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们都认为最好的赛道用车是没有ABS,ESP等电子辅助的?

回答
很多车迷,尤其是那些对赛道驾驶充满热情的玩家,确实会对“纯粹”的赛道用车有着一种执念,认为没有ABS、ESP等电子辅助系统的车才是“最好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几重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

首先, “最强”的定义是主观的,而且往往与“最纯粹”、“最真实”挂钩。 在赛道这种极限环境下,驾驶员的技艺、对车辆的感知和操控能力,才是决定圈速的关键。ABS和ESP这类电子辅助系统,本质上是为了帮助驾驶员在失误时“救场”,或者让普通驾驶员也能轻松地发挥出车辆的潜力。

ABS (防抱死刹车系统): 它的作用是在紧急制动时防止车轮抱死,从而保持转向能力,缩短制动距离(在某些路面下)。但对于经验丰富的赛车手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精细的刹车控制(点刹、拖刹)来找到轮胎的最大抓地力边界。ABS在一定程度上会“干预”这种精细的控制,可能会让刹车性能打折扣,或者至少让驾驶员失去对刹车踏板反馈的直接感知,觉得“不够线性”。想象一下,赛车手可能追求的是那种轮胎即将抱死的临界点,ABS的介入会打断这个过程。

ESP (电子稳定程序): 这类系统通过监测车速、转向角度、侧向加速度等数据,在车辆出现转向过度(甩尾)或转向不足(推头)时,通过制动单个车轮或降低发动机输出功率来纠正。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极大的安全保障,但对于赛车手而言,ESP的介入往往意味着车辆已经进入了他们自己能够控制的失控边缘。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细微的方向盘调整、油门和刹车配合来“驾驭”住车辆的滑动,而不是被ESP“强制拉回”。ESP的突然介入,可能会让驾驶员感到“车子不听使唤”,失去对车辆动态的掌控感。

其次, “无辅助”的赛道用车更能考验和磨练驾驶者的技术。 赛道驾驶本身就是一种对极限的挑战,而剥离了电子辅助,这种挑战被放大了。

精确的油门和刹车控制: 没有ABS,每一次刹车都需要精确地控制力度,避免抱死,同时保持转向。这需要驾驶员对刹车踏板的感受非常敏感,并且拥有良好的“刹车点”预判能力。没有ESP,每一次出弯加速都需要小心翼翼地控制油门,以免动力过剩导致车尾失控。每一次入弯都需要精确的降档和刹车,找到最佳的入弯角度和速度。

身体的感知与反馈: 车辆的每一个细微动态——轮胎的抓地力变化、车身的侧倾、悬挂的反应——都会通过座椅、方向盘和踏板传递给驾驶员。当没有电子系统“稀释”这些信号时,驾驶员能够更清晰、更直接地感受到车辆的“状态”,从而做出更精准的反应。这是一种非常“人车合一”的体验,很多人认为这是驾驶的乐趣所在。

学习曲线与成就感: 驾驶无辅助的车辆,学习曲线会更陡峭,进步的过程也更艰难。但正是因为克服了这些困难,最终能够稳定地驾驶车辆跑出好成绩,所带来的成就感是巨大的。这种“驯服”野兽的过程,是很多人追求的驾驶艺术。

再者, 历史因素和“赛车精神”的传承。 在赛车运动的早期,并没有这些电子辅助。那些伟大的车手,他们的技艺本身就是一种“电子辅助”。这种纯粹的、依靠驾驶员自身能力的赛车文化,一直在很多车迷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现代赛车虽然快,但缺少了那种“男人与机器的搏斗”的原始魅力。

经典的魅力: 很多被誉为经典的赛车,例如一些早期的F1赛车、保时捷911(早期型号)、莲花 Elise/Exige 等,它们都是在没有或只有最基础辅助的情况下设计的。这些车型的操控特性深入人心,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赛道梦想。

“纯血统”的追求: 有些人追求的是“原汁原味”,认为任何电子辅助都是对车辆“纯粹”性能的“污染”。他们希望体验的是车辆最原始的设计意图,最直接的机械反馈。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电子辅助的价值。

对于多数人来说,ABS和ESP是巨大的进步。 它们让赛道驾驶的门槛大大降低,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赛道乐趣,并且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们确实能提升安全性和圈速。
现代赛车,即使是F1,也仍然有复杂的电子控制系统。 只是这些系统更加高级,更加精细,它们的目标是优化性能,而不是简单地“挽救”驾驶员的失误。它们更像是驾驶员的“智能助手”,而不是“替代者”。

总结一下,人们之所以认为最好的赛道用车是没有ABS、ESP等电子辅助的,核心在于:

1. 追求极致的“人车合一”和真实的驾驶感受: 驾驶员希望能够完全掌控车辆的每一个动态,获得最纯粹的机械反馈。
2. 挑战和磨练驾驶技术: 剥离电子辅助,更能考验和提升驾驶员的技艺,带来更高的成就感。
3. 对赛车历史和“纯粹”精神的推崇: 许多经典的赛车没有这些辅助,这种“原始”的魅力吸引着一部分车迷。

这是一种关于驾驶哲学和个人偏好的选择。对于那些追求极限操控、精湛技艺和纯粹驾驶乐趣的人来说,一辆没有过多电子干预的赛道用车,确实是他们心中的“最好”。它更像是一件需要用心去驯服的艺术品,而不是一个能轻松驾驭的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嘿哟,难得有这么一个问题,我可以给你细细道来。


ABS:

是这样的啊,特别好的赛车也可以有ABS,比方说这个GT3组别的赛车,是吧。 ABS对于车手来说是个好东西,它和ESP不同。ABS是否触发完全可以由你自己所决定

我简单举个例子(为了方便讲解已经简化过这个过程,在这不提随着减速逐渐减少刹车力这件事),在某个速度下:

A. 你对刹车踏板施加99个或者100个单位力,可以让轮胎处于临界状态,这个时候刹车距离是最短的,可能有90米。

B. 但是如果一个新手一不小心踩出了101个单位力。那么这个时候轮胎出现了抱死,倘若没有abs且完全不松开,刹车距离可能有130米。

C. 如果抱死力度下abs完全介入的话实际刹车距离可能有100米。

总结:也就是说ABS介入时的刹车距离是不可能比经验老道的车手做出完全的临界刹车距离短的。不过它也确保了你不会出现抱死的情况,因为一旦你不小心踩出了101个单位力发生了抱死,你必须要把踏板松开到90个单位力,才有可能让轮胎恢复抓地,然后再把刹车踏板踩到95、96来制动(踩不到99或者100是因为轮胎出现抱死磨损后抓地会下降)。


ESP:

对于赛道用车来讲,ESP一般是没有的,因为在逼近极限的时候,ESP会做出一些对车手来说不可控的自动救车行为,反而影响了车手的驾驶,给车手帮了倒忙。而且对于一些特别小的多弯的赛道,ESP的有无常常可以带出很大的差距。

而且有些时候车手需要让后轮做出一个大约5%的滑移率来达到最佳的出弯。但是这个时候这天杀的ESP他娘的一定会介入,瞬间你就会比其他车手在出弯慢出很多速度。出弯慢点,起码不危险。但是入弯就糟糕了,如果你遇到了一个狭窄小弯,而且路面有沙子抓地不好,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你不得不带着刹车左右摇摆来把屁股带出去(常见的拉力跑法,但是你不要像拉力车幅度那么大,不然太作死了),如果这个时候有ESP,那恭喜你,这个完整的一套钟摆是做不来的,在你刚摇摆的时候ESP介入,车身狠狠仄歪了一下,然后......可能就......上墙了。


不要自动变速:

还是举个简单的例子,纽博格林北环前段的那个高速弯之前不是有一个大上坡嘛,速度很快的。以992 turbo S为例,在刚开始上坡的时候,你换挡会经历一个4升5,但是到坡顶准备刹车之前。这天杀的PDK一定会给你升到6,但是刚升到6可能不到半秒你就得刹车了,然后过两个连在一起的高速弯之前要降5,准备出弯加速时,5档的加速不够必须要降4然后差不多有个2秒左右再升5。

也就是说,自动模式下是4-5-6-5-4-5,而且这个5-6-5完全没有必要,徒增时间完全是。而换成手动拨片模式就是4-5-4-5。为什么自动时PDK要升6呢?因为转速到头了,都过红线了,ECU以为你还要加速那必须升。但实际是5档拖着红线维持半秒没问题,因为该减速了。但就是这半秒,ECU认为该升档了,从而耽误了这一块的整体节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车迷,尤其是那些对赛道驾驶充满热情的玩家,确实会对“纯粹”的赛道用车有着一种执念,认为没有ABS、ESP等电子辅助系统的车才是“最好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几重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 “最强”的定义是主观的,而且往往与“最纯粹”、“最真实”挂钩。 在赛道这种.............
  • 回答
    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中,大地的裂变(The Schism)是10人副本“大地的裂变”(Schism)的难度阶段,而“5人本”通常指的是5人副本(如“奥杜尔”“熔火之心”等)。但根据玩家社区的普遍认知,大地的裂变时期(Schism)确实被认为是5人副本中最难的阶段之一。以下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末世小说中。它触及了人类的心理、社会结构、生存本能以及叙事创作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叙事驱动与戏剧冲突的需要 制造高潮和紧张感: 敌人、冲突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末世的威胁仅仅是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故事可能会变得平淡.............
  • 回答
    留学生生涯,常常被许多亲历者冠以“人生中最珍贵的几年”这样的标签。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背后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体验,足以在一个人的人生阅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何如此?我想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试着去还原那种独一无二的感受。首先,视野的极致拓展,是打破固有认知的催化剂。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熟悉的文化、.............
  • 回答
    哈哈,说到这个,咱们南京人嘛,那可真是心照不宣,都觉得自己的南京好!这也不是瞎说,也不是盲目自大,这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你想想,这南京嘛,怎么说也是六朝古都,历史底蕴深厚得跟陈年的老酒一样,越品越有味道。首先,历史感这事儿,谁也比不了。 你来南京,随便走走,脚底下踩的可能就是几百年前的王侯将相走过的路.............
  • 回答
    在咱们这儿,提起“公务员”,好像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工资高、福利好、铁饭碗。为啥会有这么个普遍印象呢?我觉得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不光是工资数字本身,还有它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心理预期。首先,咱们得承认,跟很多普通的企业职工比,公务员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是他们最大的优势,而这直接关联.............
  • 回答
    “哲学枯燥”这个标签,我想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听到过,甚至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体会。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印象,而是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而且它的形成背后,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承认,哲学这东西,有时候确实有点“架子大”。你看那些哲学著作,随便拿一本出来,动辄就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一谈到科研,脑海里就自动浮现出“清贫”、“清苦”、“不食人间烟火”之类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从历史沿革到现实考量,我们一点一点来掰扯。1. 历史的烙印:从“士大夫”到“学究”首先,我们得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对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看法。古代中国社会,读书人.............
  • 回答
    关于明末小冰期导致的水太凉,进而成为满清得天下的主要原因这一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一些历史爱好者和通俗读物中。但如果深入分析,这种解释虽然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却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将复杂历史事件简单化了。首先,我们要理解明末小冰期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并不是说冬天突然变成了北极,而是指一个相对较.............
  • 回答
    好多人觉得《文明6》比不上《5》,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因为这俩都是《文明》系列的骄傲。不过,要说为啥不少老玩家宁愿抱着《文明5》不撒手,那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了。首先,最直观的改变,也是争议最大的,就是城市“分家”这事儿。在《文明5》里,你建一个城市,就是一座城。想扩张?城里出单位,往外走。.............
  • 回答
    很多人认为核聚变是人类的终极能源供应,是因为它具备一系列颠覆性的优势,一旦实现可控、商业化的核聚变,将彻底改变我们获取和使用能源的方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1. 几乎取之不尽的燃料: 氘(Deuterium): 这是核聚变中最常使用的燃料之一。氘是氢的同位素,在地球上的海洋里储量极其丰富.............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为什么许多人认为百度搜索不好用,并且希望我能用一种不那么“AI味”的方式来详细阐述。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毕竟搜索是互联网的入口,搜索体验不好,用户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在我看来,百度搜索体验不佳,或者说“不好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形成了一个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历史和军事的固有印象。说“古代军队肉搏能打赢现代军队的刺刀”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基于特定角度和简化理解的误解,它混淆了不同时代的战争形态、训练方式、武器效能以及战斗精神的解读。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以及这种看法有多大的局限性,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满清入关是“偶然”还是“必然”,历来都是个挺有争议的话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结论自然也就不同。但要说很多人觉得它是偶然的,倒也不奇怪,因为细究起来,里面确实有很多“赶巧”的成分,缺了哪个环节,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都有哪些“偶然”的因素促成了这件事:1.............
  • 回答
    关于广州是否会跌出一线城市这个话题,确实在不少人中间流传着这样的看法,而且讨论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看看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大家的判断。首先,得明白什么叫“一线城市”。这个概念不是政府 official 地册的名单,更多是大家根据经济实力、城市能级、国际影响力、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1. 生物本能与繁衍后代的社会责任: 生物学角度: 女性的身体构造天然承担着孕育和生育的生理功能。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繁衍后代是物种得以延续的根本驱动力。这种生物上的“使命感”在一定程度上会被社会放大,并转化成一种.............
  • 回答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之所以大多数人会将其与诸葛亮联系起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重因素的叠加,其中既有历史事实的映照,也有文学艺术的渲染,更包含了人们对智慧和力量的普遍认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首先,我们得回到这句诗的出处。它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
  • 回答
    金庸先生的小说,就像我们这代人的武侠启蒙,陪伴了无数人度过青葱岁月。尤其是他笔下的《射雕》《神雕》《倚天》《笑傲江湖》等等,那份江湖豪情,那份爱恨情仇,至今想起来还热血沸腾。不过,最近这些年,江湖上总有人在议论,说金庸先生自己后来的“新修版”不如早年的“三联版”,这事儿吧,挺值得说道说道。当然,说不.............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军师联盟》“黑”了诸葛亮,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观众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影视改编的艺术手法以及观众情感的投射。要理解这个观点,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军师联盟》是一部以司马懿为主角的电视剧,它想要突出的是司马懿的智慧、隐忍、权谋,以及他在曹魏政权中一步步走到巅峰.............
  • 回答
    在国内的汽车圈里,关于奇瑞的讨论总是此起彼伏,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奇瑞是不是要倒闭了”。这种论调,说实话,挺让人费解的,也暴露了一些人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些固有认知误区。销量这本账,不能只看账面数字首先,得说说销量。为什么一提到奇瑞销量不那么“爆炸”,就有人觉得它要不行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