庄思想中的一些方面,比如“无为”、“返璞归真”、“不争”、“知足”等,在某些解读下,似乎与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存在一定的张力。
“无为”很容易被误解为消极避世、不思进取,这与鼓励人们奋斗、改变现状的社会需求是相悖的。
“不争”在某些语境下可能被视为缺乏竞争意识,而现代社会普遍推崇竞争,认为竞争是推动进步的动力。
当然,对老庄思想的理解绝不能停留在表面,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争”也并非放弃一切,而是懂得适时而退、以柔克刚。但这种深层含义的传递,恰恰需要更具深度和引导性的教育方式,而目前的教科书体系难以承担此重任。

二、 社会环境与主流价值观的变迁:

现实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影响: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现实的利益和个人的成功。金钱、名誉、地位等外在的、可量化的目标,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的焦点。而老庄思想所倡导的,往往是对内心宁静、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的追求,这些在当下社会中,不一定能带来直接的“回报”,其价值实现周期长且隐晦。
当社会的主流声音在鼓励“撸起袖子加油干”时,提倡“致虚极、守静笃”的智慧,其接受度和传播度自然会受到影响。

外来思想与文化冲击: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理性、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等概念被大量引进和学习。相较于这些体系完整、逻辑清晰、且在现代社会实践中被证明有效(至少在某些方面)的思想体系,古老的东方哲学,尤其是其形而上的部分,在传播和被接受的路径上就面临更多的挑战。
当社会更熟悉和推崇一套基于科学逻辑和理性分析的思维模式时,老庄思想中那些更依赖直觉、体验和悟性的表达方式,就显得不那么“主流”了。

对经典理解的片面化和简化: 对于《道德经》等经典,如果没有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很容易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口号上,或者将其视为神秘主义的产物。这导致了对其价值的低估和忽视。

三、 哲学本身的特性与传播难度:

《道德经》的深刻与玄妙: 《道德经》之所以被誉为“大道至简”,也恰恰在于其内容的深刻和辩证。它不是一套清晰的行动指南,而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社会运行规律的洞察和体悟。这种哲学需要阅读者主动去思考、去体悟、去结合自身经验去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它不像一些理论那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和操作步骤,而是充满着反讽、悖论和暗示,需要高度的智慧和开放的心态去解读。
例如,“道可道,非常道”——一旦可以用言语清晰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个“道”。这种先验性的阐释方式,本身就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历史上的传承方式: 传统社会对老庄思想的传播更多是通过师徒相授、家族传承、以及书院的讲学等方式。这些方式更注重个体的引导和体悟,而非大规模、标准化的教育。

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经》被完全遗忘或不受重视:

“潜移默化”的影响: 尽管不被明确教授和提倡,但老庄思想中的一些理念,比如“顺其自然”、“少即是多”、“以退为进”等,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日常思维中,以一种更含蓄、更内在的方式影响着人们。
民间智慧与文化符号: 在一些文化活动、艺术创作、甚至生活方式中,老庄思想的影子依然可见。许多中国传统哲学、养生术、甚至是兵法,都或多或少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
知识分子与研究者: 在学术界,对老庄思想的研究从未停止,并且一直保持着活跃的态势。许多知识分子和文化学者,依然在努力发掘和传播其深刻的价值。
个人觉醒与精神追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富足。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庄思想作为一种能提供精神慰藉和人生智慧的哲学,也逐渐受到一部分人的关注和喜爱。

总结一下, 教科书不教《道德经》以及社会不提倡老庄思想,并非是刻意地否定它们,而是由于教育体系的固有特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以及哲学本身传播的难度等多重原因。老庄思想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智慧和对生命本质的洞察,虽然它可能不适合被纳入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但其影响力依然以各种方式存在和流传,并在某些时代背景下,会重新焕发出其独特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国教科书里教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其次我国教科书里有庄子,逍遥游

现在满地游戏广告这个鲲那个鲲的,我估计是这篇课文打下的群众基础

你说教科书里教的老庄思想不够深入?教的儒家思想就深嘛?

咱们学的论语是什么?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

学的孟子是啥?舍生取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唯一和政治有点关系的就是孟子见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那个。

荀子,劝学

都是教你好好学习和个人修养的。相比之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蕴含的哲学思想比教科书里的儒家书籍节选深刻得多

user avatar

我们当前的教育,既不提倡道家(老庄)思想,也不提倡儒家(孔孟)思想,我们所倡导的是马列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道德与法制。

何以见得呢?题主说教科书里出现的《论语》《孟子》,是语文课本,语文课是一门语言课,之所以选取这些古典名著,很大程度上是做为文学赏析,古文学习而存在的。为什么不教《道德经》,是由于在古文中,理解难度较高,不适用于普通学生。

其实语文课本中,涉及到道家思想的古文并不少,只不过大家不大在意罢了。语文课本中的《逍遥游》、《秋水》、《濠梁之辩》、《庖丁解牛》出自《庄子》,《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出自《列子》,《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

不过这些道家经典古文的选篇,已经被抽离了原有的灵魂,变成了学习古文的一个工具。

譬如说《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课本标准答案是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以儒解道,用儒家的观点在阐释道家思想,牛头不对马面。列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闲着没事写篇文章来赞颂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不符合常理的。那么《两小儿辩日》究竟讲的是什么?建议大家可以亲自看看《列子·汤问》篇,结合上下文,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并非我故作神秘,而是道家的东西本身难以提炼出统一的易懂的主旨,故称玄学。但显然教科书的内容,把玄妙的那部分进行切割了。这种切割在另一篇古文中更加明显,我们也很熟悉,叫做《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这是课本全文的内容。

有个人整天吃不好睡不香,担心天崩地裂,身无所寄。另一个人听说了,就跟他讲了天地不会崩坏的道理,这人听了很高兴,不再担忧了,给他解释的人知道了,也很高兴。我们在学习时所总结归纳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当时在学这篇课文时,是有些疑惑的,不谈天会不会崩塌,起码地震是存在的,怎么能说地不会坏呢?后来我在看《列子》时找到了答案,原来我们课本中的《杞人忧天》是节选,是有后半篇的。

长庐子闻而笑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长庐子看来跟我们想的差不多,他笑着说:霓虹云雾,风雨四时,积气而成天。山岳河瀚,积形成地。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说他们不会坏呢?天地,是宇宙中一个小物件,却是有形之物最巨大的。难以终结穷究,事实固然如此。不过难测其终始,也是个事实。忧愁天地会崩坏的,自然是考虑的有点远,说天地不坏的,说的自然也不对。天地能够生成,就会有崩坏的一天。当我们遇到崩坏的时候,不是应该忧愁吗?

长庐子就比较有科学精神了,万物有生就有灭,有成就有败。杞人忧天地之崩坏,未必是完全没道理,谁也不能保证天地不会崩坏。开导他的人,也未必有道理,他说不坏天地就不坏了吗?

在这里阐释了另一层道理,还有一层,是列子说的,点睛之笔。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列子听说这件事,笑着说:说天地会坏的是谬论,说天地不坏的也是谬论。坏与不坏,不是我所能知晓的。即使如此,坏是一种可能,不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说生者不知死,死者不知生,来者不知去,去者不知来。坏与不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表面看来,杞人忧天是在探讨天地崩坏的事,真正的意思是阐释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活着的人,探讨不出死后的事,死去的人,不知道以后成为什么样的活人。就像杞人与开导他的人探讨天地崩坏的事情,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你永远不能知晓事物的另一面。

任何一件事的发生,要么持肯定观点,要么持否定观点,还有一种人,和稀泥,自以为公正,各打五十大板。在列子看来,恰似两个瞎子打架,要么你是其中一个瞎子,要么你自作聪明当裁判,殊不知裁判是第三个瞎子。列子把这三种人一打包,编到了书里。落到最后一句话: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天地坏与不坏,何必放在心上呢?)


从古文学习的角度讲,与玄妙无比的道家相比,《论语》《孟子》通俗易懂多了,包括我们古文里的各种名篇,我觉得编者大约有两种考量,一是能体现出不同时期的古文特点,具有代表性,二是内容积极向上,通俗易懂。从这个角度说,《道德经》没办法讲,不够通俗易懂,《庄子》中一些篇章如《鼓盆而歌》《曳尾涂中》,不够积极向上。

还有个更大的问题,即便国家提倡道家思想,课本上尽是《道德经》、《庄子》,也是枉然。因为我们当前的社会孕育不出能讲道家思想的老师,也别说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也是如此啊,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什么样的人,现在的土壤不产这样的人。我们泱泱大国,能找出一个代表儒家思想的人吗?能找出一个代表道家思想的人吗?更别说有合适的老师去教授这些思想。


那么我们教育阶段提倡什么思想呢?有一门课专门解决这一问题,不是语文课,是思想品德(政治)课。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三观的形成不是源于语文课中的孔孟思想,而是源自于思想政治课上所讲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包括对于科学的认识,对于世界的认识。思想品德课本的编写是立足于新时代的价值观的,从各个角度进行阐释,比之孔孟老庄,更契合当代社会。

再深挖一点,我们思想品德(政治)课所灌输的价值观,仍然根植于传统文化,道德与法制。道德是儒家所倡导的,法制是法家所倡导的,一柔一刚,相得益彰。道家呢?道家贵隐,从老子西出函谷关开始,一脉相承,不着痕迹,百姓日用而不知。

user avatar

李耳、庄周都叛逆得要死,只是很多人看不出他们心中的暴烈,误以为是儒雅。庄周之美,如香膏之在发足,在棘冠,在伤痕。他们的叛逆,就像是为了自我复仇,切齿于少年的愚妄。他们的人生观,几乎都是粉碎性的决绝。

经历绝望后的老庄,并没有变成一个憎恶人类与大地的人。他们仍然告诉你,千万不能去奴役他人,要学会营血魂魄,宛如婴儿般充满生机。这种极尽天真的良善,一定来自内心极大的痛苦。

儒家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李耳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庄子》的瞻前顾后,更带有一种虚无主义的浪漫,这的确是快乐醇髓,但却与教育的筛选性理念相悖。

《天地》:以博学多识来夸饰自己的人,看似独自抚琴悲歌、风雅至极,不过是个风吹草动的人罢了。纯朴的天性不够完备,精神意志就会摇摆。

《山木》:貌美的人自以为美而骄矜,貌丑的人自以为丑而安分守己,只有那些品德美好却毫不自知的人,才能真正受到人们的尊敬与喜爱。

《大宗师》:把天下隐藏在天下之中,就不会亡失了。让美人失去容貌,让战士失去武力,都只是一瞬间的事。忘掉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与万物一体,就可无所偏爱。

《在宥》:喜欢辩解,势必要夸耀自己的无知,喜欢仁义,势必要违背自然的天理。智慧、仁义、道德?可有可无,天下人竟然跪拜宣扬它们,真是太糊涂了。

《秋水》:想用极少的知识去追究无垠的宇宙,只能造成心思迷乱错失。面对这个深不可测的世界,我们却用洞察的眼光探讨,用雄辩的口气谈论,简直是用竹管窥视苍天。

《至乐》:世间尊贵的是富有、长寿和美名,鄙视的是贫贱、夭折和恶名。人来到世上,便与忧愁同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忘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忘掉荣誉。

《知北游》:生是死的伴侣,死是生的开始,万物是一体的。世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叫做神奇,厌恶的东西就称为臭腐。可就像死生相伴一样,腐朽也是可以化为神奇的啊。

《徐无鬼》:招摇过市的人喜欢炫耀自己,披盔戴甲的人以参战为乐,山间清修的人在意自己的名声。他们随时竞逐、沉溺外物,终生不能自拔,岂不悲哀?

《则阳》:君主隐藏事物的真相去愚弄不懂的人,增加事情的难度去责罚人民。老百姓只好以虚假来应对,能力不足的就只好作假,智力不足的就只好欺骗。

《外物》:一个人有再高的智慧,也敌不过万人的谋算。只有抛弃小智慧,才能发现大智慧,只有去掉自以为善的心理,才能找到自善的本性。

《渔父》:聪明的人永远注重纯真,不受世俗约束,而愚钝者不能体恤他人,永远感觉不到满足。

《列御寇》:人的情性深藏不露,有外貌谨慎的人行为骄横,有外貌和缓的人内心强悍,也有貌似坚强的人内心绵弱。有的人追求仁义如饥似渴,抛弃仁义时也最为迅速。用不公平的方法去寻求公平,结果永远不可能公平。

《天下》:一个人知道雄的坚强,却持守雌的柔弱,便能成为容纳万物的谿谷。人人都争先,他独索虚无,便能富足如高山般堆积。只把精力耗散在分析上,最终只落个善辩的名声,放荡而无所收获,追逐万物而永不回头。这是用声音阻止回声,形体和影子竞走,很悲哀啊。

很多人喜欢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是因为自我代入了暴君。或许正如木心所言,老子高明在用“无为而治”,架空了暴君,也架空了暴民。《道德经》避开了克鲁泡特金《互助论》所讨论的问题,所以暴君喜欢,暴民更喜欢。

老子主张退、守、弱、柔,皆是出于一种不带自怜的抗争,我们再来看看《道德经》所讨论的问题。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开阔其胸怀,充实其内心。曲柔其志向,坚定其品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不占据就不会失去,事物在对立中发展,要懂得让自己的观点转化,在矛盾中寻找共生。很多时刻选择退缩,秉持悲观主义出走,其实是对概率学的尊重。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这里说的“不自生”,是指天地对万物的包覆与承载。水利泽万物,贵在它愿意谦卑,去留驻在众人都不愿意处的低位。对他人的刻薄与冷漠,正如金银财宝,是不能长久留驻心间的。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放纵、贪婪会让人变得狂妄,只有运用内在去辨析事物,才能摒弃表象的浮华。一个人在能力被认可时应该有所忧患,能力消失时也要有所反思。在阅读历史时,必须要洞悉其中规律,学会以古观今。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要做一个不会轻易被辨识的人,要天真如尚未切割的原木,谦卑如空阔深远的旷谷。不去拒绝混浊,甚至要融入混浊,不求盈满,才能发现自己的蔽坏。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见素抱朴,绝学无忧。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放弃对他人的模仿,要潜下心来寻找自己的锋芒。宽裕的时间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永远感觉时间不够用,才是最正常的状态。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独特的人,就必须学会摆脱于外在的依附。

君子终日行,不离锱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一个美好的人,最终的归宿是成为坚硬的石头,而非散发光华的宝石。每个人资质不同,对哲理的理解程度也会有出入,如果那些资质较低的人对真理没有讥讽,反而不足以证明真理的深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公正的往往看起来屈从,最精湛的往往看起来朴实无华,最聪明的往往看起来笨拙,最善辩的往往看起木讷。完整到有些残缺,事物才会久而不衰,盈满到显得空虚,功用才能深远无穷。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祸莫大于轻敌,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江海之所以能够汇聚百川,只因为它在低处,我们务必要懂得谦卑。柔弱比刚强更具生机,很多人都知道,但却无法做到呀。忽视对手的能力,就会过度夸大自己的力量,从而形成战略上的盲动。

user avatar

题主小学生吧。。

世间万物顺其自然、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确挺好的。

但是问题是只有你这么想。其他人会努力的抢走你的工作机会。恋爱机会,学习机会。

这个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你可以清心寡欲。但是别人不会。。

user avatar

什么时候太通透,太世故了,都不是好事;

天才,自然会通透,那没辙;

普通人,还是热血一点好骗,对他们自己而言,也更划算。

一个人的生命,无非四条曲线的叠加,天、国、家、我,基本不由人,想得不明白当然不好,想得太明白,过犹不及。

道家就是用大周期智慧去想小周期的事,太枉。

user avatar

我说点儿浅显易懂的吧。每种世俗性的哲学思想或者宗教都有一个反面。有时候看它们本身云山雾罩,不如看看他们的反面反而能看得更明白。

儒家的反面是什么?是小人!小人结于利,小人长戚戚,小人巧言令色,小人寡廉鲜耻。

佛家的反面是什么?是魔,所谓成魔成佛一念之间。魔是什么?魔是色,香,声,味,触,法,是欲的化身。

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反面是什么?是魔鬼,魔鬼引诱人,让人挑战上帝。魔鬼玩弄人心,让人出卖灵魂。

那么道家的反面是什么?是……圣人。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看到了吗?现在知道课本为啥不教,社会为啥不提倡了吧!你跟小朋友或者三观未立的人说绝仁弃义,他能理解是啥意思吗?想不理解歪都难!

这些世俗化的哲学思想是有层次的!基督教的层次最低,说来说去都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逻辑。上帝就是至善,就是绝对正确,反正一切罪恶推给魔鬼就是。儒家的层次次低,君子小人也在玩儿二元对立,比基督教高明的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没有那些装神弄鬼的糟粕。佛家的层次较高,但是一方面佛家的一些神秘化对它有些消弱,另一方面佛家一方面彻底否定人欲,一方面又向世俗妥协强自把它原本脱离道德是非的因果报应演化成了符合世俗善恶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以说是把层次给彻底拉低了!当然如果不把它拉低成这样,不利于大众传播。最后就是道家,我认为道家(不是道教)总体上来说没有怎么被世俗化,因为它实在太不友好了!一般人听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脑子估计都转不过来——这他喵的说的(⊙o⊙)啥?正因为道家经典里这些极度不友好的内容,道家思想对于普通习惯二元对立思考的民众来说只能是敬而远之。它不适合教化民众,因为它本身是超越二元对立的。

按照道家思想的说法,上帝要有,魔鬼也要有,末日审判完上帝就算真的获胜战胜了魔鬼,接下来并不是happy ending。而是盛极而衰!新的魔鬼就会产生!

按照道家的说法,君子会有,小人也会有,君子越多,小人就越多,越是提倡仁义礼智信,越有小人作奸犯科。

按照道家的态度,善恶是什么东西?行善可未必会积德,也可能会招祸。清规戒律那是跟天性自然做对,如何能得解脱?

所以道家其实是否认这些世俗思想的,这层意思是非常明显的。可是很多人个人修为不够就停在了这里。所谓不破不立,但他们就只是停在了一个破上,至于立,却因为自己的层次修为不够就立不起来了。

比如有人觉得道家思想就是让人清心寡欲,然后躲到山里去当隐士。这其实是对道家思想天大的误会!道家从来都没有让人不进取,道家自始至终都在讲要知进退,不勉强。道家最具代表的政治家李泌,出仕于四朝,辅佐于三代君王,多事之秋,朝局不定,藩镇屡屡起乱,皇家父子猜忌,朝臣生死恶斗,李泌却能进退自如,善始善终,可为隐士,可为宰相,可任地方,可统将兵,当真是水无常形。这样的人物是不进取吗?

但是许多人读道家典籍,只读出了愤世嫉俗,读出了消极避世,却读不出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无不为”是把无为作为手段,无不为作为目的的!如果是为了无为而无为,那根本就不是道家,而是自欺欺人!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了很多遍,要“功成身退”,大家不妨想想看,假如道家真的要人消极避世,哪儿来的“功成”呢?天上掉下来的吗?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其实是看山是山的返璞归真,对于需要看山不是山的普通民众人说,学习它反而会搞不清状况。因此,读老庄是需要有些阅历和悟性的,否则理解错了便会把它理解成虚无主义,进一步的后果是尚未分清善恶便不问善恶,尚未建功立业便消极避世,尚未心有所求便要无欲无求,这个呢就成了辛弃疾的那首诗,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自欺欺人了!

总结一下,《道德经》需要层次,时机未到不如不看。

user avatar

反复提“无为”。比如,“圣人处无为之事”,这个相当于两千五百年后,哈耶克讲,别一会儿财政政策,一会儿货币政策,越管越乱。哪个管事的喜欢这种言论?没经济危机也要折腾两下啊,不然年终总结写啥?

user avatar

无为是无不为。

一开始就把所有问题想到,想透。然后一套图纸发下去,全部可执行,所有要点重点全写明白。下面照着修,修完了一看,哇,绝世神作!全程你连面都没露过。这叫无为而治。

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领导人都没有这样的手艺。不过是用圣贤的话给自己偷懒找理由而已。

user avatar

汉朝的太后大多学黄老。吕后、窦太后都是佼佼者

汉武帝刚登基就打算用儒家夺权,被窦太后跟逗孩子一样给轻松平定了····

估计这也坚定了汉武帝用儒家的信心····


后世太后们大多都学的儒家,就乖多了····


黄老思想和道家不一样

黄老讲究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动则已,动就是大局已定

道家被儒家打压,讲究的已经是关我屁事,关你屁事了···


你想想吧,学黄老,那是管仲、乐毅、晏子、张良、萧何、都不是省油的灯


学儒家,我们举一个最好的例子,以文天祥先生的状元之才,学黄老当不了管仲也是张良,学兵也是李靖霍去病,学纵横家也是苏秦张仪,唯独学儒家就只能殉国了····

学儒家好啊,没本事啊,一个个的全是武训,多好啊·····

user avatar

从来没有一家学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应该活学善用,随意捡择以备时需,谈一会儿儒,说一会儿道,你说逍遥不逍遥?

儒学为体,老庄为用,以君子之道持节奉时,善用关窍。法家处理人际关系,墨家平衡社会团体,以兼爱非攻之心明辨忠奸,扫污除垢。以鬼谷之说,持之纵横于列国。兵家天下布武,佛家守持本性,阳明之学说驰骋于商道。名家司法,肯定比十二怒汉还十二怒汉,乐家司礼,CCTV就归你们管了,医者悬壶,农务耕织,一切善法皆可用。

若以黄老看当今天下,需要:

金兰笑吟南国月

波斯巧赋钓鱼诗

天竺敬访先圣庙

东瀛醉戏扶桑姬


黄老说就认为,你要盯着可能会杀你的那几把刀,不管关系好不好,刀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毁不灭,你打一个手拿搅屎棍的,危机不会解除,要把刀卸下来,危机才能解除,否则就盯着那几把刀就行。要打架,别打印度,打金兰湾,以中东制衡东洋或以东洋制衡中东,跷跷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比较深层的原因。简单来说,教科书不教《道德经》,社会也不太提倡老庄思想,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哲学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教育体系的特点与《道德经》的契合度: 学科的固定性与考试导向: 我国的教科书体系,特别是基础.............
  • 回答
    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都问过自己。手里捧着厚重的课本,里面密密麻麻讲着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甚至还有各种文学作品,就是很少有直接告诉你,“嘿,小子,这样就能成功!”的。要说起来,原因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首先得明白,课本的核心功能是什么? 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工具箱.............
  • 回答
    《钢铁之躯》里,佐德将军虽然从小接受的是严格的克普托尼亚士兵训练,战斗技巧娴熟,而且成年后更是身经百战,可以说是那个星球上最顶尖的战士之一。然而,在与乔·艾尔进行徒手格斗时,他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处于下风。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让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在一场生死搏斗中,竟然被一个更偏向学术.............
  • 回答
    关于蒋介石“焦土政策”烧掉长沙的事情,确实没有在主流历史教科书里得到广泛提及,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叙事选择。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历史事件的性质与评价的争议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蒋介石在长沙实施的并非“焦土政策”,而是“坚壁清野政策”。这两个词听起来相似,但含义和意.............
  • 回答
    在教材中,将“左”倾加上引号,而右倾不加引号,通常是为了强调和区分,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语境。这种写法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为了在特定的论述框架下,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更精准的界定和批判。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 对“左”倾的特定历史批判语境 “左”倾的“帽子”化和工具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确实是《教父》这部电影里一个非常精彩的细节处理。电影之所以安排麦克去执行这个任务,而不是派个职业枪手,这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考量,不仅仅是“杀人”这个动作本身,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物的成长、家族的规则以及权力交接的必然。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是麦克,而不是别人,尤其是那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不少人都有这个困惑。按理说,现代数学的根基是集合论和逻辑,它们像是数学大厦的基石,理应先被搬上来。可咱们从小到大,数学课本却是从加减乘除这些算术概念开始讲起,一路学上来。这里面其实有挺多说头,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这跟人类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自然发展规律有很大关系。.............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不少人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明朝在教科书里总显得“缺点多于优点”,而其他朝代则相对平衡。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教科书的编写,特别是历史教科书,它本身就有一个“选择性”和“叙事性”的过程。它不是把所有史料一股脑地塞给你,而是要构建一个对学习者来.............
  • 回答
    关于教科书对文化大革命的阐述,确实存在一个普遍的感受:其描述往往较为简略,缺乏深入的细节和对这场浩劫的全面反思。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值得我们细细探讨,也关乎我们能否真正从历史的失误中吸取教训。首先,历史叙事的“国家化”和“官方化”是一个重要因素。教科书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写往往需要.............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从来都不提蒙古丢失以及原因”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清楚几个概念,因为这里面可能有些误解。首先,“蒙古丢失”这个说法本身是不太准确的。 如果我们指的是元朝,那它确实是灭亡了,被明朝取而代之。但“丢失”这个词,听起来像是某个东西不见了,这不适用于一个庞大的王朝的覆灭。更准确的说.............
  • 回答
    您好!关于印尼“930”事件(又称九三零事件或印度尼西亚共产党(PKI)政变未遂事件),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事件,它对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您提到它没有被编入历史教科书,或者即使有也可能不详细,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930”事件是什.............
  • 回答
    在《教父》这部史诗般的黑帮电影中,维托·柯里昂,那位被尊称为“教父”的男人,以他独特的智慧和生存法则,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却又极具魅力的世界。当他吐露那句“先爱国,后考虑家庭和个人前途的人不值得信赖”时,这并非是对爱国行为本身的否定,而是对一种将抽象的、有时甚至是虚假的“国家”利益置于切实存在的、有血.............
  • 回答
    在中国,概率与统计学教科书中对幂律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的讲述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学科发展历史、课程设置、教学侧重点以及数学工具的复杂性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传统视角: 经典统计学的根基: 传统的概率与统计学教学,.............
  • 回答
    .......
  • 回答
    在《教父》系列电影中,迈克尔·柯里昂与凯·亚当斯的婚姻触礁,最终走向离婚,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他们婚姻的破裂,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他们各自的成长背景、人生选择,以及那些在权力漩涡中被扭曲的情感。凯,一位来自中产家庭、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最初被迈克尔的沉稳、聪明和与众不.............
  • 回答
    凯与迈克离婚,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年情感侵蚀、价值观念冲突以及婚姻信任危机等多重因素累积的结果。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带着沉重的家族阴影,而迈克在权力路上的步步为营,最终将他们推向了无法挽回的绝境。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是凯逐渐无法忍受迈克越来越深地卷入家族的“生意”,以及他为此做出的种种残忍行.............
  • 回答
    教父3里麦克·柯里昂的气质变化,说实话,比起前两部,简直是判若两人。以前的麦克,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眼神里都透着一股子冰冷、沉稳,甚至带着一种压抑的魅力,让人觉得他虽然身处罪恶,但内心深处依然有某种底线,或者说,他是一个拥有强大意志力来控制自己欲望的男人。然而到了第三部,尤其是影片后半段,你看到的.............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反映出咱们学校里的一些“潜规则”和老师们的心思。明明都是牛奶,为什么用袋子的就不行,用杯子的就能随心所欲?这背后的原因,咱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理由,就是“卫生”和“整洁”。你想啊,那种袋装牛奶,尤其是学校里常见的,一般都是用吸管插进去喝。这吸管吧.............
  • 回答
    知乎上公众号里充斥着大量关于穿衣搭配的文章,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自然的现象,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解释。首先,普遍的现实需求与情感满足是核心驱动力。谁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更自信?穿衣打扮不仅仅是遮体保暖,更是个人形象的延伸,是情绪的出口,甚至是社交的“敲门砖”。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没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观察到不少身边朋友有类似的情况。在我看来,健身房里女会员比男会员更愿意请私教,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层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想练出好身材”这么简单。首先,目标导向的差异是挺关键的一点。很多男性健身的起点可能更侧重于力量、肌肉维度、体能提升这些比较直接可见的目标。他们可能从小接触体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