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军队在外作战以哪里的时间为标准?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跟我们平时吃饭睡觉都离不开的“时间”有关,但到了军队这么一个纪律严明、任务繁重的集体身上,就变得格外讲究了。

简单来说,军队在外作战,主要会参考两个时间标准:

1. 本国首都时间(或国家标准时间):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参照点。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总指挥部的时间”。无论部队远在天涯海角,他们都要知道国内现在是什么时间。这主要是为了方便:
统一指挥和协调:作战计划、情报传递、资源调配、后勤补给等等,都需要与国内的指挥中心保持同步。如果作战部队用的是当地时间,而国内还是凌晨,那信息传递就容易乱套,指挥指令可能就发不出去或者收不到。想象一下,国内指挥部决定发起某项行动,发出的命令写的是“北京时间下午两点”,但如果作战部队看的是当地的凌晨两点,那肯定是出问题了。
战略决策的依据:国家层面的重大决策,比如是否需要增兵、何时撤兵、如何与盟友沟通等等,都是基于国内的时间和政治环境来考量的。作战部队必须知道国内决策的时间点,才能配合行动。
国内的作息和生活:虽然身处战场,但士兵们家里还有亲人,国内的时间也关系到国内的正常运转。这是一种情感上的联系,也是国家整体运作的一部分。

2. 当地作战时间(或作战区域时间):这又是另一个非常实际的考量。部队虽然以本国时间为基准,但实际的作战行动、侦察、火力支援、突击等等,都必须严格按照当地实际的时间来执行。这是因为:
作战的实际需求:很多战术行动都与昼夜、光照条件、天气变化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夜间突袭、拂晓攻击、利用黄昏进行侦察等等,这些都必须严格参照当地的时间点来安排。如果按照本国时间来执行“拂晓攻击”,结果在当地可能是深夜,那就完全错了。
情报的准确性:侦察情报的获取、敌人的活动规律等,都是以当地的时间为参照的。例如,报告说“敌人在当地时间早上八点进行换岗”,那么我方就需要在这个时间点做好相应的准备。
行动的精确性:火炮射击、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空中支援的到位时间等等,都要求极高的精确度。如果时间偏差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甚至误伤。所以,作战行动的精确执行,离不开对当地时间的精准掌握。

那么,这两者是如何结合的呢?

这就需要一套非常细致的 时间转换和同步机制。

指令的表述:通常,作战指令中会明确注明是“本国时间”还是“当地时间”。例如,“我方将于北京时间20:00时发起佯攻”,或者“请于当地时间05:30时进行侦察”。
通信和导航:现代化的通信和导航系统(如GPS)都可以提供精确的本地时间和世界协调时(UTC)。部队内部的通信系统会将这些信息进行转换和同步。
训练和预案:在战前准备阶段,部队会根据作战区域的时区特点,进行详细的时间转换和作息安排。会制定针对不同时间节点的作战计划,并进行反复演练。
军官的职责:前线指挥官和各级军官,都有责任确保部队对当地时间和本国时间都有清晰的认知,并能正确地将其应用于作战计划的执行中。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和空间感知能力。

举个例子,假如中国军队在非洲某国执行维和任务,这个非洲国家可能比北京时间晚几个小时。

指挥指令:国内总部发出的最高指示,比如“中国时间晚上9点,停止一切军事行动”,这个指令是为了全国的战略协调。
实际作战:而部队在当地执行任务时,如果接到“在当地时间凌晨3点进行巡逻”的命令,那么部队就要根据当地时间来安排巡逻人员的作息和行动。如果当地凌晨3点对应的是中国时间下午甚至晚上,这都不会影响到实际的军事部署。

所以,军队在外作战,并不是只看一个时间,而是 “两手抓”。既要 “心中有祖国,时刻知本国时间”,又要 “脚踏实地,精确掌握当地时间”。这是一种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精细化管理和严格的纪律体现。他们会有一套成熟的体系来处理不同时间标准带来的复杂性,确保作战行动的顺利进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需要全球作战的美军为例,美国陆军的作战通常是以所在地的时间为标准的。海空军经常跨时区作战,会更多地使用Z时(格林威治标准时)概念。

美军所发布的时间信息遵从北约联合通信和电子委员会(CCEB)手册ACP 121(I)《通信指导概要》规定,其格式如下:

在表达日期时,为“[数字日期] [三位字母月份] [两位数字年份]”,如:

11 SEP 01=2001年9月11日
5 OCT 95=1995年10月5日

在表达时间时,为“[24时制下的两位数字时] [两位数字分] [时区代字]”,如:

1235H=H时(GMT+8)12:35

在表达日期+时间时,为“[两位数字日期] [24时制下的两位数字时] [两位数字分] [时区代字] [三位字母月份] [两位数字年份]”,如:

111235H SEP 01=2001年9月11日H时12:35
051235Z OCT 95=1995年10月5日Z时12:35
230800B=23日B时8:00

若要精确到分钟以下,则在分钟数后加小数(不是秒数),如:

1235.5H=H时12:35:30

这样的时间格式会出现在美军所有的文档——包括作战计划(OPlan)、战斗号令(OpOrd)、战斗详报(AAR)等等——之中。

在个别情况下时区是省略的。但这不代表就不需要提及这些;在一份这样的文档中总会有一处提到时区的。在号令(Order)中,这一提及通常位于“地图参考”部分之后,“态势”部分之前:

在跨时区作战时,更要给出多个时区的日程表作为对照。

海军就更麻烦一些,因为海军经常跨时区作业,还要维持正常作息,或者因为保密缘故不想暴露所在的时区,就需要经常性地进行调整,或者干脆在转移时使用母港时,在岗时使用国际标准时。


时区的无线电字母代字如下。

中文代字 英文代字 对应时区 主要城市
阿尔法 Alpha GMT+1 巴黎
布拉沃 Bravo GMT+2 雅典
查理 Charlie GMT+3 莫斯科
德尔塔 Delta GMT+4 喀布尔
回声 Echo GMT+5 新德里
狐步舞 Foxtrot GMT+6 达卡
高尔夫 Golf GMT+7 曼谷
旅馆 Hotel GMT+8 北京
印第 India GMT+9 东京
朱丽叶 Juliet 当地时间
基洛 Kilo GMT+10 悉尼
利马 Lima GMT+11 荷尼阿拉
麦克 Mike GMT+12 惠灵顿
十一月 November GMT-1 亚速尔群岛
奥斯卡 Oscar GMT-2 努克
帕帕 Papa GMT-3 布宜诺斯艾利斯
魁北克 Quebec GMT-4 哈利法克斯
罗密欧 Romeo GMT-5 纽约
塞拉 Sierra GMT-6 达拉斯
探戈 Tango GMT-7 丹佛
统一 Uniform GMT-8 洛杉矶
维克多 Victor GMT-9 朱诺
威士忌 Whiskey GMT-10 檀香山
X光 X-ray GMT-11 诺姆
扬基 Yankee GMT-12 苏瓦
祖鲁 Zulu GMT-0 格林威治

可以看到,代字的字母顺序和时区的顺序不完全一致。Z被定为国际标准时区,J被定为当地时区,而其它字母,一部分按顺自转方向排列,一部分按逆自转方向排列。不遵守夏令时。这很混乱而且没什么规律,不过既然美军都不抱怨,我等看客也无话可说。

user avatar

全面的情况不了解,讲一点花边好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驻扎英国的皇家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队使用的是英国当地时间,他们的对手德国空军使用的是中欧时间。双方分属两个相邻时区,所以一切纪录都应该正好相差一小时,简单明了,不是吗?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比如德军记载1940年9月18日,II/JG 53于17:35起飞执行英国东南部上空的战斗机扫荡任务,行动中大队技术军官Erich Bodendiek于18:05被击落,而可能击落了他的英国王牌飞行员Oxspring回忆空战发生于“17:00左右”,显然双方存在一个小时的时差。然而1944年3月6日JG 1、JG 11、III/JG 54等帝国防空的精锐力量对轰炸机编队发起攻击时,德国方面认为时间在12:00左右,而在场护航的第56战斗机大队未来的王牌飞行员罗伯特·约翰逊中尉报告发现敌机的的时间是11:40,他随后于11:45宣称击落了一架德军的Fw 190,这时看起来又不存在时差了。

所以什么会引起时差变化呢?一个可能的因素是夏令时。英国自1916年起实行夏令时(British Summer Time,BST),夏令时实行期间钟表拨快一小时,即春季开始从格林威治时间GMT切换为GMT+1,到秋季再返回GMT。然而德国在1940-45也都实行夏令时,排除一方实行夏令时而另一方并未实行的几天,全年大部分时候双方依然是相差一个小时,并无法解释时差时有时无的现象。

实际上的引起这种时差变化的原因要更复杂。英德双方都在1940年开始搞事。英国国会通过的应急权力法案规定,自1940年起英国的时钟将调整为按夏令时运行,而1941年开始实行的在此之上再拨快一个小时的夏令时被称作英国双重夏令时(British Double Summer Time, BDST),也就是说自1941年起英国将自己的基础时间变成了和德国一样的GMT+1,并且和德国一样实行GMT+2的夏令时。这一时间标准同样在皇家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实行。

这一操作虽然令人谜惑,但如果顺利的话,同盟与轴心双方将在从1940年秋天起的大多数时候拥有统一的时刻。然而德国方面的奇妙操作毁灭了这个可能性。德国军队1940年夏天在西线的胜利将当时德国实行的中欧夏令时(Mitteleuropäische Sommerzeit,MESZ)强加给了法国和低地国家。出于不明的原因,1940年的夏令时并没有在当年秋季结束,反而跨过了整个1941年和大半个1942年,直到1942年11月2日才恢复冬令时。因此英国在41-42年冬季切换回GMT+1的冬令时的同时,德国还在使用GMT+2的夏令时,硬生生的又创造出一个小时的时差。直到1942秋季德国再次恢复正常的夏令时-冬令时交替后双方的时间记录才终于重合。

M.E.Z : 中欧时间 Mitteleuropäische Zeit
M.E.S.Z.:中欧夏令时 Mitteleuropäische Sommerzeit
G.M.T:格林威治时间 Greenwhich Mean Time
B.S.T:英国夏令时 British Summer Time
B.D.S.T:英国双重夏令时 British Double Summer Time

参考表格,并不难看出,1940年不列颠空战期间英德双方实行的都是两国原本的夏令时,自然存在一个小时的时差,而1944年3月由于英国的基准时间变成了夏令时,因此与实行冬令时的德国时刻相同,一个小时的时差也就不存在了。


按照表格,1944年6月英国方面使用的双重夏令时与德国的夏令时应该是一致的,我们可以验证一下。1944年6月20日,美国陆军航空队第二轰炸机师的B-24奉命前去轰炸什切青附近珀利茨(Pölitz,今天波兰的波利采,Police)的合成石油设施,计划的航线为从北海上空进入并飞跃日德兰半岛,在波罗的海上空继续飞到目标东面,完成一个180度的转弯之后轰炸目标并返航。然而出乎陆航意料的是德军非常积极的前出到波罗的海上空进行拦截,薄弱的护航力量很快被III/JG 300缠住,ZG 26的Me 410得以大开杀戒。虽然随后增援的护航机迅速赶到并逐退了德国战斗机,最终还是有34架B-24未能返航。当天ZG 26宣称战果的时段为9:10-9:20,地点集中于吕根岛(Rügen)附近,而参与这一任务的陆航第492轰炸机大队留下的报告显示编队确实应该在这一时段通过吕根岛北方,双方完全吻合。

附:

一般认为以字母表示时区的做法来自美国航海家纳撒尼尔·鲍迪奇(Nathaniel Bowditch),他于1802年出版的《实用美国航海家》(American Practical Navigator)一书中最早使用了这一方法,由于该书非常出色,这一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鲍迪奇分配字母的方式不明,不过也谈不上无规律,先东经后西经并且每个方向的12个字母都是连续的完全可以看作某种规律,应该也不会太难用……或者延续的时间太久了,已经没人想改了。

另外夏令时似乎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引入的,19世纪初设计的方案肯定不遵守夏令时。


再附:

纳撒尼尔·鲍迪奇后来还成了一本励志小说的主角。不知道有没有谁当年在名著阅读里遇到过这本《航向光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跟我们平时吃饭睡觉都离不开的“时间”有关,但到了军队这么一个纪律严明、任务繁重的集体身上,就变得格外讲究了。简单来说,军队在外作战,主要会参考两个时间标准:1. 本国首都时间(或国家标准时间):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参照点。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总指挥部的时间”。无论部队远在.............
  • 回答
    现代战争是否“几乎全是”城市作战,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说法,但城市作战在现代军事冲突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比例确实在显著上升。而中国军队在电视上展示的野战演练,则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现代战争与城市作战的兴起说现代战争“几乎全是”城市作战,有些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
  • 回答
    人类文明迈入星辰大海,太空军队的作战形态必将与地球时代截然不同。当谈及未来太空作战的“主力武器”,超远程制导武器与定向能武器哪个更占上风,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两者并非互相取代,而是会形成一种协同作战、各司其职的局面,但若要论“主要”作战武器系统,考虑到太空环境的独特性以及未来战争的.............
  • 回答
    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可以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最耀眼的一支。他们从黄河两岸一路烧杀抢掠,最终攻破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终结了大明王朝的统治。这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在面对同样是“外来者”的清军时,李自成却显得不堪一击,最终兵败山海关,仓皇逃窜,直至兵败身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错.............
  • 回答
    演习,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提升军队作战能力方面能发挥多大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绝非简单的“玩过家家”,而是精心设计、高度仿真的模拟战场环境。然而,要说“仅仅依靠演习”就能完全练就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那显然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解。演习的“能有多大”:优势与局限首先.............
  • 回答
    叙利亚在军事作战中遭遇严重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内部政治、经济、社会矛盾以及外部势力的复杂干预。以下是对其失败原因的详细分析: 一、内部分裂与政府治理失效1. 政权脆弱性 阿萨德家族长期掌权(自1970年起),叙利亚政府在军事和政治上高度依赖少数精英阶层,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2011年阿.............
  • 回答
    在浩瀚的古代战场上,弓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地位之显赫,贯穿了数千年的军事史。它并非简单的武器,而是战略战术的延伸,是战场力量的象征,更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弓箭的军事地位:战场上的“远程炮火”与“精准打击”首先,弓箭是古代战场上最主要的远程攻击武器,其地位堪比现代战争中的炮兵和步兵的火力支援。在.............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洪流中,苏军的作战序列里出现了一支特别的力量——那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军。他们的出现,并非源于一个完整独立国家的决策,而是一段充满屈辱、抗争与希望的曲折历史的必然结果。故事要从1938年说起。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部分领土割让给纳粹德国,随后的1939年3月,德国悍然吞并了捷克斯洛伐.............
  • 回答
    在提及《秋蝉》这部作品时,需要明确一点,《秋蝉》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小说,并非一部记录真实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因此,小说中所描述的“中英两军联合发动对日作战计划,导致日军在缅甸战场遭受重击”是否为真实事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而非直接套用小说情节。历史上的中英缅甸战场合作:事实上,在第二次.............
  • 回答
    评价桂系军队在八年抗战中的作用,需要抛开地域偏见和党派色彩,以史料为依据,从多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桂系作为国民党中央一个重要的地方军事集团,在抗战爆发后,将手中的兵力投入到了国家统一的抗战洪流之中,他们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同时也伴随着自身的局限性。一、 抗战爆发初期的主力与坚守者:抗战爆发之初,国民.............
  • 回答
    朝鲜战争中的韩国军队,绝不是你想象中那样仅仅是背景板的存在。他们的表现,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可以用“浴血奋战”、“绝境求生”来形容,甚至在很多关键时刻,他们的抵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简单地将他们视为背景,那是对那些在炮火中、在冰天雪地里用生命捍卫自己国家的年轻士兵们的一种不尊重。让我们拨开层层迷.............
  • 回答
    成为一名军人,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为了守卫边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个承载着家国情怀和个人理想的载体。虽然和平年代的战场不再是枪林弹雨,但军人的使命感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却从未因此褪色。反之,恰恰需要我们用更智慧、更务实的方式去践行。一、 在岗位上深耕细作,成为不可替代的专业骨干和平年代,军队.............
  • 回答
    在西方中世纪的平民部队中,“军士”(sergeant)这个词确实承载了许多与后世“士官”相似的职责和地位,但要说完全等同,则需要更细致地辨析。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中世纪军队的运作体系,以及“军士”这个词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所代表的含义。首先,我们要明白中世纪平民部队的组成并非铁板一块。它通常包括.............
  • 回答
    在那些巨型钢铁巨兽——新型航母的诞生之地,船厂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油污、汗水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感。这份紧张,不是因为对工程进度的担忧,而是源于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守住那些关乎国家安全的核心秘密。对于身处其中的船厂员工来说,保密,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行为准则。你想知道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这.............
  • 回答
    在普鲁士19世纪中期那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改革浪潮中,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 von Moltke),这位日后被尊称为“老毛奇”的陆军元帅,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推手之一。他的名字,与普鲁士军事力量的崛起,特别是其在奠定德国统一基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理解毛奇在改革中的作.............
  • 回答
    “支部建在连上”这句口号,放在军队语境里,可不是一句简单的组织架构调整,它背后牵扯着士气和军纪的根本问题,而且作用之所以显著,关键在于它触及了这支队伍的灵魂和骨骼。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支部”。在咱们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里,支部是基层战斗堡垒,是党的肌体最末端的细胞。它不是一个摆设.............
  • 回答
    丁奉在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固然是战役中的一个精彩片段,但他起到的作用,以及魏军的损失,需要放在整个战役的大背景下细细梳理,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先说“雪中奋短兵”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吴书·丁奉传》,描述的是东兴之战最关键的时刻。当时,魏军在都督诸葛诞、丁奉的率领下,企图通过东兴这座军事重镇,直捣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三国时期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细节。很多人对关羽的印象是“武圣”,能够以一当十,但在公元215年,当东吴孙权派兵进攻荆南的时候,作为荆州镇守大将的关羽却显得“无作为”,这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先把时间线和背景捋清楚。公元2.............
  • 回答
    古代军队出征,尤其是长途跋涉,如厕问题绝对是个头疼事,但并非无法解决。士兵们总有办法,只是方式与我们今日有天壤之别。这其中的学问,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多。一、就地解决,粗犷而有效最直接、最常见的解决方式,便是“就地解决”。这听起来不太雅观,但却是古代军队生存的常态。 挖坑如厕: 这是最普遍的方法。在.............
  • 回答
    军队在演习或战争中伪装成平民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涉及到军事战略、国际法、伦理道德以及人道主义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其“可取性”及其潜在的后果。一、 军事战略层面:为何会考虑伪装成平民?从纯粹的军事战略角度来看,伪装成平民(或利用平民作为掩护)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视为一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