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文科生,我们高中的时候也喜欢哲学啊,谁不知道那玩意逼格高,哪个班没几个叔本华康德马克思讲的头头是道的(甭管真懂还是假懂)
但是我们那时候不许带手机,大多数人回家上网管制
回答完毕……
百年数理化,千年文史哲。
科技难以获取重大突破的时代,难以像过去一般变魔法似地提升人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甚至开始反噬人的生存空间之时,人类必然重新走回内心,重新拷问自己那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00后开始喜欢哲学,而不是像我们80后当初秉承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想一股脑地做题冲理科专业,恰恰证明了00后所处的时代已经到了发展的极值,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自己未来仅凭个人努力能够达到的边界。
这个时代看上去很繁华很欣欣向荣,但对年轻人而言社会到处都是看不见的玻璃板,他们紧靠自己能实现突破的空间不多了,眼见无法在社会获得更多价值回报之时,寻求内心的安宁和对自身所处世界的思索也不难理解。
吃得饱了,这真太好了……一个穷字,足以掩盖苍穹。
我们70后是人均4百美金的一代人;80后是1千;90后就已经4千5了,00后起码上万了吧,这是怎样的差距和进步?
在考虑市场潜力与思想境界的时候,千万不能忘了百-千-万,这个庸俗的进步过程。
“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Denn man hat in der Welt nicht viel mehr, als die Wahl zwischen Einsamkeit und Gemeinheit = EG)。
很多年轻人喜欢类似这样的话,因为这年头,讨论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问题显然太“庸俗”了,人们似乎显然已经到了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不是物质上的高人一等,而是精神上的高人一等,一种“精神上的富裕“,即所谓的孤独。
但,如果人人都喜欢EG这样的slogan,那么“喜欢‘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就不再是一件“孤独”的事,它就会变成一件庸俗的事情了。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寻找另一个体现自己精神上高人一等的标的,比如对“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的批判。
我把这一境遇称为:
叔本华困境(Schopenhauer Dilemma=SD)。
而这种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无限倒退似乎可能正是哲学对年轻人的诱惑所在,无论你是沉迷于EG,沉迷于对EG的批判,还是对EG批判的批判,还是对EG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你任何时候都有一种精神上高人一等,不落于庸俗的、精神贵族的感觉。
真是好嗨哦~
我把这种快乐称为:
马克思快感(Marx Pleasure = MP)
尽管你明天还要996
(p.s.:做考研监考发现已经有00后考研了艾玛吓死我了)
举个栗子:
如果你想从物理学层面讨论量子力学,那你得学成半个数学家才行。
但是从哲学方面讨论量子不确定性,你甚至连一加一等于几都不需要知道。
70后们都喜欢心理学了,他们经常读《厚黑学》
80后们也开始喜欢,他们经常读《乌合之众》
这年头,什么人都敢说自己喜欢哲学,喜欢心理学,甚至社会学。
他们不会说他们喜欢的是物理学,万一他们喜欢的是电学,让他们算一下磁通量多尴尬。
他们怎么不喜欢医学呢?学会医学不会被百度看病忽悠,还能及时自救。因为门槛高呗。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没有门槛,哲学很包容,谁都能说自己喜欢哲学。他们只需要把作者说过的话重复一边就可以。
你说你喜欢哲学,不会马列毛都没拜读过吧?这可是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思想哲学。
事实上就是大部分人还认为共产主义是理想社会,实际上人家是论证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