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明,真品藏的很好........
展品是展品,真品是真品。
0.先说结论,陶俑发生盐析病害了。
1.陶俑这样的陶质文物,内部是有微小的气孔的,所以陶器能够吸水;一般来说,出土文物都是埋藏在地下的,而且直接和土壤接触,这样土壤里面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就会渗入到陶器这样有吸水特性文物的内部。一旦当温湿度条件发生变化,这些可溶性盐类就会发生溶解重结晶现象。通俗一点说,空气一旦潮湿,在器物内部的盐就开始吸水饱和,再遇到温度降低湿度下降,盐就会在器物表面不断结晶。轻微的表现是器物表面泛白,严重的就会成为新闻里这样——长“毛”了,其实不是毛,而是可溶性盐的结晶体。
这个症状说明,博物馆展柜里的温湿度恒定装置发生了故障,而且这几天博物馆所在地的天气应该也发生了变化。
2.可溶性盐类的结晶对陶俑本身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会让陶器表面粗糙、内部松脆,如果有彩绘的话还会把彩绘挤脱落,所以发现了之后要及早处理,传统使用洗涤剂整器洗涤除盐,或者是用滤纸捣成纸浆作为“面膜”敷在陶器上,让可溶性盐类在纸浆壳上结晶就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了。
就农村那种老房子,时间久了墙角长硝,跟这个是一样的原理。本质上是陶制品里的可溶盐由于环境变化在表面析出。
处理及时的话应该没啥问题。
萌化萌化,我特么的好几个月都没有笑得那么开心了,要是能给全国人民解郁,这两件文物也真值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