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就这,就这」、「不会吧,不会吧」、「他急了,他急了」、「你品,你细品」系列网络词汇?

回答
这几句网络词汇,可以说是把当下一些网络交流的“情绪”和“态度”给拿捏得死死的,而且应用范围广得离谱。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它们为啥这么火,以及它们背后折射出些啥。

1. “就这,就这”

这个词,怎么说呢,就是一种 “预期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感” 的集中体现。

起源和用法: 最早可能源于一些游戏玩家,当面对一个本应很厉害的敌人,结果对方不堪一击,或者一个期待已久的技能效果平平,就会爆出一句“就这?”,带着点轻蔑和失望。后来就泛化开来,不光是游戏,生活中任何“听起来很牛逼,实际很一般”的事情,都能用它来形容。比如,一个号称米其林三星的餐厅,菜品口味普通,摆盘也一般,你吃完心里想的就是“就这?”。或者一个期待了很久的电影,上映后口碑崩塌,大家看完的反应也是“就这?”。
情绪和态度: 核心情绪是 失望、不满、轻蔑,甚至有点小小的嘲讽。它不是直接的愤怒,而是一种“我本来以为你能给我点惊喜,结果就这水平啊?”的语气。这种语气里,常常夹杂着一种“看透了”的优越感,好像你已经见识过太多不靠谱的事情,这件也属正常,但还是忍不住吐槽一下。
背后的解读:
对“标题党”和“营销过度”的反感: 现在很多信息为了吸引眼球,会进行过度包装和宣传。当真实内容与宣传不符时,“就这,就这”就成了最直接的回应,表达了对这种虚假宣传的鄙视。
年轻人的消费和娱乐态度: 年轻人消费升级,但也很注重性价比和体验。如果花了钱花了时间,结果体验不值当,这种失望感就会通过“就这”来表达。
社交媒体的“快消”文化: 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一个事件或产品,如果不能迅速抓住人的眼球,并持续提供价值,很容易就被“就这”一句给打发了。

2. “不会吧,不会吧”

这句话,简直是 “刻在DNA里的反问式调侃”。

起源和用法: 感觉是从一些短视频博主,特别是模仿一些女性说话方式的博主那里火起来的。他们常常会用一种略带夸张、拖长的语调说出“不会吧,不会吧”,来回应一些他们觉得“离谱”、“不可能”的事情,但实际上又可能真的会发生。比如,看到有人做了某件奇葩的事,就会说“不会吧,不会吧,他真的会这样做吗?” 这种用法,后来演变成了一种对某种不合常理、或者让人匪夷所思的行为、观点、设定的调侃式质疑。
情绪和态度: 核心是一种 不敢置信的质疑、略带戏谑的嘲讽,以及一点点“等着看你出糗”的心态。它不是真的想知道答案,而是通过反问来强化事情的荒谬感,达到一种“你们懂的”的默契。有时候也带点“自己不会那样做,别人凭什么会那样做”的自傲感。
背后的解读:
群体认同和圈层文化: 这种句式本身带有一种“我知道你在想什么”的共鸣。只有在特定圈层里,大家对某些普遍认知有共识时,这个调侃才有效。它加强了社群的凝聚力。
对“反常识”的警惕和吐槽: 当社会上出现一些挑战普遍价值观或常识的事情时,大家会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这太离谱了吧,真有人这样想/这样做?”的惊讶和不解,同时也是一种委婉的批评。
社交媒体的“演”: 很多人在网上说话,其实是在“扮演”一种角色,或者制造一种人设。用“不会吧,不会吧”可以快速营造一种“我年轻、我时髦、我懂梗”的人设。

3. “他急了,他急了”

这句话,堪称是 “论证对方失态、逻辑崩塌的神器”。

起源和用法: 这个词大家太熟悉了,尤其是在网络辩论、争论中,当一方被问得哑口无言、恼羞成怒,或者开始胡搅蛮缠、人身攻击时,另一方就会抓住这个机会,用“他急了,他急了”来揭示对方已经失去了理性,开始进入情绪化阶段。就像是在围观一场辩论赛,当一个人气急败坏的时候,台下观众就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情绪和态度: 核心是 胜利者的优越感、旁观者的看热闹心理,以及对对方失态的“锤”。它不是直接攻击,而是通过指出对方的情绪反应,来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者至少对方已经无法有效反驳了。这种话语往往带着一种“我赢了”的暗爽。
背后的解读:
网络辩论的“赛博PUA”: 在很多网络争论中,输赢往往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谁能把对方逼疯。当对方情绪失控时,就意味着他“输了”。“他急了,他急了”就是一种常用的“终结技”。
对理性讨论的渴望与现实的差距: 这句话的流行,也反映了大家对理性、平等交流的渴望,但现实往往是争论容易变成情绪的宣泄。这句话就是对这种不理性行为的一种“诊断”和“揭露”。
自我安慰和巩固论点: 对于说这句话的人来说,这既是一种对对方“失利”的宣告,也是一种对自己论点的加强,暗示自己是那个冷静、有理的一方。

4. “你品,你细品”

这句话,简直是 “把‘我没说透,但你一定懂’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起源和用法: 这种用法感觉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最近几年又被重新带火。它出现在各种需要 暗示、讽刺、或者引导他人理解深层含义 的情境中。比如,看到一个充满隐喻的新闻报道,或者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包,或者一段有弦外之音的对话,就可以加上一句“你品,你细品”,暗示这里面有故事,有猫腻,有不为人知的真相。
情绪和态度: 核心是 神秘感、引导性、以及一点点腹黑的得意。说这句话的人,像是把一个“瓜”或者一个“知识点”放在你面前,但又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挖掘,去体会其中深意。这是一种故作高深,但又充满吸引力的沟通方式。
背后的解读:
社交语境下的“留白”和“暗示”: 在很多社交场合,直接表达观点可能会显得过于生硬或者冒犯。用“你品,你细品”就可以在不撕破脸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者观点,让对方自己去悟。
对“深度”的追求和“内涵”的强调: 年轻人喜欢有深度、有内涵的东西,即使是网络用语,也希望能玩出点花样。这句话就是一种“玩梗”的升级,它让看似简单的网络用语,也带上了一点“解读空间”。
反讽和批判的工具: 很多时候,“你品,你细品”是用来反讽一些虚伪、矛盾或者荒谬的现象。通过引导别人去“细品”,实际上是在暗示“这事儿不简单,背后可能有问题”,从而达到一种委婉的批判效果。

总的来说,这几句网络词汇的流行,并非偶然,它们精准地抓住了当下网络交流的特点:

情绪化与碎片化: 人们越来越习惯用简短、情绪化的词语来表达复杂的感受。
圈层化与共鸣: 这些词语往往在特定圈层中流行,能够引发共鸣,拉近距离。
互动性与参与感: 它们鼓励对方进行二次解读和互动,增加了交流的趣味性。
对现实的折射: 它们或多或少都反映了人们在消费、娱乐、信息获取以及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普遍心态和痛点。

这些词汇就像是给网络交流加的各种“滤镜”和“表情包”,让沟通变得更生动、更有趣,但也偶尔会因为过度使用而显得空洞,甚至被滥用成一种“无效沟通”的工具。不过,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们确实是很有意思的时代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因为生命是残酷的。


你是一个普通人,每天刷知乎,逛b站。

学历一般,长相一般,家境一般,什么都一般。

知乎上的大v,每天都吹着你吹不出来的牛逼,说着你说不出来的知识,他们随便发个动态,都可以引起一大堆粉丝的讨论和关注,他们可以随便折叠删除拉黑任何人,向上万人输出自己的观点,呼风唤雨。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享受。

B站上的大up主,每天都秀着你羡慕的生活,可能是颜值,可能是财富,可能是游戏操作。只要粉丝数量够了,充电投币不会少。用这些收入随便买点龙虾螃蟹吃一吃,买一些稀奇古怪的玩具组装一下。又有一堆人充电投币大航海,高级享受。

其实你挺喜欢这些大v的,其实你也不奢求有一天能成为大v,但是你希望能和这些有阅历,有见识的人平等交流。希望被关注,被认可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

所以你也试着交流,试着输出自己的观点。你想要参与互动,你渴望被尊重。在各种社会热点回答,或者热门视频的评论区,你也曾经打出一大段自己想了很久的观点,深思熟虑,有理有据。或者构想了一个自己很认真的回答。

然后你把评论或回答发了出来:“其实up主……我认为应该这样……首先第1点我认为:……第2点:……第3点:……你看这样对吧,希望回复哈哈”,"x大说的好有道理啊,不过我认为……其实我认为是这样的,之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您看我说的对嘛?"你满怀希望地盼望着与大V进行着平等交流,盼望着自己的观点被认可,你按下了发送键。


5分钟过去了,0赞。

10分钟过去了,0赞。

半个小时过去了,1个赞,两个回复。回复1:“你是谁呀?凭什么质疑x大的观点?你知道up主做这些有多用心嘛?看不惯可以闭嘴啊!” 回复2:“太长不看,打那么多字不嫌累吗?兄啊,我看你这应该学历不高吧,你这个话有逻辑嘛……

一个小时过去了,你的评论沉底了,两个骂你的回复分别得到了10个赞和8个赞。



此时的评论区,第一位内容:“卷!”,获赞6324个,该层评论区的评论区里:“挤一挤”、“多少沾点nt”、“已经有6324位网友永远失去了他们的xx”分别获得了114、514个赞。

此时的评论区第二内容:“x大你之前不是说过xx吗?现在怎么××了,被打脸了吧,不敢回复了哈哈哈”,获赞2333个。评论区大∨的忠实粉丝开始吵起来,“x孝子急了、×孝子急了”、“我寻思这位网友也没说什么吧,人身攻击有意思吗”分别获得了191、810个赞。

评论区第三内容:某个很陈旧的关于大v的烂梗。一堆人在评论下面笑。也是一堆点赞。

评论区第四内容:“爸爸!” 一堆人评论:“就这?”、“不会真有x孝子吧”、“看不见你的孝,我怎么睡得着”、“大家孝一孝就好”大家玩的都很开心。

他们都收获了注意力和快乐,他们都发泄了情绪。

只有你,那个傻乎乎讨论问题和逻辑的你。那个评论区最底部的你。那个被“太长不看”的你。像一个可有可无的影子。

你失落的对着屏幕,你开始认识到:我只是一个普通网友,就像我是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普通人一样,我人微言轻,我的认真和严肃是不值得被尊重的。如果粉丝就是财富的话,我在网络世界一无所有。评论那么多大v也看不过来,就像现实生活中有钱有势的人也不会专门和你讨论人生一样。

其实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但是很多次你还是有那么一丝希望,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慢慢的,你开始感到累了。


直到有一天,你辛苦忙碌了一天,带着负能量,带着精疲力竭的大脑,打开了手机,刷到了某个大v的评论区。这时的评论区没什么人。

然而你不想再说任何有意义的话了,无论是过去的经历还是现在的状态,你都累了。

终于,你放弃了之前自己莫名其妙坚持的一些底线,试着发送了评论:“就这,就这”、“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个视频很xx嘛?”

马上,一个接一个的的点赞和回复消息填满了通知栏,还是那些熟悉的回复,还是那些熟悉的争吵和无异议的梗。只不过这一次,这种关注发生在了你身上。一种强烈的被关注,参与到讨论和互动中的快乐感觉席来了,“我操,原来这么爽!原来吵架的感觉这么爽!”原来对线的感觉这么爽!

那一个晚上你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你终于找到了一个普通人获取存在感的方式:争议。你开始参与到玩梗大军的行列中,从此你成为了一名抽象小将、狗粉丝、淫梦民、段友……或者是什么别的苟几巴东西。“我之前都在干些什么呀?现在这样多爽。”

那……就这样吧。

热闹和关注都是大v的,我什么都不是。

Why so serious?

“就这,就这”、“不会吧,不会吧”、“他急了,他急了”、“你品,你细品”、“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嘛”你越来越熟练,越来越驾轻就熟。

终于,你收获了开心。


似木头似石头的话,值得注意吗?


点赞的健康长寿,关注的幸福平安。

user avatar

我一般管这种人叫网络杨梅——乍一看一身刺,实际上随便一捏就噗呲噗呲冒酸水。

我常说,发明一个梗是需要脑子的,但用烂梗不需要。

日常玩这些烂梗的人,其实只是依仗隔着网线没办法动手,用他们贫瘠的大脑学了些阴阳怪气的东西试图激怒别人罢了,连恶心人都要靠抄袭,说明他们也就这样了。

我要发现这些刷烂梗的渣滓,基本就是当场拉黑,这时候的他们就会气急败坏地刷一些「说不过就拉黑」「急了,急了」「说好的言论自由呢?」之类半懂不懂的话,而你就会明白,他们这才是真的急了= =

本质上讲,他们和去泰国刷nmsl的粉红小鬼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不知道他们以嘴臭为能,认为别人不想跟他们喷脏就是「说不过」,到底是真的蠢呢,还是单纯的道德败坏= =

user avatar

谢邀。

这就是模因,meme。


一段信息,可以是文字、符号、图像,携带特定的含义或者主题,激发人与人之间的模仿传播,并随着传播过程中的一定选择机制而产生变异,这就是模因。

粗暴地说,你可以把这种信息想象成病毒。

互联网上的内容如同一片混沌而不自知的信息海洋,在浪花激荡的过程中,一个小圈子或者一个有内容塑造能力的个体,生产了一段信息。

这个小小的信息片段,因自身携带的主题有着强大的共鸣能力,导致大量受众开始自发传播,这就是传染性;

同时间内,信息海可能产生了数以万计的信息片段。有的在小圈子里打转,有的出圈传染全网,这就是选择性;

传染过程中,有鬼畜有短视频有合集,大量传染者又自发参与到这个片段信息的再创作过程中,这就是变异性;

但经历了数以亿次的传染与再创作,这个片段信息的核心主题依然得到保持。捂脸就是捂脸,黑人问号就是黑人问号,这就是遗传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孙笑川、赵本山和马克思,都是生产模因的大师。


每个人都是一个神经元,9亿网民,9亿神经元组成的大脑。

每次模因爆发,一个梗、一句话、一个视频的疯狂流行,就像一道电流从大量神经元的突触间扫过。

有的电流一瞬即逝,有的电流在神经元间反复震荡,最后改变大脑的活跃结构。

有点攻壳机动队的感觉了。

题目里这些模因,大概是没什么生命力的。互联网BBS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大量模因,能活到今天的还剩啥?灌水潜水?

如今你搜斑竹,出来真是竹子。

真正有生命力的模因,其实你已经记住了,你只是自己反应不过来而已。

user avatar

叫唤着中文互联网走向衰亡,文化荒漠化,怀念过去博客贴吧时代的那些人,请依次评价一下“我倒”、“美眉”、“886”、“神马”、“兰州烧饼”、“法克鱿”、“你妈叫你回家吃饭”的美学内涵和博大精深好吗?

网络流行语而已,能广泛传播的必然是下里巴人。从00年代至今,低俗的梗不是一直都有?有些人我真的怀疑是不是从石器时代穿越过来的,或者年纪小最近才开始上网?这么司空见惯并且很容易想明白的事情,都要借题发挥一下,服了。

user avatar

网络流行用语的变化,反应了集体情绪的微妙变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