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是否拍不出《坂上之云》这样的大河剧?

回答
要回答“中国是否拍不出《坂上之云》这样的大河剧”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能”或“不能”。《坂上之云》的成功是其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叙事方式、制作水准以及日本文化特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中国与日本进行直接对比,需要理解双方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首先,理解《坂上之云》的特质及其成功之处:

宏大的历史视野与叙事: 《坂上之云》以明治维新后日本走向近代化、与西方列强对抗为背景,聚焦于两个普通人(秋山真之和正冈子规)的命运变迁,展现了整个国家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进步与牺牲。它不是单纯的个人传记,而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具有宏大的历史感。
细腻的人物刻画: 尽管是宏大历史剧,但《坂上之云》在人物塑造上极其细腻,尤其是两位主角的成长、思想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友情,情感真挚动人。它不回避人物的缺点和矛盾,使得角色更加立体和真实。
史料的扎实运用与人文关怀: 该剧改编自司马辽太郎的同名小说,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考据性。制作团队在还原历史场景、服饰、武器等方面投入巨大,力求真实。同时,剧集也探讨了战争的残酷性、民族的责任感、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等深刻的人文命题。
长篇巨制与周期性制作: 作为日本NHK的年度大河剧,《坂上之云》拥有充足的制作周期(历时数年拍摄完成)和巨额的资金投入(单集制作成本极高)。这种持续性的投入和积累,是日本大河剧能够保持高水准的重要原因。
日本民族叙事与文化认同: 《坂上之云》讲述的是日本如何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走向一个世界强国的过程,这与日本民族的现代历史叙事和国家认同息息相关。剧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本人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和对民族精神的思考。
优秀的导演、编剧和演员团队: 聚集了日本顶尖的创作人才,保证了剧集的艺术水准。

其次,分析中国在拍摄类似《坂上之云》这样的大河剧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制约:

1. 历史叙事的主旋律与解读的差异:
历史的复杂性与禁忌: 中国历史悠久且复杂,许多历史时期和事件的解读仍然存在争议或敏感性。官方主旋律的叙事框架可能会限制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和多样化呈现。例如,近代中国虽然同样经历了剧烈的变革,但革命战争、意识形态的斗争、民族内部的矛盾等都比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扩张更为复杂和充满争议。
“大河剧”的定义在中国: 在中国语境下,“大河剧”的概念并不像日本那样成熟和固定。中国更倾向于称之为“历史剧”、“年代剧”或“革命历史剧”等。这些类型剧在创作导向上往往有更强的意识形态任务或宣传目的,可能与《坂上之云》那种相对更侧重于历史进程和人物命运的叙事有所不同。

2. 创作自由度与审查制度:
审查的门槛: 中国有严格的内容审查制度。任何涉及历史的影视作品,都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播出。这可能导致创作者在选择历史题材、刻画人物以及展现历史细节时,会因为担心触碰红线而有所保留,难以像《坂上之云》那样自由地探索复杂的人性、战争的残酷或历史人物的灰色地带。
对历史人物的塑造: 历史伟人的形象往往需要符合官方的定论和公众的认知,对其进行过于“人性化”或有争议性的描绘,可能会面临审查压力。

3. 资金投入与制作模式:
投资回报的考量: 虽然中国不乏大投资的电视剧,但很多投资的电视剧更偏向于追求短期内的商业回报,例如流量明星、IP改编、古装偶像剧等。《坂上之云》这种纯粹以历史深度和艺术水准为卖点的巨制,其投资回收周期长且风险高,在中国市场未必容易获得纯商业投资的支持。
制作周期的长短: 类似《坂上之云》的制作周期动辄数年,需要稳定的资金链和持续的政策支持。中国影视产业往往更追求快节奏的产出,长周期的巨制并非主流。

4. 编剧与导演的创作理念与人才储备:
叙事风格的差异: 中国的优秀历史剧同样不乏佳作,但其叙事风格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一些剧集更侧重于权谋斗争、家长里短、或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而对类似《坂上之云》那种对近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军队发展、国际关系的细致描绘,可能在创作人才和经验上有待积累。
小说改编的深度与改编能力: 司马辽太郎的原著小说本身就是一部文学巨著,拥有深厚的底蕴。《坂上之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成功的改编。中国虽然也有优秀的历史小说,但将其转化为具有同等深度的电视剧的改编能力,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5. 社会文化背景与观众的期待:
民族认同与历史记忆: 日本的“大河剧”往往承载着国家历史的集体记忆和民族认同的建构。《坂上之云》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是因为它触及了日本近代史的核心叙事。中国观众对历史的关注点可能更多地集中在王朝更迭、反抗外侮、民族复兴等议题上,对于近代化过程中具体的技术、军事、外交等层面的深入探讨,观众的接受度和期待可能需要引导。
对“大河剧”的认知: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大河剧”这个概念可能相对陌生,其受众群体与日本本土观众的构成也有所不同。

那么,中国是否“拍不出”呢?

我认为,不能绝对地说“拍不出”,但短期内要拍出完全相同模式、达到同等影响力的《坂上之云》是非常困难的。

可能性与潜力:
人才储备: 中国不乏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历史研究者以及影视技术人才。如果有一个足够好的故事、足够清晰的创作理念、以及足够的支持,创作出高水准的历史剧是可能的。
题材丰富性: 中国近代史同样有很多波澜壮阔的事件,例如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拍摄优质历史剧的素材。
制作能力: 中国的影视制作能力在不断提升,在服装、道具、场景搭建、特效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准。

制约与挑战:
审查制度: 这是最直接的制约因素。一个真正深刻、复杂、不回避历史争议的作品,很难完全符合现有的审查要求。
创作生态与市场导向: 短期内市场的逐利性可能会阻碍对高投入、长周期、高艺术性但回报周期长的大型历史剧的出现。
历史叙事的主导权: 官方对历史的解读和宣传要求,决定了影视作品的创作空间。要拍出《坂上之云》那种可以自由探讨、甚至带有一定反思色彩的作品,需要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创作环境。

总结来说:

中国理论上可以制作出制作精良、场面宏大的历史剧,并且已经有不少优秀的例子,比如《大秦帝国》系列、《雍正王朝》、《人民的名义》(虽然不是历史剧,但在社会议题的深度探讨上也有可比之处)等。

但是,要拍出一部像《坂上之云》那样,能够在宏大历史背景下,以细腻的视角描绘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对历史进行多角度、甚至略带反思性的探讨,并且获得广泛社会共鸣和文化认同的作品,目前在中国仍然面临多重现实层面的制约,尤其是审查制度和创作导向是关键的障碍。

如果中国能够在历史叙事、创作自由度、资金投入模式以及观众期待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那么未来出现类似于《坂上之云》这样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中国大河剧”并非不可能。但目前来看,其难度依然巨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提到了反例新三国,这是新三国在日本的海报,最上面几个大字是富士台宣传时加的,虽然会有一定夸大的成分












日本网友的评论

新三国在日本~~~~~~~~~~~~~(转载)_台湾

评价有褒有贬,不过“X国的片子我们怎么也拍不出来”看来也是个常见现象:

今日借りてきて、とりあえず3巻まで见终わったぜ

黄巾すっ飞ばされたのは残念だったが、

电视台版と比べて映像は绮丽だし、吕布と3

兄弟

の戦いは见応えがあった

こんなの日本じゃ撮れないし、作ってくれただけでも有难いと思って见るわ

ただ、吹き替えの刘备と曹操の声がちょっと・・・

刘备はただの善人ではなく、何考えてるか分からん底知れない空気と黒さを醸し出してる感じだが、

曹操は単に枯れた爷さんみたいな声で迫力が足りない

译:

今天借来了三国,已经看完了前三集。虽然很遗憾没有拍黄巾之乱,但是与其说是电视剧,简直就是画面超级的电影,三英战吕布很赞。

这种片子日本是拍不出来的,很激动可以看到这样的制作。

只是,曹操和刘备的配音 (不知道说得是原音还是吹替)就有些…………

刘备不仅仅是一个君子,应该有那种感觉:他究竟在想什么你不得而知,摸不透而又很危险的那种。

曹操单调没气力的老爷爷声调,一点王霸之气也没有。


------------------------------------------------------------------

俺は同时に中国人の心意気にも

感动

している。

古き良き伝统を守りつつも、新しい事をやろうとしてるあたりとかに。

それでいて、その二つが见事に融和しており

创作物の世界観に軽々と史実の世界観を持ち込んでこないセンスも凄い。

ここを误ると正史&演义ごちゃ混ぜの节操の无い酷い作品に仕上がってしまう。

曹操も上向き评価で描かれてるけどあくまで演义世界の曹操として

描かれていて、それでいて人间的魅力に溢れた人物像に仕上げてるもんなあ。

初めこそ曹操に视点を合わせられてるけど、孔明、関公も十分すぎるほどにカッコイイ。

曹操に视点を合わせられたので、アンチ演义テイストな作品と早合点してる人も见てみる事を

オススメするよ。

マジで凄いよ、中国人w

この作品は三国志の超有名人は全员株が上がるように描かれてる気がする。

逆に日本での三国志媒体ではこの演义の伝统がすっぽ抜けてしまい

正史ベースの物语调とか、正史&演义をごちゃ混ぜにしてる悲しい小说やら

漫画が増えてる。

小说はあくまでも物语。

物语を映像化したドラマには出来るけど歴史の峻厳で崇高な格は逆に大众的な见せ物にはならないのよね。

译:

在看这个电视剧的同时,我被中国人的气质

感动

了。

就是那样的一直保持着古老良好的传统,同时也接受着新的事物

而且能把这两件事很好的融合,做出这样的作品、

并且没有把现在物质的世界观随意加入到的史实的世界观,从而让人觉得敬佩。

与此同时,正史&演义很好的结合,没有杂乱无章。

作为演艺世界里的曹操,这部电视剧描写的很好,而且很有人性的光辉。

虽然刚开始是以曹操为主要人物来描写的,但是,孔明,关公也很帅啊

因为刚开始以曹操为主, 所以推荐那些一直反感演义版本的三国志的人也试着看看吧。

中国人,真的很厉害!

反而,在日本,三国的各种演义版本很多

基于正史的小说风格的小说也好,正史和演义内容混杂的那种不太好的小说也好

各种有关三国的漫画也在增加~

但是小说最终还是故事。

对于根据小说映像化的电视剧,希望观众不要因为对于三国历史的崇敬,对于这部电视剧太过苛刻啊

user avatar

题主问为什么中国人拍不出我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题材,其实是有的哇,《汉武大帝》我们就把匈奴撵出了河套地区,《贞观之治》我们攻灭了突厥,《康熙大帝》我们还平定了准噶尔呢。

《坂上之云》里入侵朝鲜的日本战士都和新四军似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想说你真的没逗我?

对发动甲午战争的缘由语焉不详,朝鲜农民发动东学党起义,朝鲜向宗主国清国求援,然后话锋一转,日本也必须出兵。背景音乐一起,好高大上啊,好正三观啊。

忘了哪一集了,伊藤博文还说过“朝鲜的文明必须由日本来拯救”,我想说你老师吉田松阴当年说过的话不要这么快就忘了啊喂!

从头至尾,我没看到任何对战争的反思,我只看到他们在显摆自己当年是多么上进多么骄傲多么自豪。

所以我建议题目改为“为什么中国人拍不出帅气的高大上的正三观的描述侵略战争的电视剧”,我国影视人也确实该反思这一问题。

user avatar

对比中国影视,坂上之云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示了日本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海阔天空的国际视野,相反中国历史剧却总渗透着“泱泱华夏,维天朝独尊”的情怀。可以从生活中一个小的例子出发,比如讨论国际话题,欧美人这样对比“英国怎么样,法国怎么样,德国日本如何,而我们作为其中一员又是怎样”;中国人嘴里是“外国如何,中国如何”,多元的世界就被这样粗暴的撕裂成两半。即便如此,在国人的眼里,所谓“国外”也仅仅是个参照,也难以解释的很丰富,更多的笔墨还是在国内。即使当今中国,在人本和思想层面上依然是闭关锁国的,观众群体更容易接受自我民族中心论的潜台词。虽然改革开放40年,但是中国和世界的对话多局限于贸易物流,人员的流动上,截止2014年在华外国人不足60万,这个数字与闭关锁国别无二致。即使英法德这样非典型移民国家,规模相当于中国一省,但本土外国人数量也在中国十倍以上。这样一来,绝大多数中国人在思想上,与国外没有丝毫直接交流。

楼上答案提及了三国雍正大明等多部历史剧,走向共和更是被诸多答案推举,窃以为只有《走向共和》与《坂上之云》最具可比性。后者的和大陆历史片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视角不同,把日本放在一个和各国平等的位置,甚至是略低于 中国的位置,大量的篇幅阐述他国的行为,潜心研究外国人的观点,而不是一味拍摄日本自己,这一点是《走向共和》所不及的。但是相比其他中国剧,《走向共和》在这方面已经做的很有进步了。尽管第一集开头还是李鸿章为老佛爷祝寿操心,但是很多国际新闻也参杂其中。甲午战争以前,做了很多日本方面的铺垫,福泽于吉与天皇进谏『脱亚入欧论』,日本民间对中国的印象,已经战后天皇和伊藤博文关于教育问题的争执,都拍摄的别开生面。此前的历史剧,鲜有如是的篇章去渲染日本王庭内阁甚至民间的动向,也很少分析外国人是怎么想的。

而《坂上之云》则对白人把脉更准,击沉“高升”号之前,东乡平八郎已经对国际法和英国舆论做到 了足够的分析了解,认定这一行为不会造成英国官方的还击,相反走向共和里杀死德国公使以后,还是褒奖凶手,只能是自己zuo了;而且海战之前又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和日俄毫无关系的美西战争,更显得20世纪初期日本在世界地位之渺小。对比向共和,甲午战争迫在眉睫了。还是再说内乱,翁同和党羽依然认为战争可以避免,竭力压制北洋水师军费,别说国际局势了,连对手都没有认识。开展前夕,太监进来禀:“报!万岁爷!英吉利、俄罗斯、德意志表示对中日战争严守中立“ ”报!皇上!外务衙门订购德意志、法兰西(甚至连智利国都定了)铁甲快船,洋人坚不出货“这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是多么大的讽刺。我曾经思考:日本是花了多大的功夫,才得以把清国在世界列强里孤立开来?即使日俄战争的时候,日本虽然给英国当棋子,但换来了苏伊士运河对波罗的海舰队的封锁,哪怕俄国的盟国法国,也拒绝了俄国军舰进入法属印度支那休整的请求。这两部剧最大的比照,也体现清国的外交失败与日本的外交成功

中国剧很少用大量笔墨渲染对方的动作,更不会管其余第三方国家的状态。在走向共和里,最可笑的是慈禧宣旨“对德意志国英吉利国法兰西国。。。开战”,孰不知这时的英吉利国已经不屑与中国冲突了,八国联军的英国军团,士兵已经是就地招募的中国人了。如果模拟坂上之云,走向共和完全可以更加出彩。比如说,甲午战争前夕,完全可以花点篇幅,分析一下当时世界局势,细究一下美俄等国的观望态度,至于为什么不能借俄国制衡日本,用太监的一句话转述是不是太仓促了。至于百日维新前后,李鸿章周游列国反华,也可以浪费个几分钟的镜头,讲讲李鸿章俾斯麦在德国的会晤,重头伟人的会面绝对让剧情别具匠心。


这一切,还是源于中国骨子里的闭关自守,对外界充耳不闻的传统。例如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给英国使馆提出要求,第一条,英国政府保证自己的商贩不再贩卖鸦片,英国政府同意;第二英国政府保证 其他所有的蛮夷也不贩卖鸦片,例如法国。这个无理取闹的要求英国怎么也接受不了。林则徐想我不管,在我天朝眼里,你们英吉利法兰西都是蛮夷,没有区别, 不值得我一个一个警告,其他蛮夷你代传我圣谕吧。 这种自古以来的自我民族中心论,今天虽有改善,但是观众的潜意识依然根深蒂固,歌功颂德的民族主义剧情,在国内更为受用。《走向共和》相比传统改进不小,因此日本国内备战的那部分,以及北洋水师的记者招待会情节,也颇具新颖的看点。

当然作为中国人,我自己的分析也有严重的偏颇。走向共和热播的时候我读高中,而看坂上之云时已经旅居欧洲多年了。因此更能体会到,看剧时人只能和自己既得的知识共鸣,自己的主观视野,更外国看客的想法是迥异的,所以日本观众会对新三国有不同的反应,所以你不会考虑外国人的想法,剧情里的外国人多半要adapt成观众眼里的外国。这让我我想起刚刚来欧洲的时候,一个语言课有个同学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然后智利同学问什么叫“开 放”?中国同学回答“1970s我们国家对外国开放了”智利同学继续问“难道你们以前不是一直开放的么”然后中国同学可能想起了“文革”之类有损国体的事情,但是表面上还是以大国自居 “没有,之前西方国家都封锁我们,苏联也封锁我们,不让我们开放。”这下好了,所谓西方国家的学生都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封锁你们?我们为什么不封锁印度不封锁巴西”这时候法国同学说了“其实 六七十年代,北约和华约封锁的对象是我们法国,那时候我们算是两大阵营之外最强的势力,最早独立研制核武器要建设自己的军工体系和航空工程,逐渐独立的殖民地要预防美苏蚕食。也因为两大阵营对我们的封锁和压制,我们才被迫研发了核电站,高速铁路,大型飞机,石油矿井。”这下中国朋友傻了!怎么“被封锁”的位 置还让法国人抢先了,另外一个中国同学不服气“现在你们还是封锁我们,你们空客明确不招中国毕业生,不是封锁我们么?”法国同学这样解释“法国的飞机是敏感行业,并非特别针对中国人,而是防范所有外国人,俄国人美国人都是不得进入的,军工部门哪怕法国人祖上有外国血统也是不能进”从以上对话明显可以看出,我们潜意识里还是以本民族为中心,仿佛所有西方大国都在防范甚至联合抵制中国。中国人往往默认自己是一个整体,其他所有西方国家是另外一个整体,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西方模式不能适用中国”,“和西方相比,中国怎么怎么这样” 不论其观点是五毛式称赞,还是批判中国的弊端,都是默认这样一个条件,和外国比较要说“和西方相比”,而不能拿中国和德国单独比较和法国单独比较和英国单独比较,更不会那荷兰瑞典挪威中的某个国家和中国对比。这还是源于中国的教育文化缺乏西方的认知,造成国人的知识面过于局限在自己的民族内部文化,以至于在中国人的认知体系,思维空间内部,外部文化占据的比例微乎其微,进而不能看出外部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如果问德国哪些工业不如法国,而瑞士卢森堡多民族组成区别何在,多数国人很难给出一个丰富的答案。如果一个人的脑细胞的绝大多数都被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溢着,那么他的国家在自己的视野里肯定是最伟大的,就像青蛙看到的井口肯定是最明亮 的。这一段无关主题的废话太多,等折叠。

最后补充两点别处看来的答案,是对坂上之云的吐槽:

1虽然该剧不惜笔墨刻画他国,但是对中国部分的拍摄,不能说篡改史实(当然避免了一些scandal),但是中国演员太粗糙了,李鸿章袁世凯这样的元首及人物,在外交场合没有丝毫风度,显得尖酸刻薄小肚鸡肠,哪怕他们口中的名将”丁汝昌“在剧情里也没有丝毫人格魅力。我觉得秋山老爹一届农夫的演员都更好。

2对俄国的刻画也严重违法事实,也仅仅是日本人眼里的俄国(或许比中国人眼里的俄国还略微丰富点)。这时的俄国皇庭是十足的崇洋媚外,完全以崇尚德意志法兰西为荣,真正的贵族对话也是法语德语居多,当然了这种装逼中的战斗机对于当时日本达不到么,只能用俄语将就了。

user avatar

关于中国为什么不能……,这样的问题在知乎都可以统一回答:

“为什一定要能?不能做什么很耻辱吗?”

看着别人做出很牛逼的东西,首先的反应应该是欣赏,如果有兴趣,就努力去做。因为有目标。

做到了,很兴奋。做不到,不需要纠结:为什么我就不能……

因为你不是万能的。

user avatar

中国有很多这样的电视剧如《汉武大帝》《贞观之治》《大明王朝1566》《康熙王朝》《走向共和》等等,只是不像NHK电视台那样每年制作一部,所以给人一种感觉日本喜欢拍历史正剧而已。而且大河剧也大多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是小说起码就有三分虚构,而且有些基本就是虚构为主如《宫本武藏》等。其实没必要妄自菲薄,我就曾经在日本论坛上看到过日本人在讨论日本为什么拍不出《大秦帝国》《三国》这样的电视剧。可能每个国家都会对自己国家的东西审美疲劳而觉得别的国家的东西更好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