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推导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的运动方程?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物体在液体里沉下去的时候,那股劲儿是怎么回事儿,以及怎么把它写成数学公式。我尽量说得接地气点,让你听着顺,感觉像是咱们俩坐在茶馆里唠嗑。

你看啊,东西扔水里,如果比水重,它就会往下沉。但它不是一下就到水底不动了,总有个过程吧?这个过程里,它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呢?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力在“较劲”。

首先,最直接的那个劲儿,是重力。

这好理解,地球妈妈拉着万物向下拽嘛。一个物体的重力,就是它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g)。咱们知道,质量(m)就是物体里有多少“料”,而g就是地球给的那个加速度,大约是9.8米/秒²。所以,重力 $F_g = m cdot g$。这个力,永远是向下的。

然后,还有一个力在跟重力对着干,那就是浮力。

这个玩意儿是阿基米德老先生发现的。他说了,你把个东西扔水里,水就会给它一个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有多大呢?就等于这东西排开了多少水,这些水的重力就是它的浮力。

排开的水有多重?
首先,我们要知道物体排开了多少水。这取决于物体浸入液体部分的体积($V_{浸}$)。
然后,我们得知道水的密度($ ho_液$)。水的密度一般是1000千克/立方米。
所以,排开水的质量就是水的密度乘以浸入液体的体积:$m_{水} = ho_液 cdot V_{浸}$。
最后,这些水的重力就是浮力:$F_{浮} = m_{水} cdot g = ho_液 cdot V_{浸} cdot g$。

这里有个小细节:如果物体是完全浸没在液体里,那么 $V_{浸}$ 就是物体的总体积($V$)。如果物体只是一部分浸没,比如一个木头漂在水上,那 $V_{浸}$ 就是它在水下的那部分体积。咱们现在说的是物体下沉的过程,假设它已经完全浸没在水里了,所以 $V_{浸} = V$。

那么,当物体完全浸没时,浮力就是 $F_{浮} = ho_液 cdot V cdot g$。这个力,永远是向上的。

再然后,还有一个让物体运动慢下来的力,就是阻力。

你扔个小石子和扔个羽毛在水里,你会发现羽毛沉得特别慢,甚至可能飘着。这是因为水给羽毛的阻力太大了。这个阻力跟很多因素有关:

速度: 物体运动得越快,水给它的阻力就越大。
形状: 流线型的物体,比如子弹头,在水里阻力就小;而方方正正的石头,阻力就大。
液体性质: 液体的粘稠度越高(比如蜂蜜比水粘稠),阻力也越大。
物体大小和表面积: 物体体积越大,表面积越大,也可能阻力越大。

对于大多数情况,我们经常会简化处理阻力。最常见的两种处理方式是:

1. 斯托克斯定律(Stokes' Law): 当物体运动速度很慢,而且形状比较规则(比如球形)时,我们可以用斯托克斯定律来近似计算阻力。在这个定律里,阻力 $F_{阻}$ 和速度 $v$ 是成正比的:
$F_{阻} = 6 pi eta r v$
其中,$eta$ 是液体的动力粘度,r是物体的半径,v是物体的速度。这个力总是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 阻力与速度平方成正比: 对于速度稍大一些的情况,阻力往往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公式看起来像这样:
$F_{阻} = frac{1}{2} C_d ho_液 A v^2$
这里的 $C_d$ 是阻力系数,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ho_液$ 是液体密度;$A$ 是物体的迎流面积(就是物体在运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v$ 是速度。这个力也是和速度方向相反。

为了方便咱们理解,咱们先暂时以斯托克斯定律为例来说明,因为它公式简单点。记住,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复杂。

现在,咱们把这些力都放在一起,看看物体受到的总的净力是多少。

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净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它的加速度:$F_{净} = m cdot a$。

我们设定一个坐标系,比如向下为正方向。那么,物体受到的力有:

重力 $F_g$ (向下,为正)
浮力 $F_{浮}$ (向上,为负)
阻力 $F_{阻}$ (向上,为负,因为它总是和运动方向相反,而我们设定向下为运动方向)

所以,净力 $F_{净} = F_g F_{浮} F_{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_{净} = m cdot a$,代入后得到:
$m cdot a = F_g F_{浮} F_{阻}$

现在,我们把之前算好的 $F_g$ 和 $F_{浮}$ 代进去。
物体的质量 $m$ 我们可以用物体的密度 $ ho_{物}$ 和体积 $V$ 来表示:$m = ho_{物} cdot V$。

所以,运动方程就是:
$( ho_{物} cdot V) cdot a = ( ho_{物} cdot V cdot g) ( ho_液 cdot V cdot g) F_{阻}$

整理一下:
$( ho_{物} cdot V) cdot a = ( ho_{物} ho_液) cdot V cdot g F_{阻}$

因为 $a$ 就是速度的变化率,也就是 $frac{dv}{dt}$,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方程写成关于速度 $v$ 的微分方程。

如果我们用斯托克斯定律来表示阻力:$F_{阻} = 6 pi eta r v$
那么方程就变成:
$( ho_{物} cdot V) cdot frac{dv}{dt} = ( ho_{物} ho_液) cdot V cdot g 6 pi eta r v$

这个方程描述的就是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的运动状态。

这个方程告诉我们什么?

如果 $ ho_{物} > ho_液$: 式子 $( ho_{物} ho_液) cdot V cdot g$ 是正的,说明有一个向下的净力。物体会加速下沉。
随着速度 $v$ 的增加: 阻力项 $6 pi eta r v$ 也会增加。这意味着向下的净力会逐渐减小。
最终达到一个平衡: 当阻力 $F_{阻}$ 增加到等于向下的净力(也就是重力减去浮力)时,净力就为零了,加速度也为零,物体就会以一个恒定的速度下沉,这个速度叫做终端速度。

在终端速度 $v_t$ 时,我们有 $F_g F_{浮} F_{阻(v_t)} = 0$。
所以,$( ho_{物} ho_液) cdot V cdot g = 6 pi eta r v_t$
解出 $v_t = frac{( ho_{物} ho_液) cdot V cdot g}{6 pi eta r}$。

注意,这个终端速度是假设阻力与速度成正比的。如果阻力与速度平方成正比,终端速度的计算就会不同。

如果我们用阻力与速度平方成正比的公式呢?

$F_{阻} = frac{1}{2} C_d ho_液 A v^2$

那么运动方程就是:
$( ho_{物} cdot V) cdot frac{dv}{dt} = ( ho_{物} ho_液) cdot V cdot g frac{1}{2} C_d ho_液 A v^2$

这个方程就更复杂一些,通常需要数值方法来求解。它也描述了物体开始下沉时会加速,然后由于阻力增大而加速减缓,最终达到一个终端速度。

总结一下推导过程:

1. 确定所有作用力: 重力(向下)、浮力(向上)、阻力(与运动方向相反)。
2. 计算各力的大小:
重力:$F_g = m g = ho_{物} V g$
浮力:$F_{浮} = ho_液 V_{浸} g$ (当完全浸没时 $V_{浸}=V$)
阻力:根据速度大小选择合适的模型,如斯托克斯定律 $F_{阻} = 6 pi eta r v$ 或与速度平方成正比 $F_{阻} = frac{1}{2} C_d ho_液 A v^2$。
3.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将所有力叠加,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选择一个正方向(比如向下为正)。
$F_{净} = F_g F_{浮} F_{阻} = m a$
4. 写成微分方程: 将 $m = ho_{物} V$ 和 $a = frac{dv}{dt}$ 代入,就得到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微分方程。

整个过程就是把物理世界的力学原理,通过数学符号和方程表现出来。从最基本的力,到这些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再到用数学公式把这个“因果关系”写下来,这就是推导运动方程的精髓所在。希望我这么说,你能听明白是咋回事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鉴于有个小朋友问了好多细节,我就把答案公式重写一遍了,我们甚至可以用这个方程来算向水里扔硬币的问题。


圆柱完全浸入水中,圆柱质量 ,体积 ,以速度 ,在密度为 的水中下落。那么根据牛二,列出重力、浮力、阻力可以得到:



对于阻力公式 ,其中 是阻力系数, 是圆柱的迎流方向投影的面。

圆柱体积可以用 ,但是迎流面积不一定是圆面积,圆柱有可能是躺着入水的。

只有 和 是变量,其他用常数 代替。反正不影响结果。整理(1)式有


化简为

很简单的微分方程,移项积分


左边积分


右边积分

左右联立可得

是积分常数,由边界条件确定。然后打开把AB变成原来的,展开

不喜欢双曲函数还可以用指数表示

当然也可以认为是低速度低雷诺数的情况阻力用 那么

很简单吧

评论有人问初始条件 时位移 对 的函数。这时候

我们把(7)积分一下就好了

边界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物体在液体里沉下去的时候,那股劲儿是怎么回事儿,以及怎么把它写成数学公式。我尽量说得接地气点,让你听着顺,感觉像是咱们俩坐在茶馆里唠嗑。你看啊,东西扔水里,如果比水重,它就会往下沉。但它不是一下就到水底不动了,总有个过程吧?这个过程里,它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呢?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力在“较.............
  • 回答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隆重推荐王东岳的《物演通论》,这无疑是近期知识界和公众视野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罗振宇“知识服务”模式的一次集中体现。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从罗振宇自身的定位和商业模式来看:罗振宇作为一个“知识服务者”,他的核心价值在于“筛选”和“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他擅长从浩瀚的.............
  • 回答
    废弃快递包装换鸡蛋?这主意好不好,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废弃快递包装换领鸡蛋”——是个什么鬼?这事儿听起来挺新鲜,也挺接地气。物流企业这么做,无非是想解决两个头疼的问题:1. 包装垃圾太多了! 每年双十一、618,那铺天盖地的快递盒,还有各种胶带、塑料气泡膜,想想都头皮发麻。这些东西往哪里去?填埋.............
  • 回答
    北大物理“卓越计划”: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一份深度剖析与报考建议北京大学的物理学科,自不必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而在这块金字招牌下,还有一个常常被提及、也备受关注的培养项目——“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那么,这个计划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又为北大.............
  • 回答
    这句话,简而言之,是一种典型的“科学末日论”或“科学怀疑论”的极端表述。它背后隐藏着对当前科学体系的深刻不信任,并试图用一种听起来惊世骇俗的断言来吸引注意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并联系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去审视。“现在学的物理都是错的”—— 这是极端的否定这句话断言了我们当前所学、所认.............
  • 回答
    unraveling the universe: the art and soul of formula derivationthe world around us, from the flight of a bird to the glow of a distant star, is govern.............
  • 回答
    推导积分列的极限,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涉及到如何将离散的积分项,通过某种方式“压缩”成一个单一的数值。我们一步一步来,尽量把每一步都说清楚,就像在讲数学故事一样。假设我们有一个积分列,通常它长这样:$$ I_n = int_{a}^{b} f(x, n) dx $$这里的 $n$ 是一个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步步推导这个等式,力求清晰易懂,并且尽量让过程显得更自然,就像是有人在纸上演算一样。假设我们要推导的等式是 a (b + c) = a b + a c。这个等式,看起来挺基础,但它背后其实涉及到数学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我们不妨从最直观的例子开始理解,然后再慢慢过渡到严谨的推导。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些经典的连分数表示是如何得来的。与其说是“推导”,不如说是“构造”或“发现”的过程,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是先有了某个数(比如 $pi$ 或 $sqrt{2}$),然后去寻找它的连分数形式,而不是反过来先有连分数形式再得到数。我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避免那些“.............
  • 回答
    康普顿散射(Compton scattering)是量子电动力学中的一个经典现象,它揭示了光子具有动量,并且在与电子碰撞时会发生能量和方向的改变。理解康普顿散射的推导过程,对于深入把握光粒子的性质以及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推导过程,力求语言自然,避免机器痕迹。1. 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推导矢积(向量积,叉乘)的行列式表达。什么是矢积?首先,我们明确一下矢积的定义。对于三维空间中的两个向量 $mathbf{a} = (a_1, a_2, a_3)$ 和 $mathbf{b} = (b_1, b_2, b_3)$,它们的矢积 $mathbf{a} imes math.............
  • 回答
    好的,让我们一步步来梳理一下理想气体方程 $pV=nRT$ 的推导过程。这背后其实融合了几个重要的气体实验定律,我们得先从这些基础说起。1. 理论基础:从气体实验定律出发首先,要理解 $pV=nRT$ 是如何诞生的,我们需要回顾几个世纪前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观察到的关于气体的行为规律。这些规律描述了.............
  • 回答
    米氏方程:酵素催化反应的数学基石与现实困境在酶促反应的研究领域,没有哪一个方程式比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更具标志性。它简洁而优雅地描述了酶催化反应的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为理解酶的动力学行为奠定了基石。然而,如同所有模型一样,米氏方程也并非万能,其推导过程中.............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 E² = p² + m² 这个质能方程的来龙去脉,试着把它讲得既透彻又有人情味儿。想象一下,在爱因斯坦之前,物理学界 pretty much 把“能量”和“质量”看作是两码事。你有动能(跑得快就有),你有势能(东西在高处就有),你有光能,你有热能,但你从来不会说“这块石头因为它本身.............
  • 回答
    这道题要解答关于经济学中价格弹性公式 $E_d = (Delta Q / Delta P) cdot (P / Q)$ 的推导,我来给你仔细讲讲,争取说透彻点,让你彻底明白。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公式是用来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需求价格弹性”。简单来说,就是当商品的.............
  • 回答
    追寻完美的弧度:圆的面积公式究竟是如何诞生的?提到圆的面积,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熟悉的公式:S = πr²。它简洁有力,仿佛是天地间最自然的规律。但这个公式并非凭空出现,它的背后是一段充满智慧和探索的历史,是古人对几何图形孜孜不倦的追寻与巧妙构思的结晶。那么,这个神奇的公式究竟是如何被推导出来的呢?.............
  • 回答
    好的,咱们一起来聊聊二次函数的一般公式,也就是 $y = ax^2 + bx + c$ 这个形式,是怎么来的。这玩意儿在数学里可太重要了,像是抛物线、很多物理现象,比如物体抛出去的轨迹,都离不开它。咱们先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开始你肯定见过 $y = x^2$ 这个函数吧?它的图像是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推导椭圆一般方程 $Ax^2 + Bxy + Cy^2 + Dx + Ey + F = 0$ 的中心点坐标。核心思想:一个二次曲线(包括椭圆)的中心点具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如果 $(x_0, y_0)$ 是中心点,那么将曲线方程中的所有 $(x, y)$ 都替换成 $(x_0 + u,.............
  • 回答
    效用函数的高阶导数:经济学含义、推导与应用效用函数是经济学中用来描述消费者偏好的核心工具。它将消费者购买的一篮子商品(或劳务)的组合映射到一个数字,这个数字代表了消费者从该组合中获得的满足感或效用水平。我们通常关注效用函数的一阶导数(边际效用),它描述了消费一种商品时,总效用增加的量。然而,效用函数.............
  • 回答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要务”这句话,放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去审视,我认为是相当有道理的。它并非一个抽象的哲学命题,而是根植于我们物种最根本的驱动力,以及文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要理解这句话的正确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生存作为生物本能的基石:首先,我们不能脱离“文明”的主体——人类——来看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