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kè ,恰巧手中有实物可作佐证,顺便一答。
收藏有一册民国二十四年出版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第二分,钤“董作宾”印(本人怀疑该印为假或者后钤,无关主旨,不展开)。
在陈寅恪的一生中,1927-1937(民国十六年至民国二十六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就如其子女陈流求等人所著的《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也同欢乐也同愁》中所说的一样:
1927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的十年间,父亲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五十余篇极具创新观点的学术论文。
民国二十四年正处于陈寅恪的学术高产期,这种旺盛的学术精力在这本集刊中也能很好的体现,一共九篇论文,陈寅恪占据了三篇,分别是《武瞾与佛教》、《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丧传说考辨》、《三论李唐氏族问题》。
集刊中标点问题较多,未知是否为付印匆忙导致。这些问题在后来的《陈寅恪集》中得到了修正。
在该集刊的封底,有文章封面的英文版,上面对于陈寅恪的名字很清楚的翻译为“Tschen Yinkoh”:
因此,陈寅恪的「恪」念 kè,应当算是学术界的共识,当然,也是陈寅恪自己所承认的。
除此之外,在1945秋至1946春之间,陈寅恪赴伦敦治疗眼疾,经英国著名眼科专家Duke-Elder诊治并主刀。当时Duke-Elder所出具的诊断书,如今依旧保存在世,里面对于陈寅恪的称呼为“Professor Yin-ke Chen”,可以说再次证明了“陈寅恪的「恪」念 kè”是一种基本常识。
最后,如果你非要说这些都是别人叫的kè,说不定陈寅恪家人自己叫què呢
好吧,继续。
其实陈寅恪自己的家人也叫读他的名字为“kè”,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也同欢乐也同愁》P34注1:
可以看到,陈寅恪的子女(也就是作者们)在注一种写到:
名“Yinkoh”(寅恪)。
这下中英文对应起了,而且还来自陈寅恪的子女。
到这里,我认为对于陈寅恪的名字应该再无疑问了。如果还有人有疑问,那我就真的无能为力了。
由于陈寅恪名气大(有文化的人可能还会知道还有他的兄弟陈衡恪(陈师曾),甚至陈隆恪、陈方恪、陈登恪等),陈寅恪的“恪”字常被读到,而且装逼的人经常读为què。其实“恪”字除了被作为这些名字读的时候有争议外,其他都是读kè,比如“恪守”、“恪遵”、“恪尽职守”等,并没有太多争议。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陈寅恪虽然是江西义宁人,但其祖籍原居福建上杭,属客家系统。客家人习惯读“恪”为què。可是这种说法能否站得住脚呢?在客家话中,如广州梅县或陈先生祖籍福建上杭,并没有q声,更无从谈起会有què。所以,què音绝对不是纯粹的客家话。
其实这个字,如果放到民国之前,根本不会有任何争议。因为在民国之前的官修韵书中,“恪”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kè”。可是“què”的读音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怎么出现的呢?
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民国四年)出版的《辞源》中,“恪”字条下的注音是“可赫切(即kè),亦读如却(即què)。”在此处“恪”字突然第一次冒出了个新读音,但是出处何在呢?首先可以肯定,què这个读音的出现与陈寅恪先生无关,因为这本《辞源》出版的1915年,陈先生年仅26岁,还没有成为全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其编纂者不可能是受到“陈寅恪”名字读音的影响。至今应该无从查考,很可能来自民间的某个方言或者某种口音的误读。虽然这个读音没有出处,但却得到了后来的某些辞典的承袭,比如1947年商务出版社出版的《国语辞典》,其注音为:①kè;②què。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注音为:kè课,旧读què确。
但是,què音一直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比如1918年(民国七年)由教育部审查出版的《国音字典》,以及1941年(民国三十年)由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印的《中华新韵》,对“恪”字均只收kè音而不收què音。建国以后,由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于1975年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正编),在“恪守”条下注明:“恪”不取què音。1985年12月,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更明确规定:“恪”统读为kè,废除又读音què。至此,“恪”又恢复了它在历史上只有一个读音的本来面目。
所以,在今天,“恪”字不论是用在什么地方(包括人名或地名),都只能读kè,而不能读què。而且,陈寅恪用英文署名时,写作“Tschen YinKo”。
《陈寅恪集·书信集》中收录的一封陈先生写于1940年致牛津大学的亲笔英文信: Dear Sir
I beg to inform you that I intend to sail for England from Hong Kong at the beginning of August. I hope that I may reach Oxford in September. Please make the necessary arrangement for my lodging in the college. with kind regards
Yours sincerely Tschen Yin koh
可见他自己也认为,其名字中的“恪”字应读kè。
其次,国学大师季羡林是陈寅恪的学生,和陈寅恪比较熟悉。季羡林之子季承曾经专门问过季羡林,陈寅恪的恪字应该读什么音?季羡林说,陈先生在德国学习的时候,他自己填表,德文的拼音是ke,所以应该读作ke。这是季承在《我与父亲季羡林》一书中专门强调的,应该比较可靠。
可见,朋友、学生、他自己都更倾向于ke。
所以无论从语音演变,还是相关记录,都表明陈寅恪的恪应该读ke。读que的几乎列举不出什么有力的证据,只说是约定俗成。也许以前有老先生读过que,毕竟民国时的确出现过这一读音,读que是习惯也不算错。但作为新一代学者或现代普通人,应该改正这一读音。
Ke。Ke是恪字的唯一读音。
读què是某些圈子内的一种身份认证,我既不可能、也没资格进入到那个圈子,所以我也就只能按照国家规范读音念kè了。
另外, @勝爲士 知友以1953年《新华字典》为例,证明这个字以前就应该读“què”,不过我手头上恰好有一本以1936年版《辞海》为底本汇编而成的《中华小字典》,里面这个恪字却恰恰读“kè”。而且也没有第二种读音。此外,查《康熙字典》“恪”字、《说文解字》“愙”字,均读为“k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