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系车的吸能设计真的是偷工减料吗?

回答
关于日系车在吸能设计上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汽车安全设计的复杂性。

吸能设计是什么?为什么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白汽车的吸能设计(Energy Absorption Design)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在发生碰撞时,汽车的车身结构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分散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这通常通过在车身关键部位设置所谓的“溃缩区”(Crumple Zone)来实现。当车辆受到撞击时,这些区域的金属材料会发生有控制的变形、弯曲甚至断裂,将碰撞的动能转化为形变能,减缓了传递到乘员舱的冲击力。

想象一下,如果车身是完全刚性的,一旦发生碰撞,所有的能量都会直接作用在乘员身上,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吸能设计是现代汽车安全性的基石之一。

日系车吸能设计的特点和争议点

日系车在吸能设计上,的确有一些与某些欧美系车型相比显得“不一样”的地方,这也就引发了一些关于“偷工减料”的解读。

材料和结构的选择: 日系车企在设计车辆时,往往会平衡成本、燃油经济性和安全性。在吸能设计上,他们会倾向于使用高强度钢和轻量化材料,并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来达到吸能的目的。这包括一些特殊的焊接工艺、加强筋的布置以及不同强度钢材的组合使用。

碰撞测试的差异化解读: 我们知道,不同的碰撞测试标准(如Euro NCAP、IIHS、CNCAP等)在碰撞方式、速度、假人模型等方面存在差异,对车辆的评分侧重点也略有不同。有时候,某些日系车型在某些特定项目(比如小重叠碰撞)上的表现可能不如一些欧美系车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整体上不安全。

小重叠碰撞的挑战: 小重叠碰撞(Small Overlap Frontal Crash)是近年来才被重视的一项碰撞测试,它模拟的是车辆与固定障碍物(如电线杆或另一辆车的角落)发生小面积正面碰撞。这种碰撞非常考验车辆的局部结构强度和能量传递路径。一些日系车型在这方面的设计,可能更侧重于将能量分散到更广泛的区域,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车头前部的一小块区域来承受全部冲击。这有时会被误解为“不够坚固”。

“刚柔并济”的哲学: 很多日系车企更倾向于一种“刚柔并济”的设计理念。它们会保证乘员舱的笼式结构足够坚固,以抵御大部分冲击力,同时在车头和车尾设置有效的溃缩区。这种设计哲学旨在用最优化的材料和结构来达到最佳的安全效果,同时兼顾车重和成本。

为何会有“偷工减料”的误解?

1. 外观上的感知差异: 在某些碰撞测试中,如果一辆日系车的车头变形程度看起来比另一辆车更严重,或者某些部件更容易脱落,不明就里的人就容易产生“偷工减料”的联想。但实际上,这些变形和脱落可能是精心设计的,是为了引导能量向特定的方向流动,或者让某些非关键部件牺牲以保护乘员。

2. 宣传和市场定位: 部分欧美系车企在宣传中,可能会更强调车辆的“坚固”和“硬朗”,而日系车企则可能更侧重于“精湛工艺”、“高效能”和“智能化”。这种宣传差异也会影响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的感知。

3. 网络上的以讹传讹: 汽车论坛、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讨论,往往存在片面性甚至错误的信息。一旦某个观点(如“日系车偷工减料”)被广泛传播,就很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便日后有新的证据出现,也很难纠正。

实际情况如何?

实际上,现代汽车制造商都在遵循严格的安全法规和碰撞测试标准。任何一款合法销售的汽车,都必须在这些测试中达到一定的安全水平。日系车企也不例外,它们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在汽车安全上。

全球统一的安全标准: 国际上对汽车安全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例如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的法规,很多国家都参照或采纳了这些法规。
自主研发的吸能技术: 日系车企拥有自己独特的吸能技术和专利。例如,很多车企会研究不同金属合金在不同碰撞模式下的溃缩特性,并据此设计出最有效的车身结构。
技术并非唯一: 汽车安全不仅仅是车身结构的“硬”与“软”,还包括安全气囊、安全带预紧器、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行人保护系统等一系列主动和被动安全技术的协同作用。

总结一下

将日系车的吸能设计简单地归结为“偷工减料”是不够客观的。更准确地说,日系车企在设计中采取的是一种 “以最小的代价(材料、成本、车重)达到最佳的乘员保护效果” 的策略。它们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碰撞能量流动的精准控制,来实现安全目标。

我们不能仅凭车身外观的变形程度或者个别测试项目的表现就断定其安全性不足。理解汽车安全设计需要更全面的视角,包括其背后的设计理念、材料运用、整体安全技术以及在各种碰撞测试中的综合表现。

所以,与其说日系车“偷工减料”,不如说它们在遵循安全标准的前提下,运用了 “更智慧的工程设计” 来平衡安全性、经济性和性能。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这些背后的逻辑,比听信片面的说法更为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沃尔沃表示吸能不是老子提出来的么!你们怎么都扯日系

user avatar

主要问题是将偷工减料说成吸能。

有些人拿F1赛车来举例子,其实F1赛车用的碳纤维强度很高,但F1赛车比赛的时速可是200-300啊!碰一下就碎了并不是不结实,而是受力太大了。

主要是有个误区。将低速碰撞的保险杠破碎,和中高速碰撞的车身结构吸能混为一谈。

对于低速碰撞的保险杠,只不过是因为某些车型保险杠的塑料壳子偷工减料:比较硬、比较脆、车漆软,撞了之后容易碎一地,某些车型保险杠的塑料壳子弹性就比较好,不容易看到碎裂一地的情况。

这根本就不是吸能。

而真正的车身吸能,都是依靠车身结构来实现的。这种吸能结构的好坏,才是大家看到的碰撞测评。

这叫保险杠碎了:




这才叫吸能:


图片都是网上搜的。


---------------------------------------

20170303 16:11修改答案

简单看了一下评论,感觉很搞笑。知乎网友们的脑洞很大,许多评论跟我的回答并不相关。

有说我不知道保险杠功能的,我在回答里面说保险杠的功能了吗?我这个回答的目的不过是理清一个误区,那就是吸能溃缩和所谓的保险杠破碎之间的区别。

另外还有那张日系车子保险杠里塞鸡的照片。居然成了我证明“日系车不结实”的罪证了。奇怪,我用这张图只是说这种情况叫做“保险杠破碎”,这种情况不管是真的鸡撞的,还是车主用锤子砸的,现实情况不是“保险杠破碎”,又是什么呢?我贴了一张图,感觉说的是日系车,可能会踩某些人的尾巴,所以还特地加了张非日系车,但某些人的尾巴就是太大了,这么躲着还能踩到。

还有个评论更搞笑,说我答完了就当缩头乌龟了,这脑洞不去当童话作家都可惜了。我在这里告诉这位网友,我写了这个答案之后就去苦逼的加班了,昨晚一直干到两点,今天白天又是一通忙活,一天都没空上网好吧。



---------------------------------------

20170303 16:29

再吐槽一句:

我觉得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执行的太失败了,基本阅读理解都无法完成的人,居然还那么有智商上的优越感,真是无语。

-------------

20170304 10:56

有人质疑我没开过车的。说一个自己遭遇的事故。

右侧车辆不看路况野蛮并线,剐蹭了我的车子。



这是双方的损失情况,我的:右侧翼子板变形,需要钣金和重新喷车漆,损失300。

对方:需要更换前包围和左侧翼子板,损失1500。

损失差异巨大,但对方车型老旧也是一个原因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系车在吸能设计上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汽车安全设计的复杂性。吸能设计是什么?为什么重要?首先,我们要明白汽车的吸能设计(Energy Absorption Desi.............
  • 回答
    日系车在混合动力技术领域一直走在前列,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发展路径。虽然都是为了提升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但不同日系品牌之间,甚至同一品牌不同车型之间,在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理念、技术实现和侧重点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些差异,尽量剔除那些一看就是AI写的生硬感。1. 丰田:.............
  • 回答
    关于日系车安全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至关重要的话题。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简单一句“安全”或“不安全”来概括。首先,咱们得明白,现代汽车的安全性,其实是多维度的。它不像一个开关,只有开和关。安全是建立在一系列技术、设计和制造流程上的。日系车,之所以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这套体系肯定是.............
  • 回答
    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也不是所有喜欢日系车的人都会这么想,但确实,在汽车圈子里,这种“日系优越论”一直存在,而且挺有市场的。究其原因,我仔细琢磨了琢磨,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一、 日系车的“传统艺能”深入人心,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认知。要说日系车最被津津乐道的是什么?无外乎那几点:省油、可靠、保值。 省油.............
  • 回答
    说日系车外形越来越难看,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说完全是“难看”,更准确地说,是很多消费者觉得它们的设计 失去了往日的特色,变得千篇一律,甚至有点“审丑疲劳”。以前提到日系车,大家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些很鲜明的形象:丰田的可靠耐用,本田的运动激情,日产的舒适居家,马自达的魂动设计。这些印象,很.............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有点意思,我琢磨着,这“看不惯”这事儿,背后可能藏着不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要说日系车,那在中国这市场可真是占了不少份额,走到大街上,随便一瞅,丰田、本田、日产,那是真不少。但偏偏就有这么一撮人,看着这些车,心里就泛嘀咕,甚至有点儿不舒服。我觉着吧,这“看不惯”的源头,可能得从几个方面去掰.............
  • 回答
    要说“最像德系车”的日系汽车品牌,这其实是个挺有趣的问题,因为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性格”。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贴近德系车那种注重驾驶质感、机械素质、严谨造车理念的日系品牌,我觉得马自达是当之无愧的那个。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德系车,尤其是宝马、奔驰、奥迪这几家,他们.............
  • 回答
    这事儿啊,好多人心里都有个杆秤,琢磨着钱花哪儿去才值当。要说“买高端不买日系车”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斩钉截铁的,但细琢磨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明白“高端”和“日系”这两个标签背后代表着什么。“高端”,一般来说,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品牌溢价、卓越的性能、顶级的工艺、豪华的内饰、先进的科.............
  • 回答
    要改变父亲对德系车和日系车的固有看法,这确实是个需要耐心和策略的过程。毕竟,一个人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偏好,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如他过去的经历、身边人的影响、媒体的宣传,甚至是他个人性格中对某些特质的偏爱。要让他愿意重新审视日系车,咱们得从根儿上入手,一点点地“软化”.............
  • 回答
    日系车“耐用”的说法,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像陈年的老酒,经过时间的沉淀、口碑的发酵,才在消费者心中扎下了根。要说它是怎么深入人心的,得从好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 历史的馈赠:从“追赶者”到“品质代表”的蜕变想当年,日本汽车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一开始是学习模仿西方,尤其是美国。但日本人有个特点,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观察。其实,德系车发动机工作水温普遍比日系车高,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温度高低”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工程考量和对不同驾驶文化、性能需求的权衡。首先,咱们得明白,发动机工作的理想水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区间。在这个区间内,发动机才能达到最优的效.............
  • 回答
    哎呀,说起日系车省油,这可真是老生常谈了,但事实也确实如此,大部分日系车在油耗方面都挺有口碑的。最近想换台省油的车,这想法太实在了,谁不想少花点钱在油钱上呢!既然你问了,我就给你好好唠唠,把我了解到的、觉得不错的,都给你详细说说道,尽量让你觉得这不像是个机器一本正经地在跟你解释。买省油的车,这几点你.............
  • 回答
    关于日系车不安全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且在坊间流传甚广的观点。要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过去,并且深入分析一下几个关键点。最早的源头:性能与安全的误解最初,关于日系车“不安全”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在早期进入中国市场时,产品定位和技术侧重点与一些欧美车型有所不同。 追求经济实.............
  • 回答
    “38号车评”这几年在汽车圈里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尤其是在对一些日系车型的评价上,常常能引发不小的讨论。到底日系车有没有他说的那么神乎其神?这事儿吧,得辩证着看。首先,得承认38号车评在一些方面确实抓住了日系车的一些核心优点。比如,日系车在可靠性、耐用性方面,普遍口碑是相当不错的。 这一点不是空穴来风.............
  • 回答
    关于德系车普遍存在烧机油问题,而日系车似乎较少出现这一现象,这确实是一个被许多车主讨论和关注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技术、设计理念、制造工艺以及维护保养等多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烧机油”的定义。这里说的烧机油,通常是指机油在燃烧过程中被消耗掉,导致机油液位下降,需要频繁添加。.............
  • 回答
    关于日系车和德系车谁技术更领先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在不同维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哲学下,各自绽放出的独特光彩。要深层次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表面的品牌光环,去理解驱动它们技术路线的深层原因。一、 哲学底色:日系与德系的内在驱动力 日系车:务实、精益、用户至.............
  • 回答
    许多车友在驾驶日系车时,常常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当车辆行驶过颠簸路面,比如压过路牙子、减速带,或者驶入坑洼地段时,车身会传来一种“啪啪啪”的脆响,并且整体感觉有些“散”,缺乏一种德国车那种扎实沉稳的“韧劲”。这种感受,就像是把一个木头盒子和一个铁盒子丢到地上,前者会发出清脆但单薄的声音,后者则会发.............
  • 回答
    这个问题啊,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买车的时候都会纠结这个,同价位的国产和日系车,发动机到底差在哪?我跟你说,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传统观念里,日系发动机好像“更牛”。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啥会有这种感觉,以及现在国产发动机的情况到底怎么样。首先,为什么大家普遍觉得日系发动机“牛”?这事.............
  • 回答
    在咱们国内汽车市场,尤其是互联网上,你但凡提起买车,尤其要是想找点靠谱的建议,知乎上关于日系车的推荐那绝对是铺天盖地。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是有不少具体原因的,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你说得明白。一、可靠性与耐用性,这是日系车的金字招牌要说日系车,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省心”。这玩意儿就像个老黄牛,.............
  • 回答
    关于宝马发动机与日系同级别发动机在可靠性和耐用性上的对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引人入胜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不能一概而论,毕竟汽车制造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工程。首先,我们得承认,日系品牌,尤其是丰田和本田,在“可靠性”和“耐用性”这两个维度上,确实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口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