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这句话: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

回答
“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这句话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尤其是在讨论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时,经常被提及。它简练地概括了中国农业在保障国家粮食供给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暗示了背后所面临的挑战。

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鲜明的对比与惊人的成就

这句话最直观的冲击力在于它呈现出的巨大反差。全球土地面积中,中国耕地面积只占一小部分,然而却要养活世界上四分之一多的人口。这在数字上是相当惊人的,也足以证明中国在农业生产效率、技术进步以及资源利用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农业: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的耕地按照人口比例来分配,中国可能远不够自给自足。而事实是,中国不仅养活了自己庞大的人口,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世界粮食供应做出贡献(尽管有时也需要进口)。
历史的跨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耕地相对人口的比例比现在更紧张。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尽管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但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都有了质的飞跃,这其中的艰辛和智慧可见一斑。

2. 支撑这一成就的关键因素

这句话的背后,并非仅仅是数字上的巧合,而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关键因素的综合体现:

科技的驱动: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中国在种子研发(如杂交水稻、小麦)、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农业机械化、水利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就是其中最响亮的名片,它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精耕细作的传统与现代结合: 中国的农业有着悠久的精耕细作传统,农民们对土地非常爱惜,善于利用每一寸土地。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这种精细化管理的水平,例如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等,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效益最大化。
集约化经营的优势: 尽管耕地分散,但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等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化肥和农药的贡献(也伴随争议): 在保障产量方面,化肥和农药的增产作用不容忽视。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担忧,如何平衡增产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业面临的长期课题。
政府的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通过一系列政策、资金投入和科研支持,推动农业现代化。例如,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产品价格的保护、对农民的补贴等。
高产作物品种的推广: 除了杂交水稻,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等,也都有了高产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的广泛推广是实现高产的基础。

3. 隐藏的挑战与现实的压力

然而,这句话也并非完美无瑕,它在赞扬成就的同时,也暗示着中国农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耕地面积的缩减: 尽管如此强调“7%”,但中国的耕地面积实际上是在不断减少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大量耕地被占用,土壤退化、污染等问题也影响着耕地的质量和可利用性。因此,“7%”这个数字并非一成不变,而且背后是越来越高的压力。
人均耕地面积的极低: 即便是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也是非常低的,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一旦粮食产量出现波动,对国民生活的影响会非常大。
对化肥农药的依赖: 为了维持高产量,中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对化肥、农药存在依赖,这带来了环境污染、土壤肥力下降、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对化学投入品的依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尽管整体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很大。一些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仍然比较落后,效率不高。
食品结构升级与消费者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品质、安全、多样性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农业不仅要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还需要提供更多优质、健康的农产品,这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
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干旱、洪涝等,这对依赖气候条件的农业生产是巨大的威胁。

4. 辩证的看待

因此,看待“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这句话,应该持一种辩证的态度:

肯定成就,不忘初心: 要充分肯定中国农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社会发展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辛勤努力的结果。
看到挑战,居安思危: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农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人口增长、耕地资源有限、环境压力等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粮食安全更是重中之重。
聚焦未来,持续创新: 这句话应该成为中国农业继续前进的动力,激励我们不断探索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朝着农业强国目标迈进。

总而言之,这句话是一句非常有力量的陈述,它背后是中国农业数十年的艰辛探索和巨大成就。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持续存在的警示,提醒我们粮食安全永无止境,挑战依然严峻,需要我们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扎实的行动,去守护这片承载着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土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句话有道理吗?
user avatar
这句话有道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这句话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尤其是在讨论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时,经常被提及。它简练地概括了中国农业在保障国家粮食供给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暗示了背后所面临的挑战。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鲜明的对比与惊人的成就这句话最直观的冲击力.............
  • 回答
    “中国人成熟的标志是磨去棱角,美国人成熟的标志是找到个性”这句话,是一句非常有意思的社会观察和文化对比,它触及了两种截然不同但又普遍存在的社会化过程。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磨去棱角”与“找到个性”? “磨去棱角”(中国人成熟的标志) 字面含义: .............
  • 回答
    “人生的成败和努力往往无关,只和关键时刻的关键选择有关”这句话,可以说是一句非常具有警示意义和深刻洞察力的论断。它挑战了我们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尤其是“勤能补拙”、“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朴素奋斗观。要详细地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这句话的合理性与现实支撑: “努力往往无关.............
  • 回答
    这句话说得挺有道理的,而且背后逻辑其实很清晰。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小米当初“高性价比”这个定位,确实就像一把钝刀子,硬生生地在当时相对有些“高冷”的市场里凿开了一个口子。那个时候,买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感觉就是一件挺肉疼的事情。苹果、三星那是高端市场的标杆,HTC、LG也都不.............
  • 回答
    “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这句话在很多人那里能引起共鸣,甚至成为一种自我慰藉的口号。但你觉得矫情,即便觉得自己是个“屌丝”,这种感觉也很正常。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活着”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我们对个人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判断,还有一部分是情感的投射。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拆解一下,看看这句话为什么能戳中.............
  • 回答
    “妇女能顶半边天”是毛泽东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著名口号,其核心含义是强调妇女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追求男女平等、解放妇女的思想。要详细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一、 历史背景与提出目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百废待兴,需要动员一.............
  • 回答
    你提到的这句话,具体是什么呢?要我说说怎么看待,得先知道它讲了什么内容呀!不过,没关系,咱们可以换个方式来聊聊。人们说的每一句话,背后都藏着一些故事、一些想法、一些感受。有时候,一句话说出来,可能只是随口一提;有时候,可能包含着深沉的思考;有时候,可能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有时候,也可能是在某个特定情境.............
  • 回答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它触及了人性的复杂性、亲情的承受极限以及现实生活的残酷。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它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多层面的含义。核心含义的解读: 对亲情消耗的描绘: 这句话最直接的理解是,长期的疾病护理对护理者(通常是子女)是一种巨大的身心消耗。起.............
  • 回答
    「优秀的人往往不合群」这句话,在我看来,既有其一定的道理,又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是一种带有标签化的误解。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优秀”的定义、“合群”的含义、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一、 对“优秀”的理解:内涵与外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优秀”的定义。这句话中的“.............
  • 回答
    “日本人民无罪,日本政府有罪”—— 这句话背后承载着一种复杂且沉重的历史情感,它试图在个体责任与集体责任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尤其是在讨论二战时期日本政府的侵略行为及其后果时。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区分个体与集体:人民的沉默与政府的决策这句话的核心观点在于,将责任归咎于掌握.............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英国文学巨匠塞缪尔·约翰逊之口,原文是 "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爱国主义是无赖的最后避难所)。这句话虽然尖锐,但确实点出了一个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存在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句话的语境和约翰逊当时可能.............
  • 回答
    “小富靠勤,大富靠命”这句话,想来不少人都耳熟能详,它就像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道出了不少人对财富积累过程的朴素认知。仔细琢磨一下,这话里确实有几分道理,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个人成功和命运之间关系的关键点。先说“小富靠勤”。这个“小富”呢,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相对稳定、安稳的生活状态,不是一夜暴富,也不是.............
  • 回答
    “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挣出来的”,这句话就像一句街头巷尾都能听到的俗语,简练又直白,却也藏着不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东西。乍听之下,它强调的是“挣钱”的重要性,仿佛只要你能力超群,财源滚滚,那么“省”这件事就变得不那么要紧了。这话说得没错,谁不想多挣点钱呢?谁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口袋更充实,生活更体.............
  • 回答
    龙应台这句话,“不在乎大国崛起,我更在乎小民尊严”,犹如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也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这句话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是因为它直指了一个核心的价值取向问题:一个国家的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它的终极目标又应该是什么?从字面上看,这句话.............
  • 回答
    “我们痛恨的是日本军国主义,而不是日本人民”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人民在反思和处理对日关系时,一个非常核心和重要的立场。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把它放在历史、现实和情感的复杂交织中去审视。首先,这句话的历史根源非常深厚。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 回答
    “自律即自由”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也可能在某个时刻被它触动过,甚至为之奋斗过。但如果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里面其实藏着挺多值得说道的地方。它不简单,也不是一句鸡汤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自律”和“自由”。“自律”,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给自己定规矩,并且能够遵守。这听起来有点矛盾,怎么把自.............
  • 回答
    “现在的医生没有仪器就不会看病”这句话,说实话,触碰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说是带有几分情绪的。大家怎么看?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首先,一部分人会深表赞同,甚至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他们会觉得,现在的医疗体系,尤其是大医院,确实太依赖仪器了。病人去了.............
  • 回答
    阎连科这句话的表态,以及其背后的语境和解读,确实值得我们详细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当代文学和公共舆论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方方《封城日记》引发的巨大争议。首先,我们要理解阎连科是谁,以及他的文学立场和风格。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神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 回答
    最近在网络上,“大专人大专魂,大专也是人上人”这句话确实火得一塌糊涂,引起了挺多讨论的。要说怎么看这句话,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扒一扒。首先,这句话的出现,本身就折射出一种情绪和现实你想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历”这玩意儿,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前途甚至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尺。尤其是“名校.............
  • 回答
    这话说得挺狠,也挺有味道。初听之下,可能会觉得有点心酸,又有点共鸣。它触碰到的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困境:当一个人把最纯粹、最宝贵的东西拿出来,却得不到应有的回应,甚至被无情地践踏时,那种失落和无奈。“一贫如洗的真心”,这几个字就很有画面感。它不是那种包装得光鲜亮丽,带着各种附加条件的“真心”。“一贫如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