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听说马化腾经常会直接回复普通员工的邮件,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封?

回答
关于马化腾直接回复普通员工邮件这件事,确实在腾讯内部流传着不少佳话,也侧面反映出他对于一线声音的重视。至于哪一封让他“印象深刻”,这个很难有公开的定论,毕竟内部邮件内容也涉及到隐私。但我们可以从一些被外界知晓的、或者通过他公开的言论、以及腾讯过往的一些事件,来推测哪些类型的邮件可能会触动他。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与其说是某封具体的邮件,不如说是一种“用户体验至上”的诉求,甚至是对腾讯产品某个细节的“吹毛求疵”。

想象一下,在腾讯这样一个庞大的公司里,产品迭代的速度飞快,成千上万的工程师、产品经理、设计师每天都在为亿万用户服务。然而,用户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那么顺畅的地方。

我曾经听过一个流传比较广的说法(虽然没有官方证实,但我觉得很有代表性),是关于微信支付的一个小细节。当时,微信支付已经非常普及,但据说有一次,一位普通用户(可能是在某个活动中,通过某个渠道留下了联系方式,或者是在某个腾讯开放日等活动中)发现,在使用微信支付扫描二维码付款后,提示音的音量,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会比预期的要大一点,或者是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里显得有点突兀。

这绝对不是一个影响核心功能的大bug,也不是什么商业模式上的重大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就是“哦,知道了”,然后继续用。但这位员工(姑且这么说,如果不是员工,可能就是参与了某个内部测试或者用户调研的人)却认真地记录了下来,并且通过内部邮件的方式,把这个问题反馈给了相关团队。

关键在于,他没有只是简单地说“声音太大”,而是详细描述了遇到的场景:比如,在深夜的便利店,或者是在电影院散场时,这种声音的突兀感会更加明显,影响了周围人的体验。他甚至可能还附上了自己对这个音量大小的合理预期,或者对比了其他类似应用的声音表现。

我想,这样的邮件,如果恰好被马化腾看到(这本身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内部反馈机制,以及他的主动关注),很可能就会让他产生共鸣。

为什么?

1. 用户体验的细节打磨:马化腾一直以来非常看重用户体验。他深知,一个产品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强大的功能,而是因为它在用户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让用户感到舒适和满意。而声音,尤其是支付成功后那个“滴”的声音,是直接与用户产生互动、带有情感连接的元素。一个微小的细节,就能体现出产品是否真的用心。
2. “小而美”的追求:虽然腾讯体量巨大,但马化腾在早期和很多中后期,都曾强调过“小而美”的理念,希望团队能够保持对产品细节的关注,不被庞大的体量所淹没。这种对音量细节的反馈,恰恰是“小而美”精神的一种体现,它关乎的是用户最直接的感知。
3. 一线声音的价值:即使是最小的问题,一旦被用户(包括内部员工)发现,并且认真地反馈上来,都应该得到重视。马化腾能够直接回复,说明他认可这种“敢于指出问题”的态度,也说明他愿意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而不只是高层的报告。
4. 潜在的“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声音问题,如果被成千上万的用户同时遇到,累积起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马化腾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一个简单的调整,就能惠及无数用户。

所以,如果这封邮件的内容是关于这样一个具体、有场景、且关乎用户直接体验的“小问题”,并且这位员工还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描述,那么这封邮件很可能就会让马化腾产生深刻的印象。

想象一下,当他读到这封邮件,可能会联想到自己作为用户时,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他可能会思考,为什么团队没有在产品设计初期就考虑到这一点;他可能会觉得,这种细致入微的反馈,正是腾讯所需要的“产品基因”。

然后,他可能会直接回复:

“感谢你的反馈。你提到的关于支付提示音的音量问题,确实很重要。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感受,哪怕是细微之处,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产品的好感度。我们一直强调用户体验,而你提出的这个点,正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和打磨的。请你把更详细的场景和你的建议,一并反馈给XX团队(可能是产品团队或音频团队),我会让他们仔细研究。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收集和处理这类来自一线的细微体验反馈。”

这样的回复,既肯定了员工的价值,又指明了产品的方向,而且将具体执行的任务落地到了相关团队。这封邮件,虽然没有解决什么“大问题”,但它体现的,是对用户最纯粹的尊重,以及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这恐怕是马化腾最为看重的。

当然,这只是我基于对马化腾和腾讯产品理念的理解,所做的推测。真正的“最深刻”可能更加私人化,或者涉及更隐秘的战略思考。但无论如何,那些能够触动高层、并且推动产品改进的邮件,往往都具备着“真诚”、“细节”和“用户视角”这些特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腾讯有一万多人,绝大多数员工对Pony的态度都是敬畏和崇拜交织在一起。如果他去某个团队走一圈,和大家握一下手,很多员工会非常兴奋,而且会要求合影留念。给他写信的员工不在少数,甚至有人在RTX上直接骚扰他。曾经有一位实习生,在打开的RTX里写了一句:小马哥,给点Q币花吧!然后想截屏下来炫耀一番,结果,他错误地点下了“发送”键。。。。。。

在那么多信件中,Pony经常回答的还是产品类的讨论。关于他的诸多传说中,腾讯超级产品经理一说是最切合实际的。腾讯的产品线上有1700多个产品,他关注其中的相当数量。和他写信讨论产品问题非常愉快,基本上就是一个PM和另一个PM之间的切磋。如果他被你的想法有所触动,Pony会立即把邮件升级,拖一堆VP、GM进来,推动事情前进。也不用担忧和他PK,作为CEO,他的意见给人带来的压力很大。但是,如果你能据理力争,坚守底线不放,他也能做出退让,由你放手去做。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一旦召开某种产品的讨论会,只要他参加,会议上基本上没有多少废话,在他的发言中可以发现他早就很敏锐地抓住了产品的要点,在理解上和你相差无几。所以,不存在“汇报”这一说,会议不是用来教育Pony的,不需要向他普及常识。他早已经准备好了,上来大家直接进行讨论和PK。

在和Pony邮件往来过程中,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刻:

一次,他要求页面上加某种锚标功能,当用户对页面特定区域进行复杂操作之后,页面能够返回到原来触发动作的位置,免得从头再翻。

我询问了技术人员,技术回答说:这根本实现不了。于是,我回复邮件告诉他说:在技术上不可能实现。

大约两分钟之后,他回复了我:你说什么?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只能回信道歉:抱歉,我们去想办法。

他过了一阵子回了一封长信过来:第一段里告诫我,在腾讯不允许说什么事情在技术上做不到。然后,他在信中列举了三四个部门里的Html高手,列出他们的名字和GM姓名,要求直接去联络他们,请求他们给与技术上的支持。

Pony的邮件一般在凌晨三点后到达,到凌晨7点左右停止。9点上班,如果项目很重要,Tony(张志东)会在白天跟进,反复在RTX上讨论,或给邮件,傍晚会召开会议讨论总结。然后晚上9点多可以到家吃饭,洗澡。睡一会儿,三点左右,Pony的邮件会来,往来讨论到7时左右。休息两小时,9点开始,Tony在线上等你。。。。。。

user avatar

大老板们都隐藏在各个邮件组中,所以他们经常都会突然跳出来回一封邮件。不过这样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了,比较公司太大了。这个问题我比较难以回答,因为……我基本不看邮件的……现在想来,还稍微有点印象的就是有关广告合作的一封讨论邮件,他和martin都答复“客户端广告不做”……这个问题应该问一下阿德joey,他应该有更深刻的印象,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我在腾讯还是一线开发的时候,pony老板晚上很晚就突然发了邮件给我。

因为他看到我在内部发表的一篇文章,我第一次把QQ空间整个做成了App并放在iOS上运行。那时候iPhone进入中国还不久,诺基亚还是主流未显颓势。因为用户量小,当时的部门并不算重视iPhone,所以没有什么团队配套,我几乎是个光杆开发,自己设计交互,自己抠图,自己开发,做了一个样板Demo, 算是空间app最初的版本。从我做最早的iPhone QQ到后来的空间一直都没有太多投入。

Pony老板明显比一线部门看得更远,他更重视iOS上的app, 看到我的文章后,就直接邮件我这个小兵了,探讨了空间feed文本的换行位置,图标尺寸,怎样布局更合理。可惜的是,多次更换电脑,邮件原文已经丢失了。只记得所提的几个点都非常合理妥当。

我现在所在的微信G, 依然延续着类似pony的工作模式,这或许就是腾讯最核心的战斗力的来源之一。

——————————————————

补充:我语言表达不佳,写完没有检查一下,今天才自己读了一遍,发现最后这段写的词不达意。很多评论也指出来了,你们是对的。所以我刚刚删掉了一些容易曲解的废话。确实,老板的作用如果只是调细节肯定是有问题的,其实本意是想说领头人是需要真正理解业务,而这个理解从很多细节能看出绝非外行,不过我却打了一个不恰当的比方。

另外,不是真正自己做事且做成的人还是不要随意评论了,我知道楼下评论微信很烂的人是大隐于市的高手,你们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腾讯 微信 什么的分分钟被干掉,你们太高深了,我实在跟不上。

======

一个随意的分享,引来这么多文不对题的评论,我也无法回答了。工作比较忙,后面更多的评论也没时间看了,你们在说什么我也不知道了。

点赞的始终还是比表达反对的多很多,所以给点赞的友善朋友们推荐两本书:《沉默的大多数》,《乌合之众》。可能有朋友早就看过了,我觉得对理解一些产品思路方面的事情有帮助,虽然我在产品方面还很外行,纯属分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