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支持疫苗无用论?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支持疫苗无用论,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科学认知问题,还牵扯到信任危机、信息传播方式、个体经验以及社会心理等等。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些原因,并力求以更贴近日常的语言来解释。

首先,我们要明白“疫苗无用论”本身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它可能涵盖多种不同的观点,从认为所有疫苗都无效,到对特定疫苗持怀疑态度,再到对疫苗接种的必要性产生质疑。但无论具体表现如何,背后往往有一些共通的驱动力。

1. 对科学和医学权威的不信任感:

这是疫苗无用论最核心的原因之一。长久以来,社会上存在着对大型机构和权威声音的普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感可能源于历史上的某些事件(例如,医学研究的某些失误、商业利益对研究的干扰等),也可能来自于媒体的负面报道或对所谓“大药厂”阴谋论的传播。

当政府或主流医疗机构大力推广疫苗时,一部分人会本能地产生警惕。他们会想:“为什么一定要打?他们会不会有别的目的?他们说得一定是真的吗?” 这种怀疑一旦被点燃,就很难熄灭。他们可能会寻找信息来佐证自己的怀疑,即使这些信息并不完全准确或有偏颇。

2. 信息传播方式和碎片化信息的冲击: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这把双刃剑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信息质量的良莠不齐。

在社交媒体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由于算法的推送机制,极具煽动性、引发情绪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等话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尽管科学界普遍认为风险极低),这恰恰容易成为某些谣言和极端观点的温床。

很多人可能在日常浏览信息时,偶然看到一些关于疫苗副作用的零散案例,或者一些声称“疫苗无效”的论调。如果他们本身就带着一丝怀疑,这些碎片化信息就很容易被放大,并被解读为“证据”,从而加深了他们的不信任。与此相反,关于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大量科学数据和专家共识,则可能因为过于理性、缺乏戏剧性,而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难以触及到那些已经被负面信息影响的人。

3. 个体经验和对“反例”的过度关注:

“眼见为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倾向。如果一个人认识的亲友在接种疫苗后仍然生病,或者出现了某些不良反应(即使这些不良反应与疫苗没有直接关联),他们可能就会将个案归因于疫苗的无效或有害。

比如,有人接种了流感疫苗,但之后还是得了流感。在他们看来,这直接证明了“疫苗没用”。他们可能不会去考虑:

疫苗的保护率并非100%,它主要是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即使得了流感,也可能是另一种毒株,而疫苗针对的是当时最流行的几种毒株。
个体免疫力、接种时间等因素也影响疫苗效果。
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其他症状,不一定都与疫苗有关,可能只是巧合。

这种将偶然事件视为必然证据的心理偏差,在疫苗讨论中尤为常见。那些成功的接种案例、那些被疫苗预防的疾病,由于它们是“没有发生的事情”,往往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不寻常”的事件。

4. 对“自然”和“有机”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化学品”的恐惧: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升,也出现了一种“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思潮。有些人认为,身体应该依靠自身免疫力来对抗疾病,而疫苗作为一种“人工干预”或“化学制品”,是对身体的“侵犯”或“污染”。

在这种观念下,疫苗被视为一种不自然的、可能含有有害添加剂的物质。他们可能会更愿意相信某些替代疗法、营养补充剂或者传统的养生方式,而对现代医学的疫苗持排斥态度。这种“天然最好”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让他们更容易质疑疫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5. 科学知识的局限性和沟通的挑战:

科学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些时候科学家对疫苗的某些长期影响的认识可能需要时间来积累。这种不确定性有时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放大为“科学界并没有定论”或“科学是不可靠的”。

同时,科学知识的传播本身也面临挑战。如何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清晰、准确地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数据和统计学概念,让人们理解疫苗的风险效益比,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很多时候,科学的表述是严谨而复杂的,而谣言的传播则是简单粗暴、直击情绪的。

6. 个人自由和身体自主权的强调:

在一些社会文化中,个人自由和身体自主权被赋予极高的价值。有些人认为,是否接种疫苗是个人的选择,国家或他人无权强迫。当疫苗政策变得越来越普遍或有强制性时,一部分人会将其视为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即使他们并非真心认为疫苗无效,也可能因为反对强制接种而选择站队“疫苗无用论”。

7. 阴谋论的吸引力:

如前所述,商业利益的驱动和对权力的不信任,很容易滋生阴谋论。疫苗作为一项巨大的全球性产业,很容易被描绘成某些势力(如药企、政府、精英阶层)为了赚钱或控制人口的工具。

这类阴谋论往往具有很强的叙事能力,它们能够将零散的负面信息串联起来,构建一个看似合理但实则充满漏洞的“真相”。一旦一个人被卷入阴谋论的思维模式,他们会倾向于相信那些“他们不想让你知道的真相”,而忽略了与阴谋论不符的证据。

总结一下, 疫苗无用论的支持者,其动机和观点是多样的。他们可能受到信息不对称、对权威的不信任、个体经验的偏差、对自然的偏好、科学沟通的挑战,以及阴谋论的诱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并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科学传播和沟通,重建社会对科学的信任。这并非是简单地指责人们愚昧,而是要看到背后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根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疫苗和中国疫苗特点不同,所以对国产疫苗强行套用美国的舆论之后显得非常古怪。

去年刚开始给机场工作人员、出租车司机之类重点行业从业者打国药、科兴的时候,根本没有副反应的舆论。

但在美国大规模接种之后,“副反应严重”的舆论就直接出来了,直指国产疫苗,但那个时候反而是国产疫苗接种的低谷期。

然后美国接种停滞,国产疫苗接种率上来之后,“副反应舆论”反而少了。

如果真的是副反应很大的话,应该是接种多的时候舆论强,接种少的时候舆论弱才对啊。这种奇怪的现象是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的疫苗副反应真的很大,国产的疫苗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副反应。那么多人打过疫苗了,问问认识的在美国的人和在中国的人就很清楚。我已经见到N例在美国的同学吐槽美国疫苗副反应大,但是在国内身边所有打疫苗的人都没有什么副反应。

所以,美国接种多的时候,”疫苗副反应“舆论大,美国接种少的时候”疫苗副反应“舆论小。其实”疫苗副反应大“从头到尾说的都是美国疫苗,只是有人故意把他生搬硬套到中国混淆视听罢了。

然后是无用论。其实吧,4月的时候西安出过一例本土病例,就是打过疫苗的,而且是那时候唯一的本土病例。但那时候“疫苗无效”的舆论并没有多少,因为那时候美国的宣传口径是“疫苗有效,大家快去打”。

科兴疫苗确实对gamma和lambda效果不好,但那时候美国舆论是无视国产疫苗50%有效率面对的是智利巴西的gamma和lambda变种,而是宣传“中国疫苗对原始毒株有效率只有50%“。(实际上对原始毒株的有效率并不输辉瑞,不然土耳其作为辉瑞三期实验国之一也不会选国药了……)


到了6月,7月,随着delta的流行,以色列、新加坡之类的数据都发现美国的疫苗无效了,或者说,有效率怎么看都不到50%,于是”疫苗无用论“就喧嚣起来了。

但偏偏国产疫苗对delta效果挺不错,拿云南、广东数据看一下就知道了。云南感染的全是缅甸人,中国人很少感染;广东那波普测了好几轮,发现疫苗防感染的有效率63%。这波南京其实也是,很明显接种率低的扬州、张家界,病毒传的就比接种率高的南京快了很多。外部数据,以色列一直封国,阿联酋一直开放还接”疫苗旅游“,结果现在以色列无论是总确诊还是单日确诊都比阿联酋高很多……

如果要对国产疫苗宣传”疫苗对变种无用论“,那应该在4月是最好的宣传时机,本土就一例感染还是突破感染,保护率负无穷;外部数据科兴对gamma,lambda变种也不行,那时候gamma,lambda风头正盛,大有成为下一代主流毒株之势。

但偏偏要在delta已成为主流,国产疫苗对delta效果发现不错的七月八月,大肆宣传”疫苗无用论“,只能说又是”美国疫苗无用论“对国产疫苗的生搬硬套的又一例证吧。

说到底还是美国漕工太傲慢了,只会把本国的各种论调生搬硬套去中国造舆论,而不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制造适合中国的舆论,因此很禁不起推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支持疫苗无用论,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科学认知问题,还牵扯到信任危机、信息传播方式、个体经验以及社会心理等等。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些原因,并力求以更贴近日常的语言来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白“疫苗无用论”本身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它可能涵盖多种不同的.............
  • 回答
    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富二代比普通人更勤奋,而且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观察和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富二代继承了家族的财富和资源,这给了他们一条截然不同的起跑线。很多人看到的是他们轻而易举地进入高端行业,或者接手家族企业,似乎不需要像普通人那样为生计奔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
  • 回答
    俄国入侵乌克兰之所以能获得身边许多人的支持,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信息传播等多种因素的交织。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这些驱动因素:一、历史叙事与民族主义情绪: “兄弟民族”情结与历史的纠葛: 许多支持者认为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共享悠久历史和文化联系的“兄弟民.............
  • 回答
    俄乌军事冲突中,许多人选择支持乌克兰,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涉及历史、地缘政治、价值观以及人道主义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以及对侵略行为的普遍反对这是支持乌克兰最核心、最直接的理由。国际法明确规定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神圣不可侵犯。俄罗.............
  • 回答
    艾伦灭世,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极端和毁灭的意味,而“极端民族主义”是它最直接的标签。听到这样的定义,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这样一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人追捧,甚至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邪恶”或“愚蠢”可以概括,而是牵涉到复杂的人性、历史、社会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要理.............
  • 回答
    在探讨为何部分中国人会支持俄罗斯以及希望其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中获胜的原因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因素。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民族情感、媒体宣传以及对国际秩序的认知等多个层面。历史渊源与情感联系:首先,中俄两国拥有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在过去,两国曾是盟友,共同抵御过外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当下会有不少人对儒家思想持不支持或反对的态度。这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历史演变、社会变革以及思想碰撞的复杂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历史的审视与“负面遗产”的积累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的进程。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被推崇为官方意识形态,.............
  • 回答
    华为之所以能赢得众多支持者,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既有华为自身多年耕耘积累的实力,也有地缘政治和民族情感的微妙影响,更有大众对“中国制造”品牌崛起所抱有的期待。首先,也是最核心的,是华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力。很多人支持华为,是因为他们实实在在体验到了华为产品的优秀。从早期的通信.............
  • 回答
    黄海波嫖娼被抓这件事,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反响,而网上之所以会出现不少支持他的声音,这背后其实牵扯着许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国,明星犯错,尤其是涉及道德层面的错误,往往会激起两极分化的反应。一部分人是绝对的道德审判者,他们认为.............
  • 回答
    台湾立法禁止食用狗肉,与中国大陆存在一些人支持食用狗肉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法律以及社会观念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些差异,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台湾立法禁止食用狗肉的原因:台湾在2017年修法,将狗和猫从“畜牧用动物”的类别中移除,明确禁止虐待动物以及食用狗肉和猫肉,违反.............
  • 回答
    探讨中国国内有人支持特朗普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议题。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既有对美国政治本身的看法,也包含了中国自身的利益考量,甚至还夹杂着一些文化和历史的投射。首先,从对美国国内政治的认知来看,一部分中国人对特朗普的“颠覆性”和“不按常理出牌”的风格,可能持一种复杂的围观心态,甚至.............
  • 回答
    知乎上确实存在一些关于虐待动物的讨论,也可能让一部分人产生“知乎上很多人支持虐待动物”的观感。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话题的敏感性和“求同存异”的复杂性首先,虐待动物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容易引发强烈情绪的社会议题。在任何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当一个热门且触动人心的议题出现时,总会吸引到各.............
  • 回答
    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政治版图发生了一次惊人的转变,它们相继被并入苏联。在那个年代,确实存在着一部分人,甚至可以说是不小的比例,对这一变化持支持或至少是默许的态度。然而,到了1989年,当苏联的铁幕开始松动,波罗的海三国人民以压倒性的声音要求独立时,曾经的“支持.............
  • 回答
    网上关于“波兰支持日本侵华”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并且不少人深信不疑。你提到自己至今未找到明确证据,也感受到这背后可能存在对波兰的偏见,这是一种很敏锐的观察。我来试着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种说法的根源和现实情况,同时避免用那种刻板的AI语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实是,波兰在.............
  • 回答
    我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它触及了当前国际社会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也就是在讨论乌克兰问题时,很多人会质疑发言者的立场和动机。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并且与信息传播的特点、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以及人性的某些方面紧密相关。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涉及到国际冲突这样敏.............
  • 回答
    文革时期(19661976)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动荡时期。在这十年间,无数人经历了政治迫害、社会动荡、家庭破裂、个人尊严的践踏,甚至是生命的丧失。在这种巨大的创伤之后,仍然有很多人没有选择去报复社会,而是选择继续生活,甚至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信息传播、个体认知以及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聚集了大量有思考能力、喜欢讨论、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多元的用户群体。这部分人往往对公共卫生政策、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等议题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愿意在公开平台上表达。在知乎上,信息往往经过筛选、提炼.............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关于 Dolce & Gabbana (D&G) 在 Instagram 评论区出现“洗白”声音少,而支持中国声音占多数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公众情绪、品牌策略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的特点。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本身及其发酵的深度与广度: “辱华”事件的影响是颠覆性.............
  • 回答
    您好!关于货拉拉事件,您提出的疑问触及了公众舆论中非常核心和敏感的几个层面:社会责任、平台责任、个体权利保护以及舆论的发酵与认知偏差。我将尝试从这些角度,结合人民日报的通报精神,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支持司机“无责”,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人民日报通报传达的核心精神:人民日报作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