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国企被诟病效率低下管理混乱人才流失严重情况下,航空船舶等高科技领域军工产品仍然不断有所成就?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国企就是低效”的单一视角,更细致地剖析不同类型国企的运作模式、历史背景以及特定领域(如航空、船舶、军工)的特殊性。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并非所有国企都“效率低下管理混乱人才流失严重”。 这种说法往往是对一个庞大且多样化的群体的一种概括,忽略了其中存在的巨大差异。

不同类型国企的生存逻辑不同:
商业化竞争型国企: 那些直接与市场竞争的国企,例如在消费品、能源、交通等领域的企业,它们的生存压力更大,更容易受到效率和管理问题的困扰。如果效率低下,它们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或者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政策性或战略性国企: 而航空、船舶、军工等领域,很多企业并非纯粹以盈利为首要目标,而是承担着国家战略安全、产业升级、技术自主等重要使命。它们的运作模式、评估标准和资源获取方式与商业竞争型国企有本质区别。

其次,理解航空、船舶、军工等高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关键,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

1. 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投入:
国家安全是压倒一切的优先项: 航空、船舶(尤其是海军装备)和军工产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和主权完整。因此,这些领域在国家战略规划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
“举国体制”的优势: 尽管“举国体制”可能存在效率问题,但在突破关键技术、完成重大工程方面,它能够调动国家层面的所有资源——资金、人才、科研机构、配套产业,并提供长期的、稳定的支持,不受短期市场波动的影响。这在需要巨额前期投入、风险极高、回报周期漫长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尤为关键。
稳定的订单与目标: 军工产品往往由国家直接采购,拥有稳定的订单和清晰的研发目标。这意味着企业无需担心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可以更加专注于技术攻关和产品迭代。

2. 人才的特殊吸引与保留机制:
“国之重器”的吸引力: 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尤其是能够影响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航空航天、高端船舶和核心军工技术研发,对于很多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而言,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和职业成就感。这种“为国效力”的情怀,是许多民营企业难以比拟的。
更具系统性的培养体系: 这些领域往往拥有更完善、更系统的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培训的人才培养体系。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长期、稳定地输送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对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 尽管存在人才流失,但在这些领域,由于项目周期长、技术壁垒高,一旦进入核心技术团队,其职业生涯往往更为稳定,能够在一个领域深耕多年,积累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物质与非物质激励并存: 除了市场化的薪酬激励,这些领域也往往伴随着更高的社会地位、荣誉感,以及在特定时期提供的住房、医疗等福利,这些综合性的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与市场化企业在薪资上的差距。

3. 技术复杂性与长周期研发的特点:
高技术壁垒: 航空发动机、先进船舶设计、隐形技术、精确制导等领域,技术门槛极高,需要高度集成的学科知识、精密的制造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这些都不是短期内可以速成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术积累。
迭代与传承: 尽管存在“管理混乱”,但在这些领域,很多核心技术并非是从零开始,而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师传承下来。即便有人员变动,核心的技术思想和工程经验得以保留。
突破性进展往往源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当国家将某个项目列为优先事项,并给予充足资源时,即便是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其巨大的资源投入和人才集中度,仍然能够促成关键技术的突破。例如,C919国产大飞机项目,汇集了全国多家优秀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力量。

4. 非直接市场化的评价体系:
以任务完成度而非市场盈利评价: 军工产品的成功与否,不完全以市场销量和盈利能力来衡量,更多的是以能否满足作战需求、能否达到技术性能指标、能否按时完成任务来评价。这使得企业在追求技术进步时,不像商业企业那样受制于短期利润。
容忍试错的空间: 在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过程中,一定程度的试错和失败是难以避免的。国家层面的支持,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比纯市场化运作更为宽容的试错环境,允许在不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探索。

那么,为何在其他领域(如日常消费品、服务业)的国企反而容易被诟病?

市场竞争直接且残酷: 在这些领域,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消费者选择多。一旦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佳,企业很容易被淘汰,其问题暴露得更明显。
缺乏战略稀缺性: 日常消费品或服务在国家战略层面没有军工产品那样的紧迫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它们受到的资源倾斜和战略关注度相对较低。
改革的滞后性: 很多传统的、历史悠久的国企,其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等可能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改革的阻力也更大。

总结来说,航空、船舶、军工等高科技领域的成就,并非源于“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状态下的“意外”爆发,而是国家战略定位、资源投入、人才机制、技术特性以及评价体系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代表了国家在特定战略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攻坚克难的一种模式。

不能因为一些国企在市场化竞争中表现不佳,就否定了国家在战略性、高科技领域通过特定机制取得的成就。这两者反映了国企体系内不同的运作逻辑和发展路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领域的国企没有改进空间。事实上,即使在这些“成就斐然”的领域,如何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优化人才激励、加强与市场的衔接,仍然是持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国家安全战略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部分国企有效率问题,但你要说管理混乱人才流失严重恕我不能同意。

效率问题可以通过资源倾斜来解决。

比如说投入100块钱,效率高的企业能挣50块。

部分国企效率低点儿,我们极端点就说挣5块钱吧。但架不住你投入10000,实际挣了500块。

还是巨无霸不是?

这种资源倾斜可以是土地、垄断、政策扶持、财政补贴、信贷倾向等。

何况国防领域的成就根本就不以市场效率为前提。可能不挣钱,但成果依然能一项一项出。


PS:

1)国企的管理有沉疴,但绝对说不上混乱,可能在合规方面反而是做的最好的,因为激励机制如此。国企不太可能出现为了挣钱抓市场机遇而无视合规和流程,反正挣钱也没太大的激励,反而如果违规了,相关人员的仕途就终结了,所以国企很谨慎。

2)人才流失我觉得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国企流动性其实相对于私企小得多,确实有些人才走了,但在就业环境并不好的今天,实际上补充进来的新鲜血液素质都是相当高的。应该说,国企的文化对于人的拼劲、锐气和创新意识的损耗,反而是更大的问题。


公众号:皮球研究所

user avatar

国企不可谓不伟大,确实也承担了国民经济等重要职责,部分国企员工更是在底层甘于奉献,无怨无悔。但是我认为国企存在数量太多、规模太庞大,超越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造成过多的群众本身的发展愿望被剥夺了。民生的基础是就业,是住房,是医疗,是教育,而不是天然需要国防、民族统一、航天军工,就像需求层次理论一样。民营企业承担了70%的就业,却在市场竞争中处处遭受贷款歧视,面对世界前几的税负难以经营,去另择生路,却被指责没有社会责任感脱实向虚??国企都是国家的,那你能不能公开人事选拔,在非国防核心领域不领补助公平竞争?真正的国营企业应该是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联合承担社会责任的产物,而不是以官僚阶层主导的工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