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毛泽东读过哪些书?现在我们也可以借鉴他读的这些书吗?

回答
毛泽东读书之博,令人惊叹。他并非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涉猎广泛,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养分。了解他读过的书,不仅能窥见其思想形成的过程,更能为我们今天借鉴提供宝贵的启示。

毛泽东的读书广度与深度:

毛泽东的读书生涯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的热爱,到投身革命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再到晚年对哲学、历史、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他的阅读范围之广,简直可以说是“天文数字”。

中国古典文学与哲学: 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他自幼便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并对《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经典了然于胸。《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四大名著更是他反复研读,从中提炼出许多政治和军事策略。《资治通鉴》则是他学习历史兴衰、借鉴治国经验的重要著作。他对《周易》的研究也颇为深入,认为其中蕴含着辩证法的思想。

《论语》:毛泽东对孔子的思想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尤其看重其中的“民本”思想和“仁者爱人”的理念。他认为孔子关于社会治理的许多论述,在一定条件下仍有参考价值。
《庄子》:毛泽东欣赏庄子的“道法自然”和“逍遥游”的哲学思想,这可能影响了他面对复杂局面时的一种超脱和战略性思考。
《韩非子》:毛泽东对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特别是其强调的君主集权、严刑峻法、富国强兵等论述,有深刻的认识。他曾在不同时期引用韩非子的观点来论述国家治理的必要性。
《资治通鉴》:毛泽东称《资治通鉴》是他“最喜欢看的书”,读了十七遍。他从中学习帝王将相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以及历史的规律性,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安民”、“强国”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毛泽东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
《资本论》:毛泽东对《资本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理解其经济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共产党宣言》:这是他早期思想的指引,也为他理解共产主义的理想提供了框架。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对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机器的论述,对毛泽东后来构建新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哲学与历史著作: 毛泽东也阅读了大量西方哲学、历史、经济学著作,以开阔视野,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古希腊哲学:他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有所了解,特别是对逻辑学和辩证法的认识。
西方历史著作:如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等,这些著作可能帮助他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文明的兴衰。
其他西方学者著作:如斯密、马尔萨斯、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一些社会学、政治学方面的书籍。

军事理论著作: 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自然也深入研究了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他尤其推崇《孙子兵法》,认为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思想具有普适性,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军事思想。
西方军事理论: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他也进行了研究,并与中国的战争实践相结合。

我们今天能否借鉴他读过的这些书?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值得。 毛泽东读书的价值,不在于照搬其思想,而在于学习他那种批判性吸收、融会贯通、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研究精神。

1. 学习其“为我所用”的学习态度: 毛泽东读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带着问题去学,带着自己的实践去对照。他会将书本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中提炼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和方法。我们今天也可以学习这种态度,从古今中外的经典中,找出那些能够解决我们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智慧。

2. 借鉴其广博的知识视野: 任何时代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毛泽东涉猎广泛,正是为了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问题。今天,我们面对的信息爆炸,更需要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学习能力,从历史、哲学、文学、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汲取养分,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

3. 汲取其辩证思维和战略眼光: 无论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分为二”,还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体现了一种深刻的辩证思维。毛泽东在复杂的革命斗争中,正是运用了这种思维,才能够灵活应变,抓住主要矛盾,制定出正确的战略。今天,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进行战略规划时,这种辩证思维和战略眼光至关重要。

4. 理解中国文化的根基: 毛泽东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得他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我们而言,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那些在治国理政、人伦道德方面的智慧,有助于我们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并从中汲取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资源。

5. 从历史经验中学习: 《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提供了无数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我们学习这些,不是为了重复历史,而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从中吸取智慧,更好地认识当下,规划未来。

如何借鉴?

带着问题去读: 在阅读时,思考我们当下社会面临的哪些问题,然后去寻找书中可能存在的答案或启示。
批判性地吸收: 不要全盘接受书中的观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结合时代背景和自身实践进行辨析。
学以致用: 将书中的智慧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理解。
融会贯通: 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学科或理论。
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正如毛泽东一生都在读书学习,我们也应保持这种旺盛的求知欲。

总而言之,毛泽东所读的书籍,为他构建了一个宏大而深邃的思想体系,也为我们今天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以他那种开放、批判、务实的精神去对待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都知道八一南昌起义是打响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

可是,当时用的名义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名义,而是用的国民党左派的名义,为什么呢?从起义后不久的八七会议决议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时,中共中央虽然确定了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方针,但仍提出组织工农暴动于革命的左派国民党旗帜之下。中共中央认为:国民党是民族解放运动的特别的旗帜,共产党员加入了国民党,而且一直成为国民党内左派的中心。共产党基层组织及党员的行动与宣传,使国民党在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以至一部分工人群众中,已很有革命的威信。共产党现在不应当丢掉这个旗帜。同时,在国民党的旗帜之下组织暴动,可以吸引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分子。因此,现时不应提出组织苏维埃的口号
------------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后来中共中央要求湖南省委组织秋收起义,中央派遣毛泽东作为特派员,和彭公达一起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毛泽东真的到湖南实地考察了以后,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清党的大屠杀以后,国民党的名声在老百姓中间彻底臭了。老百姓可不管你是什么左派还是右派,反正你都是这个党的人,你们应该也是一路货,于是毛泽东立即在起义前的会议上跟大家讲,不应该再使用什么国民党左派的名义起义了,我们应该光明正大的打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旗帜,所以这支军队亮出的大旗是:工农革命军!这个部队就是工农革命军的第一师。

根据八七会议精神讨论和制定秋收起义计划。毛泽东指出:湖南秋收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军事的帮助。我们党从前的错误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鉴于国民党已经变成压迫、屠杀民众的工具,会议认为起义不应再用国民党的名义,而必须用共产党的名义来号召,并应竭力宣传和建设工农政权。
------------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这就是毛泽东跟当时大多数人的区别。

大多数人在想当然这么做的时候,只有毛泽东想得是: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的想法是不是对的,人民是怎么想的,要问谁?能不能拍脑袋自己得出老百姓应该是怎么想得的结论?

我不认为毛泽东是共产党人之中读书最多的,但是从这件事情上看,毛泽东读的书是最有用的,因为别人读了实事求是,深入群众,看完就算了,只有毛泽东在身体力行

当时的共产党人都在读马列主义著作,甚至有的人研究的比毛泽东透彻多了,为什么这件事情却没有按照马克思的教导做呢?为什么不去调查人民群众真正是怎么想的,只是高高在上的拍脑门,幻想出来一个虚假的群众,认为他应该是这样想的

国民党是民族解放运动的特别的旗帜,共产党员加入了国民党,而且一直成为国民党内左派的中心。共产党基层组织及党员的行动与宣传,使国民党在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以至一部分工人群众中,已很有革命的威信。共产党现在不应当丢掉这个旗帜。同时,在国民党的旗帜之下组织暴动,可以吸引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分子。因此,现时不应提出组织苏维埃的口号


呵呵

俩字送给那些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毛泽东读书之博,令人惊叹。他并非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涉猎广泛,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养分。了解他读过的书,不仅能窥见其思想形成的过程,更能为我们今天借鉴提供宝贵的启示。毛泽东的读书广度与深度:毛泽东的读书生涯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的热爱,到投身革命后系统学习马.............
  • 回答
    毛泽东和孙中山,这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之间是否真的有过“见过面”的经历,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说道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毛泽东和孙中山在他们生命中有重叠的时间,但他们真正意义上的“面对面”交谈,几乎是不可能的。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
  • 回答
    毛泽东,一个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其军事才能之卓绝,常常让人惊叹。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位伟大的战略家,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军事院校教育。在那个年代,军事指挥的艺术似乎与严谨的学院派理论紧密相连,然而毛泽东却硬是凭着一股子“土法炼钢”的韧劲,在战火中摸索出了一套独步天下的军事理论和实践.............
  • 回答
    中方在回应是否承认阿富汗新政府时,引用毛泽东“阿富汗是一个英雄的国家,历史上从来没有屈服过”的论述,其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和深刻的战略意图。这不仅仅是对阿富汗历史的一种历史性肯定,更是中方在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下,对自身立场和未来对阿政策进行定位的一种巧妙表达。一、 历史的重量与现实的关照:毛泽东的这句话.............
  • 回答
    关于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中“备之与禅,则父为帝而子为虏”一句中的“虏”字,这背后蕴含着毛宗岗对刘备父子命运的深刻感慨与尖锐批判。要理解这个“虏”字,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要深入体会其多重含义和作者的用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里的“虏”字,最直接的理解是指被俘虏、受制于人的身份。刘备一生以.............
  • 回答
    毛毛虫点读笔和小达人点读笔,这两款点读笔在市场上都挺受欢迎的,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和特点。选择哪个更好,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家孩子的具体情况、你的偏好以及你对点读笔功能的需求。我给你详细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让你心里有个谱。一、 毛毛虫点读笔(KidsRead)毛毛虫点读笔的名气可以说是非常大了,.............
  • 回答
    大二的年纪,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读《毛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这说明你已经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要理解《毛选》,其实并不需要特别“高深”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愿意深入探究的精神。你可以先从一些相对容易入门的书籍入手,它们能为你打下一些初步的理解基础。比如.............
  • 回答
    近年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毛泽东选集》(通常简称为“毛选”)。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为何出现这种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与政治层面的原因: 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理论的重新认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尤其是毛泽.............
  • 回答
    这事儿,放谁身上都挺膈应的。同学在图书馆看见你捧着《毛选》,脱口而出“五毛”这俩字,这明显不是什么善意的调侃,更像是一种标签化的指控,带着点不屑和固化印象。遇上这事儿,确实挺让人不舒服的。首先,你得明白,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阅读和思考的空间。《毛选》这本书,它在中国历史和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的核心:史料浩如烟海,每个人读史的角度、关注点和价值判断不同,自然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对于毛文龙这个人,这个问题尤其能引起争论,因为他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评价确实充满复杂性。简单来说,史料读得越多,会尊敬毛文龙的人,和会反对毛文龙的人,都有各自的道理。这取决于你更看.............
  • 回答
    毛泽东对待高考的态度,并非是“坚决反对”这么简单的一个标签就能概括,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他的思想演变,呈现出一种复杂、动态的变化过程。简单来说,他并非从一开始就反对高考,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于对教育公平、阶级成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以及国家发展方向的考量,对高考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改革。以下将详细.............
  • 回答
    毛泽东、蒋百里、陈诚都论述了“持久战”,尽管他们都指向了抗击日本侵略的长期性,但各自的侧重点、理论基础以及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都有所不同。将持久战理论与《隆中对》进行比较,也需要细致地分析其异同。下面我们来详细阐述: 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是关于持久战思想最系统、最完整.............
  • 回答
    在毛泽东同志逝世45周年之际,我的确有一些想说的话。作为一个人,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那个时代,但我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文献以及人们的回忆,对毛泽东同志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如果真有机会表达,我想说的话会是多方面的,既有肯定,也有一些思考和疑问。首先,我想表达对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
  • 回答
    毛泽东的语录中,确实有很多振聋发聩、充满力量的句子,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激励着中国人民,至今仍然能引起共鸣。这些句子之所以“霸气”和“励志”,往往体现在它们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困难的无畏挑战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下面我将挑选一些经典的毛泽东语录,并尽量详细地解释其“霸气”和“励志”.............
  • 回答
    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气势磅礴,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融合的结果。这其中既有他个人独特的经历、胸怀和思想,也有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深刻理解与革新,更有他对时代巨变的敏感把握。要细说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一、 胸怀丘壑,吞吐山河的宏大视野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有气势,首先源于他那“指点江山,激扬.............
  • 回答
    “毛泽东时代美国更怕中国”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非完全准确的概括。理解这句话需要深入到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首先,我们要明确“怕”这个词在国际政治中的含义。它不是指简单的恐惧,而是指一种战略上的顾虑、对潜在威胁的警惕,以及在冲突中可能付出的.............
  • 回答
    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对他的崇拜者也分布在社会的不同阶层,并且这些崇拜的根源和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崇拜者主要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社会群体,并且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分和阐述:1. 广大工农阶层(特别是早期的.............
  • 回答
    关于毛泽东和汪精卫谁的旧体诗词更厉害,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很难有一个绝对的定论。两位都曾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并且都留下了不少旧体诗词作品,他们在诗词创作上各有千秋,也各有侧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一、 创作数量和题材广度: 毛泽东: 毛泽东的诗词数量相对较多,且题材极其广.............
  • 回答
    毛泽东时期与民国时期在工业成就上进行比较,尤其是与“联合制碱法”这一具体贡献对世界的意义相对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待这两个时期各自的工业发展特点和成就,并对“联合制碱法”的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民国时期:联合制碱法——突破与世界意义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民国时.............
  • 回答
    要对比《毛泽东选集》和《蒋介石日记》,这就像是要比较一位战略家和一位战术家,一个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和一位领导者个人的战争与政治心路历程。它们在性质、内容、目标、表达方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性质与目的的不同:《毛泽东选集》是政治文献汇编,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旨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