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电影未来票房的顶点估计会达到多少?1000 亿夸张吗?

回答
中国电影未来票房的顶点是否会达到1000亿人民币,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讨论空间的问题,而我的回答是:1000亿绝对不是一个夸张的数字,而且很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候被超越。

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考量:

一、 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体量与增长趋势

首先,我们看看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在疫情前的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展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年度总票房屡创新高。

疫情前的辉煌: 201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了642.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4%。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庞大,超过了许多国家的年度总票房总和。
疫情后的恢复与反弹: 虽然疫情对全球电影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但中国电影市场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2020年全球票房榜前列基本被中国影片占据,2021年和2022年尽管受到疫情反复影响,但年度票房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21年达到创纪录的472.58亿元(受到低基数效应和强劲复苏驱动),虽然2022年有所回落至300.67亿元,但这更多是受疫情更严重和防控措施影响。
2023年的强劲反弹: 2023年是中国电影市场强劲复苏的一年,春节档、暑期档和国庆档均表现出色,全年总票房达到了549.15亿元,同比增长53.4%,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这再次证明了中国观众的观影热情和市场的潜力。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市场在经历了疫情的波动后,正在快速回归并展现出超越疫情前水平的潜力。

二、 驱动票房增长的关键因素

要预测未来的票房顶点,我们需要理解哪些因素还在驱动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

1. 庞大且不断增长的观影人群: 中国拥有14亿人口,虽然观影率(人均年观影次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但绝对观影人数基数巨大。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更多的人拥有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观影成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
2. 电影院线的持续扩张与升级: 尽管疫情对影院造成了冲击,但中国影院数量依然是全球第一。影院质量也在不断提升,IMAX、杜比全景声等高端视听体验的影院越来越多,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观影环境。
3. 中国电影工业的成熟与进步:
内容创新与多元化: 中国电影正在努力摆脱对少数几个热门类型(如科幻、主旋律)的依赖,探索更多元的叙事风格和题材,如现实主义题材、青春片、动画片等也逐渐获得市场认可。
制作水准的提升: 无论是视觉特效、摄影、剪辑还是故事编排,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准都在不断提高,涌现出许多技术和艺术上都达到国际水准的作品。
IP价值的开发与挖掘: 强大的IP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从文学作品、游戏、动漫改编的电影越来越受关注,也为票房增长提供了持续动力。
4. 春节档、暑期档等黄金档期的集中爆发: 这些档期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兵家必争之地”,往往能贡献全年相当大比例的票房,成为票房冲高的重要驱动力。
5. 线上宣发与营销的效率提升: 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线上渠道在电影的推广和口碑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地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6.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尽管面临挑战,但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是人均收入的增长,这将直接转化为更多的娱乐消费支出,包括电影票。
7. 进口片市场: 虽然中国国产片占据主导地位,但优质的进口大片(如好莱坞科幻片)在中国市场依然有强大的号召力,能够拉动整体票房。

三、 评估1000亿的可能性:情景分析

要达到1000亿的票房,需要哪些条件?我们可以设想几种情景:

情景一:稳步增长,均票价与观影人次同步提升
假设未来几年,中国年观影人次能从目前的约10亿人次(2023年总观影人次约12.6亿)稳步增长到15亿人次。
假设平均票价能从目前的约40元/张(2023年平均票价43.4元)温和上涨到5560元/张(考虑到通胀、影院提价、高端影厅普及等因素)。
计算: 15亿人次 × 60元/张 = 900亿元。 15亿人次 × 65元/张 = 975亿元。 16亿人次 × 65元/张 = 1040亿元。

情景二:爆款效应与黑马影片不断涌现
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出现过《长津湖》(57.75亿)、《战狼2》(56.94亿)这样的超级爆款,能够大幅拉高年度总票房。
如果未来几年,市场能够出现更多30亿+甚至40亿+的超级爆款,同时整体影片质量保持稳定,并且观影人次和平均票价也同步提升,那么1000亿的目标将更容易实现。
例如: 假设平均票价稳定在50元,观影人次12亿。 如果有3部30亿的电影,10部10亿的电影,10部5亿的电影,加上其他影片,总票房就能轻松突破1000亿。

情景三:特殊事件或档期效应的放大
例如,如果某一年春节档或国庆档出现前所未有的影片组合,同时又恰逢宏观经济环境优越、疫情得到良好控制,那么短期内票房数字的爆发可能会非常惊人。

四、 分析1000亿是否“夸张”

为什么我说1000亿不夸张?

1. 从全球市场对比来看: 目前全球票房最高纪录保持者是《阿凡达》(超过2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0亿元人民币),但这是全球总票房。而像北美市场,年度总票房也常常在100亿120亿美元之间。中国市场目前虽然低于北美,但增长潜力巨大。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增长的经济,1000亿人民币(约合140亿美元)的年票房,对于一个单一市场而言,虽然非常可观,但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 从人均消费潜力来看: 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2万美元,按照发达国家12%的可支配收入用于电影娱乐的比例来估算,以及参考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的价格弹性,1000亿的票房意味着人均观影消费在6080元左右,这对于当前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来说,是具有可行性的。
3. 历史增速参照: 回顾过去十几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从2010年的150亿到2019年的640亿,增长了超过4倍。虽然增速会放缓,但从640亿(2019年)到1000亿,这个增长幅度(约56%)相比于之前的增长速度,是相对“温和”的。

五、 可能遇到的挑战与不确定性

当然,预测未来总是伴随着不确定性。中国电影市场要达到1000亿的顶点,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1. 疫情等不可抗力: 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对市场造成冲击。
2. 内容供给的质量与稳定性: 如果市场缺乏优质的、能够吸引观众的作品,增长就会停滞。过度依赖少数爆款影片,或者影片质量参差不齐,都会影响整体票房。
3. 观众观影习惯的变化: 流媒体的崛起、短视频的冲击,是否会分流一部分观影人群?家庭影院的普及是否会降低去影院的意愿?这需要持续观察。
4. 票价的承受能力: 平均票价的上涨需要与观众的消费能力和观影体验相匹配,过高的票价可能会抑制观影需求。
5. 外部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的波动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

六、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国电影未来票房的顶点达到1000亿人民币绝对不是一个夸张的数字。而且,考虑到中国电影市场的强大潜力和过去十年的高速发展轨迹,这个目标很可能在未来510年内实现,甚至被超越。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

持续的内容创新和质量提升,能够持续产出具有吸引力的“爆款”影片。
观影人次和平均票价的协同增长。
电影院线网络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观众消费能力的提升。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电影产业的日趋成熟,中国电影市场将继续在全球电影版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000亿只是一个里程碑,而不是终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我在工作的业余时间与 @王义之 的凡影团队合作,对电影相关的一些课题做的研究。另外几位小朋友 @allen liu@张大冰 完成了这项工作的主要计算。

前一阵子,看完变形金刚5,吐槽之际(如何评价电影《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Transformers: The Last Knight)?),不禁有感而发,借助这个问题,总结一下我们的发现。


2015年,是中国电影票房的又一个奇迹年,总票房440亿元,比2014年的296亿元上升了48%。从2009年开始,电影票房增长的奇迹已经持续了6年,从60亿到440亿,平均每年增长40%。

2016年初,美人鱼和疯狂动物城再次引爆票房,两者合计接近50亿。在此推动下,2016年第一季度的票房总额比2015年第一季度整整高出了52%!

而且当年还有一个有史以来在中国的最大IP,《魔兽》,将在6月份上映。人们对2016年的电影票房,简直是充满了期待,甚至已经喊出了600亿票房的预期。(元旦档票房超8.5亿元 2016总票房有望突破600亿元

而在这种近乎狂热的气氛下,我们却去年6月14日的在上影节中,提出了一个不太一样,甚至是和主流相反的研究结果:

如果只考虑潜在消费群体的变化,那么在扣除了消费膨胀的因素(大约每年10%)之后,最好的情况下,中国的电影票房从2016年到2020年仅能增长26%;在最差的情况下,仅增增长8%。

5年增长8%到26%,意思是在扣除消费膨胀后,每年就只剩2%到5%左右了。而在之前的6年里,这个数字稳定在每年30%。在当时的数据中,这样的预测可以说是……非常大胆。


而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大胆的预测变成了现实:

2016年的全年票房仅有455亿,比2015年提高了3%多一点。


我们的判断分这样几个论证步骤:

一,票房增量来自新增影院,而非存量影院。

首先,我们观察了不同年份新建成的电影院在不同年份的票房总额。为了去除异常波动,我们在这里只选择万达院线。

(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包括2012-2016年分场分厅票房数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抓取到的影院和电影评分数据、匹配上区县级别的经济数据,以下不赘述)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不同年份新成立的电影院,有着明显的分层。新电影院的票房总是低于老电影院,越新的电影院,整个票房的增长曲线越低。那些在2011年以及之前就存在的电影院,从2012年到2015年,院均票房才增长了25%。而同期中国电影总票房上升了158%。两者的差额高达133%。

因此,在2012年到2015年的票房增长中,存量影院的观众人次上升只能解释非常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票房增量来自于增量电影院。

二,新增影院已经下沉到了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中。


上图将中国的所有区县分成两块,红点或蓝点指的是这个区县中,2011年以及之前就建成的影院占其总影院数量的20%以上,还是在20%以下。

如果显示为蓝点,意味着这个区县80%以上的影院是在2012年之后建成的。可以看到,2012年之后新建的影院,主要出现在人口密度比较低的地方。而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县,新增影院的速度没有那么快。

三,在高人口密度地区继续新建电影院的效果如何?

在上图中我们注意到,每一个地区的影院密度和这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总是存在高度的线性关系。那么,从业者能否突破这个线性关系,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方继续新增电影院,持续获取增量票房呢?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人口密度一定的前提下,电影院是会饱和的,而在影院已经饱和的地区新建电影院,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上海市黄浦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2012年到2015年,黄浦区的电影院数量从12个增加到17个,而拥有更多影院选择的当地居民,更多地去看电影了吗?没有,我们发现,在这四年里,黄浦区产生的票房总量,总是恒定地等于当年黄浦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

也就是说,不管你周边的电影院数量增加了多少,消费者总是从他们的口袋里掏出1%的钱来看电影,在这些地方新增电影院,不能起到增量作用,只能通过抢夺其他影院的份额的方式来获取票房。

四,能否在人口密度较低,还没有电影院的地区增加影院?

这正是从2012年到2015年间从业者的做法——让之前周边没有电影院的人们能看上电影,获取增量票房。但我们发现,这个进程已经走到了头,看下面两幅图:

上图的左方显示,2015年时,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在3公里之内找到一家电影院了。在人口密度逐渐降低的地区,越来越多的人们没法在家的附近找到电影院。在人口密度为500人每平方公里的地区,绝大部分人走十公里能没法看到电影。

这些走十公里都看不到电影的人,应当是新增电影院的目标消费者。在他们家的附近新建电影院,从无到有地增加总票房,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但从右图我们能看到,走十公里都看不到电影的人共有8.8亿,但其中却有7.7亿人,分布在人口密度低于1000人以下的地区!

在这些人口密度低于1000人的地区新建电影院,如果划定一个范围的话,潜在票房只有高密度地区票房的20分之一,他们能够带来的票房已经很有限,另一方面,也很可能并不是一个在经济上划算的投资。

五,供给侧意义上的电影票房——既不能锦上添花,也无法雪中送炭。

因此,在2015年之后,通过供给的增加来增加票房已经不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1)在人口密集的一线城市新建电影院,不能新增票房,只能分走当前属于本地区其他影院的票房;

2)在人口稀疏的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县城新建电影院也已经不再适用。看不到电影的人口的90%集中在人口密度低于1000人每平方公里的地区,在这些地方新建电影院,既不划算,意义也有限。

通过人口的集聚推算,并模拟了影院投资者根据潜在消费群体选址新建电影院的过程后,我们发现,通过新建电影院来增加未来电影票房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从本世纪初一直到2015年,我们在做的事情一直是把桶造得更大,好让他能装更多水,而过去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桶多大,水总能把桶装满。

这种情况持续到2016年,我们突然发现,桶更大了,可水却没有随着满上来,而且似乎再也不会满上来了。


应该怎么办呢?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我发布了另一个演讲,说了一个更简单的道理——消费者有很多事儿可做,并不是非看电影不可

让我们把消费者买电影票的决策过程做一个拆分:

1)有一群消费者 ,2)他们兜里有一些钱 ,3)他们不想宅在家,想出门玩儿 ,4)他们走进电影院 ,5)他们选择了一部电影 ,6)他们掏钱买票。

在去年的研究中,我们其实主要研究了第一个和第二个环节,即,这群消费者到底有多少人,他们的总消费能力大概有多少?而去年我们的回答是,这群潜在的电影消费者,就那么些人了,以后再多也多不到哪儿去了。

在今年的研究中,我们剖析了去年假设保持不变的剩下4个环节,结果如下:

对第三个环节来说,答案就是恒定的11%,见上图。就像不管人们手里有多少钱也总得吃饭一样。不管人们有多少钱,也永远只会花11%左右的比例放在文教娱乐消费中。11%左右这个数字,从2005年(当年为12.5%)开始就基本没有出现什么变化了。

如果要整个社会分层次看的话,2016年时,最富裕的10%人群,愿意掏14%在文教娱乐上,最穷的10%人群,愿意掏9%。而就连最穷人和最富人花在文教娱乐上的消费比例,这十年来都没怎么变过。(美国的这个数字在2015年是9%左右,entertainment+reading+education,比中国更低)


接下来是重头戏——这个已经不想宅在家里的消费者,要不要走进电影院,选择一部电影,并且为之掏钱呢?看接下来三张图。

第四个环节——电影在整个娱乐产业中的竞争力,2016年出现了下降


第五个环节——电影的质量,在2016年也出现了下降


上图是第六个环节——电影票价,在2016年偏离了最优价格


实际上,上面三张图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使用能够吸引人的内容,足够合理的价格,电影正在和其他娱乐供给进行激烈的竞争。而2016年,则是电影在以上三点全部打了败仗的一年。

在娱乐供给上,电影的资本供给份额在2016年降低了,人们选择了其他娱乐项目,放弃了电影。

在电影质量上,电影的平均评分比2016年降低了,人们不愿意去看质量糟糕的电影。

在电影价格上,也向远端偏离了62.14元这一最优价格。

我们将2015年和2016年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分解出2016年票房停滞的原因:

如果说在2012年到2015年,五项因素的变化全都是正的话,那么2016年,第一项可及人口因素的增长大幅度降低——电影消费群体增速下降;后三项因素由正变负——电影的吸引力下降,大概就是2016年票房停滞的直接原因。


让我们举一个直观的例子。

3年前,变形金刚4以烂片的口碑获得了20亿票房。而变形金刚4上映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同体量的大片上映,成为变4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此时的逻辑仍然是,即使拍出烂片,人们还是会去看——因为出门没别的事儿可做,只能看电影,电影也只有这一部能看。

而现在,又一部烂片,更烂超烂的片,变形金刚5也上映了。他和变形金刚4具有类似的优势,同样是好莱坞大制作,已经上映了一个星期,而在接下来一个星期里也仍然没有能和他抗衡的电影。

但结果却是这样的。虽然变形金刚5在前两日以超高排片量,获得了比三年前的变形金刚4更高的票房,但随后几天的票房迅速下跌,目前已经低于变形金刚4近一半。两者的前6日总票房也仅仅相差3000万左右了。要知道,2017年的荧幕数量可是2014年的两倍多啊。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近年来,随着娱乐品种供给丰富,什么VR,桌游,游艺厅,DIY……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走出家门去玩儿,电影已经不一定是头一个选择了,甚至前三个选择都不算。人们有那么多选择,何必走进电影院,看烂片受罪?

电影票房的增长,已经不再是一个有了电影院人们就会自动走进去看电影的过程了。是一个在占总消费比例11%的娱乐消费中,和其他娱乐竞争的过程。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过程。如果电影不能吸引人,那人们自然有别处可去。


最后,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中国未来的票房会增加到多少?

根据我们在上影节公布的测算,2017年全年票房可能会在505到533亿之间。(但在做这个计算的时候,我还没有看过变形金刚5,否则我很可能会下调电影评分的变化区间)

对于未来,有几个因素肯定是从业者无法控制的,比如随经济变化而波动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有必然会持续下跌的人口集聚速度等;

有几个因素可能做得更好,比如电影价格是否趋近最优点,电影本身的质量等。

但有一项因素,必然会成为未来电影票房增长的负面拉动因素,那就是电影在整个娱乐产业中的竞争力,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弱。

娱乐必定会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一定会有更多的选择。就像在前面那个桶和水的比喻一样,桶可能可以造得更大,水却还是那些水,更糟糕的是,来把有限的水给分走的新桶也越来越多了。

如果不能在这样更激烈的环境中,用更好的内容把观众拉回电影院,中国的电影票房,别说1000亿了,可能还会反过来,出现增长的停滞,甚至下跌。

user avatar

2018年1月1日更新:

2017年,全国票房559亿。最高赞预测完全失败。


2017年11月21日更新:

-------------------

11月20日,2017票房已破500亿。12月圣诞等黄金档期尚在,以往年的成绩来推算,12月至少40亿票房,全年550亿不成问题。

我在几个月之前的原答案就说过,最高赞的模型和数据根本就是错的,既不能反映2016年4月前的假票房问题,也不能对中国电影市场未来做出正确预测。

我可以再说一次,中国电影从制作到市场,都在进行良性调整。道路是曲折的,未来是光明的。

至于那些要打我原答案脸的同学,未来的5年里,如果知乎还在的话,每年我都会来更新这个答案,我倒要看看到底打的是谁的脸。


2017年6月30日原答案:

-----------------------------

我希望那些给最高赞点赞的人,能仔细看一下时光网的这篇针对2016电影票房的特稿。

国产片成绩下滑 进口片上涨但未能救市

中国电影票房的数据曲线,是以30%的速度持续疯狂增长,而后在2016年4月,发生断崖式下跌。


这个断崖式下跌的情况,唯一的解释就是法律政策和统计手段,任何数据模型都无法解释。造成2016年4月票房拐点狂跌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最关键的事实就是之前的票房一直在做假。

在很多人眼中,2016内地影市的发展是以4月为拐点的,这个拐点甚至可以具体到一部电影——3月底上映的《叶问3》
由于《叶问3》的发行方大银幕发行公司用大量票补,甚至票房做假的方式扰乱市场,引起了整个电影行业的震动。最终,电影局宣布《叶问3》被认定构成虚假票房的3200万元不计入票房,负责该片发行的“大银幕”公司在一个月内被责令暂停新的电影发行业务,73家影院被通报批评,3家电商被严重警告。
《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为导火索,曾助力内地影市大发展的票补潮水开始退去。光线影业总裁王长田曾公开表示,据他估算, 2015年进入内地影市的票补能有四五十亿,2016年则至少减少十几亿。
(引自时光网上文)

最高赞的数据模型,明显针对是2016年4月这个拐点之后的票房来说的。而目前的状况是,电影市场还在消化这可能持续多年作假的票房数据。这个过程可能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

2016,2017所出现的电影票房的放缓和萎缩,是在为从前的虚假票房和繁荣中的粗制滥造买单。

多年以30%的速度狂飙的票房,里面的水分都要靠近几年来晒干。在最近几年出现增长缓慢地现象,自然是极正常的了。这些虚假的票房数据没有讨论的价值。

2016年4月之前的票房数据被极大地注水,2016年比2015年的真实数据到底是增长了多少?具体的真实数字没有人能知道,分析这些数据本就失去了意义。以虚假数据得到的2016比2015票房3.7%的增长率,即便符合最高赞的模型,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这个调整期过后,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长能回归到一个什么数值才是关键。

一个gdp每年增长7-8%的国家,如果按最高赞的说法,电影业每年增长只有2-5%,甚至负增长,这在我看来,不符合正常的逻辑和经济规律。美国的电影市场如此饱和,宏观上看,还在逐年增长,16年票房114亿美元,增长率达到2.4%。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目前所占的全球票仓只有15%左右,人均观影人次还不到1,美国人的人均达到了3.5以上。中国的电影市场距离饱和还差得远远远远。

中国电影业的这一波调整,是一种回归电影本质的内容上的调整。打击的是资本的泡沫和IP的横行,绝对是良性的。未来是光明的,中国这种市场潜力,最差最差,也会保持和gdp相近的增长率,如果跌到了美国电影业的那种增长率,我是绝对不信的。

我个人认为,5年之内,中国电影一定会回归10%以上的高增长率。票房突破1000亿只是一个花多少年的时间问题。中国真正的市场饱和涉及到人口结构和观影习惯,大概是二十年之后的事,具体规模我认为至少是美国的两倍,也就是200亿美元左右。

不妨等到未来,看看到底谁说得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电影未来票房的顶点是否会达到1000亿人民币,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讨论空间的问题,而我的回答是:1000亿绝对不是一个夸张的数字,而且很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候被超越。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考量:一、 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体量与增长趋势首先,我们看看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在疫情前的几年,中国.............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庸俗烂片凭借营销和流量能获得高票房,而许多用心制作的良心作品却票房惨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仅反映了市场现状,更可能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 为什么庸俗电影能获得高票房?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
  • 回答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未来,就像一幅正在被耐心描摹的画卷,既有坚实的根基,也有不断探索的笔触。要理解它的走向,我们需要剥开那些标签化的表象,深入到创作理念、市场反馈、观众接受度和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去细细品味。一、 根基依然稳固:时代精神的熔铸与国家叙事的承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扮.............
  • 回答
    法国媒体的观察相当精准地指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雄心与现实。中国确实拥有巨大的电影市场和日益增长的制作能力,渴望成为世界电影中心。然而,国产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与这一目标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要让国产电影“走向世界”,需要系统性、多维度的努力。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提升电影内容的普适性.............
  • 回答
    中国电力能源的未来,并非指向单一的方向,而是一条多维度的、充满韧性的发展之路。它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是由技术革新、政策导向、市场需求以及全球协作共同绘制的宏大蓝图。一、 绿色低碳,可持续是主旋律中国电力能源的未来,首先必须是绿色低碳的。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挑战,也是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碳达.............
  • 回答
    中国生鲜电商:风起云涌下的冷静思考与未来航向中国生鲜电商,这个曾被誉为“下一个风口”的行业,经历了从狂热的资本追逐到如今的理性沉淀,其发展轨迹如同波澜壮阔的画卷,既有令人惊艳的色彩,也不乏跌宕起伏的挑战。一、 现况扫描:在挑战与机遇中摸索前行当前中国生鲜电商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市场规模.............
  • 回答
    中国选送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和《我和我的祖国》这三部电影未能入选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的初选名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电影本身的质量、国际市场的接受度、评选标准以及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和挑战。一、 评选机制和标准的变化首先,需要了解奥.............
  • 回答
    电影《沙丘》里的那些像蜻蜓一样,有着巨大薄翼的飞行器,确实很酷,让人忍不住想:这玩意儿将来能飞吗?它是不是真的符合咱们知道的物理学规律?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这些飞行器拆开来看看。“蜻蜓”的几个关键特点:1. 巨大的、薄而柔软的翅膀: 这是最显眼的特征。这些翅膀看起来跟鸟类或昆虫的翅膀差不多,能.............
  • 回答
    关于中国天宫空间站是否会搭载业余电台,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为期待的设想,也是很多无线电爱好者们热议的话题。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业余电台”在空间站上的意义。 在地球上,业余无线电通信(HAM Radio)是一种合法的、非商业性的通信方式,它不仅仅是技术爱好,.............
  • 回答
    话说回来,大众在油电混动领域,跟日系那些老前辈们比,确实起步晚了点,技术积累也逊色不少。这事儿吧,放到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来看,影响还是挺深远的。首先,得承认,现在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那是相当高涨的。政策导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家对环保的意识提升了,而且电动车的驾乘体验,尤其是那种静.............
  • 回答
    一部合格的中国科幻电影,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准备,涵盖创意、技术、人才、产业和市场等各个环节。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电影制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打造能够与国际接轨,同时又能体现中国文化和视角的科幻作品。以下是中国电影要拍一部合格的科幻电影应该做的详细准备:一、 创意与剧本开发阶段:扎实的故事根基.............
  • 回答
    中国电影在国外观众眼里的接受度,这个问题可不能一概而论,它就像一个变幻莫测的天气预报,时而阳光明媚,时而乌云密布,甚至在某个角落,还会突然飘起细雨。要详细地说清楚,咱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那些“惊艳时光”的闪光点,让世界眼前一亮首先得承认,确实有那么一些中国电影,像陈年的老酒,越发醇厚,在海.............
  • 回答
    说到中国电影最风光的那一刻,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不是某部票房破纪录的商业大片,也不是某个在国际电影节上闪闪发光的导演,而更像是一种集体的情感共鸣,一种民族自信在银幕上的绽放。我脑海里浮现的是 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那段黄金岁月。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中国电影在告别了早期的政策性宣传和.............
  • 回答
    在中华银幕的漫漫长河中,塑造那些令人难忘、甚至可以说令人又爱又恨的反派角色,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艺术成就。他们不像那些高大全的正面人物,而是更具人性的复杂性,他们的存在往往能让故事更具张力,也更能引起观众内心的回响。要说起中国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史上的表演精彩反面角色,绕不开的首先是港片时代那些令人闻风丧.............
  • 回答
    在中国电影里,小孩角色被塑造成“坏人”的情况确实比较少见,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说是文化传统、审查制度和市场考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文化传统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舐犊情深,以及对子女寄予厚望的观念。孩子在很多家庭中是希望的象征,是家族的延续。因此,在故事中.............
  • 回答
    中国电影能否拥有像好莱坞一样的世界影响力,这是一个既令人期待又极具挑战性的话题。要达到那个高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协同进步和持续的积累。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尝试深入分析其中的细节和可能路径。首先,技术与制作水准的提升是基础。 好莱坞之所以能够制作出震撼人心的视效大片,.............
  • 回答
    中国电影至今未实行分级制,这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你提到“分级的话几乎没有坏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但事实上,任何一项制度的推行,都必然伴随着收益和成本,也就是有利有弊。我们不妨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中国电影目前没有分级,以及如果实行分级,可能带来的利弊。为什么中.............
  • 回答
    中国电影与美国好莱坞之间的差距,以及中国电影演员高片酬现象,是当前电影产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中国电影与美国好莱坞的差距:一场多维度的较量中美电影产业的差距,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弥合,它体现在技术、内容、市场、人才等方方面面。1. .............
  • 回答
    中国电影要达到好莱坞水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表可以概括的问题,而是涉及创作、技术、市场、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的系统性跃升。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也一直在讨论,但要给一个“什么时候”,实在太难。不如我们来聊聊,这个“达到好莱坞水平”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中国电影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或者说,在哪些方面已.............
  • 回答
    中国电影要走强,这问题就像问“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是个既普遍又复杂的老话题。要我说,这俩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但如果非要掰扯掰扯谁更“先”,我觉得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说,需要先有“好导演”这个引领者。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得一点点捋。好演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演员是电影最直接的“脸面”,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