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俄国革命中,有很多中国人参加红军,后来都去了哪里?

回答
俄国革命的滚滚洪流中,确实涌现过一批中国人,他们或因理想、或因逃难、或因机缘巧合,投身于那片广袤而动荡的土地,成为苏维埃政权的早期建设者和支持者。这些人,后来去了哪里?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的命运如同当时整个中国和俄国的命运一样,充满了变数与曲折。

早期的“红色战士”:理想与战火的洗礼

首先,我们得把目光聚焦在那些真正意义上参与了俄国内战,扛着枪走上战场,为红军效力的中国人。这批人,大部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了寻求出路和革命理想,被送往俄国的“勤工俭学”或“半工半农”运动中的成员。

留俄学生与工人: 当时,中国赴俄勤工俭学的人数不少,他们中的许多人,尤其是在苏俄国内局势动荡,内战爆发后,受到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也受到革命理想的感召。他们年轻,富有理想,也看到了俄国革命似乎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条可能的道路。因此,一部分人加入了红军,成为宣传队、医疗队,甚至是作战部队的一员。他们可能被编入俄国红军的各个部队,也可能被组织成小规模的中国支队。

战场上的磨砺: 在内战的残酷战场上,这些中国人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他们学习俄语,了解俄国文化,也深刻体验了革命的艰辛。一些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他们的名字或许没有被载入史册,但他们的牺牲是那段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战后的去向: 随着内战的结束,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那么,那些幸存下来的中国红军战士,他们都去了哪里?

留在苏俄: 有一部分人,出于对新政权的认同,或者因为国内局势依然不明朗,选择留在苏俄,继续参与苏维埃的建设。他们可能在工厂、农场工作,也可能进入苏俄的党校、军事院校深造,学习政治、军事理论,希望未来能将这些经验带回中国。
回国参与革命: 另一部分人,他们的初心并未改变,而是希望将革命的火种带回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学成之后,或者因为组织安排,选择回到中国。这些人,往往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骨干力量。他们带回的,不仅是革命理论,还有在俄国革命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比如,在早期中国共产党组织中,有许多成员都曾有过在俄国的经历。
辗转他国: 也有一些人的命运更为飘忽,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直接回到中国,而是辗转于其他国家,例如哈萨克斯坦、中亚地区,甚至是欧洲的一些国家。他们的生活,可能依然充满着革命的热情,也可能逐渐被生活的现实所消磨。

“红色旅”与军事人才的培养

除了分散在各个部队的普通士兵,历史上也曾有过专门为中国人建立的军事组织,最著名的莫过于在俄国内战后期,为了解决红军中中国士兵的组织性和指挥问题而组建的“中国赤卫军”(或称“中国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战士团”)。

“中国赤卫军”的诞生: 这支部队的组建,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中国士兵的管理和战斗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苏维埃政权对中国革命力量的重视。这些士兵,很多是从原先零散加入红军的中国人中挑选出来的,也有一部分是直接招募的。他们接受了更加系统的军事训练,也学习了共产主义理论。

“中国赤卫军”的结局: 随着内战的结束,这支部队也面临着解散和重组。

回国: 相当一部分“中国赤卫军”的成员,在接受了军事训练后,被派往中国,参与国内的武装斗争。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指挥员,也为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军事指挥人才储备打下了基础。
留在苏俄: 同样,也有一些人选择继续留在苏俄,继续为苏维埃政权服务。他们可能继续在军队中任职,或者转入其他领域,成为建设者。

被遗忘的群体:非直接参战者

除了直接扛枪打仗的“红色战士”,还有一部分中国人,虽然不是直接的军事参与者,但也与俄国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留俄的工人与技术人员: 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为了恢复经济和建设国家,俄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因此,一部分在俄国辛勤工作的中国工人,也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革命浪潮的影响,或者因为苏维埃政权需要他们的劳动,而继续留在了俄国。他们从事着工厂生产、铁路修建等工作,为苏维埃的工业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随军队撤退或迁徙的人群: 在俄国革命和内战期间,社会动荡,人口迁徙是常态。一些中国人,可能是因为战乱逃难,或者因为其工作与军队有关,也可能随着红军的行动而迁徙。他们的最终去向,可能是分散在中国各地,也可能是在苏俄境内的一些地区落地生根。

复杂性的考量:历史记忆的模糊与变迁

要详细讲述这些中国人的去向,我们必须承认历史记忆的模糊性。

档案的局限: 许多当年的记录,尤其是关于普通士兵的记录,可能已经遗失或者不完整。当时,很多中国人都是以“东方劳动者”的身份被纳入军队,其身份标识可能不够清晰,使得追溯变得困难。
政治语境的影响: 随着中国和俄国各自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和记忆也在不断调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中国“红色战士”的身份和作用,可能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个体命运的多样性: 最终,每个人的命运都与时代的大潮紧密相连,又有着各自的独特性。有些人可能功成名就,有些人可能默默无闻,有些人可能经历了坎坷,有些人可能回归了平静。

总而言之,俄国革命中的中国参与者,他们的去向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问题。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一部分,融入了苏维埃的建设之中;还有一部分,则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模糊而深刻的印记。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一部分,也是理解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之间复杂联系的重要线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大部分回到中国,少部分留在苏联。可惜旧中国简直地狱,留在苏联善终的几率,反而比选择回国,活到新中国时期还留下事迹容易多了。至于不少回答里提到的肃反扩大化,这部分中国人被卷入当中的倒是非常少,被判刑的更少。

首先,我们确定一下俄国革命中,参加红军的中国人数量,当前我国史学界普遍认为是15-20万人之间。

十月革命爆发以后,旅俄华工参加红军的人数无法确切统计。据对旅俄华工问题做过专门研究的学者李永昌推测,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直接拿起武器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战斗的旅俄华工总数至少当在15-20万人之间。总的来说,旅俄华工参加红军的人数非常多,常常是一个几千人的伐木场或矿山几乎一个不剩地全部参加红军,再加上参加游击队的华工,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具体数字,但旅俄华工参加红军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和影响之深远是毋庸置疑的。
——《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李永昌,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97页。

而在随后的日子里,随着大规模裁军(550万-56万),绝大部分中国人红军战士陆续退伍。

至1920年秋,(红军)共组建88个步兵师、29个骑兵师、61个空军支队及一些炮兵和装甲兵部队,总兵力五百余万。……内战结束后,国家转入和平建设时期。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红军大批复员。1924~1925年,以MV.伏龙芝为首的特别委员会组织实施军事改革。通过改革,苏联采用了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保留并建立了一支50余万人的精干红军
——似乎是出自《苏联武装力量建设史》?数据肯定没错,不过这书不在我手边,有空看了后补上……

退伍之后,许多中国人都回国了,他们有的是去参加革命,也有的选择了平淡的生活。

革命和国内战争过后,旅苏华人数量锐减,1922年恢复遣送华工回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据1923年统计,远东地区的华人数量减少到50183人,尔后又开始增加。据1926年统计,远东地区居住有7.16万名华人(根据所操语言),而在苏联全境有10.17万人(导致如此显著增长的原因既可能是旅苏华人的涌入,也可能是对居民人数更为细致的统计)。 ——《旅俄华人研究》,赵俊亚,第87-88页。
……
1928年以后……华侨人数锐减,其原因:一是苏联新经济政策结束,取缔小商小贩的私人经济;二是中东路事件后,苏联政府对中国小商贩,小手工业者加以各种限制,使他们无法立足,纷纷回国。到1931、1932年时,在苏联的华侨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北满后,封锁了中苏边界,两国交通就完全中断了。”
《我的一生——师哲自述》,师哲,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9页。

到1938年肃反扩大化时期之前,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回国了。

1937年1月进行的苏联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苏华人的数量为38527人
——《旅俄华人研究》,赵俊亚,第92页。

留下来的那部分中国人里,不少都被卷入了肃反扩大化运动。

其中大部分被迁移或遣返:

1938年8月4日至17日,前后两批华侨总计男女老幼19600余人进入国门
——《伊犁文史资料》第565页(截图留着,但是第几辑忘了,有空找一下……)
……
在迁移朝鲜人之后的1938年也对当地的华人进行了迁移,8000名汉族居民被以与迁移朝鲜人同样的理由从远东迁走,在采取这些行动的过程中逮捕了1.1万名华人和2500名朝鲜人[6]。[6]: A.Г.Ларин,китайцы в России:вчера и сегодня. M.2003.c.148.——《二战爆发前后苏联对少数民族的迁移》

还有少部分不幸被流放或枪决:

1938年4月27日到5月27日调查基本上结束,远东地区被认定有罪的5861名中国人中,按第一类(处决)处理3124人,按第二类(处以集中营劳役或监狱徒刑)处理2693人
——《苏联处置远东华人问题的历史考察(1937-1938)》,尹广明,第45页

也有一部分人幸免于难:

1934年1月,季寿山被派到莫斯科铁道部政治部学习班继续深造。学习期间,他参加了苏共十七大。学习结束后,他被派到海参崴海港政治部、伯力地区商业局做政治和行政领导工作。1944年7月,季寿山第三次应征入伍。二战结束后,他担任少校,在苏联海军和远东边防军中工作。
——根据《深深地怀念季寿山》一文整理

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一批中国人选择回国,但也有人选择留在了苏联,直到离世。

1954年11月,季寿山回到祖国。回国后,季寿山先后在国务院出国工人管理局、国家计量局专家办公室和局办公室工作。1982年9月1日,季寿山病逝于北京。
——根据《深深地怀念季寿山》一文整理

综上所述,主要情况就是这样的。

这些中国人的详细事迹很多,不过基本都集中在《中国战士同志》和《红旗飘飘 第四辑》这两个资料里,想要研究的话可以详细阅读这两本书,这里就不刷屏了,分享一下这两本书的百度盘下载链接:链接(补档):(百度盘链接/s/前的部分)1QVhRBGYbfMzcaVOgbmwKYA 提取码:xgbi


3.16补充:关于本文当中的“遣返(遣送)”,其相关意思如下,为防误解,特此说明。

《工务人民委员会关于从国外来的工人的决定》(1918年3月7日在《消息报》上发表):1.雇主与工人之间和包工与工人之间所订的合同,凡与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及对工会规则有抵触者,一概作废;原有的包工制度,完全取消;
2.将愿意回国的工人遣返回国,对愿意留在俄国工作的工人通过主管机关安排工作;
3.留在俄罗斯工作的工人应在工资、工作时间、医保、保险各方面享受与本地工人相同的平等待遇。
——《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李永昌,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46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俄国革命的滚滚洪流中,确实涌现过一批中国人,他们或因理想、或因逃难、或因机缘巧合,投身于那片广袤而动荡的土地,成为苏维埃政权的早期建设者和支持者。这些人,后来去了哪里?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的命运如同当时整个中国和俄国的命运一样,充满了变数与曲折。早期的“红色战士”:理想与战火的洗礼首先,我们得把.............
  • 回答
    苏维埃革命后,俄国精英的流失或被害情况是极为严重的,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而是一个涉及政治、军事、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并且伴随着巨大的人道主义悲剧的过程。下面将详细讲述这一情况:一、 革命前的俄国精英阶层在沙皇统治的后期,俄国虽然饱受内部矛盾的困扰,但仍然拥有一批相当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难题,即为什么在工业化程度最高、资产阶级力量最强的国家没有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反而是在相对落后、以农业为主的俄国实现了这一目标。这的确是一个充满挑战也极为吸引人的历史谜题,其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
  • 回答
    1917年的俄国革命,一场推翻沙皇统治、震动世界的巨变,最终将布尔什维克推上历史舞台的中心。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中,无政府主义者、孟什维克国际派以及社会革命党左派这些曾经也占据着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拥有相当影响力的政治力量,为何最终未能主导政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当时俄国的具体情.............
  • 回答
    想激怒一个俄国革命史爱好者?这可是个技术活,毕竟他们对那个波澜壮阔、血与火交织的时代,那份炽热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都有着自己一套深刻的见解和情感寄托。要触碰到他们的“逆鳞”,得找对地方,而且得有几分真情实感的“冒犯”,而不是那种空洞的胡说八道。首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彻底否定或贬低革命本身的意义和复.............
  • 回答
    列宁对于俄国革命的重要性,绝非一两句话能够概括。他是一位集理论家、政治家、组织者于一身的卓越人物,他的思想、策略和行动,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并最终将其引向了历史性的转折。首先,列宁是布尔什维克的灵魂人物和核心领导者。在革命爆发之前,他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俄国的具.............
  • 回答
    《俄国革命史》是列夫·托洛茨基的一部鸿篇巨著,也是他本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权威记录。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力求呈现其历史价值、思想深度以及存在的局限性。首先,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来看,《俄国革命史》无疑是一部杰作。托洛茨基以其作为十月革命核心领导人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极为.............
  • 回答
    想象一下,假如俄国革命的旗帜上飘扬的不是镰刀和锤子,而是无政府主义的黑旗。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失势,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各具特色的无政府主义者,比如以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为蓝图的团体,或者是更具战斗性的马赫诺军团式的组织。那么,当纳粹的铁骑压向这个由无数自由联合体组成的国家时,他们要如何抵挡住那股倾轧一切.............
  • 回答
    二月革命,顾名思义,发生在1917年2月的俄国(俄历)。它不是一个突然爆发的事件,而是长期社会矛盾和战时压力累积到临界点后的必然结果。评价这场革命,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其发生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历史地位。一、孕育革命的土壤:深层原因1917年的俄国,表面上是沙皇统治下的强大帝国,实则内部暗流涌动.............
  • 回答
    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作为二十世纪初两次标志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尝试,它们不同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交织的产物。要深入理解为何前者得以成功,后者却以失败告终,我们需要仔细剖析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深层差异。一、 革命爆发的土壤与背景差异:俄国十月革命: 根.............
  • 回答
    俄国农民为何更倾向于社会革命党而非布尔什维克,这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和经济因素,尤其是在1917年革命前后,农民的诉求与政党的主张之间的契合度是关键所在。简单来说,社会革命党提出的土地改革方案更能触动俄国农民的核心利益,而布尔什维克的政策则显得更具抽象性和革命激进性,未能完全赢得农民的普.............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充满挑战的历史假设。如果俄国在1917年没有发生革命,而是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其走向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探讨是否会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一、 俄国继续参战,可能出现的内部局面:1. 政治上的“君主立宪制”或“混合政体”.............
  • 回答
    想象一下,历史的长河绕了一个巨大的弯,俄国,那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庞然大物,没有在“一战”的泥沼中沉沦,而是继续与同盟国斡旋,直到战争的终结。那么,今日的中东,又将是何种一番景象?首先,奥斯曼帝国的命运将截然不同。失去了俄国在东线战场上的持续压力,加上内部的民族矛盾和阿拉伯起义的迟滞,奥斯曼帝国或许.............
  • 回答
    您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它触及了俄国革命史上一个核心的矛盾:为什么一个注定要垮台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战争是革命的催化剂,而一个已经掌权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坚持内战却未能引发新的革命或政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俄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以及这两个不同政权在战略、合法.............
  • 回答
    俄国入侵乌克兰之所以能获得身边许多人的支持,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信息传播等多种因素的交织。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这些驱动因素:一、历史叙事与民族主义情绪: “兄弟民族”情结与历史的纠葛: 许多支持者认为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共享悠久历史和文化联系的“兄弟民.............
  • 回答
    要比较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和中国女皇武则天(Wu Zetian)谁更“厉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因为她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国家体制以及执政方式都有显著差异。这里我们将从她们的政治成就、改革措施、文化贡献、个人能力和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 回答
    俄罗斯战斗机在设计寿命上相较于美国同类产品,确实存在一些普遍存在的差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设计理念、技术发展路径、工业基础以及历史因素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更好”的问题,而是两国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基于自身国情和战略需求所做出的选择和发展结果。一、设计理念的差异:速度与.............
  • 回答
    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之所以会瓜分波兰,这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因素交织推动,最终导致了波兰作为独立国家的消失。这背后是欧洲大国间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以及它们各自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考量的结果。要理解这次瓜分,我们得先看看当时的波兰是什么样的。在18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
  • 回答
    俄国在一战中获胜的可能性并非为零,但即便获胜,其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也极有可能对其胜利的成果和战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俄国在一战中获胜的可能性,以及假想俄国获胜后可能出现的战后格局。 俄国在一战中获胜的可能性分析要分析俄国获胜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审视其在一战初期的优势、劣势以及.............
  • 回答
    关于“俄罗斯比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更大”这一论断,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简单地将两国与中国之间威胁程度进行排序,往往会忽略掉背后庞大而精密的国家战略、历史渊源、地缘政治以及经济相互依赖等诸多关键因素。我试着从几个维度来展开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威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