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很多大公司的hr,猎头都有部分人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位置。
我记得当时我在现在的公司工作,一个人立马找到了我。说看到了我的简历,问我有没有去tt的打算。
我当时也没多想,也就答应了,正好看看自己的水平。他手里的简历版本是我一年前写的,我于是把最新的简历给了他看看。
他看了看,问:你这个没有在腾讯留下来啊?怎么回事?
我:腾讯这边做的是后台,我想做一些和研究生阶段学的有关的工作,所以没有留下来。
他:那总之就是没有留下来咯。
我当时特别想来一句 知道的事不要来问我。但也不想和普通人生气伤到肝火。所以还是客客气气的说了句:是的。
然后她来一句:我查看了一下你现在的公司,也就几十亿市值。
我承认听到他说这句话的一瞬间我脑子有点木,毕竟“也就”这两个字是如此的轻描淡写。但他接下来的一句话让我感觉到我木早了。
他:其实不在百亿级别的公司工作,都是浪费人生。
谈到这里,我反而不生气了。因为在我心目中,他已经和我不是一个物种了。我回了一句:是的,你说得对。然后默默离开。
这个人是典型的没摆正自己的位置,这种现象很容易发生在各种领导家保姆,司机身上。天天和有能力的人在一起,被有能力的人以礼相待,容易让自己产生一种“我也很有能力”的错觉。于是狐假虎威,仗势欺人。
三个月后,他又找到了我:你是不是做人声识别的?我们这里有个机会。
我:不是
他:那你上次怎么说你是人声识别?
我:我打错了,我是做雷声识别的。现在就特别雷。
坐标北美, 大厂recruiter。
归根结底,国内优秀码农太多,一年光是 985 毕业生就能把所有大中厂的应届需求填满。 剩下211以及其他高校的普通应届生只能喝汤。
而国内能给大 package 的一线公司并不多。 阿里腾讯字节这几个头部一线公司和候选人对话时95%的情况下估计都是很有底气的。
相比之下, 北美这边, 由于近年互联网大厂对全球互联网的统治地位, 本土的优秀码农是远远供不应求的。 在LinkedIn上面经常会出现一个厂的不同组同时和一个优秀候选人接触的情况。
平均薪酬疫情以后已经飙升了30%-40%,头部应届生$170k总包也不鲜见。就是这种情况下还是会出现大厂招不到人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 优秀的 “hot candidate" 是绝对不会忍受不平等待遇的。 毕竟一个候选人被几家大厂争抢的事情时有发生, 选择太多了。
总结,一些公司 hr 很“拽”,supply & demand 的失衡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记得几年前有一次阿里半夜十点半给我打电话,让我面试,我问什么时候,对方回答现在。我说可以改天吗,我要睡觉。
面试官明显没想到我睡这么“早”,楞了一下,然后强调了一下自己是蚂蚁金服,这边期权应该能给到不少。我说我不关心期权,我要睡觉,今天不行就算了吧。我觉得可能对方明显没想到怎么回应只能讪讪说好吧。
在所有的企业里面,明显我觉得阿里是最傲慢的。后来hr再给我打电话我一般都说贵司风水不好,除非搬家否则不去,蚂蚁也没有搬家,我也没有去阿里。倒是有朋友在蚂蚁上市前问我后不后悔,我还特装x用海子的话说了一句“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后来蚂蚁上市被叫停了,我也继续睡我的觉。果然爱睡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不匿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我对我自己说过的话负全责。
我还和阿里有过四次交集(最后一次是阿里高德):
第一幕
2011年(之前),那时候刚刚从上一家公司准备跳槽,还没有入职易智瑞,所以老同事推荐,我去试试当年的阿里。
第一轮技术面(电话,而且还是下班时间)的,聊的还行,结果没有两天,在我刚刚还在开一个会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HR面的电话,要求我现在立刻马上一定要和他交流,不能等,不能另约时间……结果当然是毫无疑问的挂掉了。
不过AL做得挺好的是,挂了我之后,还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说我不适合他们,并且祝我商祺(当然,到现在为止,我还不知道这个词是啥意思)
第二幕
时间到了2014年,有一次我在出差,然后AL的HR又给我打电话:
阿里的HR:你好,请问你是XX先生么?我们这里是阿里巴巴。我们在人才库里面发现了你以前的简历,请问你现在还想来 我们阿里巴巴么?
我:??我现在没有跳槽的打算。
阿里的HR:什么?我们是阿里,阿里!!你知道阿里么?
我:恩,我当然知道(……我要说,我特么跪着在听么),但是我现在不准备跳槽。
阿里的HR:我觉得你放弃这个机会挺可惜的,再见。啪……嘟嘟嘟嘟……
(好像说,我不放弃就一定能进去似的)
第三幕
时间又过去了几年,到了2016年,恩,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了。所以又一次打电话,这次来电显示上直接显示杭州阿里巴巴。
阿里的HR(存疑):你好,请问您是卢老师么……
我:(……特么你们是假AL吧,难道是诈骗?或者听说AL的HR外包了,语气不对……小心点没错)恩,我是,怎么?
阿里的HR(存疑):我们是杭州阿里巴巴,目前我们正在物色XX领域的相关技术专家,然后有同事推荐了您,我们想找你聊一聊。
我:哦……但是我现在不跳槽。
再见。啪……嘟嘟嘟嘟……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是三次主动沟通。
第四幕
2020年(也就是去年),阿里高德的某个不知道啥级别的领导,给我发了一封邀请邮件,内容大意是:我们是阿里高德,我们在网上看你写的文章不错,与我们的某些技术需求契合,特此想邀请你来我司面试——岗位:数据处理工程师……
我心里面:卧槽。。。我也不会(不擅长)数据处理啊(PS:你们还有其他的岗位么),然后我回了一个说明邮件,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身上没有他们所谓的“阿里的味道“,自然就进不去了,你觉得他们拽,是因为你没有这个味道。
勿杠——杠就是你赢了,我就是吃不到葡萄在说葡萄酸。
阿里HR拽不拽,得分人。
比如对阿里月饼们的叶敏,还不是开始把人辞退了,等风声过后,后来又灰溜溜的把人家请回来,价值观变得不太重要了。
比如对蒋凡,即使触碰到公司红线,还不是不能开除,还得供着,什么也不敢说,什么也不敢干。
主要是因为这两个人牛逼,牛逼,牛逼,HR也得吃蔫。
但是对待其他人,HR手里大权在握,别人又拿他没办法,只能看着HR拽个万儿八千的,干瞪眼。
职场就是这么的不公,没人人人平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