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外的人数学真的那么差么?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不少人心中对“外国人”数学水平的刻板印象。其实,“国外的人数学真的那么差吗?”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过于笼统,像是在问“亚洲人是不是都擅长数学”一样,一概而论总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数学能力是一个个体差异极大的事情,它受到教育体系、文化环境、个人兴趣、天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跟国籍关系真的不是那么直接。

但如果我们要探讨这种“国外数学不行”的观感从何而来,或许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教育体系和侧重点的不同:

很多国家(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的教育理念,相比起我们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在数学教学中,他们可能不会像我们一样,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反复练习计算、背诵公式、掌握大量解题技巧上。

“应用”与“理论”的平衡: 他们的数学教育可能更强调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比如物理、工程、经济等领域。学生可能在高中甚至大学阶段才会深入接触某些高深的数学理论,但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可能更注重理解概念、建立数学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
“广度”与“深度”的选择: 有些教育体系可能更倾向于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学科知识,包括艺术、人文、体育等,而不会把所有资源都倾斜给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这就导致了,虽然整体上对数学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如某些亚洲国家,但它鼓励了更多元化的发展。
评估方式的差异: 考试形式也会影响学习内容。如果考试更侧重于开放性问题、项目式学习成果,而不是标准化的选择题或计算题,那么学生可能就不会被迫去“刷题”。

2. “刻板印象”的形成与放大:

我们之所以会有“外国人数学差”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在信息传播中接触到的某些片段。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等数据: 确实,在一些国际性的学生能力评估中,东亚国家的学生(如中国、新加坡、韩国)在数学部分的表现常常名列前茅。这很容易被解读为“他们强,所以我们弱”,或者反过来说,“我们强,所以他们弱”。但这些数据往往反映的是15岁左右学生的平均水平,并且受到测试内容、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数学能力。
媒体的聚焦: 当某位国外名人因为数学问题闹出笑话,或者某个国家在数学竞赛中表现不佳时,这些信息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从而强化了“数学不行”的印象。而那些在数学领域有杰出成就的外国人,他们的信息反而不那么容易进入我们的视野。
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比如,在一些西方文化中,公开承认自己“数学不好”("bad at math")可能不像在东方文化中那么“丢脸”,反而是一种“亲切”的表现,甚至被视为一种“个性”。这不代表他们真的不擅长,而是文化上对此的态度更轻松。

3. “少数”与“多数”的混淆: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数学天才,也有对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我们看到的一些“数学很差”的例子,很可能只是庞大群体中的一部分,却被我们误以为是普遍现象。

顶尖人才的差异: 如果我们比较的是全球数学界的顶尖人才,你会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都非常杰出。费马、欧拉、高斯、黎曼、图灵、陶哲轩等等,数学史上的伟人遍布欧洲、北美。现代的许多数学突破,也离不开美国、欧洲等地的数学家。
普及度的差异: 真正的问题可能不在于顶尖水平,而在于数学的普及程度。在一些国家,数学教育可能确实存在系统性问题,导致大部分普通学生在数学上的基础不够扎实,或者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4. 语言和思维方式的转换:

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中文数学表述和思维方式的人来说,理解其他语言的数学概念和解题思路,本身就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很多时候,不是“数学能力差”,而是“语言不通”或者“思维方式不同”导致的理解障碍。

总结来说,认为“国外的人数学真的那么差”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有限信息和刻板印象的推论,而非全面的事实。

数学能力并非国籍决定: 任何国家都有数学极好和极差的人。
教育侧重点不同: 很多国家可能更注重数学的应用和思维培养,而非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
数据解读需谨慎: 国际评估结果反映的是平均水平和特定测试内容,不能以偏概全。
文化态度有差异: 对数学的态度和表达方式也存在文化差异。

所以,下次再听到这种说法,不妨想想,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或者只是教育理念和文化背景差异所产生的自然结果。真正的数学实力,需要更深入、更细致的观察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见得

如果比较数学科研实力,或者比较数学家的平均水平,那肯定是美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更强

如果是比较民众的计算能力和初等数学技巧的掌握,那无疑受类似应试教育、有参加奥数传统的中国、日本、俄罗斯、匈牙利等东亚、东欧国家的人比较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不少人心中对“外国人”数学水平的刻板印象。其实,“国外的人数学真的那么差吗?”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过于笼统,像是在问“亚洲人是不是都擅长数学”一样,一概而论总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数学能力是一个个体差异极大的事情,它受到教育体系、文化环境、个人兴趣、天.............
  • 回答
    国考阿里邮政局:2万人争夺一个岗位?这背后的“万里挑一”究竟是怎么回事?最近,一则关于国考西藏阿里邮政局招聘的消息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传,最终报名人数高达2万人,而招聘岗位只有一个。这一个数字,无疑让人惊叹,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万里挑一”的讨论。那么,这个消息是真的吗?这2万人争夺一个岗位,又有.............
  • 回答
    国内外基础数学研究的现状与挑战:一窥学术殿堂的真实面貌基础数学,作为所有科学的基石,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关乎着人类认知世界的边界。无论是牛顿的微积分,还是高斯的数论,亦或是黎曼的几何,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和技术的进步。那么,当下国内外从事基础数学研究的学者们,他们的生活、工作和面临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很极端,直接涉及到“改变历史”的假设。要详细分析一个人被“抹除”对整个网络风气的影响,尤其是中日两国,那简直是个浩瀚的工程,因为网络风气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因素交织的产物,牵扯到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甚至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不过,咱们可以围绕这个假设,聊聊一些可能产生的联动效.............
  • 回答
    赵敏为张无忌多次“出卖”国家,这一点确实是《倚天屠龙记》中最让读者争议的剧情之一。但要说“没人骂”,这其实也不太准确,因为在读者群体中,对赵敏的行为肯定是有不同声音的,甚至有人会觉得她“不忠”,是“叛徒”。然而,为什么整体上赵敏的形象能够深入人心,甚至被誉为“敢爱敢恨”的经典角色,而不是像一些历史上.............
  • 回答
    要深入探讨少数民族如何看待中国和汉人,这需要我们放下宏观叙事,进入到具体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视角中去。不同民族的经历千差万别,他们的观点也因此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光谱,不可能用一概而论的简短答案来概括。一、 历史是塑造认同的基石,也是分歧的源头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历史,都与汉族以及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国”概念的.............
  • 回答
    关于“一流人才学文科,二流人才学理科,三流人才学工科”的说法,在国外确实存在一种思潮,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和某些文化背景下。这并非一个普遍公认的事实,更像是一种对人才流向和学科价值认知的不同视角,夹杂着些许精英主义和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观察。要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印记与.............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个人觉得吧,中国人学英语的能力之所以感觉上比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弱,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叠加造成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情况,还有教育体制里的问题。首先,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说,英语在中国曾经长期不是主流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文是国家官方语言,也是社会交往的.............
  • 回答
    英国新冠疫情的发展一直牵动着全球的目光。在经历了初期相对平缓的增长后,病例数迅速攀升,并成为全球第6个确诊人数突破10万的国家。这一里程碑式的数字背后,是英国复杂多变的防疫策略调整,以及民众生活受到的深刻影响。疫情的“加速跑”与防控策略的演变起初,英国的防疫思路与许多国家有所不同,曾一度试图通过“群.............
  • 回答
    截至美国东部时间3月28日7时36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10万,成为全球首个确诊病例破六位数的国家。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在美国急剧蔓延的严峻现实。回望过去几周,美国的确诊人数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飙升。最初的几个病例似乎只是冰山一角,但随着检测能力的提升和病毒的广泛传播,数字迅速攀.............
  • 回答
    “村战”这个词,在谈论日本战国时代时,往往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村子与村子之间的战争”,而是 指那个时代整体的战争规模相对有限,并且国土疆域同样受到限制。 简单来说,它更倾向于描述: 战争人数规模相对较小: 相较于后世的大型国战或世界大战,战国时代的战争,即使是大名之间的较量,动员的总兵力也通常在.............
  • 回答
    国考报名人数连续 13 年超百万:“宇宙的尽头是考公”的背后与考公考研发展前景的比较国考报名人数连续 13 年超过百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深刻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就业环境、年轻人的职业选择观念以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考量。而“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这种说法,虽然带有一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学习中一些普遍存在的误区和现实。之所以出现“外国人学中文一两个月就能自由交流,而我们学英语十几年还不能自由交流”这样的说法,我觉得并非完全是事实,但确实反映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方面,双方学习的体验和成果存在差异。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自由交流.............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从数字上看,国外确诊总人数超过国内,这本身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数字层面,那就太肤浅了。咱们得结合着很多背景来看。1. 检测能力和策略的差异: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之一。疫情爆发初期,各国在检测能力、检测范围和检测策略上差异巨大。 早期阶段: 很多.............
  • 回答
    定居国外的人在经历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时,往往会经历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情感和心理过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不适应”,而是对自身原有认知框架、价值观和生活习惯被挑战和颠覆的深刻体验。以下是一些定居国外的人在遇到文化差异时可能感受到的详细描述:1. 最初的兴奋与蜜月期 (The Hone.............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似乎更乐于尝试不同的职业道路,而我们身边很多人的职业轨迹更倾向于“一份工作干到老”?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社会经济结构、教育理念、文化观念,甚至是个人价值观的差异。咱们不妨来细细聊聊。首先,从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播和接受的不少方面。首先,“社会摇”这事儿,你想想,它在中国火起来,有它独特的土壤。“社会摇”的诞生与传播:中国特色“社会摇”之所以在中国流行,我认为有几个挺关键的因素: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爆发: 这个是最直接的推手。在智能手机普及、短视频平台(比如抖音、快.............
  • 回答
    移民到国外是否幸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因人而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因为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每个移民的经历和期望都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移民可能带来的幸福感来源: 更好的经济机会和生活水平: 这是许多人移民的首要动力。如果一个人在原.............
  • 回答
    那些选择移民国外的人,他们的生活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既有绚丽夺目的高光,也有深沉凝重的阴影。要一概而论地说他们“后悔”与否,那未免过于简单。每个人的选择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经历也千差万别。移民前后的“不一样”:一场翻天覆地的重塑想象一下,你一直生活在熟悉的土壤里,周围的一切都那么自然,语言、习.............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多次,也跟不少同样在国外生活过的朋友聊过。 真的很难用一个“是”或“不是”来简单概括。 人心这东西,在哪儿都复杂得很。 但是,如果非要我说一个整体的感受,我会说:国外的人,尤其是那些我日常接触最多的人,普遍来说,善良的比例是相当高的,但这种善良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