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毛泽东见过孙中山么?

回答
毛泽东和孙中山,这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之间是否真的有过“见过面”的经历,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说道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毛泽东和孙中山在他们生命中有重叠的时间,但他们真正意义上的“面对面”交谈,几乎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去世。而毛泽东在1920年代初开始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但当时他主要是在湖南从事农民运动和早期共产党人的组织工作,还远未达到能与孙中山这样全国性的领袖直接接触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会有“见过”的说法,或者说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这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上的联系和追溯:
孙中山创立的国民党,在毛泽东早期革命生涯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存在着“党内合作”的思想,即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期借助国民党的组织力量和政治平台推动革命。毛泽东本人就曾加入国民党,并在国民党一大(1924年)上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尽管后来国共关系破裂)。他一生都非常重视孙中山的政治遗产,尤其是孙中山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思想的某些方面,以及他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主张。毛泽东在后来的很多讲话和文章中,都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并将其视为中国革命的光辉旗帜。

时间上的巧合与误解:
孙中山1925年去世,而毛泽东在192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在国民党北伐前后,政治影响力逐渐增大。有些人可能会将毛泽东在当时参与国民党活动的经历,与“见过孙中山”混淆。
例如,毛泽东曾在192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会议就是在广州举行的。孙中山先生当时也在广州,并且是这次大会的主席。毛泽东作为代表参加了会议,理论上他可能在会场远远地见过孙中山,或者在同一地点出现过。但要说他们有过“交谈”或者“单独会面”,那就缺乏史料支持了。当时的毛泽东还是一位年轻的革命者,而孙中山已经是声名远播的国父,两人之间的地位和场合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进行私下交流。

宣传和历史叙事的建构:
在建国后,毛泽东成为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他推崇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并强调了中共与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联系,这是一种政治上的“传承”。在一些宣传中,为了突出这种历史的连续性和正统性,可能会在字面上产生一些模糊或引申的理解,但并非指直接的“见面”。

所以,要明确地回答“毛泽东见过孙中山么?”,最准确的说法是:

毛泽东和孙中山先生在生命中有重叠的时间,毛泽东曾以个人身份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并参加过国民党一大。在这次会议上,他们可能在同一场合出现过,但没有任何可靠的史料证明毛泽东与孙中山有过直接的、有意义的“面对面”交谈或会晤。

更具体的说,毛泽东在192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时,孙中山作为国民党的领袖,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的演讲。毛泽东作为与会代表,很有可能在听取孙中山的讲话,并且作为一名党员,在活动中可能远远见过孙中山先生。但那时的毛泽东还是一个相对年轻、在党内崭露头角的革命者,而孙中山是已经奋斗了大半辈子的革命领袖,他们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使得他们难以进行私下的交流。

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而毛泽东在192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独立地领导秋收起义,并逐渐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在此之后,他们的人生轨迹就此分开了。

因此,当我们谈论“见过”时,需要区分是“在同一个时空短暂出现”还是“有过实质性的交流”。在后者这个意义上,答案是否定的。但从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对孙中山历史地位的推崇来看,毛泽东确实是“继承”了孙中山的事业,并且在他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中,时常提及和学习孙中山的经验。

总而言之,毛泽东对孙中山先生是极其尊重的,并且从政治实践上受到过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一定影响,但两人之间并没有留下“相见”的真实记录,更不用说深度的交流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记载的一共是三次见面。

第一次:

1924年1月毛泽东和同事李立三作为共产党人参加了广州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当时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倾向于发动工人,轻视农民运动,国际代表马林也如此。毛泽东便认为孙逸仙等国民党人可能更能够理解他。

所以李立三在大会上对国民党多有批评,毛泽东则对孙逸仙的许多言论表示支持,在他的发言中时常引用。根据毛泽东回忆称“孙逸仙是一个演说家,鼓动家,讲起话来雄辩有力,赢得了一片掌声————他不容别人与他争论,或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实际上他的话水分很多,油很少,他不讲民主。”

根据毛泽东对美国记者的话说,他在这次广州之行中与孙中山有过一次交谈。孙中山是毛泽东年少时崇拜的英雄,但相见时孙中山已经是风烛残年。

第二次:

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三周年纪念日,国共党人在上海孙中山寓所聚集庆祝,毛泽东也参加了,并留下这么一张合影。

第三次:

1924年11月10号孙中山应冯玉祥等人邀请,北上和谈,11月17号途径上海,毛泽东与他最后一次见面。毛泽东和一些共产党人向孙中山提出自己对北上和谈的看法,四个月后,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两人在上海一见,即是永别。


在国民党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2月中旬,毛泽东被派往上海国民党执行部。上海执行部组织部长是胡汉民,毛泽东的任务是协助胡汉民办理本部事务。

因为文书科主任邵原冲还没有抵达上海,毛泽东还兼任代理文书科主任。因为胡汉民、汪精卫这两个左派(二人支持孙中山联俄容共策略,姑且成为左派)常在广州,毛泽东在上海遭国民党右派同事的排挤,很难受,同时也受到共产党内的冷嘲热讽,称他是胡汉民的秘书,为国民党做工作。

因此毛泽东于1924年12月请假回到湖南韶山修养,直到1925年9月才回到广州。


孙中山应该对毛泽东无甚特殊印象,但曾亲手将毛泽东名字列入国民党第一次监察委员会名单。而毛泽东对孙中山则一贯崇敬,陈独秀在共产党内太过教条主义,支持农民运动的李大钊又远去苏俄,孙中山应该说起来是毛泽东最后一个信服的领导人,其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奋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毛泽东和孙中山,这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之间是否真的有过“见过面”的经历,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说道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毛泽东和孙中山在他们生命中有重叠的时间,但他们真正意义上的“面对面”交谈,几乎是不可能的。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
  • 回答
    毛泽东读书之博,令人惊叹。他并非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涉猎广泛,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养分。了解他读过的书,不仅能窥见其思想形成的过程,更能为我们今天借鉴提供宝贵的启示。毛泽东的读书广度与深度:毛泽东的读书生涯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的热爱,到投身革命后系统学习马.............
  • 回答
    毛泽东,一个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其军事才能之卓绝,常常让人惊叹。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位伟大的战略家,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军事院校教育。在那个年代,军事指挥的艺术似乎与严谨的学院派理论紧密相连,然而毛泽东却硬是凭着一股子“土法炼钢”的韧劲,在战火中摸索出了一套独步天下的军事理论和实践.............
  • 回答
    中方在回应是否承认阿富汗新政府时,引用毛泽东“阿富汗是一个英雄的国家,历史上从来没有屈服过”的论述,其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和深刻的战略意图。这不仅仅是对阿富汗历史的一种历史性肯定,更是中方在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下,对自身立场和未来对阿政策进行定位的一种巧妙表达。一、 历史的重量与现实的关照:毛泽东的这句话.............
  • 回答
    嘿,刚入知乎的朋友你好呀!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个关于《见龙卸甲》的问题,这片子确实是个挺能聊的话题。你说得对,《见龙卸甲》最大的“原罪”就是它和咱们熟知的历史(正史《三国志》)以及更深入人心的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差了十万八千里,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改编。但是,抛开历史和演义这层滤镜,它就一无是处.............
  • 回答
    毛泽东对待高考的态度,并非是“坚决反对”这么简单的一个标签就能概括,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他的思想演变,呈现出一种复杂、动态的变化过程。简单来说,他并非从一开始就反对高考,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于对教育公平、阶级成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以及国家发展方向的考量,对高考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改革。以下将详细.............
  • 回答
    毛泽东、蒋百里、陈诚都论述了“持久战”,尽管他们都指向了抗击日本侵略的长期性,但各自的侧重点、理论基础以及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都有所不同。将持久战理论与《隆中对》进行比较,也需要细致地分析其异同。下面我们来详细阐述: 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是关于持久战思想最系统、最完整.............
  • 回答
    在毛泽东同志逝世45周年之际,我的确有一些想说的话。作为一个人,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那个时代,但我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文献以及人们的回忆,对毛泽东同志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如果真有机会表达,我想说的话会是多方面的,既有肯定,也有一些思考和疑问。首先,我想表达对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
  • 回答
    毛泽东的语录中,确实有很多振聋发聩、充满力量的句子,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激励着中国人民,至今仍然能引起共鸣。这些句子之所以“霸气”和“励志”,往往体现在它们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困难的无畏挑战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下面我将挑选一些经典的毛泽东语录,并尽量详细地解释其“霸气”和“励志”.............
  • 回答
    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气势磅礴,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融合的结果。这其中既有他个人独特的经历、胸怀和思想,也有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深刻理解与革新,更有他对时代巨变的敏感把握。要细说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一、 胸怀丘壑,吞吐山河的宏大视野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有气势,首先源于他那“指点江山,激扬.............
  • 回答
    “毛泽东时代美国更怕中国”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非完全准确的概括。理解这句话需要深入到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首先,我们要明确“怕”这个词在国际政治中的含义。它不是指简单的恐惧,而是指一种战略上的顾虑、对潜在威胁的警惕,以及在冲突中可能付出的.............
  • 回答
    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对他的崇拜者也分布在社会的不同阶层,并且这些崇拜的根源和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崇拜者主要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社会群体,并且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分和阐述:1. 广大工农阶层(特别是早期的.............
  • 回答
    关于毛泽东和汪精卫谁的旧体诗词更厉害,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很难有一个绝对的定论。两位都曾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并且都留下了不少旧体诗词作品,他们在诗词创作上各有千秋,也各有侧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一、 创作数量和题材广度: 毛泽东: 毛泽东的诗词数量相对较多,且题材极其广.............
  • 回答
    毛泽东时期与民国时期在工业成就上进行比较,尤其是与“联合制碱法”这一具体贡献对世界的意义相对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待这两个时期各自的工业发展特点和成就,并对“联合制碱法”的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民国时期:联合制碱法——突破与世界意义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民国时.............
  • 回答
    要对比《毛泽东选集》和《蒋介石日记》,这就像是要比较一位战略家和一位战术家,一个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和一位领导者个人的战争与政治心路历程。它们在性质、内容、目标、表达方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性质与目的的不同:《毛泽东选集》是政治文献汇编,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旨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
  • 回答
    关于毛泽东如何评价诸葛亮“隆中分兵”的失败原因,这在公开的历史文献和毛泽东的著作、讲话中,并没有直接、明确的表述。毛泽东虽然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和事件都有深入研究和独特的见解,但他对“隆中分兵”是否是诸葛亮失败的根本原因,并留下过具体的论断,目前未见有这样直接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从毛泽东治军和战.............
  • 回答
    毛泽东是否“用兵如神”抑或“更会用人”,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且极具深度的问题,它关乎对一位历史巨擘的评价,也触及了战争艺术与领导智慧的本质。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非此即彼,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理解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他在军事上的辉煌成就。“用兵如神”:战略眼光与.............
  • 回答
    关于毛泽东的《诉衷情》的真伪,这是一个在文学史和研究界一直存在讨论的议题,确实有一些“高人”对此进行过考证,并拿出过一些证据,但正如您所说,是否“令人信服”到完全排除疑议,可能还需要时间和更深入的研究。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现在被广泛流传的这首《诉衷情》原文是这样的:《诉衷情·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
  • 回答
    毛泽东的著作,通常我们谈论的是《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这两者并非同一概念,也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侧重点的文献汇编。要弄清楚它们的区别,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形成和编辑的背景不同 《毛泽东选集》: 形成背景: 《毛泽东选集》的编纂和出版,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中共中央.............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把毛泽东的诗词放到五代、南北宋那个时代去衡量,就像把现代战舰放到冷兵器时代一样,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既要看到其独特的价值,也要理解其可能存在的“水土不服”。首先,我们要明确毛泽东诗词的时代背景和核心特质。毛泽东的诗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磅礴的气势、宏大的叙事、鲜明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