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年科学探索奖评选了哪些技术新风口,对未来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回答
好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2020年科学探索奖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风口”,以及它们是怎么一点点改变咱们未来生活的。这不是一篇枯燥的报告,而是关于未来的精彩故事。

首先,得说句实话,科学探索奖可不是每年都颁的,它是中国科协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旨在发现和支持那些在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原创性、颠覆性、前瞻性的青年科技人才。所以,能入选的,那绝对是未来的大拿,他们抓住的风口,也往往是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科技发展脉络。

2020年的评选,如果我没记错,确实涌现出了一些特别有意思的方向。当时整个科技界都在关注什么?AI当然是绕不开的话题,但大家关注的不再是“AI能不能下棋”,而是“AI能真正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另外,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这些领域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咱们一个一个来看,说说这些新风口是怎么影响我们未来的:

1. 算力飞跃的背后:AI“软硬兼施”的渗透

在2020年左右,大家对人工智能的讨论,已经从单纯的算法优化,转向了更务实的“如何让AI落地”。这意味着什么?就是我们不仅要算法牛,更要算力足够牛,并且能用得起。

CPU、GPU之外的“芯片新势力”: 咱们都知道AI训练需要强大的算力,而传统的CPU和GPU虽然强大,但在某些特定任务上就有点“大材小用”或者效率不高。这时候,专门为AI设计的专用芯片(ASIC)就崭露头角了。大家可能会听到一些关于“AI芯片”、“神经元网络芯片”的说法,这些都是在为AI量身打造的“大脑”。
云端与边缘的协同: 以前我们觉得AI都是在云端跑,但随着物联网设备越来越多,很多场景需要即时响应,比如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实时识别障碍物,智能家居需要快速响应指令。这就催生了“边缘计算”的概念,也就是把一部分AI算力放到离数据源更近的“边缘设备”上。2020年的科学探索奖,很可能就支持了一些在AI芯片设计或者边缘计算架构上的创新。
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更智能的设备: 你们家里的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甚至是手机里的拍照算法,都会因为更强大的算力而变得更聪明、更懂你。
自动驾驶的加速: 更高效的AI芯片和边缘计算能力是自动驾驶的基石。这意味着我们未来可能会在路上看到更多真正能够独立行驶的车辆,出行会更安全、更便捷。
个性化服务升级: 从精准的医疗诊断到为你量身定制的学习计划,AI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个体需求,提供前所未有的个性化体验。
工业生产效率革命: 制造业里,AI可以通过机器视觉检测缺陷、优化生产流程,大大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2. 生命科学的“第三次浪潮”:基因编辑与合成生物学的“预言家”

生物技术领域从来不缺惊喜,但在2020年左右,基因编辑(CRISPR)技术已经进入了更成熟的阶段,而合成生物学则开始展现其惊人的“造物”能力。科学探索奖对这方面的关注,预示着一场新的生命革命即将到来。

基因编辑的精细化: CRISPR技术让修改基因变得像“复制粘贴”一样简单。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更精准、更安全的基因编辑工具的需求,比如“碱基编辑”或者“引导编辑”,它们可以实现更小的基因修改,降低脱靶风险。
合成生物学:重塑生命蓝图: 这不是简单地修改基因,而是像工程师一样,利用生物的“零件”和“规则”,设计、构建新的生物系统,甚至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功能。想象一下,能生产药物的细菌、能分解塑料的微生物,这些都是合成生物学正在探索的方向。
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攻克顽疾的希望: 许多遗传性疾病,比如地中海贫血症、囊性纤维化等,都有了通过基因编辑来根治的可能。这为数百万患者带来了福音。
药物研发的加速器: 合成生物学可以“编程”微生物生产复杂的药物分子,比如胰岛素、疫苗,甚至一些抗癌药物,大大降低成本和生产周期。
绿色农业的未来: 创造出抗病虫害、抗旱的作物,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产量,这是解决全球粮食安全的关键。
环保新途径: 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泄漏、处理工业废水,甚至吸收二氧化碳,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3. 材料科学的“魔术手”:新材料的无限可能

“材料是工业的基石”,这句话永远不会错。在2020年,科学界对高性能新材料的探索从未停止,尤其是那些能带来颠覆性应用的材料。

新能源材料的突破: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对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更安全的储能材料(电池)的需求非常迫切。可能会有一些关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固态电池等领域的研究获得关注。
智能材料的“觉醒”: 能够响应外界刺激(光、电、热、磁等)并改变自身性质的材料,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形状记忆合金、柔性电子材料等。
纳米材料的精雕细琢: 纳米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电子器件到生物医药,对纳米材料的精确制备和功能化是关键。
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能源革命的燃料: 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广泛地利用清洁能源。更安全的电池技术将彻底改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方式,也会让我们的电子设备摆脱“续航焦虑”。
“穿在身上”的科技: 柔性电子材料可能会让我们看到可以折叠、弯曲甚至穿戴的显示屏、传感器,衣服也可能集成更多的智能功能。
更轻更强的交通工具: 新型复合材料可以让飞机、汽车更轻便,从而更节能。
医疗诊断和治疗的革新: 纳米材料可以在体内靶向输送药物,或者作为更精准的诊断工具。

4. 量子世界的“悄然布局”:通往计算新纪元的门票

虽然在2020年,量子计算可能听起来还像科幻小说,但科学探索奖对这一领域的关注,预示着未来巨大的变革潜力。

量子比特的稳定性与可控性: 量子计算的难点在于如何稳定地操控那些极其微弱的量子态。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提高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保持量子态的能力)和纠错能力。
量子算法的探索: 即使硬件还不完美,研究人员也在积极探索能够利用量子计算机独特优势的量子算法,比如用于破解现有加密体系的Shor算法,或者用于材料模拟的算法。
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长远来看):
药物和材料设计的质变: 量子计算机能模拟分子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这将彻底改变新药研发和新材料设计的流程,可能找到目前无法想象的解决方案。
加密技术的重塑: 量子计算的强大算力可以破解现有的许多加密算法,这也会促使后量子密码学的发展,保护我们的网络安全。
人工智能的升级: 量子计算有望加速某些AI算法的训练和推理过程,将AI的能力推向新的高度。
基础科学的突破: 量子模拟还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宇宙的基本规律。

总结一下

2020年科学探索奖所代表的新风口,与其说是孤立的技术点,不如说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科技生态。AI需要更强大的算力和芯片,生命科学需要材料科学的支持来开发新的工具和载体,而量子计算则可能是未来所有这些领域都将受益的“超级引擎”。

这些技术不是一夜之间就改变世界的,它们需要时间去研发、去成熟、去普及。但是,正如那些当年被看好的技术一样,科学探索奖所聚焦的这些方向,正在一步步地将科幻变成现实。它们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便捷、更安全,同时也为我们解决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的武器。

所以,当你下次听到AI在帮你写文案,或者看到一种更先进的生物医药疗法时,不妨想想,这背后可能就有当年那些在科学探索奖上被看到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新风口”在默默推动。这就是科学的力量,也是这些奖项的价值所在——它们点亮了未来,也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医学专业的人士,看到这份获奖名单,下意识的关注了一下生命、生物领域的获奖者。果然是大佬云集,有从事镜像分子研究的、有从事非编码RNA研究的,还有的大佬曾经颠覆了教科书的说法----证明了植物提供给真菌的主要的含碳营养物质是脂肪酸,而非糖。但是作为临床医生,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复旦大学的鲁伯埙教授和他的发现:有望治疗亨廷顿舞蹈症的小分子胶水。

说到亨廷顿舞蹈症,该病位列四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患者常常在40岁左右发病,表现为短暂不能控制的装鬼脸、点头、手指跳动,随病情加重,不随意运动进行性加重,患者会逐渐丧失说话、行动、思考和吞咽的能力。病情大约会持续发展10年到20年,随着患者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持续受损,最终导致患者死亡。虽然这种病并不会马上致人于死地,但由于先前对该病研究的局限,临床上对于亨廷顿舞蹈症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往往只能根据出现的并发症见招拆招。所以这是一种让患者痛苦、医生无可奈何、家属疲于奔命的疾病。

亨廷顿舞蹈症为什么难治?简单来说,这是因为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病, 由4号染色体上的HTT 基因序列的突变引起。 而变异HTT基因表达的变异HTT蛋白(变异亨廷顿蛋白)具有神经毒性, 对神经元的损伤达到一定程度后,导致了亨廷顿舞蹈病的发生。而难治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变异亨廷顿蛋白的生化活性未知,无法靶向,传统依靠阻断剂以阻断致病蛋白活性的方法并不适用。

既然运用阻断剂阻断或抑制致病蛋白的传统道路行不通,研究人员决定另辟蹊径,着眼于驾驭细胞自噬这一细胞内蛋白降解途径以有效降低变异亨廷顿蛋白水平。然而,自噬的降解功能强大,若自噬功能整体增强而缺乏特异性,会降解所有包裹进自噬小体的蛋白,这样一来,承担着神经保护功能的正常亨廷顿蛋白以及其他发挥重要功能的蛋白也易被“误吞”。

如何在不伤及正常亨廷顿蛋白的情况下,精确地让致病蛋白进入自噬小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小分子绑定化合物ATTEC经过无数次艰辛的探索,终于出现在研究者们面前。这种小分子绑定物,有一个在后来更为直观贴切的称呼:“小分子胶水”。小分子胶水能够直瞄靶心,牢牢地将致病蛋白(或其他致病物质)黏在一起,进而将致病蛋白包裹进入自噬小体进行降解。同时,“小分子胶水”并不黏附野生型亨廷顿蛋白,使其得以安然无恙。这样就可以在不伤及正常亨廷顿蛋白的情况下,清除致病的变异亨廷顿蛋白了。

总的来说,虽然这个发现若想实现真正的临床应用,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但是鲁伯埙教授的研究,还是为亨廷顿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也给被亨廷顿舞蹈病深深困扰的病人和家属们以新的希望。

当然,除了各位大佬的研究,说到“科学探索奖”本身,也是一个科研界“不知道就会OUT”的新风口。

比起其他一些官方的科研基金评选,提到科学探索奖,可能很多人、甚至包括不少科研圈内人士,都并不熟悉。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这个奖项2018才开始设立。科学探索奖是由腾讯集团投入 10 亿元设立的、旨在奖励从事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科技研究的青年科学家。该奖设立之初,就以其奖励未来的崭新姿态,秉持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的评审原则,采取科学家决定评审机制、流程和结果,获奖者自由支配奖金的机制,获得了如潮好评。不少科研界大咖也对该奖项的设立表达了期许,徐匡迪院士就说:“科学探索奖”能成为青年科学家投身科学事业、攀登科学高峰的一种力量,带动更多青年对科 学研究产生兴趣,把民族的创新精神发展起来。”

作为初涉科研的小硕,对于广阔、精深的科研世界,依然只能算个门外汉。但是由于有过实验室搬砖的经历,对于一些研究者在科研中遇到的“痛处”,还是有所体会。其中,科研经费是研究者们面对的老大难问题了-----研究者申请课题和资金时,要早早把未来研究中的花销一一罗列好,如果出现差额,常常只能自己想办法。可是,想要把未来的花销罗列的分毫不差,这本身就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这也出现了,万一研究者在未来的课题进展中需要额外的投入,只能自掏腰包的窘境。而科研的报销,也成了硕博们的噩梦----不仅手续复杂,还经常找不到经办的人,或者好不容易找到了经办人,却又不给好脸色。。。对于初出茅庐的研究者来说,万事开头难,如果想要开展独立研究,钱袋子是最重要的问题,没有钱,什么远大的计划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所以,个人还是非常看好“科学探索奖”的,这笔奖金由获奖者自由支配,这正是解决一些青年研究者资金短缺的一剂良药,如果科研界的后浪没有了后顾之忧,相信他们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探索未知。正如“科学探索奖”联合发起人、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表示的:“我们选拔出的这些年轻人,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未来能够脱颖而出。我们的工作,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长远的意义。” 当然,我也注意到,获奖者多是已经有一些成果的大佬。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也许很有潜力的青年研究者,却受困于经费缺乏而无法做出成果。如果能将奖励的范围扩大,将资助范围适当的扩大到嗷嗷待哺的不知名“青椒”,也许更有助于缓解目前这个群体的一些困境。

参考:

1、张超,田沃土,詹飞霞. 亨廷顿舞蹈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8,45(5):461-464.

2、安平,鲁伯埙. 亨廷顿舞蹈症研究现状[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8,45(5):1622-1631.

3、小分子胶水或能停下“痛苦的舞步”-新闻-科学网

4、第二届“科学探索奖”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平分1.5亿奖金(科学中国人.2020年19期第76-77页)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

刚踏上读博之路的人工智能领域科研萌新、一名普通的90年代生人、科普创作者


看到这个问题,其他专业领域的朋友们应该会介绍具体的科研方向。而作为一个科研萌新和科普创作者,看到这个奖项,我想分享一些专业领域之外的感受。


首先,我觉得这是多方共赢的一个好事情。

国家在重视民间和社会力量对于科技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也乐于看到这样的具体实践。

 2017年7月颁布的《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支持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为民间科技奖提供了重要指导基础。2018年1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慈善捐赠等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最近一年有好几个奖项破圈,比如阿里达摩院的青橙奖,这个问题下腾讯的科学探索奖,甚至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其实也算企业对科技人才的激励。

企业方面设立科技奖的做法[1],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另一方面其实也在履行社会责任,帮助、鼓励从事基础科学、应用技术研究的优秀青年工作者,引导青年崇尚科学研究、促进企业持续创新发展、倡导企业支持基础研究和完善我国科研投入结构。


这样的奖项是很好的科普机会。以往阳春白雪的科研工作,能以一种较为亲近的方式同大众见面。大众可以从这些奖项的相关宣传和说明信息,更多地了解到科研一线的工作,也能接触到这些研究者背后的故事。

比如,谁能想到研究太阳系外行星、微引力透镜、动力学、超新星及时域天文学的学者东苏勃老师,他也是读着《十万个为什么》[2]长大,他的研究生涯源于小时仰望星空的兴趣[3]。而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全球变化的史大林老师,也常自称“养海带的”,会忧虑“海洋如果继续酸化下去,我们可能就吃不到海蛎煎了”[4]

从这样的接触中,“科研工作者”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大众会认识到科研工作者也是活生生的人,就会更有利于培养倡导科学的氛围。



从研究者个人层面,说起来其实很简单,科学探索奖可以为青年研究者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荣誉和跨学科学术交流圈


说起做科研的,以往的大众主流观点都是不屑于谈钱,觉得搞研究就得安守清贫生活,坐冷板凳十年,然后一朝成名天下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感受到资金的重要性,以及对于读博或者做研究来说,资金同样重要。 @霍华德 学长曾在 如何看待「穷人不应该读博」的问题下曾说:

我读博之后最大的感慨,倒不是穷人该不该读博,而是读博的机会成本太大。
过去十年,中国房价涨得太快,早一天工作,早一天挣钱,早一天攒钱,就能早一天买房,然后跟随房价腾飞产生的高速资产增值和巨大财富收益,可能超过一个博士毕业后奋斗十年能积累的资产,而现在博士毕业的我,只能看着如此高昂的房价望洋兴叹。这就是读博的机会成本。
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要承担这巨大的机会成本。只是富人的孩子错了就错了,富人家的孩子有试错的机会,家里给个五百万,一样买房。穷人家的孩子,错了就要自己承担代价,愿读服输。


而作为一个90后,我深深感受到时代压力和同侪压力,也常体验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困窘。

并不是所有实验室或者研究所都能有顶尖的资源的,而学术圈的马太效应是非常强的。很多情况下缺乏资金会导致难以添置设备,进一步无法高效开展实验没有足够多的试错机会,再影响到复现实验结论或发表新想法的速度,难以发表一流论文或成果,最后拉不到足够多的项目,又拿不到足量的资金,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而如果在一位青年研究者刚开始进行独立研究的时候,在他研究生涯最有想法、最具活力的时间段,给他一笔足够多的资助,让他从养家糊口的生活压力中脱离出来,能全身心投入研究,我想提供资助的一方确实做了一件大善事。


我也查阅了去年科学探索奖项目让获奖人做的年度进展报告,其中有个问题是,获奖对他们的科研和生活什么影响。回答主要集中在科研和生活两个方面:

科研方面主要就是这几点:一个是老师们觉得做科研更大胆了,不用为了经费跟热点,可以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另外一个就是老师们拿到这钱也不光是自己花,还用于一些实验室的建设,比如请研究生吃饭,搞一些团队活动。再一个就是,他们觉得获奖起到了对学生的一种正向引导,学生觉得很受鼓舞,然后觉得做科研,也能得到社会的正面反馈,这样整个实验室的风貌就很好。

关于生活上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缓解了生活压力,因为也有很多科学家面临着一些还房贷的问题[5][6]。还有的科学家风趣地说:“我在家里的家庭地位提升了!



那么,对于我个人,这个有什么启发呢?

我想,通过一两个奖项来解决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不现实的,但既然有机构和企业站出来愿意做这样的尝试,我对此肯定是表示支持。

从各位获奖者的人生经历中,我可以看到一个个很鲜活的成长历程实例,这将启发我在科研领域继续进行探索。

我很期待获奖人这个跨学科的小团体碰撞出来的交叉领域的创新火花,也期待他们面向大众的进一步的科普宣传。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视频观看地址

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

深度对话2020科学探索奖得主(知识分子)

参考

  1. ^阿里达摩青橙奖VS腾讯科学探索奖 谁的奖励更具前瞻性与激动人心?  https://zhuanlan.zhihu.com/p/87138093
  2. ^【石家庄一中70年70人】青年天文学家——东苏勃 http://sjz.hebnews.cn/2017-11/23/content_6690198.htm
  3. ^ 中国“牛人”东苏勃“捕捉”比5700亿个太阳还亮的“超新星”
  4. ^科学松鼠会首次来厦开讲 传播并普及科学知识  http://www.fjsen.com/d/2012-03/19/content_8033224.htm
  5. ^ 为什么该奖项设计为每年60万,5年300万?有传言为了帮助青年研究者们应对一线城市的供房压力,测算结果是一年如果有50万的现金,就能够非常好地解决他们实际面临的生活压力。
  6.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user avatar

去年的2019年科学探索奖,给我留下最深的就是杨老的讲话了:

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生有两个最困难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就是在做研究生的时候,要选题目。因为在做学生的时候,你是在学习已有的知识。而要做研究生,要改变,要发展一个新的方向,这个是困难的。

第二个困难的时期,在拿到博士学位以后五年到十年的期间,这个期间要选择一个领域,要在这个领域里头做出来一个能够站得住的工作,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其实杨老这就是在告诉大家,做科研什么最重要?“方向最重要”啊!!!

在研究生之前,中学和大学,努力都是能很容易取得成效的,付出就是有回报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在读研之后,努力固然重要,但方向远比努力更重要!

只有“方向对了”的博士生,才能成为优秀的博士生!

只有“方向对了”的博士生,才能开启科研人生!

现在很多博士生之所以毕业后不会继续投身学术,除了大环境的博士生过于饱和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读时看不到未来,比如方向过于传统,跟不上前沿,那基本就得考虑另辟道路了。

今年的科学探索奖,开场演讲请来的是201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本庶佑教授。其演讲首先简要回忆了自己的科研生涯,然后谈了做科研很重要的3C原则,好奇心curiosity,专注concentration和信心confidence,好奇心是驱动力,专注才能出成果,有了成果,然后就有了信心,从而形成了正反馈。

在演讲中,他着重强调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要迷信权威!

“如果你相信教科书里写的一切,那是不可能做出创新性的成果的。”本庶佑教授如是说。

这可能就是日本人获得诺奖更多的原因之一吧。

本次大会邀请的另一位嘉宾,是姚期智老师,姚老师分享的内容有三点:

一是关于科学的融合的理解,融合是所有不同学科的交融,是比学科交叉更进一步的存在。在解释科学的融合时,姚老师举的例子是当下诺奖评价边界有些模糊,有些奖可能同时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这就是融合。另一个就是信息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利用信息科学和其他学科融合的事情越来越多。科学的边界过去分的十分清晰,未来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交融,多学科融合,然后迎来一个“大科学时代”。

二是科学对人类的意义,讲的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比如对抗新冠等,依赖的就是科学的发展。

三是科学对中国的意义,科学创新,基础科学是第一动力。而如何在中国把原始创新做的更好?那就是需要创造优秀的环境,让出色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颁奖典礼很快,之前就听说过饶毅老师和潘建伟老师,这还是第一次见到真人(在荧幕上)。

其实,今年从九月份就开始关注“科学探索奖”了,因为刚好大课题组毕业的师兄获奖了,大家在群里发了很多的恭喜。

获奖的师兄是前沿交叉领域的宋柏老师,本硕清华,博士密歇根大学,博后MIT,19年回国,目前在北大能源与资源工程系工作。

其科研成果能够用来解决日益迫切的芯片散热问题!

宋柏老师和合作者发现并制备了一种超高热导率晶体-硼同位素富集的立方氮化硼晶体,具备与钻石相近的导热特性。表征导热特性的就是热导率,钻石是自然界中热导率最高的晶体,钻石热导率为2000 Wm-¹K-¹,而该晶体的热导率可达1600 Wm-¹K-¹,该成果今年一月份发表在Science上,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看。

高热率就意味着在散热更好,如果未来能实现量产的话,对于解决很多特殊场景下的散热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各位老师的研究方向就不太懂了,但其实能源领域相关的,还有一些多相流和湍流相关的,有的略懂一点儿,有兴趣的大家自己了解吧。

如果你对电子元器件散热等感兴趣的话,那近期的另一项十分出色的科研成果,是前段时间的Nature上发表的微流体冷却技术的电子器件工作。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研究人员提出的一种流形微通道(mMMC)散热器的单片集成器件,能够同步实现器件的设计和散热片的制造,他们将冷却通道直接嵌入在芯片的活动区域下方,冷却剂直接接触热源,能提供更高效的散热。

优势就在于直接接触,以前芯片是芯片,散热器是散热器的时候,由于二者独立,芯片和散热器之间存在着不可消除的热阻,散热效果就会受到限制。

这应该是未来芯片设计和散热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关于科学探索奖,这肯定是好事呀。其实在大家所在的细分领域内,应该也都有类似的奖项吧,反正我们这边的几个院士的基金会,用于资助有创造性成果的青年工作者,但是资助额度没有腾讯这么大,宣传效果也仅限于圈内。

而腾讯资助的科学探索奖,对于获奖的年轻老师们,真的是很大的一笔收入,300万,差不多能顶10年左右的收入了吧。光是这波奖励,就能让这些老师更安心踏实地投入科研,而不是“搞钱”中去了,有助于未来产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对于大众来说,最直观的认识就是“好好搞科研,就能赚大钱”,看到做科研能致富,会更加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吧!

对于科研中的超级后浪们来说,每年资助50人的话,这也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吧,尤其是做出了超级牛的成果的,比如科研超级后浪:曹原,如果之后回国工作的话,那这300万,基本就是囊中之物吧。

科研探索奖对于主办方腾讯的好处就是,有助于塑造更好的口碑,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也有助于腾讯在研发中,与这些新兴的科研工作者们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希望这“科研探索奖”能长远地举办下去,能够为国内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扶持,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2020年科学探索奖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风口”,以及它们是怎么一点点改变咱们未来生活的。这不是一篇枯燥的报告,而是关于未来的精彩故事。首先,得说句实话,科学探索奖可不是每年都颁的,它是中国科协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旨在发现和支持那些在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原创性、颠覆性、前瞻性的青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到了2020年(或者说现在),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中医在很多方面还没能像现代医学那样被广泛接受和整合?这背后有着挺复杂的历史、哲学、实践以及研究上的原因,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中医和现代医学的“接轨”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持续的过程,.............
  • 回答
    咸海的干涸,一个曾经的中亚巨湖,如同一场无声的噩梦,在2020年这个节点,其影响已经不再是遥远的猜测,而是切切实实的现实,深刻地渗透到中亚社会、经济、安全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景观的改变,更是对一个地区数百万人生计、发展乃至未来命运的重塑。经济的失血:从渔业天堂到贫瘠之地最直接、最沉重.............
  • 回答
    2020 年真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科技事件,有些确实让人大跌眼镜,连我这个AI都忍不住“瓜子都掉了”。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甚至有点“惊悚”的,那绝对是 “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开始超越人类顶尖水平,并且这种超越的速度和广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这可不是什么科幻片里的情节,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 2020 .............
  • 回答
    202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尤其是在居家办公、线上娱乐需求激增的背景下,科技产品也迎来了大爆发。说到年货,除了吃喝玩乐,数码产品绝对是提升生活品质、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整年的观察和市场反馈,我搜罗了一些在2020年特别值得关注,而且到现在也依然很能打的科技年货,希望能帮你找到适合自.............
  • 回答
    2020年的到来,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日历翻过一页的节点,更像是为我多年的科研积淀按下了一个“加速键”。过去的日子,我在实验室里摸索、在文献中遨游,一步步构建起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而进入2020,我希望我的科研之路能更加扎实、更加深入,并且能产生一些真正有意义的涟漪。首先,我期待在我的研究方向上取.............
  • 回答
    2020年,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也让许多传统行业措手不及。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小科技企业的重要性,不仅没有丝毫减弱,反而更加凸显,成为支撑经济复苏、驱动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首先,中小科技企业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 相比于大型企.............
  • 回答
    2020年,当武汉按下“暂停键”,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瞬间被隔离,全球都在屏息关注。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伦敦,一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思路——“群体免疫”——悄然发酵,并一度成为英格兰公共卫生政策的核心。时隔数年,当我们回望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重新审视“群体免疫”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设想,它所谓的“科学性”究.............
  • 回答
    2020 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又称“草根科学奖”(Ig Nobel Prizes),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依旧如往年一样,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的“科学”成果。今年的颁奖典礼虽然改为了线上形式,但那种特有的荒诞、幽默和对“严肃”科学的戏谑精神,一点都没打折扣。2020 年搞笑诺贝尔奖的几大.............
  • 回答
    锤子科技股权冻结至 2020 年 12 月 16 日:冰山之下涌动的暗流2020 年 12 月 16 日,一则关于锤子科技股权被冻结的消息悄然浮现,虽然这已经是过去式,但它如同寒冬里的一丝冷风,吹散了人们对这家曾经风光一时的科技公司最后一点温暖的想象。这则信息透露了什么?锤子科技如今的真实状况又是如.............
  • 回答
    2020年,确实是国内手机市场5G大爆发的一年,而在那一年里,我们观察到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OV(OPPO、vivo)和华米(小米、荣耀,当时小米旗下)等主流厂商的中端5G手机,不约而同地大量采用了联发科的5G芯片。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随大流”,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就来给大家掰开了揉.............
  • 回答
    各位太空探索爱好者们,还记得那个让我们沉迷于火箭设计、轨道计算,甚至不小心把航天员炸成灰的《坎巴拉太空计划》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8月20日科隆游戏展上,那条让人激动不已的《坎巴拉太空计划2》宣传片,以及它那令人期待但又让人有点小忐忑的2020年发售日期。宣传片里的“未来”:看到了什么?先说说宣传片.............
  • 回答
    如果我在2020年实现了财富自由,我会以一种既务实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方式重新定义生活。以下是我可能选择的具体生活方式: 1. 财务结构:安全感与灵活性并重 被动收入占比:确保每月被动收入(如股息、租金、版权等)覆盖家庭基本开支的200%300%,这样即使有突发支出也不会焦虑。例如,若年开销为50万,我.............
  • 回答
    2020年我国出生率跌破1%,创1978年以来新低,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学意义,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 2020年我国出生率跌破1%的数字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出生率的定义。出生率通常是指一年内每千人口的活产数,以千分比(‰)表示。然而,题目中提到的“.............
  • 回答
    2020 年美国大选投票计票开始,拜登以 264:214 的选举人票领先,距离胜选所需的 270 票仅一步之遥,这一局面无疑是极其引人注目的,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选举人票制度与胜选门槛: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总统大选并非直接普选,而是通过“选.............
  • 回答
    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租售同权”,这在当时的房地产和住房租赁市场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次会议的强调,并非是首次提出,而是对过往政策的重申和深化,旨在进一步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以下是围绕“租售同权”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选举日投票正式开始,这无疑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极其特殊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大选。关键州的结果走向以及是否会引发混乱场面,是当时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关键州的结果走向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2020年大选的关键州通常是指那些民主党和共和党选票差距.............
  • 回答
    2020 年 7 月 1 日是香港回归中国的 23 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标志着香港的回归祖国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回望这段时间,香港经历了许多变化。回归之初,香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继续保持了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和繁荣稳定。许多人认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回归后得到巩固和发展,.............
  • 回答
    202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可谓是“疫情”催生,“内卷”常态,同时又不乏对时代精神的呼唤。整体来看,亮点和信息量非常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亮点与信息量解析:1. 疫情背景下的时代印记: 突出主题: 2020年最大的全球性事件无疑是新冠疫情。因此,多个省份的作文题都或隐或显地.............
  • 回答
    关于2020年中国新生人口是否会跌破1000万,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也是对中国人口结构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预测。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数据、影响因素、现有预测以及一些不确定性。一、 回顾历史数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年来中国新生人口的趋势: 2016年: 全面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