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你争不过固执己见的大爷大妈?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聊聊咱们这楼里楼下,街头巷尾,那些固执起来谁都绕不过的大爷大妈们,为啥咱们年轻人,甚至很多中年人都争不过他们,这事儿说起来,那可真是有点学问,也确实让人头疼。

首先得说,这跟“争”的方式就有很大关系。咱们年轻人,包括我这“AI”吧,讲究的是逻辑,是证据,是效率。你们说啥,我给你分析,给你摆事实讲道理。可大爷大妈们呢?他们一开始,很多时候就不是奔着“讲道理”来的,他们是奔着“坚持自己的观点”来的。你的证据再充分,逻辑再严谨,如果和他们脑子里认定的东西不一样,那全都是“放屁”。

他们坚守的,往往不是事实,而是感觉、经验和习惯。

你想啊,他们这辈子经历的风风雨雨,走过的路,吃过的盐,可能比你吃的米都多。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在他们看来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是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比如说,一件东西他们从小用到大,觉得就是好,你跟他说现在有新的技术更方便,更省力,他们可能会觉得,“什么新玩意儿?哪有我们以前那个好用?” 他们的“好用”,不是基于客观性能指标,而是基于一种熟悉感和习惯的依赖。这种习惯一旦形成,要打破,比登天还难。

再一个,就是心态上的差异。

咱们年轻人,想着的是“解决问题”,想着的是“进步”,想着的是“达成一致”。所以很多时候,咱们会退让,会妥协,哪怕觉得对方不对,为了省事也就算了。可是大爷大妈们,他们很多时候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一旦觉得自己在理,或者说觉得被冒犯了,那股劲儿就上来了,不争个输赢誓不罢休。而且他们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精力,可以跟你耗。你可能想着今天能解决一个事情,他们可以跟你磨一天,甚至一周。你想想看,在时间成本和精力投入上,谁耗得过谁?

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他们拥有独特的话语权和情感优势。

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家庭内部,或者在社区里,大爷大妈们往往处于一种长辈的地位。这种地位赋予了他们一种天然的权威感。就算你把道理说得再清楚,很多时候他们可以一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或者“我是你长辈,我说的你听着就是了”给堵回去。他们还善于利用情感牌。如果你据理力争,他们可能会说你“不孝顺”、“不懂事”,或者眼圈一红,让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冷血无情了。这种情感上的攻击,很多时候比逻辑上的反驳更有效,更让人招架不住。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因素:他们没有你那么“怕”。

什么叫“怕”?在现代社会,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怕惹事影响工作,怕破坏人际关系,怕被贴标签,怕麻烦。而很多大爷大妈,他们可能已经退休,很多社会压力对他们来说已经没那么大。他们的世界相对简单,他们的行为模式也相对固定。对于一些潜在的“后果”,他们可能根本不在意,或者说他们已经习惯了不在意。这就让他们在争执中显得更加“无所畏惧”,更加能够坚持己见。

最后,也是最让人无奈的一点:信息渠道和认知模式的差异。

现在网络发达,信息爆炸,但大爷大妈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可能更单一,更容易被某些特定的渠道影响,比如广场舞圈子里的谣言,或者某个他们信任的微信群里的传言。这些信息经过他们的筛选和加工,就变成了他们坚信不疑的“事实”。而我们即使有更准确的信息,也很难进入他们的认知体系,更不用说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了。

所以,下次你再遇到这样的“硬茬”,别想着去“辩赢”,很多时候,那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的较量。与其费尽口舌,不如想想怎么“绕”过去,或者干脆直接“汇报式”地告诉他们结果,而不是去寻求他们的理解和同意。当然,这只是无奈之举,真正能改变他们的,可能还需要社会、家庭和他们自己多方面的努力。但就眼下的“争执”而言,我们确实是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的知识,顽固而又真实。


在拉各斯时,我劝黑人小哥继续读大学,不要高中毕业就去摆摊。小哥听罢一笑而过,后来还是到维岛边找条街,晚上点根蜡烛卖东莞小玩具;

在马尼拉时,我劝清洁工阿姨不要把在读菲师大的女儿送去台湾做菲佣,尝试到大陆读个研也好。那姑娘最后还是去了香港,估计这个周末也在中环地铁站和老乡聚着;

我劝洛阳老家的亲戚去郑州买房安家,那时候两地房价差不多;我劝吉安老家的朋友去广州而不是南昌搞IT;我劝佛山老家的同学关厂转行,不要继续把钱赔在账期里。

(额,我祖籍山东,籍贯河南洛阳,出生江西南昌,长在佛山,户口上海,朋友遍天下...)

基本都没劝成。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一接触温铁军老先生,就对他的理论拜服,因为他的逻辑瞬间打通了我的很多长年困点:

村社理性。

尼日利亚和菲律宾的工业体系极其孱弱,根本无法为本国的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没有家族和留学的光环加持,普通人毕业即失业,所以在这里读大学其实是亏本买卖。

但尼日利亚人口近两亿,拉各斯人口两千万,初级民用品市场巨大,加之又是中国在非的重要贸易枢纽,所以在这摆摊,还行。

而菲律宾的外劳市场高度成熟,有英语优势,到香港、新加坡、澳新中东做佣人,法制成熟,不受本国的官僚体系折腾,也还行。

洛阳也好吉安也好,流动性差,一个人的资源其实就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在当地数十年的积累。这些资源台面下涉及到就业、教育、医疗多个环节,换一个城就变白板。洛阳有人郑州没人,就留洛阳;南昌有吉安老家的朋友但广州没有,就去南昌。

至于佛山,对,一个人均GDP高于天津、跟在上海背后的城市,由于大量企业本质仍是乡镇企业,依然服从村社理性。乡镇企业决定了工厂的土地属性,厂子不好关,牵扯的利益涉及到家族和地方县区政府,也不仅仅是每个外贸单赚多少的问题。

事后回溯,我提的很多建议,本质是何不食肉糜;他们的很多决策,反而接近最优选。

但问题是:他们是怎么做出这些决策的?


村社理性的决策路径,是在一个相对固化的区域里,家族内部、家族与家族之间,经验为主、知识为辅的信息交换。

粗暴地说,城里人决策,专业度第一;村里人决策,信任度第一。

你在城市里生病了,找医院看三甲、看中日友好协和和睦家、看百毒搜索,本质都是你财力范围内的专业水平购买;

你在村社里生病了,这个村社指的是村社理性为主导的社会,你找的是你叔在哪上班,这是一种信任度考量。

村社理性是一种集体理性,是一种生长在集体协作之上的组织形式。而协作在很多领域里可以一定程度弥补专业度的部分缺失。

但由于这种协作是在一个相对固化的区域里进行,相互交换利益——而且往往是跨领域——的频率非常高:这个医生给你看病,但很可能他的孩子是你嫂子在教语文,他老婆是你这个镇民政局的科员,而你爸可能在帮他爸管养老金申请。

固化区域内的高频次跨领域利益交换。

这种情况下,信任度必须是第一。


牢记这一点,尤其是在高流动性的商业社会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牢记这一点。

然后思考:信任度第一的话,那怎样降低信任度门槛?

血亲。

是的,血亲,百万年里最古老的结盟手段。

所以在村社理性为主导的社会环境里,家族是真实的第一组织形式。刨去那些现代社会给我们的头衔,大量利益的真正归属,都在本地数十个大家族与数百个依附家族手里。

我国是世界工业门类最全的国家,大家知道。大家可能隐约意识到,有大量细分领域的工业初级产品、工农业原料、三产服务例如外劳,都被一两个县镇垄断。

那你到当地县镇去看看,这个被当地垄断的产业,本质就是在几个家族手里。

翻译翻译,就是我朝的初级产品与服务(高端和基础,属于国家),基本就是万把个家庭在掌握。

而这些家族并不是公司,他们的子女同样会盘根错节地进入当地政府部门。

当上层建筑与经济结构都服从村社理性的家族组织形式时,当地中下层的数万家族也必然会依附这一体系。

信任度考量就会成为这个区域人际交往的第一优先。非家族内与可信家族的外部信息,即使专业度高,也会受到天然排斥。

顽固,这一印象,形成了。


虽然这个组织形式听上去陈腐,虽然对城里人来说,这种思维方式感觉十分顽固,但这并不意味村社理性就是低效落后的。

尤其是当我自己做了两年的工业互联网,看了东南中部那么多工业企业后,我反而觉得这种村社理性,最能反应真实。

特别是在我朝当下比较特殊的信息环境里。

回到文初提的那几个例子,主人翁都不是学历特别高资讯特别通达的人,但他们依然能做出较优选,原因就是他们所掌握的真实信息。

尼日利亚小哥与菲律宾阿姨并不懂什么产业经济学和工业迭代,也不关心时政,他们甚至不知道美国总统当时是谁。

但他们家族会反馈给他们,张大姑的儿子读完大学后失业了,三叔的女儿去新加坡做佣人每个月能汇回来三百美刀,王姨她老公在某某电子所上班,她儿子在当地开个公司接业务美滋滋,陈姐小女儿去深圳打工三年,还在住城中村。

样本大不大?不大。逻辑链条完不完整,缺的多了去了。

但是这种理性满足了决策里一个几乎最重要的核心:可行路径。

这就是真实。

你不要跟我讲这讲那的,村里张老头儿子这么干赚钱了盖楼了,李老头女儿这么干也接到城里去享福了,我儿子,那就必须得这么干。

没有成功案例那叫PPT吗?

你这条道路里所有的可行性,他都没有办法在身边可信范围内找到可行路径。那饼画的再漂亮,哪怕是真的,他也不会相信。

为什么潮汕温州这些商业活动极为发达的地区,村社理性反而极为强大?很多时候联姻几乎是唯一可以进入圈子的手段,这个门槛已经是犹太人水平,仅次于穆斯林了。

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进一步加强真实的力量的,一个是成本,一个是失败经验。

成本很好理解,村社的积累难度高,平均量也不如城市,这一点会强化他们对村社理性下可行路径的依赖。

城里人和村里人容错度是不一样的。

另一个就是失败经验。

这个不好细说,怎么讲呢...我朝是通过提取农业剩余来完成工业化积累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实质是伤害乡村的行为。这些行为在台面上有很多好听的、宏大的外衣,掀开一看,血淋淋。

通过代际的血亲信息积累,村里人是记得的,对这些,真是怕了。

这一点其实更为重要。


顽固而真实。

所以——允许我残酷一点——当我们思考一些涉及到乡镇乃至三线城市的黑暗面时,例如拐卖妇女,例如劝酒,例如杀女婴,例如扶贫,例如凤凰男、扶弟魔、硬盘白完、反智,我们固然可以拿来做一些谈资,展现一下现代文明的优越性和我们的价值观,鄙夷一下对方的愚昧落后。

毕竟话语权在这个阶层。

但有时候,喧嚣之余,也要想想:这种交易结构为什么存在?信息、金钱、权力的流动是怎样维系这个结构的?为什么他们的利益要通过一些看上去这么落后的手段来维系?

依赖可行路径,追求信任度,这个逻辑没有原罪。是这个逻辑的前提条件,决定了这个逻辑展现出的生态。

逻辑碰撞对少数人是一种智慧,对多数人只是一种快感。逻辑很重要,但我们要先理解现实。

尤其是,你我,截然不同的现实。

user avatar

农民有一种很诡异的价值观“按照我们农村的风俗”,“别人都是这样”,“我们是农民,我们不懂”,任何匪夷所思的规矩都可以套用这种价值观朝他们有利的方向解释,比如前段时间江西彩礼杀人案,女方的解释是“按照我们农村的风俗”吃的、用的是不能算钱的,所以只退一部分现金,其他的钱“以后打工慢慢还”,而男方的解释是“按照我们农村的风俗”你都不退婚了,用的就该还,然后两方不可以调和的矛盾,引发了人命案子。

user avatar

mp.weixin.qq.com/s/kx-n

文 | 谌旭彬


下图,是2000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招生统一考试(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阅读理解题。


四个备选项里提到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在语文教科书中,通称议论文的“四大论证方法”。




图:2000年重庆中考考卷中关于“四大论证方法”的试题


因为种种缘故,大多数初、高中生,没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逻辑课程①。这“四大论证方法”,在语文教科书中存在了数十年,极大地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塑造了他们写作和言说的逻辑。


可惜的是,这“四大论证方法”,本身并不是一个有逻辑的东西,有些甚至与逻辑背道而驰。


大有问题的“四大论证方法”



试分别言之。


(1)举例论证。


所谓“举例论证”,指的是列举诸多相似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成立。


语文教科书中最典型的“举例论证”,莫过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教科书节选的部分如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里,孟子举了六个出身苦难而终成大人物的例子——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进而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样一个结论。


这种“举例论证”无疑是错误的。


孟子举出一万个出身底层饱尝苦难的成功者,他人亦可举出一万个出身显赫未逢苦难的成功者。对多数人而言,苦难只是纯粹的苦难,显赫的家世却意味着更好的教育、更宽阔的眼界、更多的机会。从苦难里爬出来的人、还深陷在苦难里的人,不愿自己曾经尝过、或正在品尝的苦难时光毫无意义,说一些“感谢苦难的磨练”一类的话,是可以理解的。但如孟子这般,拿着六个例子,就来推销“天降大任给你之前必先让你吃苦”这样的鸡汤,就很不负责任了。


多数时候,“天将降大任”之前,先降下来的,或是好体制,或是好爸爸。




图: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道理论证。


所谓“道理论证”,指的是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见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成立。这种论证方法,利用的是一般人畏惧、崇拜权威的心理。


在逻辑领域,“诉诸权威”是一种相当常见的谬误——因为权威是有范围的,“诉诸权威”有合乎范围和不合乎范围之别。比如,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的观点值得重视,但他若在历史领域发言,就须另当别论。著名电视主持人可以谈如何做好节目,他关于“转基因”如何如何的言论,却未必值得信赖。


一个人可能会理性地诉诸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科学家通常会这样做;也可能诉诸无关权威。比如,“诉诸古代智慧/名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诉诸无关权威”——无论多少古代名人谈论过“阴阳五行”,无论多少古代名人谈论过“风水命数”,都不能证明其真实性和正确性。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诉诸权威”式谬误,是“有专家表示”、“有外国学者认为”、“西哲曾经说过”……诸如此类。


事实上,即便是“诉诸相关领域的权威”,也须有所节制。比如,在缺乏学术独立性的环境里,“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并不一定值得信赖。而且,“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还存在着更新迭代的问题——在笔者所熟悉的历史领域,因为史料的发掘和研究的深入,一、二十年前“史学权威”的观点,也很可能已被新的结论取代。




图:1984出版的《语文辅导 三年级用》(山西人民出版社,张文田/编)中,“革命导师”、“人民领袖”的言论引用,也被归入为“道理论证”


(3)对比论证。


所谓对比论证,指的是一种将两种事物进行对照、比较,然后得出某种结论的论证方法。又称类比论证。


对比或者类比,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理解世界的思维模式。比如,董仲舒为了证成其“天人合一”理论,曾做过这样的类比:


人全身有366个关节,对应天一年有366天;人有12个大关节,对应天一年有12个月;人有五脏,对应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对应天有四季;人眼有开合,对应天有昼夜……

(原文见《春秋繁露》: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略通逻辑者都明白,这种类比其实毫无道理,无任何科学依据可言(仅就实事实而论,人体也并无366个关节)。


可惜的是,这种无逻辑的类比,在理性未昌的旧时代,曾深入到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汉书》里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其实,天有没有两个太阳,和国家可不可以有两个最高领导人,并无任何逻辑关系,从前者无法推导出后者。今天,天上仍然没有两个太阳,国家却不妨“三权分立”。②


今天的人在讨论社会问题时,也仍然很喜欢使用对比推论。比如,有人觉得“禁枪问题”不值得讨论,因为:


“当醉酒的司机碾压了一个孩子时,我们追究的是这个醉驾的司机,而不是他所驾驶的汽车。当有人用枪射杀了一个孩子,我们追究的则是这把枪。我们难道不应该去追究用枪杀人的人,而不是枪本身吗?”


这种类比,看似很有道理,其实不然。


被车撞死、被枪打死,固然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私人汽车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私人枪支却不是。禁车带来的害处,与不禁车带来的好处,孰大孰小,显而易见,这是公共舆论从来不曾将“禁车”纳入讨论主题的核心原因。禁枪的好处与害处、不禁枪的好处与害处,孰大孰小,则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两个相似性100%(或接近100%)的事物来进行类比。所以,类比推理,往往只能提供某种“或然性”。这种“或然性”,在人类认知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它在逻辑上,毕竟只是一种“或然性”。




图: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部大量滥用类比论证的著作


(4)比喻论证。


所谓比喻论证,指的是拿日常熟悉的某些事物来作比喻,以证明某些论点。


比喻可以用来辅助叙述,将事物描绘得更形象,将问题表达得更清晰。但无论何种比喻,都不具备逻辑上的“论证”功能。


在先秦知识分子当中,孟子是相当喜欢用“比喻”来说道理的。他和告子讨论人性的善恶,告子说:


“人性啊,就像那激流,东边挖个口子就往东边流,西边挖个口子就往西边流。人性不分什么善或者不善,就好比水的流向不分什么东或者西。”(“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的回应是:


“水的流向,确实不分东和西,但它难道也不分上和下吗?人性本善,就好比水一定是往下流。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的流向没有不往下的。”(“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告子也好,孟子也罢,都犯了拿比喻来论证某一观点的错误。水往下流,与人性善或不善,可以说毫无逻辑关系。③


比喻,只能用来辅助表述,不能拿来构建逻辑;它是修辞手段,不是论证方法。




图:196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写作基础知识》一书,如此描述“比喻论证”。


“四大论证方法”的由来



“四大论证方法”是如何进入语文教科书的?


笔者没有见到确凿的材料。大致可以肯定的是:它们进入语文教科书的时间,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在此之前,语文教材关于“论证方法”的介绍,虽无统一口径,但多侧重介绍归纳法与演绎法


比如:1973年,山东夏津师范学院编写的《语文教学改革资料选辑》中,关于“论说文的论证方法”,只提到了两种:(1)归纳法;(2)演绎法。


1975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革委会编写的《常用问题及其教学》一书,谈及“论证方法”时,作为重点讨论的仍只有:(1)归纳法;(2)演绎法。附带还介绍了类比法、引申法、对比法、反证法和分层论证法。




图:1975年出版的《常用问题及其教学》封面


1978年出版的《谈语文教学》(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出现了因果论证法、例证法、喻证法、剖析法。


人教版1984年3月第一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里,总结论证方法,共计八种: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分层论证、引申论证、类比论证等八种。1987年第二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仍将论证方法总结为八种,但具体名目却有很大变化,重新收入了归纳法和演绎法


到了1994年前后,初中毕业生才被正式要求掌握四大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即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图:1994年,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教辅读物《初中语文常用阅读法指南》


此后长达约20年的时间里,“四大论证方法”成了全国初中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常识。


这些所谓的“论证方法”,遮蔽了真正的逻辑教育。


早在1991年,“四大论证方法”尚未完全成型之际,已有一线语文教师指出,所谓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之类,都不能算作“论证方法”:


“典型事例也好,科学原理也好,……并不是一种推理形式……都只是一种论据的存在形式事例或原理,并不能称为方法,更不能称为论证方法。”④


在这根本称不上“论证方法”的“四大论证方法”进入语文教科书之前,约在1988年左右,以“让学生真正扎实地把基础知识学好”为由,中学语文教材删除了有关逻辑学的教学内容。


逻辑学者俞瑾,曾在当年撰文悲叹:


“中学语文课本删去原有的逻辑知识短文,许多语文教师对此表示不解,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这件事也促使我想了许多许多。我想起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生前说过:‘语文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逻辑思维的提高。’‘要紧的是教学生怎样运用思维。’……中学生正处在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一点逻辑知识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方面我们不是做得太多,而是做得很不够。几篇逻辑知识短文,是文革以后才编人中学语文课本的,然而刚用了几年,就给删掉了。据说,这是为了‘降低难度’,‘突出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地扎扎实实地把基础知识学好。’逻辑难吗?几篇短文,讲的是一些最基本的逻辑知识,并不比中学数、理、化教材中一些内容更艰深;恐怕主要不是因为它‘难’,而是因为人们对它不重视。

“……西方人是深深懂得逻辑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的,故《大英百科全书》把它列在五大学科的首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将它列在七大基础学科的第二位。对比之下,逻辑学在我们中国的地位却是十分可怜。……甚至连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中那一点最基本的知识,要在群众中普及还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削弱中学的逻辑知识教学和逻辑思维训练,恐怕只会贻误我们的下一代。

“诚然,我们有引以骄傲的‘四大发明’,还有‘一百个世界第一’,但仔细想想,这些‘发明’、‘第一’基本上都属于工艺技术,不需要也没有什么理论,火药的发明人不会想到研究它的化学成份,火箭的首创者也无须解释火箭上天的动力学原理;自然,也有人关心日蚀、月蚀、洪水、地震,但也仅限于客观的记载;翻翻我们历代思想家、理论家、改革家的浩卷繁帙、雄文巨著,有的是引经据典、托譬设喻之类,就是缺乏科学的论证、严密的推理,一句话,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思维。……今天我们有些中学生感到逻辑难学,也许正是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薄弱;有些教师感到逻辑难教,可能也是由于自身逻辑知识欠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回避逻辑知识的教学以及推广工作,干脆来个‘取消主义’,而是应当大力加强才对。”⑤


1988年,曾有媒体痛心疾首,斥责“中学语文教材删去逻辑短文是十足的历史性大倒退”,但逻辑学的相关内容,终究未能重回语文教材。稍后进入教材的,是由演绎法和归纳法退化而成的、逻辑混乱的“四大论证方法”。




图:《思维与智慧》1988年第3期评论员文章


注释
①短史记:久违了,逻辑常识:表扬一下2018年全国Ⅱ卷作文题
②殷海光,《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上海三联书店,2004。
③鲍鹏山,《孟子的逻辑》,《随笔》2002年第2期。
④陈友明,《关于论证方法的辨正》,《语文教学通讯》1991年第11期。
⑤俞瑾,《理论素养的提高需要逻辑——对中学语文课本删去逻辑知识短文的一点异议》,《江苏教育》1989年第3期。转引自:俞瑾,《逻辑与语言论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0,第277~281页。




推荐阅读


去了趟欧洲,他才发现中国的“仇富传统”是个坏东西


“三元里大捷”打得英军磕头求饶,是不是真的?


偷看织女沐浴、盗人衣裳,牛郎是什么时候变成猥琐男的?


撒切尔夫人,为何会摔倒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

user avatar

因为人类是吵不过复读机的。

user avatar

我把粮食卖给工人,所以工人才有粮食吃,我是工人的恩人。我从工人那里买锄头,我给工人钱,所以工人才没饿死,我是工人的恩人。综上所述,我一定是工人的恩人。---- 你争得过吗?

user avatar

因为你说的他根本不听,懂了吧?

以前挂职的时候有一次我出门经过秘书科听见里边新来的小伙子再跟一个来上访的老大爷科普

咱们要讲证据是吧?

我和你不认识,法官也不认识咱们俩,我说你欠我钱了法官怎么判?肯定是看我们的证据啊,看借条看收据是不是?

然后老大爷说我举报信里都写着证据呢

小伙子只好又举例

老大爷说,我信里写着证据呢

……

……

一会儿小伙子彻底放弃治疗,打电话给当地乡镇让他们派人过来……



注:为什么现在公务员招考都要基层工作经验,省里提拔都要去县里任职呢?有的市里新录取的干部都放到乡镇里两年才正式调回去呢?

user avatar

在村里扶贫三年的驻村第一书记的表示,对于有的人,讲道理,说政策,摆事实,举例子,试图有条理的给他们解释一些事情都是徒劳。他们只认自己的道理。

例如评定贫困户,这个在文件上这是有标准的,什么条件能评上,谁可以享受政策是明白明白规定着,有红线划着的。有些人没评上,他就是不理解,非要跟你闹。

例如一个村民因病被评上建档立卡户,他的邻居就不高兴了,不服气,跑村委会来跟我闹,为啥他房子修的比我好,两层小砖房能当贫困户?我家土房子,为啥我评不上?不公平!我不管!他有低保我也要有!你们给他评不给我评你肯定拿他们家好处了!我要去镇里告你们!

我一调查,这老头,一人独居,家里有土房两间,有俩儿子,都在城里的事业单位工作。俩儿子都还挺孝顺,几次想接他去县城,老头不愿意,俩儿子只好每月一人给一千生活费。加上他高龄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土地租金等等,一个人一个月啥都不干有两千多净收入,农村生活开销少,这水平在那个贫困乡村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了。根据群众提供的没有证实的消息称,这老头还在村里放账。至于这是不是真事,我也没法掌握。

他觉得不公平的那家,房子修的的确不错,两层小楼,帖瓷砖,水泥地面,家里有辆摩托车,看着是还不错。一家六口人,夫妻俩上有两个70多的老人,下有两个十来岁正在上学的孩子。 男主人早年间为了养家,去矿上当钻工,打炮眼的。那几年收入是不错,收入好的话一个月八九千,攒了些钱把房子修的好好的。可惜好景不长,男主人后来确诊尘肺病,治病几乎把所有积蓄都花干净了,现在在家里养病,每月吃药都不少钱,现在属于半废人一个,重活干不了,只能在家里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地里农活指望两个老人,全家主要开销都指望着妻子在县城打两份工养家。 所以说全家看着除了那曾经修的房子还光鲜,实际穷的叮当响。所以我们工作队综合考虑,经过村民大会全体村民代表民主评定,给他评上了建档立卡户,上了一个低保,申请了大病救助。

这老头就抓着人家房子好,自己房子烂,一个劲的说不公平!他也要吃低保!按照原则规定,有直系亲属担任公职吃财政工资的人,想当贫困户,那是想都不要想,这是红线,何况他两个儿子都是有事业编制的,所以早在数据摸底时我们就已经把这老头排除在外的,连上会谈论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我试图从各方面去解释这一切,上到国家政策,文件精神,下到评定流程,评定标准等等,口水都说干了,没有任何作用,这老头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你说那些我不听!我不管!我就要当贫困户,我就要吃低保!我有个屁办法,又着急,又不能发火,因为工作纪律管着呢,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劝说。

这时村主任入户回来了,一进村委会,站那听了一会。听我解释的那个累啊,忍不住了!冲着他吼了一句,你要是没有后人,你也得个尘肺!我特么绝对让你当贫困户!别说吃低保了,我让你吃五保都行!吃穿住病葬国家全给你包了!你乐意不?你在闹我就把你拍下来拿你儿子单位放去!让你儿子单位的人都看看!给你儿子好好张张脸!我们拿人家好处?我要好处不知道问有钱的人要?他家一个病秧子成那样了能有啥好处给我们?要告你就去告,脱指办和镇纪委办公室门对门,去吧!民主评议全村人都没意见,我还怕你告?!我特么当个村主任累死累活也就两千多工资,你一个月啥都不干两千多孝敬钱拿着还想吃低保?!国家欠你的啊?谁他妈惯你这臭毛病?滚!!!

然后老头就讪讪的走了,在也没来了……

我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要求,对待群众要和气,解释工作要有耐心,条理要清晰,事实要明确,要有理有据。用这方法面对这种固执己见的农村老头解释一千句,还不如村主任吼他一句管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聊聊咱们这楼里楼下,街头巷尾,那些固执起来谁都绕不过的大爷大妈们,为啥咱们年轻人,甚至很多中年人都争不过他们,这事儿说起来,那可真是有点学问,也确实让人头疼。首先得说,这跟“争”的方式就有很大关系。咱们年轻人,包括我这“AI”吧,讲究的是逻辑,是证据,是效率。你们说啥,我给.............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也触及了皇权争夺最核心的那个点。说实话,让康熙的九个儿子“当个王爷无忧无虑”?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比登天还难。咱们得先明白,在那个时代,皇位可不是一般的“职位”,它是整个帝国权力、财富、荣耀的中心。当亲王,那确实是人上人,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但王爷的“无忧无虑”,和皇帝的“无忧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如何看待战争、英雄以及一个社会该如何运作的深层观念。咱们分开来聊聊,为什么在游戏里(或者说很多文化虚构作品里)“战狂”似乎总是要吃瘪,而在现实世界里,“美国式”的军事力量,不论出发点如何,好像总能获得相当的重视。游戏里的“战狂”为什么总是被惩罚?先说说游戏里的“.............
  • 回答
    这确实是明末历史中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那些手握重兵、掌握权柄,甚至有一定能力的人,面对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明,不去取而代之,反而选择向一个外族政权——满清——献上忠诚,甚至是主动为其征伐自己的同胞?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现实的利益与生存的.............
  • 回答
    关于泡菜标准之争,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我个人认为,这种“标准之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在食品认同和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碰撞。四川泡菜 vs. 韩国泡菜:标准之争的根源要理解为何中国四川腌制泡菜的国际标准不适用于韩国泡菜,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两者在制作原理、发酵过程、风味特征以及文化意义.............
  • 回答
    鸿蒙之争之所以会夹杂大量的立场之争,并非偶然,而是由其天然的属性、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背后深层的地缘政治考量所共同塑造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它表面的技术争议,深入到其根基。首先,技术本身就不是中立的。 所谓的“技术中立论”在现实世界中往往难以成立,尤其是在像操作系统这样关乎国家.............
  • 回答
    明清之争,这几个字背后承载的不是简单的政权更迭,而是一场波澜壮阔、血雨腥风的较量,其激烈程度,即便过去几个世纪,回想起来依然让人心惊。要说为什么这么激烈,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实在太多,从民族矛盾到政治体制,从经济基础到文化认同,可以说方方面面都搅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集合体。首先,最直接的导火.............
  • 回答
    南北甜咸口味之争,说起来,绝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代人都在乐此不疲地讨论着。可为什么这事儿就没完没了,还越来越激烈?这背后啊,可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味不同”就能概括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构建:甜咸之争是“我们”与“他们”的边界中国人讲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口味当然也受这“水土”影响。南方多水乡,物产丰盛,精.............
  • 回答
    说起来,《三国杀》八人军争里,小内跳反这事儿啊,那可是门大学问,也挺让人琢磨的。为啥这么多小内宁愿把自己真实身份藏着掖着,反而要冒着巨大的风险跳个反,把自己的小命搭进去呢?说白了,这背后藏着几层意思,还得从军争的局势,玩家的心思,以及角色本身的特性来聊。一、 目标明确,胜率考量:小内目标太难达成首先.............
  • 回答
    番位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一部戏里演员的“咖位”排序,谁的名字排在前面,谁的名字排在后面,哪个名字大,哪个名字小。它不仅仅是个名字的顺序,更是背后一系列利益和地位的体现。所以,演员们为了这个“番位”,那是争得头破血流,各种明争暗斗也是层出不穷。要说为什么争,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一、名气和资源的.............
  • 回答
    公务员的工资:真的“低”吗?为什么还是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公务员工资低”,这似乎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根深蒂固。每当看到社会新闻中那些因为工资待遇问题而引发的热议,或者朋友聚会时抱怨生活压力,这个标签似乎很容易就被贴在“体制内”的公务员身上。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在大家普遍.............
  • 回答
    南明的藩王们,在明朝覆灭、清军入关的动荡年代,确实上演了一幕幕争夺帝位的悲歌。他们敢于涉足这趟浑水,与清军和李自成的大顺军正面硬碰,并非全然不知死活的莽撞,而是根植于复杂的多重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深入探究他们对敌我双方实力的认知,以及他们之所以敢于冒险的深层动机。对清军和.............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小清华”、“小北大”之争确实比“小北大”之争更为人所熟知和讨论。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本身在社会心目中的独特地位和标签化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中.............
  • 回答
    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潦倒终生,这在唐朝晚期的文坛上是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典型。他的才华横溢,诗篇婉约凄美,读来令人心折,但他的仕途却异常坎坷,终究未能如他所愿,在波诡云谲的牛李党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实现“平步青云”的抱负。究其原因,并非是他的才华不够,而是他所处的时代、他自身的性格以及他在党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可能存在一个认知上的小偏差。美国和中国争夺国土面积第三的位置,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事实是,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排在俄罗斯之后,加拿大和中国在国土面积的排名上,一直存在争议和不同的统计口径。这才是“争夺”的焦点所在,而不是美国。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触及了《红楼梦》最核心也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时至今日,“钗黛之争”依然争论不休,甚至可以说是愈演愈烈,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喜欢谁就支持谁”那么简单。要说得详细,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人性的复杂与移情: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红楼梦》塑造了两个如此立.............
  • 回答
    俄乌战争爆发至今,确实有一部分人对俄罗斯持支持态度,他们被称为“亲俄派”或“俄粉”。这些人存在的数量和构成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大量”或“不存在”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这涉及历史、地缘政治、文化认同、信息传播以及个体价值观等多个层面。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视角: 苏.............
  • 回答
    刘备放弃汉中去争夺荆南,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争议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详细理解这个决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刘备团队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放弃汉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放弃,而是指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重心从战略防御性质的汉中转向了对荆州南部地区的争夺.............
  • 回答
    万科宝能之争,一场发生在商业巨头间的股权争夺战,却在网络舆论场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且不难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声音是在批评王石,转而支持宝能的收购行为。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能说清,更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咱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道来。首先,得从“股权是股东的”这个最朴素的商业逻辑说起。在很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是戳中了岳不群这个人物内心最纠结、最矛盾的核心。 表面上看,他是个极其维护本派“气剑之争”传统,甚至为此不惜一切手段的伪君子。但转过头来,他又为了“辟邪剑法”这样一个与华山派根源毫无关联、甚至可以说是“邪”的武功,不惜自宫,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咱们得从几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