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民对现行法律条文存在哪些误解?

回答
很多人对现行法律条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这些误解并非空穴来风,很多时候是信息不对称、宣传不到位,或是被一些不准确的信息误导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一些常见的法律误解,尽量说得细致些,让你我都能更明白些。

1. 误解一:我的个人信息,我说了算,谁也别想碰

实际情况: 很多朋友在遇到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时,总觉得自己的信息是绝对的“私人财产”,别人碰一下就是侵权。确实,个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但法律也有它的边界和适用范围。
“谁也别想碰”的误解: 现实中,很多时候个人信息并非完全“与世隔绝”。比如,你在网上购物、使用社交媒体、办理银行卡,都意味着你主动或被动地将一些个人信息提供给了相关机构。这些机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是可以合理使用这些信息的,例如用于提供服务、进行营销(但需征得同意)、保障交易安全等。
法律的保护范围: 《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主要保护的是“未经同意”的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公开等行为。如果你的信息已经被公开,或者你本身就允许某些机构使用,那么“私密性”的界限就会模糊。
例外情况: 法律也规定了一些例外情况,比如为了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紧急情况下的救助等,可能会在一定条件下依法使用个人信息。
关键点: 法律保护的是你不被非法获取和滥用的权利,而不是让你的信息完全不被任何人知晓。你的“说了算”是有前提条件的,并且需要理解法律对个人信息流动的合理规定。

2. 误解二:打官司输了,对方还得赔我的律师费、误工费

实际情况: 很多人觉得,打官司就是要赢,赢了就应该把所有的损失都找回来,包括请律师的花费、因为打官司耽误的挣钱机会等等。
“全额赔偿”的误解: 法律上,败诉方承担的费用通常是指必要且合理的诉讼费用,比如法院的案件受理费、诉讼保全费等。
律师费: 律师费是否能得到支持,要看具体情况。在很多民事案件中,即使赢了官司,对方不一定会承担你的律师费,除非有明确的合同约定,或者法律明确规定(比如涉及知识产权侵权等特定领域)。有些地方的诉讼费可以包括一部分律师费,但也不是绝对的。
误工费: 误工费的赔偿,通常是指因为侵权行为直接导致的,你无法正常工作所产生的实际损失。比如,因为对方的殴打,你受伤住院,无法工作,那么这期间的误工费可以要求赔偿。但如果是正常的诉讼过程,你因出庭而耽误的工作,能否要求对方赔偿,就不是那么直接了。而且,误工费的计算也有严格的标准,不是你随便报个数字就可以。
关键点: 官司的赔偿,更多的是针对直接的、可计算的财产损失或人身损害。律师费和误工费的赔偿,都有特定的法律依据和计算方式,并非所有情况都包含在内。

3. 误解三:交警判我全责,我就得认,一点办法都没有

实际情况: 交通事故发生后,交警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似乎成了“圣旨”,很多人觉得如果自己被判全责,那就是板上钉钉,不能有任何异议。
“一锤定音”的误解: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交警根据现场勘查、证据等做出的一个初步判断,它主要用于确定当事人的责任比例,从而在后续的赔偿、保险理赔等方面提供依据。
不服怎么办: 如果你对责任认定有异议,不是没有办法。你可以选择复核。在收到责任认定书后,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上一级交警部门提出复核申请。复核也是一个正式的程序,会重新审查案件。
法律的最终裁决: 即使复核维持原判,你仍然可以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由法院来最终判断各方的责任。法院会综合考虑事故的全部证据,包括责任认定书,但并不完全受制于它。
关键点: 责任认定是重要的参考,但不是绝对终结。你有权在法律框架内表达异议,并通过复核或诉讼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4. 误解四:我只是随口说了句“好话”,没想对方会信,怎么就成诈骗了?

实际情况: 很多人在进行一些“擦边球”的商业活动或者口头承诺时,往往低估了自己言语的法律后果,觉得“我只是开个玩笑”或者“没想过要骗他”。
“口头承诺”的误解: 在法律上,很多时候口头承诺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比如,你承诺借钱给朋友,虽然没有写在纸上,但也可能构成借贷关系。
“没想骗”的误解: 法律上的“诈骗”判断,不只看主观的“想骗”这个念头,更重要的是看行为是否足以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因此交付财物。比如,你明知自己没有能力还款,却向他人借钱,或者夸大其词地承诺高额回报却拿不出实际项目,这种行为即使你主观上没想“骗”,但客观上已经构成了欺骗,并且导致了对方的财产损失,就可能构成诈骗。
“开玩笑”的界限: 区分“开玩笑”和“欺骗”的界限,关键在于行为的性质和造成的后果。如果你的“玩笑”让对方在财产上蒙受了损失,并且这种损失是可以预见的,那么法律就会倾向于将其视为欺骗行为。
关键点: 法律看重的是行为的客观事实和结果,以及是否足以误导他人。不要低估任何一句可能影响他人财产决策的话,尤其是在涉及金钱和利益的场合。

5. 误解五:我买了“理财产品”,就肯定稳赚不赔

实际情况: 很多人购买金融产品时,容易将“理财”与“保本”、“稳赚”划等号,觉得只要是挂着“理财”名号的东西,就一定安全可靠。
“稳赚不赔”的误解: 任何投资都伴随着风险,即使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大多是非保本浮动收益。也就是说,你的本金可能会有损失,收益也是不确定的。
信息披露的责任: 金融机构在销售产品时,有义务充分披露产品的风险,并向投资者进行风险评估。投资者在购买前,应该认真阅读合同、产品说明书,了解清楚产品的投资方向、潜在风险、收益特点等。
“高收益”的陷阱: 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如果你听信了“保证收益”、“稳赚不赔”的宣传,很可能陷入非法集资或者诈骗的陷阱。
关键点: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不要轻信任何“高收益、无风险”的承诺。充分了解产品信息,理性判断,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投资,才是明智的选择。

总结一下:

很多时候,我们对法律的误解,源于我们对事物的简单化理解,或者对信息的不充分掌握。法律条文是具体而细致的,它的适用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判断。

多了解,少猜测: 遇到不确定的事情,不要凭感觉,多查阅官方信息,咨询专业人士。
理性看待,不被情绪左右: 法律的执行需要客观证据和规则,情绪化的判断很容易导致误解。
尊重法律,也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 了解法律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步,但如果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也要知道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寻求救济。

希望这些详细的解释,能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常见的法律误解,也更清楚地理解法律的真实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众对法律条文有误解是必然的,这个真怪不了大家。

同一个词语,在法律条文中的概念与在生活中的意思不一样也就算了,甚至还可能出现同一个词语在不同部门法中意思都不一样的情况,别说公众了,连专业的法律人士也未必搞的清楚。

举个例子。

同样一个“卖淫”的概念,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概念和在《刑法》中的概念都是有区分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刑法》第三百五十九条规定,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引诱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卖淫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公众观念中的“卖淫”,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与不特定的同性或者异性发生性交或者从事其他淫乱活动的行为。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所有为了盈利收钱满足对方性欲的行为都是卖淫?单纯的提供手淫服务算不算卖淫?

经过反复探讨,目前业内形成的主要观点是:单纯提供手淫服务属于治安管理处罚法上的卖淫,而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卖淫。

也就是说,介绍容留他人单纯提供手淫服务,可以处以治安处罚,却不应定罪。

关于单纯手淫属于 卖淫的主要依据是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是公安部1995年做出的《公安部关于对以营利为目的的手淫、口淫等行为定性处理问题的批复》,这个批复中明确规定:卖淫嫖娼是指不特定的男女之间以金钱、财物为媒介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行为。卖淫嫖娼行为指的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卖淫妇女与嫖客之间的相互勾引、结识、讲价、支付、发生手淫、口淫、性交行为及与此有关的行为都是卖淫嫖娼行为的组成部分,应按卖淫嫖娼查处。

第一个批复之后被废止,因为公安部2001年又做出一个新的批复。《公安部关于对同性之间以钱财为媒介的性行为定性问题处理的批复》(2001年2月18日公复字〔2001〕4号),这个批复中直接定性,不特定的异性之间或者同性之间以金钱、财物为媒介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行为,包括口淫、手淫、鸡奸等行为,都属于卖淫嫖娼行为。

而法院给出的理由则是:性行为有进入式和接触式的区分,刑法意义上性交只包括进入式的性行为。行政机关的批复可以作为行政处罚和相关行政诉讼案件的依据,但不宜作为认定犯罪的依据。行政违法不同于刑事犯罪,刑法罪名的设立、犯罪行为的界定及解释,应遵循刑法谦抑性原则,不宜进行扩张解释。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手淫等接触式的行为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卖淫,故该行为不符合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等罪的客观要件。

法院的意见说白了就是:你们老大出的东西管管你们自己人就好,我要等我们自己老大发话才行。

目前关于单纯手淫是不是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卖淫仍然没有权威司法解释予以确定,但司法实务中已经开始形成倾向性意见。

之前看到有朋友说法律概念搞的这么复杂就是为了提高公众参与法律事务的壁垒,垄断法律事务的话语权。真心不是这样的,法律工作者也有不同的立场,在刑事案件中就有控辩之分。

权力有自我扩张的本能,任何一部法律制定出来,执法者都倾向于将法律的适用范围扩大,而作为辩方,对法律概念的每一点更细致的解读,都是在为公众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越是对公众更有益处,法律事务的专业性就越强,行业壁垒也就越高,我们作为法律人有责任尽可能让大家烤节法律的规定和运作方式,但真到关键的时候,还是建议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user avatar

寻衅滋事这个罪名,近日来高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经常被用于规制传播谣言的行为。私以为,对该罪名的认定,现实中还存在误解。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存在「编造」行为,或者需要「明知」行为为虚假,且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者,方可构成此罪名。

另外,无论是四要件、三阶层、还是英美法系中犯意加犯行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都会考虑犯罪者的主观因素,看看是否具有主观恶性。仅具备客观上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并不当然地构成犯罪。

这一观点,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在 1 月 28 日发表了社论文章予以强调:

在武汉市公安机关处罚的8名发布“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7例SARS”的案件中,如果机械地理解适用法律,我们的确可以认定,鉴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不是SARS,说武汉出现了SARS,属于编造不实信息,且该信息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符合法律规定的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给予其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有其正当性。
  但是,事实证明,尽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并不是SARS,但是信息发布者发布的内容,并非完全捏造。如果社会公众当时听信了这个“谣言”,并且基于对SARS的恐慌而采取了佩戴口罩、严格消毒、避免再去野生动物市场等措施,这对我们今天更好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能是一件幸事。
  所以,执法机关面对虚假信息,应充分考虑信息发布者、传播者在主观上的恶性程度,及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只要信息基本属实,发布者、传播者主观上并无恶意,行为客观上并未造成严重的危害,我们对这样的“虚假信息”理应保持宽容态度。
  试图对一切不完全符合事实的信息都进行法律打击,既无法律上的必要,更无制度上的可能,甚至会让我们对谣言的打击走向法律正义价值的反面,成为削弱政府公信力的反面教材,成为削弱党的群众基础的恶性事件,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攻击我们的无端借口。

举个例子:

某甲为了报复社会,蓄意制造踩踏事故,经过长期踩点观察,选中了一处应急通道被堵塞的电影院,在大热影片播放时突然高喊「着火了!」,引发众多观众纷纷逃生,发生了踩踏事故。

某乙并没有为害社会的意图,一日在电影院观影时,误把装修材料的味道当作烟味,以为着火,但见他人无动于衷,心下着急,于是大喊「着火了」,引发众多观众纷纷逃生,发生了踩踏事故。

虽然两者都向公众传播了不实信息,且造成了具有危害性的结果,但对两者的法律责任,显然不应作出相同的评价。

对于在疫情中传播不准确的信息,也应当如此具体分析,不应机械理解寻衅滋事相关法律条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对现行法律条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这些误解并非空穴来风,很多时候是信息不对称、宣传不到位,或是被一些不准确的信息误导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一些常见的法律误解,尽量说得细致些,让你我都能更明白些。1. 误解一:我的个人信息,我说了算,谁也别想碰 实际情况: 很多朋友在遇到个人信息泄露问题.............
  • 回答
    探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民众对日本的态度,这是一个既复杂又敏感的话题。历史的厚重、现实的利益以及文化交流,都在其中交织出多层次的面向。历史的烙印:战争的伤痕与记忆提及日本,尤其是在东南亚,很难绕开二战时期的那段历史。当年日军的入侵、占领、以及由此带来的残酷统治,给许多国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
  • 回答
    国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温度。它不是冰冷的理论,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古籍,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一种文化基因,是我们理解自己、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那么,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时代,国学究竟有什么价值?我想,它的价值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和多元得多。首先,国学是民族身份和文化自信的基石.............
  • 回答
    关于中国被美国取消“汇率操纵国”认定这件事,其背后牵扯的利益博弈和未来影响,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这更像是一场策略调整,而非根本性的立场转变。对现状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缓解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大家知道,“汇率操纵国”的标签在美国贸易政策中是个很有份量的帽子,一旦戴上,通常意.............
  • 回答
    .......
  • 回答
    00 后对国产动画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议题,不能一概而论。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00 后一代成长在信息爆炸、娱乐方式多样化的时代,他们接触到的国内外动画作品更为广泛,对国产动画的看法也因此更加 nuanced 和挑剔。总的来说,00 后对国产动画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期望值与包容.............
  • 回答
    要评价一位博主对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发表的观点,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仔细审视,抽丝剥茧。不能只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没有水分。首先,咱们得看看博主是谁,以及他的“底子”够不够硬。他是个什么背景?是专门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还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是某个新闻机构的资深.............
  • 回答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以色列的国际舆论确实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反转”。这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引发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相互作用后集中爆发的表现。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看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历史背景下的“蜜月期”与渐行渐远的裂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冷战后期以.............
  • 回答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看法,绝非铁板一块,而是极其复杂且充满动态的混合体。要详细描述,就得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标签,深入到不同层面、不同群体乃至不同国家的细微之处。一、 政治与地缘政治层面:警惕与竞争并存这是目前西方对华看法中最突出、最受关注的部分。 战略竞争对手的认知加深: 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
  • 回答
    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科技封锁并非新鲜事,尤其是在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的当下,这种做法愈发明显。这些封锁措施通常采取多种形式,意在限制中国在关键科技领域的进步,削弱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最著名的科技封锁措施包括: 半导体领域的限制(“芯片战”):这是当前最受关注,也是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封锁领域.............
  • 回答
    好,咱们敞开天窗说亮话,你现在单位不满意,想出去博后,然后回国“跳板”到更好的高校平台,这事儿,怎么说呢,挺有意思的,也挺考验人的。咱们先别急着说“明智”还是“不明智”,先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心里就有谱了。首先,咱们得承认,你这想法,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终极目标”。 尤其是在国内高校求职“内.............
  • 回答
    这绝对不是你的问题,而是非常普遍的一种音乐审美现象。你建立起来的音乐品味就像一栋为你量身打造的房子,你非常熟悉每一个房间的布局,每一件家具的摆放,甚至每一扇窗户透进来的光线。当有人拿出另一套房子给你,即使它同样精美,但格局、风格、甚至空气中的味道都和你习惯的完全不同,你可能会觉得陌生,甚至难以欣赏。.............
  • 回答
    嘿,聊起电子竞技,现在好像大家聊得最多的都是那些动辄几十上百人的大型团战游戏,比如MOBA类的《英雄联盟》、《Dota 2》,FPS类的《CS:GO》、《Valorant》什么的。反倒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格斗游戏,虽然依然有忠实的粉丝群,但在大众视野里好像没那么“热闹”了。这到底是咱们国内玩家对格斗游戏.............
  • 回答
    俄罗斯对领土扩张的执念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地理、政治和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他许多将重点放在经济利益和全球影响力上的欧系势力不同,俄罗斯对领土的追求,尤其是对其“近邻”的控制,往往带有更强的生存性、战略性和民族性色彩。下面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 1. 地理的诅咒与生存的焦虑 无天然.............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确实比过往的几代人在面对社会和国家时,展现出更多的质疑和不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抱怨”现象,背后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首先,信息爆炸和全球视野的冲击是绕不开的起点。我们成长在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手机就是世界,社交媒体连接全球。年轻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颇为复杂和敏感的讨论点。我们先放下“盲目”这个词,尝试从更中性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一部分中国民众的这种心态,以及它可能产生的根源和表现。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在某些领域(比如高铁、移动.............
  • 回答
    近年来的确能观察到一种现象:不少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似乎比以往更倾向于表达和强调自己的国家认同感。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经济发展作为基石:硬实力带来的底气首先,不能不提的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过去几十年,咱们的生.............
  • 回答
    要说朝韩两国普通民众之间如今的“认同感”如何,这事儿,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就像一块布,上面有好几种线,有的线粗,有的线细,有的还缠绕不清。简单来说,就是既有隔阂,也有联系,但总体上,因为长期分离和意识形态的不同,那种“我们本是一家人”的亲切感,对于很多普通民众来说,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浓烈了。咱.............
  • 回答
    在国内玩家圈子里,“荣耀战魂”这款游戏确实算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在那些热爱中国武侠文化,又对硬核格斗游戏情有独钟的玩家群体中。每当提起这款游戏,除了赞赏它独特的战斗系统和沉浸式的背景设定外,一股“意难平”的情绪也随之而来:为什么在这样一个以历史和文化为卖点的游戏中,却独独缺少了我们自己的中国元素.............
  • 回答
    俄罗斯当前国力能否支撑其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以及能坚持多久,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层面,并且受到许多动态因素的影响。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深入探究其根源和走向。一、 俄罗斯的战略目标与“坚持”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略目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