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李国庆质疑瑞幸咖啡买断 90 多吨花魁咖啡豆涉嫌垄断,瑞幸回应 90 多吨 10 天喝掉一半?

回答
李国庆对瑞幸咖啡购买90多吨花魁咖啡豆涉嫌垄断的质疑,以及瑞幸方面“10天喝掉一半”的回应,这背后牵扯出几个关键点:市场竞争、企业营销策略、以及对“垄断”定义的理解。要详细地聊这个事儿,咱们得把这些层面都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李国庆质疑的“垄断”是什么意思?

李国庆这个人,咱们都知道,是当当网的创始人,在商业圈里也算是个活跃的人物。他提出“垄断”质疑,很可能是站在一个传统零售商或者说对市场供应有一定掌控力的人的角度。

什么是垄断? 在经济学上,垄断通常指一家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在市场上拥有压倒性的支配地位,能够控制商品的价格、产量,并且新进入者很难与之竞争。这种支配地位通常是通过技术优势、品牌忠诚度、规模经济、甚至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得的。
李国庆的逻辑可能是什么? 他质疑的是,瑞幸一次性买断90多吨花魁咖啡豆,是不是就是利用其资金实力,排挤了其他竞争对手获取这种高品质咖啡豆的机会? 尤其如果花魁咖啡豆本身就是一种稀缺性、高价值的商品,数量有限,那么这种大宗采购就更容易被解读为是为了卡断供应链,打压竞争对手。 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会让人联想到“囤积居奇”或者“市场操纵”。 他的潜在担忧是,瑞幸是不是在利用这种方式,在咖啡豆这个关键的原料环节,制造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其次,瑞幸的回应“90多吨10天喝掉一半”又说明了什么?

瑞幸这个回应,听起来有点“接地气”,也带着点“反击”的意味。它从几个层面来消解李国庆的“垄断”指控:

1. “量”的问题: 90多吨听起来很多,但在整个咖啡消费市场,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咖啡豆的消耗速度来看,这个量是否真的达到了“垄断”级别,是有待商榷的。瑞幸用“10天喝掉一半”这个说法,直观地告诉大家,这个消耗速度非常快,并且不是在“囤积”。
2. “消耗”而非“囤积”: “喝掉”是关键。这表明这批咖啡豆是为了满足瑞幸自身的门店运营和消费者需求,而不是为了某种投机或者长期囤积而导致的供应短缺。 换句话说,这是一笔正常的,虽然规模较大,但符合其经营需求的采购。
3. 市场潜力与消费者需求: 瑞幸可能在暗示,它的销售能力非常强,能够消化这么大量的咖啡豆。这反而证明了它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和强大的运营能力。 很多时候,企业大量的采购恰恰是基于对市场需求增长的预判和自身供应链管理的信心。
4. “花魁”的特殊性: “花魁”通常指的是一些精品咖啡豆,可能本身产量就不算特别巨大,或者有特定的种植产区和品种。 瑞幸之所以选择“花魁”,可能也是为了提升其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满足消费者对高端咖啡的需求。 这种采购是为了满足品牌定位和消费者升级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恶意阻碍他人。

那么,这事儿怎么看?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起事件可以引发我们对以下几点的思考:

“垄断”的定义在实践中的模糊性: 像咖啡豆这样的商品,采购量大了,是否就能算“垄断”? 很多时候,大企业的规模化采购是为了降低成本、保证供应稳定,这本身是市场经济的常态。 只有当这种采购行为直接且明显地导致了其他竞争对手无法获得同等条件的原材料,从而严重损害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才真正触及到“垄断”的红线。
商业竞争与营销策略的界限: 瑞幸通过购买大量优质咖啡豆,并在一定程度上“官宣”其采购行为,这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营销策略。 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产品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消费者心中塑造“瑞幸用好豆”的形象。 李国庆的质疑,也可能带有一定的狙击色彩,试图通过制造舆论来影响瑞幸的品牌形象。
供应链的博弈: 在任何一个行业,原材料的供应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大企业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采购能力,这几乎是必然的。 关键在于,这种能力是否被用来限制市场准入或扼杀竞争。
消费者是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受损者? 如果瑞幸的采购行为确实是为了提供更高品质的咖啡,并且价格仍然具有竞争力,那么消费者是受益的。 但如果这导致了市场上其他品牌咖啡豆的价格上涨,或者其他小品牌难以获得优质咖啡豆,那消费者也可能间接受到影响。

总结一下:

李国庆的质疑,从“防止垄断”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提醒意义,他触及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神经。 但从瑞幸的回应来看,它更多地是在强调其正常的经营需求、强大的销售能力以及产品品质的追求,试图证明其采购行为并未达到“垄断”的程度。

这场“隔空喊话”,与其说是对“垄断”的严肃法律辩论,不如说是在市场竞争中的一种策略性的言论博弈。 消费者和行业内人士,更需要关注的是,瑞幸的这些采购行为,是否真的对整个咖啡市场的公平竞争造成了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90多吨咖啡豆,对于一个在中国拥有庞大门店网络的咖啡连锁品牌来说,可能只是其正常运营的一部分,而非足以构成垄断的“巨无霸”级别的采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瑞幸的尿性,一般来说但凡关于它的新闻能够上热点(被市场监管部门调查除外),肯定都跟背后的资本运作有关。

那么目前瑞幸的资本运作大概处于何种状态呢?

借用一张媒体做得图,由于去年受到疫情等诸多意外因素影响,尽管瑞幸被成功做空,但它始终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甚至于正因为前期的扩张稳定了市场份额……

在目前这个餐饮行业基本上新入局的没几个能活下来,稳定性特别不靠谱的大背景下,投资者一看瑞幸反而很像是变成了“理想选择”。

如果这种感觉能够成真,那么瑞幸今年甚至可以看到重新回到正常资本市场的希望,恐怕也没必要搞这种跟李国庆的双簧炒作了。

然而事情似乎起了变化。

近日,据媒体报道,在不久前BVI法院举行的“瑞幸咖啡债务重组听证会”上,由于瑞幸咖啡债权托管人毕马威(KPMG)要求终止执行清盘程序,导致瑞幸咖啡债务重组进程不得不大幅延后,最终截止日期由原定的2021年12月31日延迟到2022年6月30日。
这也意味着,瑞幸咖啡债务重组的官司至少要延期半年完成,而原本以为熬到头了瑞幸投资人,正在恢复的信心,也被迎头一击。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该事件甚至会挫伤瑞幸咖啡合作伙伴的信心。股市有句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投资者及其合作伙伴对于瑞幸的信心有多少,或许决定了瑞幸是否有机会咸鱼翻身。

重组延期对于投资者信心影响巨大,加上瑞幸又有那么亮眼的黑历史,一个不小心就可能翻车。

这时候,突然有名人跳出来,说瑞幸已经牛逼到“垄断上游供应链”的地步……

看起来是在骂,实际上是在吹的啊!

毕竟老百姓没人喜欢垄断,但哪个投资人不想投“具有垄断实力”的项目?

当然了,也因为是在国内炒作,瑞幸肯定不会说自己真的垄断,所以立马一唱一和搞辟谣。

反正等同于零成本的炒作,只要能让某些投资人信心稍微恢复一点,最起码不会彻底抛弃瑞幸的话,这场炒作就成功了。

目前看来,舆论效果一般,大家都说是双簧。

但具体到那些投资机构跟投资人怎么想……

就不好说了。

user avatar

自从马大师被封杀,刘强东因桃色丑闻隐退之后。网红企业家头把交椅一直虚悬,只有李国庆一直搞新闻博眼球,对这个位置不断发起冲击。当当这家企业这几年一直没有什么声音,反倒李国庆越来越出圈。难道是因为新东方教培业务裁撤之后俞敏洪亲自下场做直播带货让李感到了压力,加大了作的力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