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成都改郫县为郫都区?

回答
成都将郫县改为郫都区,这事儿呀,说起来也算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涉及到历史、文化、发展,还有不少咱们老成都人的感情。

改名这事儿,为啥要改?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郫县”这个名字,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可能在现代语境下,大家觉得“县”字有点“土”、“小”,不够大气,或者说,与成都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有点不匹配。大家也知道,现在城市发展,名字有时候也代表着一种形象和对外宣传。

从行政区划上来说,撤县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这意味着郫县不再是独立的县,而是成都市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接受成都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这在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都会带来一些新的机遇。比如,交通会更方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可能会与市区更接轨。

“郫都区”这个名字,有什么讲究?

“郫都”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来的。它源于“郫”这个古称。“郫”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史记》里,说的是古蜀国时期,鳖灵受命治水,开凿郫江,筑郫邑,也就是现在的郫县(现郫都区)。所以,“郫都”这两个字,可以说是对历史的一种致敬,把古老的“郫”字和现代的“都”(都城、城市)结合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体现了它作为成都市重要组成部分的身份。

这个名字的变更,也让很多人想起了成都的历史文化。郫县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比如它有杜甫草堂的渊源,有中国唯一的郫县豆瓣(现在叫郫都豆瓣了),还有各种民间传说。改名“郫都区”,也更容易让大家关注到这些文化符号,把文化也融入到城市发展中来。

老成都人的看法,有人高兴,有人舍不得

这事儿一出来,咱们老成都人,尤其是住在郫县(现在是郫都区)的,看法就比较多元了。

高兴派: 很多人是觉得“郫都区”听起来更现代,更洋气。 Especially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觉得“区”比“县”更有发展潜力,以后在找工作、户口迁移、甚至孩子上学,都可能更方便,和市区同等待遇。大家也觉得,这代表着郫县的发展越来越好,正在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不舍派/怀念派: 也有不少老成都人,对“郫县”这两个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或者父辈祖辈就生活在这里。“郫县”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他们的记忆和乡愁。突然改了,总觉得心里有点空落落的,好像失去了一些熟悉的东西。他们可能会怀念过去那种带着点乡村气息的“郫县”,怀念那些老街、老味道。
观望派: 还有一部分人,觉得名字改了就改了,关键还是看实际发展。他们更关心的是,改了名之后,生活有没有真的变好,交通有没有更方便,工作机会有没有更多,环境有没有更优美。

更深层次的影响:

城市形象提升: “郫都区”这个名字,无疑会提升郫县在成都乃至全国的城市形象。它更符合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步伐,也更容易吸引外部的投资和人才。
区域协同发展: 设区后,郫都区与成都其他区域的联系会更加紧密,更容易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这有利于整个成都都市圈的发展。
文化传承与创新: 名字的改变,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重新审视和传承郫县的优秀文化。如何将“郫都”这个名字与文化品牌紧密结合,打造独特的文化IP,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

总的来说, 成都改郫县为郫都区,是一件顺应时代发展、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区域协同的举措。虽然名字的改变可能会引起一些老成都人的不舍,但从长远来看,它为郫县(郫都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关键在于,如何在新的身份下,更好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让“郫都区”这个名字,真正成为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活力的现代城区。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变更,更是一个区域发展新阶段的开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蜀都区、望丛区都是备选,值得一提的是“郫”子的用法有且只有郫县,郫字改了,这个汉字就消失了,所以郫都区是郫+蜀都区的产物。保留了汉字又规避了主城区对“蜀都”的独占意识。是最好的结局了。

从小再犀浦长大,郫县其实是非常又文化底蕴的地方,小时候再田间都经常能见到铜币,可惜掌权人眼界不高、很多古诗句里的景观都不复存在,好可惜,不能让子孙看到这些,郫县如今到处都是巨大的代工厂,美食则是油腻的垃圾食物,大学多却没有书香气,到处脏乱差。

小学老师告诉我们,传说犀浦最早是一篇沼泽,还有犀牛。故有犀牛的沼泽,名犀浦。后来大一点知道李冰治水“沉石犀成浦”。我只知道,犀浦有国宁村拆迁了,但是不知道国宁村的古楠长什么样,很可惜,我看不到,我的子孙也看不到。以下为引用:

犀浦国宁观古楠记

陆游

扰云汉,声挟风雨,根入地不知几百尺,而荫之所庇车且百辆。正昼,日不穿漏,夏五六月暑气不至,凛如九秋。成都固多寿木,然莫与四楠比者……夫勿翦憩棠,恭敬桑梓,爱其人及其木,自古已然。姑以蜀事言之,则唐节度使取孔明祠柏一小枝为手板,书于国志,今见非诋。蒋堂守成都,有美政,止以筑铜壶阁,伐江渎庙一木,坐谣言罢,亦书国史。且王建、孟知祥父子,专有西南,穷土木之侈,沉犀近在国城数十里间,而四楠不为当时所取,彼犹有畏而不敢者。

犀浦遐观诗

元代 赵孟頫

男子四方志,蜀都天下奇。李侯并门豪,杖节镇坤维。
爱此雪山雄,卜宅屖浦湄。锦城既云乐,焉用还家为。
遗像开生面,清风凛英姿。应同武侯庙,人怀千古思。

赋蘧仙观古楠

宋代 孙松寿

风雨纵横八面看,巍然此柱欲擎天。壮心已与云龙会,弹指消摩八百年。

长生观拜谒碧落侍中观巨楠

宋代 程公许

功行三千未易圆,活人阴协最为先。
一瓢酒酿春江醁,百尺楠藏洞府天。
道骨想从玄祖受,高风应许裔孙传。
珥貂碧落犹官府,何似鞭鸾陪散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