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鲁迅言论「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

回答
鲁迅先生这句话,可以说是他对当时中国社会宗教生态和民众心态的一记深刻剖析。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国民性、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观察之中。

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迅这句话并非一个普适性的、绝对的规律,而是他对某种普遍现象的概括,并且带有他一贯的批判和讽刺的色彩。他观察到的“憎”并非简单的讨厌,而可能包含了多种复杂的情绪:不理解、疏离、戒备,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恐惧和敌意。

我们逐一来看鲁迅所提及的几个宗教群体:

“憎和尚,憎尼姑”

佛教的世俗化与“职业化”: 到了近代,佛教在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走向了世俗化。寺庙往往需要经费来维持,僧侣也需要谋生。很多寺庙成为了“家族式”经营,僧侣也并非真心修行,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职业,甚至是一种“买卖”。
“买卖人口”的想象: 有些贫困家庭会将子女送入寺庙,一方面是为了“脱贫”,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所谓的“卖身”性质。这在普通民众眼中,可能被理解为一种“拐卖”,一种强迫性的“剥夺”,因此容易产生反感。
“假僧侣”与欺骗: 历史上,也存在不少披着僧衣行骗的江湖骗子。他们利用宗教的权威和民众的敬畏,进行欺诈活动,比如“化缘”、“做法事”收取高额费用等,这大大损害了僧侣的整体形象,也加剧了民众的怀疑和憎恨。
对“避世”的不理解与不满: 佛教提倡放下尘缘,遁入空门。但在一个需要劳动力、需要社会贡献的世俗社会中,这种“避世”的行为,尤其是在战乱、贫困时期,容易被视为一种逃避责任,一种对社会无益甚至有害的行为,从而引起不满。
与功利性行为的关联: 很多民众到寺庙,并非出于纯粹的信仰,而是为了祈福、消灾、求子等功利目的。当祈求落空时,怨气可能会转向僧侣本身,认为他们“不灵验”或者“收钱不办事”。

“憎尼姑” 相对而言,女性遁入空门,离开家庭,在传统的父权社会中,可能还会被赋予一层“不孝”、“背叛家庭”的道德评价,这也会加剧一些人的反感。

“憎回教徒”

“异教”的隔阂与误解: 伊斯兰教作为外来宗教,其教义、习俗、戒律与汉族主流文化存在显著差异。比如饮食上的“清真”规定、礼拜的习惯、对猪肉的禁忌等等,这些“不同”很容易被不了解的人视为“怪异”或“难以融入”。
民族与宗教的缠绕: 在中国,回族不仅是一个宗教群体,更是一个民族。民族的认同往往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在历史的一些时期,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也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排斥和敌意。
“封闭性”的印象: 某些穆斯林社区的相对封闭性,以及对外来文化的保留态度,也可能被一些人解读为“排外”或者“不合群”,从而产生隔阂。
历史上的冲突与传说: 历史上,汉族与回族之间发生过不少冲突,这些冲突和其中的负面叙事,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认知,形成“不亲近”甚至“排斥”的态度。

“憎耶教徒”(指基督教徒)

“洋教”的身份认同: 基督教在中国,最初是通过传教士带来的,因此具有强烈的“西方”背景。在民族主义情绪抬头、对外来文化充满警惕的时代,将基督教视为“洋教”,与“洋人”、“洋务”联系在一起,自然容易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
文化冲击与价值冲突: 基督教的教义、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民间信仰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例如,对“祖先崇拜”、“神鬼观念”的看法不同,或者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立场不同,都可能引发误解和对立。
历史上的“教案”与不信任: 近代中国发生过许多“教案”,即传教士或教会与中国民众、地方政府之间的冲突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伴随着传教士的特权、教会的干涉、甚至某些传教士的傲慢或无知,导致中国民众对教会和教徒产生了不信任和抵触情绪。
“灵魂得救”与世俗利益的冲突: 基督教强调“灵魂得救”和来世的幸福,这可能被一些人理解为对现实生活、世俗利益的漠视。当教会劝导信徒“放下俗念”时,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是在“劝人向善”的表象下,削弱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投入和追求。

“而不憎道士”

鲁迅认为,相比之下,人们似乎并不“憎”道士,甚至可能还有一种“亲近感”或“容忍度”。这背后同样有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原因:

道教的本土化与国民性的融合: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神话、民俗之中。道教的神祇、传说、仪式,往往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心理高度契合,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与世俗生活的紧密联系: 道教并非像一些宗教那样强调“出世”或“隔离”。道士的活动,如祭祀、驱邪、占卜、看风水、炼丹养生等,很多都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是民众解决现实困难的一种方式。
“包容性”的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道教也常常表现出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能够吸收和融合佛教、民间信仰等元素。这种包容性使得道教在民间更容易获得生存空间。
缺乏强烈的“他者”感: 由于道教的本土化,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它不像外来宗教那样容易被视为一种“异质”或“威胁”。道士的形象,即使有“方士”、“术士”的神秘色彩,也往往不被看作是与自身民族、文化相对立的存在。
“娱乐性”与“功利性”的结合: 很多时候,民众与道士的互动,带有一种“娱乐性”或者“功利性”的成分,比如看热闹、求个好彩头、或者仅仅是体验一种仪式感,这些互动往往不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鲁迅的“憎”的背后:国民性的反思

鲁迅这句话,并非在为任何宗教辩护,而是在揭示一种国民性。他观察到,这种“憎”往往不是出于对宗教教义本身的辨析,而是基于:

1. 不理解和妖魔化: 对于不熟悉、有差异的宗教,民众更容易产生误解,将其“妖魔化”,将其视为“邪门歪道”。
2. 对“不同”的排斥: 习惯于同质化、单一化的文化环境,容易对“不同”的宗教习俗和文化符号产生排斥心理。
3. 功利主义的评价: 很多时候,民众对宗教的态度,是建立在能否满足其现实利益的基础上。一旦未能如愿,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4. 历史恩怨和集体记忆: 过去的历史事件,如教案、冲突等,会在集体记忆中留下烙印,影响对相关群体的整体评价。
5. 对“洋”的抵触: 带有西方背景的宗教,在民族觉醒意识增强的时代,更容易成为民族情绪排斥的对象。

鲁迅通过这种“憎”的比较,实际上是在反思:为何我们如此容易对他者产生敌意?为何我们在面对差异时,不是去理解,而是去憎恨?这种“憎”的背后,隐藏着中国国民普遍存在的狭隘、偏见、以及对外来文化的警惕和不包容。而对道士的“不憎”,则反映了中国人对于本土文化、本土宗教的天然亲近感和“家国同构”的情结。

总而言之,鲁迅这句话,是对中国社会复杂宗教生态和国民心理的一次辛辣讽刺,他揭示了隐藏在“憎”与“不憎”之间的,是中国人对待自身文化、对待外来文化,以及对待“异己”的种种复杂心态。这是一种深刻的国民性批判,旨在唤醒人们对自身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很多评论说,因为道教作为本土宗教,比外来宗教有很多优点。真实在是有趣之极。想来鲁迅如果还活着,是一定要被诸位笑死的。所以这个问题,我是很建议大家去多看看这个问题下面的其它回答的。这些问题下的其它回答都比我下面的叙述要“精彩”一百倍,有趣一百倍。



鲁迅是如何看待道教的呢?鲁迅本人在给其佛学好友许寿裳的信中,是曾有过评论的。他说: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可见鲁迅在这里,把道教当反面教材批评的。


为什么道教跟吃人在鲁迅那里联系上了呢?


因为道教在古代中国,说白了,其在民间其实就是一种巫术信仰。保留了很多愚昧的巫术仪式。我们看看网络上的恐怖小说或者90年代香港电影,我们就不难发现相比其它宗教,道士在民间的形象,总是更多跟各种神秘的巫术、奇异的诅咒、诡异的神怪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也是,道教在古代民间,特别是愚昧迷信的农村地区,也并不都是我们想象的仙风道骨,其真实形象可能更偏向于80、90年代香港电影中的那种诡异邪魅的风格,其中夹杂着大量民间各种自发的乱七八糟的偶像崇拜,不合礼制,扰乱风俗的淫祀,以及各种巫婆神汉、怪力乱神。


这个我们可以看鲁迅另一篇有关于吃人的小说《药》,里面主要抨击了当时吃人血馒头来治病这种愚昧的迷信现象。而这种愚昧的习俗在当时中国并不罕见。这些偏方大多来自于那些民间方士之口。而这些方士在民间也往往都是游方道士的形象出现。比如红楼梦中破足道人。




而且鲁迅自己本身就喜爱读佛经,对道教徒也向来是有所反感的。


凡当中国自身烂着的时候,倘有什么新的进来,旧的便照例有一种异样的挣扎。例如佛教东来时有几个佛徒译经传道,则道士们一面乱偷了佛经造道经,而这道经就来骂佛经,而一面又用了下流不堪的方法害和尚,闹得乌烟瘴气,乱七八遭。(《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小说世界>》)



虽然对于这段话我认为鲁迅夹杂太多个人情感色彩,并不完全认同。但对于这个问题下面,那些连书也不翻,就想到然地生出一种道教优越感的人,我觉得鲁迅这个讽刺确实是恰当极了。


这种想当然耳的回答,潜意识里难道不也是“一种异样的挣扎”吗?一种对于掩饰自身自大无知的挣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先生这句话,可以说是他对当时中国社会宗教生态和民众心态的一记深刻剖析。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国民性、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观察之中。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迅这句话并非一个普适性的、绝对的规律,而是他对某种普遍现象的概括,并且带有他一贯的批判和讽刺的色彩。他观察到的“.............
  • 回答
    鲁迅先生的这句遗言,读来确实让人深思。它点出了人性中一个相当尖锐的矛盾,以及作者对此所持的鲜明态度。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他自己不小心,或者说是故意,损了别人的牙齿,留下了伤痕,造成了痛苦。那么,按照常理,受损的一方可能会感到愤怒,想要讨个说法,甚至寻求某种形式的补偿或惩罚,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反.............
  • 回答
    有人说,“金庸使我们亲近语文,鲁迅使我们躲离语文。” 这话说得可真够直白,也够有意思的。它点出了两位文学巨匠在人们学习语文这件事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魔力”。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金庸:为什么他让我们“亲近”语文?金庸武侠,那真是风靡了几代人的经典。为什么他能拉近我们和语文的距离.............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郭主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不希望房地产剧烈波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深切关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剧烈波动”的具体含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会引起如.............
  • 回答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 详细解读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英文原名:The Time Machine),由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于1895年创作,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未来世界,更通过其深刻的社会寓言和哲学思考,.............
  • 回答
    尹建莉老师关于“延迟满足是鬼话,孩子要及时满足”的观点,确实在教育界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以及她所强调的“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及其传统理解。传统理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
  • 回答
    理解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的说法,即“《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1. 历史文件的定义与性质: 历史文件是过去的产物: 陆慷的表述首先强调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历史文件”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关系背景下签署的.............
  • 回答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关于中美教育的评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他的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他观察到的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一、 杨振宁先生评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首先,要理解杨振宁先生的话,必须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
  • 回答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夸张色彩,但其核心要表达的是:中国凭借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对传统发达国家在经济和产业领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它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路径。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说法,我们可.............
  • 回答
    “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这句话,最早出自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一位杰出的18世纪英国作家和评论家。这句话的含义深刻且复杂,通常被用来讽刺和批评那些打着爱国旗号,但实际上在追求个人利益、制造分裂或煽动仇恨的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字.............
  • 回答
    “Control is Dead”这句话的含义非常丰富且具有多层次的解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字面陈述,而是对当前社会、技术、政治、经济等领域中一种普遍的失控感、权力分散化、个体自主性增强以及传统权威式微的深刻反映。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字面含义与引申含义: 字面含义: 最.............
  • 回答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这句话,乍一听可能有些功利甚至冷酷,但深入剖析,它揭示了一种关于成长、认知和处世态度的深刻变化。这句话并不是说成年人完全泯灭了道德感,而是强调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判断的侧重点会发生微妙而重要的转移。我们来详细地理解这句话的各个层面:一、 “小孩子才分对错”:儿童的认.............
  • 回答
    这句话以一种诗意且深刻的方式,阐述了科学与宗教(在此特指佛学)在追求真理和理解宇宙本质上可能存在的殊途同归。要理解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表象的理解:科学探索的艰难与佛学智慧的超前 科学探索的“爬山”隐喻: 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艰辛、充满挑战的过程。科学家们如同登山者,需要克服无数.............
  • 回答
    “Don't judge”(别评判)这句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要理解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核心含义:停止对他人进行预设的、带有偏见的、负面判断。“评判”(judge)这个词在中文里可以有几种理解: 审判(legal con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