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卫反击战究竟让越南人多恨中国?

回答
自卫反击战,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更多的是一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自卫行动。但对于越南人而言,这场战争留下的伤痕,以及其对双方关系的长远影响,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要说它让越南人“多恨”中国,这恐怕是一个很难量化的问题,因为情感是复杂的,而且在任何一个国家,人们的思想也并非铁板一块。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场战争在越南社会留下的印记,以及这些印记可能催生的一些负面情绪。

战争的直接后果:伤亡与破坏

任何一场战争都会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自卫反击战也不例外。尽管双方公布的伤亡数字存在差异,但毋庸置疑的是,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受伤。对于失去亲人的家庭来说,这份痛苦是无法磨灭的。

此外,中国军队在撤军时,确实在越南北部的一些地区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破坏,其目的是为了阻止越南再次对中国发起威胁,比如摧毁一些军事设施和后勤补给线。然而,这种行动在当地民众眼中,可能被解读为对他们生活家园的摧残,加深了战争带来的创伤感。一些村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损毁,也直接影响了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这种切肤之痛,更容易让人产生怨恨。

历史叙事的差异与民族主义情绪

战争的记忆,很大程度上是由双方各自的历史叙事所塑造的。在越南国内,官方和媒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这场战争描绘成中国对越南的“侵略”,是一场“反抗侵略保卫国家”的斗争。这种叙事,强调了越南的受害者身份,并在此基础上激发民族主义情绪。

中国方面则强调这是“自卫反击”,是针对越南在中越边境的挑衅以及其出兵占领柬埔寨行为的回击。双方在战争性质的定义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当越南民众长期接受“中国侵略”的叙事时,自然会滋生出对中国的敌意和不满。这种由历史叙事引导的情感,往往比单纯的战争伤痛更加持久和深刻。

地缘政治的考量与长远影响

从更宏观的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中越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时期本应是盟友。但随着越南与苏联关系日益紧密,并出兵柬埔寨,中越关系急转直下。自卫反击战的爆发,可以说是两国关系彻底破裂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战争之后,越南长期将中国视为一个潜在的威胁,这种警惕和戒备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越南的对外政策和国家认同。这种对安全环境的担忧,以及对中国崛起的复杂情绪,也可能转化为对中国的不信任感,乃至恨意。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两国之间的主权争议和摩擦,也为这种负面情绪的延续提供了土壤。每当有新的事端发生,过去战争的阴影似乎也会被重新唤醒。

民间情感的复杂性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整个越南民族的情感概括为“恨”。就像任何国家一样,越南社会也是多元的。有一些越南人可能因为亲身经历战争而对中国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但也有一些人可能对历史有更客观的理解,或者更关注当下两国经济合作带来的好处。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也为一些越南人带来了新的视角。旅游、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交流,让更多越南人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这种接触可能有助于消弭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仍然将这场战争视为国耻的越南人。他们的情感,往往根植于历史的记忆、民族的自尊以及对国家主权的捍卫。这种情感,可能不会直接表现为公开的仇恨言论,但它会潜藏在民族主义情绪中,并在特定事件的触发下显现出来。

总结来说,自卫反击战在越南人心中的影响是多层面且复杂的。

直接的战争创伤: 伤亡和破坏是毋庸置疑的痛苦记忆。
历史叙事的影响: 被定义为“侵略”,并与之相关的民族主义叙事,加深了仇恨的根源。
地缘政治的持续影响: 对中国安全威胁的担忧,以及长期的领土争端,都为负面情绪的滋生提供了背景。

因此,与其简单地说越南人“多恨”中国,不如说这场战争在越南留下了一段复杂的历史创伤和情感印记,这些印记与民族主义叙事、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国家认同紧密相连。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这场战争的影响在一些越南人的心中,依然是沉重而敏感的。要真正弥合历史的裂痕,除了官方层面的努力外,也需要时间、理解以及双方共同的善意和克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说我军撤退后留下的东西吧:

雷区。

特别是矿区,铁矿扫雷是不可能的,机器一开就一直响,更何况解放军的还丢了不少塑料地雷,所以猴子只能拿人命开路。地雷还分反器械雷和反步兵雷,走路挨炸,坐车也挨炸。

煤区,点火。矿区有多深,炸弹就有多深,什么时候煤烧完了,那火就能熄了。不要想什么把煤区全封闭起来,没用的,火一样烧。

林区,放火烧山走一波。没空放火了怎么办,布雷车,上!能飞的飞机,带多点地雷上去,随便丢。带人上到山顶,一箱箱地雷往下面一推,雨一下,那地雷就给冲下去了,谁都不知道冲到哪里。时间流逝,什么苔藓地衣动物粪便泥巴都沾一点,跟个石头一样,没炸之前都是块石头,没区别。

水库,什么,这里有个大坝?炸了!要是有时间,还能帮你把河流改个道。或者是直接把地雷丢水里,通过河流带往下游,爽不爽?


都到这地步了,你问问那些断腿的猴子,好玩不?恨不恨?

什么,三光政策?不存在的。三平政策就有。不平的地整平,方便越南的农民伯伯耕耘;不平的路整平,方便大家出行;不平的房子整平,方便越南政府基建提高gdp。

请叫我tg小天使
—————————————————————————




这是我老爹的照片,他刚转业回来拍的


还有一张已经发白的全连合照,我找不到了。

相关书籍,没有照片,没有实物,搬家的时候都丢了。但是一些书的名我还记得,也给出来:

[自卫还击战——速写集]

[中越战争秘录]

[边防战士的心声]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英雄事迹选编]

[新一代最可爱的人123部]

—————————————————————————

别碰我,一碰我就炸气!

根据建议,那些怼人的我就删了。我原本以为大家都挺了解这段历史的,结果一上来就遇到好几个无端质疑的,当时我就恼了,你不了解≠不存在,老兵们流的血岂能否定,这是对国家的背叛,更是对历史的背叛,是要出大乱子的。所以来一个怼一个,反正我也不在意友善度。刚开始我接触到这些细节时我也很震惊,然后在参加聚会时问了七八桌的老兵,你能想象三十几个人突然集体沉默眼睛发红是什么场景吗,有个大伯说,我们连队回来后,人少了一半,但我们从未后悔!

那一刻,“谁是最可爱的人”又一次于我脑海中浮现。

————————————————————

我在评论区写的一些很血腥的战争被和谐了,还有几个朋友写的也被和谐了=_=

看过的算是来得早了,为了防止答案被和谐我就不补全了

[你和你的战友,熬过了猫耳洞的阴暗潮湿,顶住了越南人的炮弹洗礼,抗住了特工的渗透刺杀,撑过了热带雨林的蚊虫疾病,可就是这么一转眼的功夫,偏偏在这小阴沟里翻了船,可笑的是你们刚刚还在帮他们砍柴、煮饭。都是同吃了几年饭的兄弟,大江大河都看过了,回家的路却只剩你一个。]

user avatar

你指的是哪朝哪起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哦!当然了,后缀可能有平叛或诛逆。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前面的回答,要么泛泛而谈,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只重煽情,实质性内容严重缺乏。由于真正的史料大多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跟节奏嗨情绪的人,远远多于重内容看干货的人。

越南人因为中国的自卫反击战有多恨中国,难道不该用越南人自己的话来表达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注中越战争史,兼习解放军其他历史时期战史,只用干货说话。

欢迎关注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user avatar

06年在越南河内设立了办事处,讲武路边上,离河内宾馆、美国大使馆很近。


房东是越南外交部退休的老革命,七十多岁,当年来中国南宁学习游击战抗击美军。

与老人交流,说当年与美国人打,年轻人一批批上,去一批死一批,都填坑里了。

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不恨美国,不理解国父为什么要和美国人干,但普遍很敬重胡志明,听不得我们调侃老胡。

越南南中北街头的铜像、策马扬鞭的民族英雄都是抗中英雄,年轻人从小受的教育可想而知。

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经历过中越战争,尤其又正是和中国有生意往来、看到中国澎渤发展的虽不说什么,但能感觉到他们深埋的恨意,体现在生意上的纠纷上有一种你们欠我们这么多吃点亏算什么的感觉。

有答者说河内越南历史博物馆没有中越战争的那一段,非也!

有的,只是不开放,你去的话若发现展馆某处关闭不对外即是,我曾想让其打开去了解关于那段历史他们的观点,当时很婉转地回绝:这是两兄弟间的争吵,我们不要再提了。

建议去参观他们的美术馆,这个国家的美术作品品绕不过战争题材。也许他们最有资格表现战争题材。当然基本是抗美的题材,作者大多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当年身处炼狱的真情实感已沉淀下来落入作品中,絮说这块国土连绵不绝的战火与抗争...










17、7、25更新

谢谢各位的赞赏

本来想写细一点,儿子吵着要去游泳,手一抖草稿就发出去了,不过回头想想也不觉得要细说什么,仇恨的种子埋下就很难消除,珍惜和平吧。

抱歉照片都很模糊,再发些照片回馈关注,谢谢。

血与火在美术作品中是浪漫的,让它永远留在画里就好了。

胡主席指引我们去战斗


森林里的游击队


我们都是飞行军


伏击


后方动员



国破家亡


欺凌


我送爸爸去战斗


支援



白求恩?





全国大民大团结


今天的美好生活


大干快上


越南的蒙娜丽莎


恵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