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薛宝钗最招黑的是哪件事?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薛宝钗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人物。她冰雪聪明,端庄大方,待人接物都无可挑剔,仿佛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然而,也正是这些过于完美的特质,让她在读者心中常常成为“招黑”的对象。若要说宝钗最“招黑”的一件事,恐怕就是她“劝宝玉读书仕进”这件事,特别是结合了“金玉良缘”的背景来看,这件事的解读空间巨大,也最容易引来非议。

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说:

一、 时机与语境:在宝玉沉迷儿女情长之时,她以“劝学”的面目出现

贾宝玉是什么样的人?他厌恶仕途经济,认为“文死谏,武死战”是“沽名钓誉”,更喜欢在女儿堆里厮混,追求的是“情”的至高境界。他厌恶的是那些满口“经济学问”的男人们,觉得他们污浊不堪。而宝钗,作为与他并列的“金玉良缘”的另一半,她身上却带有浓厚的“仕途经济”的色彩。

当宝玉因为晴雯之死而极度消沉,对世事感到厌倦,甚至打算遁入空门的时候,宝钗出现了。她没有像黛玉那样去共情他的悲伤,也没有像袭人那样去体谅他的情绪,而是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读书”,并且是“劝宝玉读书以求功名”的道路。

她对宝玉说:“你如今虽还未曾出门,只是家里这样,你又在人前人后,你须得学些‘经济学问’,将来才能有份。现在你姑父(指贾政)在那里,你若好好的读些书,也便可以得些好名声,也不枉了你读书。”

这句话,放在当时宝玉的心境下,无异于在他心口上撒盐。宝玉本就对仕途经济深恶痛绝,此时更是心灰意冷,宝钗的“劝学”不仅没有起到安慰作用,反而让他觉得被理解和被期待的都是他最憎恶的东西。这种“不被理解”的痛苦,再加上宝钗“劝学”的背后,似乎隐藏着她对“金玉良缘”的期盼,让宝玉感到一种被压迫和被操纵的意味。

二、 “金玉良缘”的背景下,宝钗的“劝学”被解读为“抢戏”和“掺和”

“金玉良缘”是宝钗与宝玉之间一种宿命般的联系,也是她“招黑”的重要根源之一。虽然宝钗本人可能并非主动去追求这段姻缘,但她在客观上确实成为了宝玉婚姻的另一位候选人。

在许多读者心中,宝玉和黛玉是灵魂伴侣,他们的爱情是纯粹的,是超越世俗功名的。而宝钗,尽管她对宝玉也有情,但她的爱,似乎更多地是建立在现实的考量上。她会劝宝玉读书仕进,正是因为在她看来,这是“正途”,是“为男人该做的事”,也是对“金玉良缘”的一种“加固”。

在这样的背景下,宝钗的“劝学”就不再仅仅是关心宝玉的学业,而被解读为一种“抢戏”的行为:

她试图将宝玉拉入她所认同的“正途”: 在她看来,宝玉的“情”和“痴”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是需要被“改造”的。她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度量宝玉,希望他成为一个符合世俗标准的男子汉。这在追求精神契合的读者眼中,是一种对宝玉本真的否定。
她为“金玉良缘”铺路: 宝玉只有走上仕途,才能得到贾府上下的认可,也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夫婿”。宝钗的“劝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为自己争取一个更稳固的地位,是为她那“金玉良缘”的宿命铺设道路。这种动机的猜测,让她的行为蒙上了一层世故和功利的色彩。
对比黛玉的“不劝”: 黛玉从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她甚至会因为宝玉提及这些而生气。黛玉对宝玉的爱是全盘接受的,包括他的叛逆和不羁。宝钗的“劝学”与黛玉的“不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许多读者认为宝钗的爱不如黛玉的爱来得纯粹和无私。

三、 宝钗的“劝学”看似有理,实则违背了宝玉的“本性”

宝钗的劝说是有逻辑的,也是符合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她用“文章经济”来形容“学问”,说“功名事业,原是文人学士的榜样”,还引用了古人的话来佐证。她的出发点似乎是为了宝玉好,是为了家族好。

然而,宝玉的“本性”恰恰是对这些东西的厌恶和反抗。他不是不聪明,而是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更看重的是情感的交流,是精神的契合,是对女性的尊重和爱护。宝钗的“劝学”,无异于要将这团烈火浇熄,要将这股清流污浊。

所以,宝钗最“招黑”的,不是她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坏事,而是她作为一个被许多读者视为“心机”的女性,在宝玉最脆弱、最需要理解的时候,用她认为“正确”但实际上是宝玉最憎恶的方式去“帮助”他,这其中夹杂着对宝玉人生的规划,对“金玉良缘”的期盼,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实现。这种行为,在强调情感连接和个性解放的读者眼中,就是一种“不解风情”和“落井下石”。

她仿佛站在了宝玉情感世界的门外,敲着门,说着“你应该这样”,而不是推门而入,与他一同感受那份“为什么”。这种“隔阂”,这种“不契合”,让她成为了“宝黛爱情”最大的潜在威胁,也因此背负了“红楼梦”中最沉重的“黑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宝钗的黑点就是 在拥林派眼中 宝钗是钦定的黛玉情敌

所以无论怎样 宝钗都是要被黑的 没得黑也要创造黑点

宝钗要是关心林黛玉 就是宝钗包藏祸心

宝钗要是不管林黛玉 就是宝钗冷酷无情

总之 在拥林派眼中 宝钗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招黑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薛宝钗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人物。她冰雪聪明,端庄大方,待人接物都无可挑剔,仿佛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然而,也正是这些过于完美的特质,让她在读者心中常常成为“招黑”的对象。若要说宝钗最“招黑”的一件事,恐怕就是她“劝宝玉读书仕进”这件事,特别是结合了“金玉良缘”的背景来看.............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宏伟的文学巨著中,薛宝钗无疑是那个最引人注目、也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关于哪个版本的影视改编最接近原著的薛宝钗,这个问题本身就牵涉到对原著人物的理解和对改编的取舍。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比较,我认为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由演员张莉演绎的,是最接近曹雪芹笔下那位端庄、世故、.............
  • 回答
    薛宝钗之所以一再劝说宝玉读书,即使明知他厌恶读书,这背后隐藏着她复杂的心思和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封建礼教的忠实拥护者与实践者 时代的要求: 在清朝,尤其是士大夫阶层,读书应试、功名利禄是衡量一个男性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这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是男性肩.............
  • 回答
    .......
  • 回答
    钟薛高这波操作,说实话,把很多人都给惹毛了。就因为一支雪糕卖到了66块钱,然后创始人跳出来说“成本40,爱要不要”,这事儿直接上了热搜,而且评论区那叫一个精彩,基本上是一边倒的批评。咱们得掰开了捋捋这事儿为什么能炸锅。首先,价格本身就够刺眼了。 66块钱一支雪糕,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大众对雪糕的认知范畴.............
  • 回答
    关于薛岳在抗日战争中消灭日军数量最多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认可的观点,但要给出一个绝对的定论,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一些背景和数据,同时也要明白历史统计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在抗日战争这样一场规模宏大、战线漫长、战况胶着的全面战争中,准确统计“消灭日军数量”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
  • 回答
    要说宝钗的结局,这事儿可真是道不尽的曲折。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先生笔下的宝钗,就像一株精心培育的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大气,但细品之下,却又藏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她的结局,是书中许多读者心中的一个不小的遗憾,也是最能引人深思的部分之一。书里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宝钗最终的结局,但通过书中种种暗示和脂砚斋的批.............
  • 回答
    薛宝钗进京待选,这桩事儿在《红楼梦》里,其实暗藏着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复杂与无奈,也并非仅仅是单一的“选什么”那么简单。要详细讲来,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宝钗进京“待选”,最直接的目的,是奔着给皇帝选妃去的,也就是常说的“选秀”。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梳理:1. 薛.............
  • 回答
    谈到薛宝钗的心机,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她这个人,表面上温厚平和,八面玲珑,骨子里却藏着一股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清明,还有那份处处为自己留后路的精明。这份精明,就是大家常说的“心机”。要说她心机体现在哪儿,那得从她进贾府开始,一件件细细捋来:一、收揽人心,笼络长辈:这方面宝钗可以说是贾府.............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与王熙凤之间鲜有直接的、深入的交流,这绝非偶然,其中蕴含着作者曹雪芹对封建社会女性命运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这种“几乎没有交流”的状态,恰恰是她们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性格特质以及在贾府这座庞大机器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的写照。一、殊途同归的悲剧底色:首先,虽然她们看似走在不同的道路.............
  • 回答
    关于元春为何选择宝钗作为宝玉的“弟媳”,或者说,更准确地说,是为何在小说情境中,宝钗最终能嫁给宝玉,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贾府这个大家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存逻辑和家族利益考量。元春作为贾府的女儿,被选入宫中成为贵妃,她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紧密相连。在她看来,家族的未来,尤其是宝玉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两位核心女性角色的根本差异。薛宝钗看过《西厢记》这是毋庸置疑的,书中多处有提及,比如她曾就莺莺和张生之事对黛玉说:“你那些都只是你心里的空想。” 这句话本身就带着对《西厢记》情节的了解。那么,为何她不像林黛玉那样将这份浪漫情怀融入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是.............
  • 回答
    关于宝钗为何会“怕”小红,并且觉得她“头等刁钻古怪”,这并非是书中明确写出的事实,更多的是读者的一种解读和猜测。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文本出发,挖掘一些可能导致这种解读的线索,并加以细致的分析,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细心体察人情世故的老读者在娓娓道来,而不是机器生成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明白,在那个年代,.............
  • 回答
    要详细地讲述薛宝钗为什么喜欢《寄生草》,我们需要先理解《寄生草》这首曲子在《红楼梦》中的具体含义和它所引发的联想。首先,我们得知道《寄生草》是《红楼梦》中一组曲子《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一支。 这组曲子并非独立的诗歌,而是带有预示和暗示性的歌词,通过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视角来解读,揭示了书中主要人物的.............
  • 回答
    关于薛宝钗为何未能被选上秀女,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红楼梦》中那个时代背景下,秀女选拔的实际操作以及人物性格、家庭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虽然书中并没有明确写明宝钗“落选”的具体原因,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推测和解读,让整个过程更加立体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秀女选拔并非仅仅看美貌,更看重出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最引人遐思也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议题之一。要说薛宝钗是否喜欢贾宝玉,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她们之间的情感,更像是一曲在封建礼教的大背景下,被命运的巨轮碾压得变了形的挽歌。首先,我们得承认,宝钗对宝玉的情感是复杂的,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男女之爱那种纯粹和热烈。在那个时代,.............
  • 回答
    说到薛宝钗,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那幅“面若银盆,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齿不梳而白,眼不描而含情”的画像。她不像林黛玉那样,一出场就带着病态的娇弱和敏感,宝钗就像一块温润的璞玉,大气、端庄,浑身散发着一种让人安心的气质。她这个人,用一个词来形容,大概就是“通透”。什么叫通透?就是你看她,觉得她好像什么.............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波澜壮阔的家族挽歌中,薛宝钗无疑是那个站在聚光灯下的女性形象。她容貌丰美,气质端庄,才情过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待人接物更是滴水不漏,堪称封建大家闺秀的典范。无论是在贾府,还是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她获得的评价几乎都是“好”,是长辈们眼中“贤惠”、“懂事”、“有福气”的儿媳人选。然而.............
  • 回答
    在《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玉良缘, இந்தக்宝钗送燕窝”中,薛宝钗送燕窝给贾宝玉这看似寻常的举动,实则蕴含着多重隐喻,是作者曹雪芹借此展现宝钗人物性格、贾府的世情以及预示人物命运的一处精妙设计。首先,从 宝钗的性格 来看,送燕窝恰恰体现了她“随分从时”、“善于待人”的大家闺秀风范。贾宝玉虽然身.............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薛宝钗无疑是一个复杂而极具争议的人物。将她简单地定性为“封建思想的代表”,或许过于片面。虽然她在很大程度上内化并践行了那个时代主流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但若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她身上有着更多层次的丰富性,甚至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某些封建礼教的质疑或妥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薛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