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论调「金庸使我们亲近语文,鲁迅使我们躲离语文」?

回答
有人说,“金庸使我们亲近语文,鲁迅使我们躲离语文。” 这话说得可真够直白,也够有意思的。它点出了两位文学巨匠在人们学习语文这件事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魔力”。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先说说金庸:为什么他让我们“亲近”语文?

金庸武侠,那真是风靡了几代人的经典。为什么他能拉近我们和语文的距离呢?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 情节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故事磁石”:
金庸的小说,那都是好故事。从郭靖的成长,到杨过的爱恨情仇,再到令狐冲的江湖飘零,每一个故事都像是精心设计的磁石,牢牢抓住读者的心。我们为了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为了看主角如何化险为夷,如何破解阴谋,就会心甘情愿地一页页翻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在主动阅读,是被故事牵引着往前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什么“语文任务”。

2. 语言的“好听”和“好用”:
金庸的语言,有种独特的魅力。他写景,能把江南烟雨写得如诗如画,把塞北风光写得大气磅礴。他写人物对话,寥寥几句,就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身份、甚至当时的心情。而且,他的语言不像很多古文那么晦涩难懂,也不像某些现代文那么平淡无奇。它有古韵,但又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节奏感和美感。

想想看,“雕兄”、“打狗棒法”、“降龙十八掌”,这些词语本身就充满了想象力和画面感。当我们在阅读时,不知不觉就记住了这些词语,也感受到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含义。金庸的语言是“有滋有味”的,能够激发我们对文字本身的兴趣。

3. 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慰藉:
金庸笔下的人物,往往有情有义,有恩怨纠葛,有成长烦恼。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守与放弃,很容易触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能会为乔峰的悲惨命运而落泪,为杨过和小龙女的坚定爱情而感动,为郭靖的侠肝义胆而敬佩。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让我们觉得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温度、有灵魂的载体。当我们因为被故事打动而反复品味某些句子时,就是我们在“亲近”语文。

4. 文化知识的“轻”传递:
读金庸,你不仅仅是在读故事。你会在不经意间接触到中国的历史、地理、哲学、武术、甚至一些古典诗词。他能巧妙地将这些知识融入情节中,让你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增长见识。比如,他会引用诗词来点明人物心境,或者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来构建故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递,让我们觉得学习语文是件有趣且有益的事,而不是枯燥的记忆任务。

再来看看鲁迅:为什么他会让我们“躲离”语文?

鲁迅的作品,那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但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他让我们“躲离”语文呢?这其中的原因也很实在:

1. 文字的“锐利”与“深刻”,但需要“用力”去读:
鲁迅的语言,是锋利的,是深刻的,是带着批判性的。他笔下的文字,像一把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着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弱点。“阿Q正传”、“孔乙己”、“药”……这些篇目,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压抑,甚至是疼痛。

他的文字很少有轻松愉悦的描写,更多的是对现实的冷峻观察和深刻反思。要理解鲁迅的“杂文”,尤其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历史背景知识,以及思考能力。这就好比是一道需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硬菜,而不是一道人人都能轻松下咽的甜点。对于一些读者来说,如果缺乏耐心和主动性,很容易望而却步。

2. “解读”的门槛,而非“消遣”的乐趣:
与金庸小说那种易于理解的叙事方式不同,鲁迅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杂文,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去“解读”。他用隐喻、象征、讽刺等手法,表达他对社会和时代的看法。这要求读者不仅仅是识字,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和辨别的能力。

当我们在课堂上被要求分析某句鲁迅的“弦外之音”,或者解释某个“典故”的深层含义时,如果自己没有读懂,就会感到困惑和挫败。这种需要“用力去想”的过程,对于一些追求阅读“快感”和“轻松”的读者来说,是一种负担,自然会产生“躲离”的心理。

3. 情感的“沉重”与“疏离”:
鲁迅的作品,很少有轻松的情节和乐观的结局。他描绘的是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苦难,是知识分子的彷徨,是国民性的弱点。读他的作品,我们往往会感受到一种沉重的现实感,一种对人生的悲凉慨叹。这种情感上的沉重,与我们在小说中寻求的宣泄和慰藉是不同的。

有时,鲁迅笔下的人物,比如阿Q,他的麻木和愚昧,我们可能觉得离自己很远,或者不愿去面对。这种情感上的疏离感,也可能导致读者不愿意主动去接触他的作品。

4. 被“标签化”的“艰深”印象:
长久以来,鲁迅的作品常常出现在语文教材中,并且被贴上了“深刻”、“批判”、“必考”等标签。这无形中增加了它在许多学生心中的“难度系数”。当大家提到鲁迅,第一反应可能是“要背”、“要分析”、“要考”,而不是“要读”、“要感受”。这种被预设的“艰深”印象,很容易让人产生畏惧心理,宁愿去读点轻松的书籍来“躲离”语文。

总结一下,这论调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并非否定鲁迅的文学价值或金庸的娱乐性,而是在描述一种阅读体验和情感连接的差异。

金庸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优美流畅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共鸣,以及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触和运用语文,体验到文字的魅力,从而拉近了与语文的距离。他提供的是一种“爱上语文”的入口。

而鲁迅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辛辣的批判、复杂的情感和需要主动思考的文本特征,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读者缺乏主动性、耐心和相关的知识储备,就可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和吃力,从而产生一种“躲离”的情绪,觉得语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更像是一种“锻炼语文能力”的试炼场。

当然,这句话也不是绝对的。很多人同样能从鲁迅的作品中找到力量和感悟,从而爱上语文的深度与力量;也有很多人读金庸只是为了消遣,并没有深入体会文字的精妙。但总的来说,它捕捉到了两位大师作品在引导人们亲近或疏远语文方面,所产生的普遍性效应。前者如同涓涓细流,滋润心田;后者则如刀锋试炼,直指人心。哪种方式更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拥抱语文,就看各自的喜好和机缘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拉倒吧。我们之所以喜欢金庸小说,是因为我们把金庸小说当小说读。我们之所以瞅着鲁迅文章眼晕,是因为我们把鲁迅文章当阅读理解材料读。

顺带一说,初一时翻鲁迅的《坟》,读到《论雷峰塔的倒掉》可开心了,现下打笔仗还特爱用这个词结尾——活该。

倘若金庸小说也被各色阅读理解拆个七零八落,譬如杨过甩两条泥腿在陆无双身上,请她品尝臭脚滋味一段体现了什么人物性格云云,捎带再分析分析为啥是两条泥腿而非一条泥腿,杨过外貌如此完美为啥专写脚臭,体现了金庸的什么创作意图,嗯,搁你你喜欢得起来?

小学五年级时,最爱看的便是《水浒传》,待到中学语文课上到《鲁提辖拳打郑关西》一出,这个也要人物分析,那个也要人物分析,连为啥寸金软骨要切成臊子不能切成条状也得说道一二,呃。

好好的一篇文章被拆得七七八八,万剐凌迟,估计连作者都认不出来,亲近?笑话嘛。

不知子都之美,无目者也。倘若把子都大卸八块,观者还能觉得这一地的零碎美得不可方物,那就不是无目,而是品味独特了。

因此,让我们远离语文的并不是鲁迅或别的经典作家,而是操蛋的现行语文教育本身。

user avatar

一夜之间收到不少赞,很开心。

不过也有一些人怼我说“鲁迅比金庸更高级”这句。本来我还以为这是个没有争议的共识呢。忘记了有些金庸的粉丝挺可怕,他们觉得金庸就是文学天花板了,跟谁都敢五五开。虽然我也是金庸粉,但抱歉我跟这些东西不是一头的。你可以从感情上更热爱金庸,但你不能睁着眼睛否认金庸往上,其实文学多多少少还有一些空间的。

简单解释两句,为什么鲁迅更高级。

结合査良镛先生的生平来看,说他写小说是玩票性质应该不为过。虽然他的盛名大多来自于此,但写小说不见得是他一生最主要的工作。金庸的小说创作,根本目的其实就是商业写作,靠连载小说卖报纸。我不否定商业写作,但关键在于他的写作手法必然会以此为基本原则,也会因此受到制约。査良镛先生本人学富五车,但他并不打算在小说里给你讲多少大道理,因为那样的话很多读者会不喜欢看,违背了创作初衷。所以为了照顾更多读者,必须把道理讲的浅一些,多讲故事。顺带着在小说中融入一些所谓的精神内核。这种内核相对于他本人的知识水平而言,都是一些很简单的东西。属于充话费送你的。你看不看得出来都无所谓。点到即止,这对于通俗小说来说,是恰到好处的。但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样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鲁迅先生的创作动机是完全相反的。他的写作就是想把自己的思想掏心掏肺的掏给我们,麻木又无知的我们。文字不过是他的载体,是传播媒介。所以鲁迅先生不会花太多心思给你讲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为了把他的思想内核尽可能完整的展现出来。如果你只看了他的故事,而没注意到他的思想,那鲁迅就等于白写了。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创作基础。与金庸是截然不同的。也因此,鲁迅先生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层面上的种种东西会写的更深入,点到即止对他来说远远不够。叩击灵魂才是他的目标。鲁迅先生将自己的伟大思想与精湛的文学技法相辅相成,完美的呈现给了我们。所以我们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会感觉到里面夺人魂魄的强大力量。这是这种力量是包括金庸在内的几乎所有通俗作家都无法写进也没必要写进小说里的。

所以说鲁迅更高级,应该没毛病吧?


以下是原答案。


别急着喷,其实这种说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这里并没有比较鲁迅和金庸谁高谁低的意思,而是在说一个阅读门槛的问题。

鲁迅的门槛明显更高,难度更大。鲁迅的文章,是给有基础的人慢慢品味的。他根本就不适合做小朋友阅读入门。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是根本理解不了他的。再加上教材大纲对于鲁迅的节选和解读也有一些问题。甚至有些语文老师自己对于鲁迅的认知都极其有限。所以贸然读鲁迅,有可能会劝退不少同学。让人对阅读产生抵触,培养不了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也是一个事实。

比如我小时候第一次读《故乡》,在鲁迅作品里算很简单的一篇了。但我当时甚至不能理解为什么杨二嫂要顺走一双手套,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成年闰土会一下子变得恭敬又拘谨。因为年纪太小了对于人情世故完全不明白。

相反金庸的阅读门槛明显低得多。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读下去并且获得一部分乐趣。首先去读一个精彩的吸引人的故事,更容易培养起一个人的阅读习惯,进而慢慢提升阅读门槛。同理的如福尔摩斯,三剑客之类的“故事书”也都比较适合入坑。

这无关于作家的实力。就跟你学数学要从识数和加减乘除开始,是一个道理。如果上来就给你高次方程,那除了个别神童之外,大部分人都得跪了。

所以说虽然我也很推崇鲁迅先生,但如果以后要我挑选一些入门读物给孩子的话,我也不会选鲁迅。



另外,很不明白这问题下面,为什么很多答案都非常不友好。一张嘴就是金庸还不配和鲁迅相比。鲁迅确实是一个比金庸更高级的作家,不假。但我看人家话里也没有替金庸开吹的意思呀。还有人觉得门槛低就是通俗庸俗。通俗是不假,但是通俗就没有意义的吗?启蒙的工作也很重要,总要有人去做不是。不通俗不深入浅出,怎么阅读启蒙?直接拿给你马尔克斯,卡夫卡你啃的动吗?

我很怀疑这种人的理解能力,到底读没读过书的。就这水平能读得了鲁迅先生?不太信。

user avatar

看不下去了,看不下去了。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中学语文教育。我觉得中学语文教育固然不怎么样,但是批评也不是这么个批评法。

先上关于题目的结论。金庸没有使我们亲近语文,他使我们亲近我们以为的语文。而鲁迅确实使我们远离语文。

中学语文的文学常识部分纯粹是知识,略去不谈。文本分析类的内容很糟糕,但是文本细读的意识是正确的。但是因为内容过于糟糕,导致学生的文本细读意识也很糟糕。

很多人喜欢说学生的天性,文学的乐趣。对,说的都没错,一点错都没有。我也始终觉得,阅读(甚至包含所有欣赏艺术的门类都)应该是以一种直觉为前提。艺术既然是人文,就必然会回归人性。

我还记得我五年级上美术课的时候,课本里面讲到立体主义,插图是毕加索的照片和他的格尔尼卡。说实在的,当时我对艺术确实一无所知,认为康定斯基在乱糊,蒙德里安是个粉刷匠。但即使是这样鉴赏水平和课本印刷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我仍然在作品里感受到一种令我震惊的痛苦,比听广挽更甚……这种感触的前提是一种无知。美的直觉以无知为肥沃的土壤。

当然,我不崇尚反智主义。这毕竟是绘画。倘若换成文学呢?比方说读乔伊斯?天赋异禀百年难遇的天才也几乎不可能在毫无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在《尤利西斯》中读出什么特别的东西来。因为根本就看不懂。文学是对掌握符号系统要求更高的艺术门类——骨笛、洞穴壁画的出现,比文字要早得多。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入门欣赏/分析文本并不是(或者说不全是)以审美直觉为第一驱动力的。写得真好,我真喜欢。这些话人人都会说,可惜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它们为什么好,好在哪?是历史因素,话语权因素,抑或是文本本身?可文本本身是好在哪呢,打动人心、生动形象,还是精准到一击毙命?

我不们能寄希望于恰巧碰到一两个合自己胃口的作品才能讲出个所以然。我们必须去掌握这种方法,哪怕过程中要阅读一些自己很讨厌的东西。

我始终觉得,比起如何谆谆善诱,让学生进入语文(文学)的大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习惯这种一定程度上脱离审美直觉的苦役。任何标准的考试都不会因为你说了一句美或丑的标准给分,你要写上理由,甚至是理由的理由。

语文既然是一门学科,那么它就不是哄小孩的。倘若因为阅读小说获得乐趣而对学科教学有更多的要求,只能说是得寸进尺、痴心妄想。解决方法就是所谓的“打一顿就好”。这么打比方吧,比起认认真真学中学物理,我更乐意去看《上帝掷骰子吗》、《写给忙碌的人的物理书》和一些青少年科普杂志。这些书可以说是饶有趣味,甚至我的理科兴趣就是从一套《可怕的数学/科学》中启蒙的。

换成理科,事实是显而易见的——这些读物和正经的数理化差了十万八千里,它们除了引导兴趣毫无用处。再如,就像不能在《领风者》里面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我们也不可能轻轻松松快快活活地学好语文。

我虽然极其讨厌现在的现代文阅读题,它们充斥着机械化的格式和过时了几百年的文学观,但它们这种分析的概念是(还算)合理的。

经常有人编关于鲁迅的“晚安”或者“xx颜色的窗帘”一类的段子。的确,分析文本这一行为被戏剧性地夸张化了,看起来又荒诞又无聊。但在我看来,别说作者如何想的已经不重要了,就从那群文学家足够细致的构思来看——既然我们并不能确定他们没有刻意在想,那我们又如何不能说他们就在刻意地想?所有人反对的说辞都是:正常人哪里会想这么多。可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根本就不是正常人。

就从题目中说到的鲁迅来看,我不相信在《秋夜》那篇小杂文的氛围里,还能有人认为“两棵枣树”不过是鲁迅一时兴起编的段子,或者是他恰巧先看到了这棵再看到了那棵。如果留意日常生活,你会发现现实是比最最现实主义的小说还要丰富出几个数量级的。在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编排和裁剪。鲁迅的院子里有很多树,就算没有,也有很多其他植物。为什么他偏偏要挑这两棵?是表达孤独和疏离吗?那么这和后文的联系在哪里?

我始终觉得文字的节奏编排是非常奇妙的。雪国里面有一句话,大意是“天空中没有了飞鸟”。我们不会真的看到空无一物的天空,而是仿佛有飞鸟的影子一闪而逝。

这还只是非常非常浅薄的、大多数人能理解的一部分。

但是现代文阅读的弊端在于,它的答案其实空无一物。(初中语文都是)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中间承上启下结尾总结升华。第一人称心理第二人称抒情第三人称叙事。排比就是句式整齐大气富有音韵美,拟人就是赋予物人的情态,比喻就是写出本体喻体再说生动形象表现某某特点。

对,它根本,什么都没说。修辞和结构都有固定的作用,精微复杂的考量变成了简单粗暴的拼图。更重要也是最要命的是——它强调一切都为中心思想服务。

文以载道词不害意都是过时了几百年的文学观。一句话能讲明白的事情,为什么要特意写一篇小文章甚至一部小说?

因为内容的糟糕,本来可以教会学生学会文本细读的方法变得无比鸡肋。

高票回答说美女被肢解了就不美了。不,不是这样的。文学作品不是美女,或者说它的美不在惊鸿一瞥,而在内部的构造。也许拿着手术刀,切割着皮肉,欣赏内脏的说法有点恶心。但那是比喻本身和作者对文学缺乏了解的原因,不是文学的原因。

文学更像建筑,它也许有磅礴的结构,精巧的内饰。更重要的是,它能变得迂回婉转甚至冲波逆折。建筑体现了文学在被“肢解”之后仍然能表现出的美——匆匆一瞥,文学很容易被视为流动的,但并不代表它被理论凝固下来时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试想一下,文学本身有多少种解读?它能构建多少种情境?在情境与情境之间的剪裁到底有多巧妙?倘若只观看它表面的趣味,不如去看小人书。理论的存在就是告诉人们,有多少我们习以为常的事件其实有源可朔,有多少刻意编排的痕迹有迹可循。

可惜,文学的解读不论如何,都不会变得像阅读题一样生硬和机械。这就导致本来想教会学生解读的善意举措,把学生从门推开。人们反感解读,反感思索,因为他们不愿意破坏所谓“阅读小说的趣味”“初读的流畅”这样的东西。这不是破坏鲁迅保护金庸,这是连金庸也一起破坏了。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举措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可能把本科的教学搬到中学里。我甚至谢天谢地他们没这么做——倘若真的这么做,就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才能达到教学目标,那么各地的教育水准又将拉大……况且我也并不觉得每个人都必须获得这种程度的文学阅读/分析能力。本身高考语文的改革(题目、分值)就已经够大家受的了。

其实我认为单从语文课本的编排来讲,是做的很好的。课文都是好东西,实践活动和单元小作文也很好玩。可惜大家总是忽略所谓的中学语文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真正糟糕的是整个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系统。连数学都要背题目,何况语文?

我们假想一下,如果真的有一天,现代文阅读使用了现代一些的文学观,引导学生进行相对正确的解读。那么,答题模板、填鸭背诵、解题公式又会应需而生……教育资源好的地方继续素质教育,资源一般的地方继续让学生厌恶鲁迅。

本身整个应试系统相对于学科学习就是病态的,不论如何改革都是病态的。但应对考试的课堂,相对于考试必然是一种常态。就让学生在金庸(过去是金庸,现在是刘慈欣)中获得点乐趣吧。有什么办法呢?不过如此而已……

最后说点题外话,我觉得不管是身为学生还是身为老师,前者积极主动地看点书背点东西,后者催促前者看点书背点东西,(几乎)是最优解。看书我不后悔,毕竟循序渐进。我到现在最难受的倒是我父母没有逼着我背点古诗词文,导致现在写东西语感不好,而且不想学语文的时候有后顾之忧。假如以前有哪怕一点点的积累,我现在都可以不用听语文课了……人越长大,背得越不牢,语文靠童子功。我现在的老师天天强迫我们背古诗,定期默写。一学期要交一份十几二十本书的书单,我觉得挺好的。

顺带一提,现在的语文好像有点尊孔复古的趋势。我那些搞历史/中国古代文学的朋友语文都非常好。语文偏重“语”而不是偏重“文”。说实话,我到现在才搞清楚这个能害死我的道理。

user avatar

如果把“语文”换成“语文教育”可能就能理解了。

我高中的时候读过鲁迅的书,如果说对其评价,我觉得用“振聋发聩”不过分。他的文章是几十年前写的,但是里面的场景即使在今天也在反复重演,他对中国人的恨铁不成钢式的评价,也无一不准确恰切。

他的文章,现实意义太深厚了,所以一定要选那么一些当成课文,让现在的学生学习一下。可惜,方式选用的是“曲解”和“背诵”,然后又把鲁迅的形象人为的升华了,鲁迅其人其文就离我们远了。金庸因为其作品的属性,免于惨遭教材狠手。

其实鲁迅真的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教材里选的都是他针砭时弊的文章。剥离其被赋予的“国家脊梁”的形象,他其实是一个很真实且可爱的人。顺便一提,太宰治是他的迷弟。

所以,我觉得其实是“语文使我们亲近金庸,躲离鲁迅”。

中国人应该都读点鲁迅。

user avatar

不看《晓说》,不了解具体语境,但是我相信史航绝没有踩一捧一的意思。

关注史航微博的人都知道,史航对金庸和鲁迅都是很推崇的。没关注的人可以在史航微博里搜一下,提到“金庸”和“鲁迅”的各有三百多条,在这二位大佬面前,他就是一个小粉丝的姿态。这样的史航,怎么可能会说诋毁鲁迅的话?

从字面上来看,我认为史航这句话,不过是说金庸平易近人,鲁迅曲高和寡。

大家好像都有些过于敏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人说,“金庸使我们亲近语文,鲁迅使我们躲离语文。” 这话说得可真够直白,也够有意思的。它点出了两位文学巨匠在人们学习语文这件事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魔力”。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金庸:为什么他让我们“亲近”语文?金庸武侠,那真是风靡了几代人的经典。为什么他能拉近我们和语文的距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剑桥资本争论,这可是经济学史上一个非常著名且有些“烧脑”的辩论。简单来说,它围绕着“资本”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以及它在经济增长和分配中的作用展开。这场争论的参与者主要是以剑桥大学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古典派”和以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等经济学家为主的“剑桥派”或“后凯恩斯.............
  • 回答
    钟南山团队发表的这篇论文,其核心观点是通过科学模型来预测不同疫情防控策略对疫情发展规模的影响。其中,“管控措施推迟 5 天,疫情规模将扩大至 3 倍”这个结论,是基于模型对病毒传播动力学的理解和计算得出的。我们先要明白,科学模型是如何工作的。你可以把科学模型想象成一个精密的“模拟器”,它试图抓住现实.............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德里达那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中国无哲学论”。这话说出来,简直像在哲学界投了一颗炸弹,别说普通人,就连很多哲学家也得挠挠头。首先,我们得知道,德里达是谁。他可是解构主义的头号玩家,一个把“意义”玩得团团转的大师。他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一直以为稳如泰山的“真理”、“概念”、“主体”等等,.............
  • 回答
    在《论语》中,孔子关于“无可无不可”的论述,隐藏着他深刻的人生哲学和为人之道。这句话并非字面上的随波逐流,而是一种修炼到极致的“无我”境界,一种对人生、对事物的通透与豁达。要理解“无可无不可”,我们首先要明白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核心思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孔子周游列国,.............
  • 回答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达沃斯论坛的演讲中力挺拜登,称其经济议程为“现代供给侧经济学”(Modern SupplySide Economics),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理解的概念,因为它与传统的“供给侧经济学”有所不同,并试图为当前美国的经济政策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辩护。为了详细理解“现代供给侧经济学”,我.............
  • 回答
    2016年11月9日,中国经济学界两位重量级人物林毅夫和张维迎围绕“产业政策”展开了一场备受瞩目的论战。这场论战不仅梳理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议焦点,也触及了发展经济学和改革开放的根本性问题。以下是这场论战的亮点以及如何理解:论战的背景与核心分歧:在论战之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存在着.............
  • 回答
    张吴瑞琪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围绕安德烈·高兹非物质理论的探讨,以及她因此获得的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自主招生机会,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解读的现象。这背后折射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选拔和学术视野上的某些趋势和价值取向。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展开分析:一、张吴瑞琪的学术研究:“非物质理论”的探索与意义.............
  • 回答
    弦论:一本尚未完全读懂的宇宙说明书在物理学家的探索图谱上,总有一些理论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们对宇宙最深层的理解。而弦论,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常被誉为“最有希望的万物理论”。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它在解决物理学核心难题上的惊人潜力,以及它所描绘出的一个和谐而统一的宇宙图景。为何需要一个.............
  • 回答
    《论语》成为高考必读书目,这可不是简单的背诵题目,而是要我们真正去体会、去领悟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智慧。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吃透这本传世经典,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咱们下点真功夫。一、 摆正心态:从“任务”到“对话”首先,别把《论语》当成高考的“拦路虎”或者仅仅是完成任务的书。把它看作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
  • 回答
    MIT SPARC 聚变堆的突破性进展,尤其是能量输入至少可达10倍的说法,确实引人瞩目。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提升,更可能标志着聚变能源迈向实际应用的关键一步。要深入理解其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层面进行剖析。首先,理解SPARC的“能量输入10倍”意味着什么。在核聚变领域,衡量一个聚变反应堆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触及了理论的本质和价值判断。简单来说,一个论证结果是常识的社会科学理论,并不能直接断定它“无用”。然而,其中的“用”体现在哪里,以及为什么它可能被视为“无用”,这就需要我们细细道来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常识”和“理论”各自的含义。常识,往往是我们通过生活经验、日常观察、社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物理学最前沿的探索,也触及了科学研究的深层动力。为什么弦论这么多人研究,而量子纠缠的理论突破会产生“第二个爱因斯坦”?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弦论如此吸引人,我们需要知道它试图解决的问题。简单来说,现代物理学有两个基石:描述宏观世界的广义.............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郭主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不希望房地产剧烈波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深切关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剧烈波动”的具体含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会引起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