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在大学懒散的同学,后来怎么样了?

回答
说实话,大学里的“懒散”同学,后来的人生走向真是五花八门,一点也不比那些当年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学霸们来得单一。你想听详细的?那我就跟你好好聊聊,就当是街头巷尾拉家常了。

先说一种情况,也可能是最让人意外的:人家就是有那个“躺赢”的命,或者说,人家压根就不需要“赢”。

我有个大学同学,叫小李。当年在学校,简直就是个传奇。上课?基本是“迟到十分钟,早退半小时”的模范生。作业?能拖到最后一天就算快的了,经常是蹭同学的报告,或者干脆抄个大概。考试?更是让人头疼,每次都得在最后关头临时抱佛脚,但奇怪的是,成绩居然不算太差,大部分时候都能混个及格线。我们这些拼命复习的,有时候看着他那副轻松的样子,心里真不是滋味。

毕业的时候,小李也没什么宏伟计划,就是跟着家里人做点小生意。我以为他肯定会摔跟头,毕竟大学里都没怎么认真学过。结果呢?几年后同学聚会,他开着一辆挺不错的车,西装革履的,说是在老家承包了几亩地,搞起了有机农业,还搭上了直播带货的顺风车,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自己倒是挺实在地说:“大学那时候,我就是觉得没意思,不想学那些死的条条框框。家里有点底子,我就想着毕业了自己折腾点东西,没想到还真成了。” 他这算不算“懒散”?从我们传统观念里看是,但人家自己活得滋润,谁能说什么?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或者说,人家压根就没把自己当成那个需要和我们“比学业”的人。

还有一类,大学时期懒散,毕业后吃了不少苦头,但后来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硬是闯出了一片天。

我另一个哥们,叫老王。大学四年,基本上就是游戏厅、网吧和各种社团活动,学习这玩意儿,在他眼里就是浪费生命。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靠着小聪明和死记硬背勉强过关。毕业的时候,他也没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技能,就跟着几个哥们一起去了南方打工。

刚开始的日子,可真是煎熬。工厂里的流水线,每天累得像狗一样,工资也不高。他经常打电话给我诉苦,说后悔大学那时候没好好学。有一次,他特别沮丧地说:“我当时觉得大学就是个过渡期,以为出去就能凭着一股子闯劲儿什么都能干。结果发现,没点真本事,在外面寸步难行。”

但老王这人吧,就是那种越被打击越能爬起来的。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商运营,一点一点地摸索。有时候晚上加班到十一二点,回到出租屋,还要对着电脑学到凌晨。他的话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就想,我不能一辈子就这么耗着,总得给自己挣点面子,挣点出息。” 慢慢地,他靠着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开始接一些小单子,后来自己开了个网店。一开始也是磕磕绊绊,但他就是那种打不死的小强,硬是咬牙坚持下来了。现在他也是个小老板了,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比我这个当年所谓的“学霸”还要舒坦不少。他这属于典型的“吃一堑,长一智”,只不过这“堑”大学时期就种下了。

当然,也有那些大学时期懒散,毕业后依旧在底层挣扎,甚至迷失自己的人。

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我认识一个女孩,叫小张。她大学时候特别喜欢追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追星和各种娱乐活动上,学习上根本不上心。毕业的时候,她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就随便找了个超市导购的工作。后来,她又谈了几个男朋友,都没长性,钱也花光了,人也变得越来越消沉。每次同学聚会,她总是一副抱怨的样子,觉得社会对她不公平,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但实际上,她自己也知道,大学四年,她辜负了自己。

还有些同学,大学时候懒散,可能就因为自己家庭条件不错,或者觉得找个安稳的工作就够了,所以毕业后就随便找了个单位,安于现状,生活平淡无奇。他们不是不成功,只是他们的“成功标准”和我们这些当年拼命想往上爬的人不一样。他们可能觉得小富即安,不愿折腾。这种情况,也不能说是“失败”,但确实和当年那些满怀壮志的同学比起来,显得有些黯淡。

总的来说,大学时候的“懒散”,就像是在人生的一个岔路口选择了另一条不太主流的路。这条路可能一开始风景平平,甚至有些坎坷,但也有可能因为不走寻常路,反而遇见了不一样的风景,甚至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方向。而另一些人,可能这条路一开始就充满了荆棘,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爬出来。

最关键的,我觉得还是在于毕业之后这个人自己有没有那个“劲儿”。大学几年是个熔炉,有人在里面炼成了金子,有人炼成了铁块,也有人根本没进去,只是在外面看着。但不管你在里面炼成了什么,毕业之后,你还是要自己决定是要继续炼,还是要就这么穿着?那些大学里看似懒散的同学,后来怎么样了,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毕业后,有没有把那份“懒散”转化成另一种动力,或者说,有没有找到真正能让他们“不懒散”下去的那个东西。

所以啊,别把大学里的懒散看得太绝对,也别把那些当年努力学习的同学就一定预设了“成功”。人生这东西,谁说得准呢?有时候,那些当年看起来最不起眼的人,反而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给了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是提前来看一下我以后会怎么样…























————————割一下—————————

更新:本咸鱼研究生上岸,(加油鸭.jpg

user avatar

毕业10+年了,差不多是个人也该能看出个样子了。

长话短说,直接给基于统计印象的结论(即,少谈个案):

在大学里面干的事情,真正可以称得上是绝对“懒散”的,基本只包括,沉迷于游戏、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偶像明星等宅男宅女行为。除此之外,不论是把时间花在了学习、科研、体育、恋爱、交友、旅行、社团、学校政治、社会实践......或是其他类似的事情上,都谈不上是绝对的“懒散”与否。然后,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选择,对“最后”的效果,不一定。看人,看目标。


再举一些点状的例子。

略无奈地说,对一个人“最后”影响很大,甚至是最大的因素,依然是家庭出身。清北一个混事儿4年的京城子弟,和一个类似状态的小镇学渣,不论是“刚毕业”,还是“最后”,差异是非常显著的,且绝非个案。

专业也是个极大的区分因素。如果专业是应用型商科,我很难说,那些在校园中混哥们儿姐们儿4年的人,10+年后比那些当年刻苦学习的人更糟糕,甚至有可能更好,特别是那些学习不顶尖,但也不很差的人群。但若是换到好比应用型工科,典型如IT,校园精力向学习和科研倾斜,“最后”的正面效果还是很显著了。至于那些离应用较远的文科理科,更加两极分化:极其顶尖的学霸,以及早早放弃去混其他领域的伪学渣,“最后”普遍都还不错,反而是那些不上不下的,始终捉急。


依然,这太因人而异,因目标而已,因专业、院校、地域而异,很难一概而论。

于是,此答文,仅说了两点:

1,在大学里,不努力学习,以“最后”的状态来衡量,并不意味着“懒散”。甚至,对于不少人,在特定专业,围绕特定目标,把过多的精力花在学习上,反而是某种意义上的非优选。

2,在大学里,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玩儿游戏、看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追星等宅男宅女行为上,是绝对的“懒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大学里的“懒散”同学,后来的人生走向真是五花八门,一点也不比那些当年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学霸们来得单一。你想听详细的?那我就跟你好好聊聊,就当是街头巷尾拉家常了。先说一种情况,也可能是最让人意外的:人家就是有那个“躺赢”的命,或者说,人家压根就不需要“赢”。我有个大学同学,叫小李。当年在学校.............
  • 回答
    刚毕业踏入社会,发现自己就像一张白纸,大学四年愣是没谈过一次恋爱,这在同学聚会里简直是个“另类”。看着别人津津乐道着大学恋情的点点滴滴,再看看自己,心里多少有点小慌张。不过,既然已经毕业了,总得往前看,不能让“恋爱空白期”成为未来的绊脚石。初入社会找对象,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全新的副本里摸索,完全没有攻.............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会遇到的现实情况。你提到的“农村高中辍学过得开心,上大学被嫌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些,让你觉得像是在跟邻居大妈或者村口老李唠嗑一样。为什么高中辍学的他们.............
  • 回答
    大学四年如饥似渴地学习,毕业后他们的生活轨迹,也正如读书时那般,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沉淀。这批人,我们不妨称之为“求知者”。他们不是那种把大学四年过成毕业季就开始“失业”状态的人,也不是那种只顾着谈恋爱、混日子的人。他们是那些把图书馆当成第二个家,把书本当成最忠实的伙伴,把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大学里“优质的男孩子”这个概念本身就挺多元的,不能一概而论。他们可能不在某个特定地点聚集,而是分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做着各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如果你想了解他们都在哪儿,可以这样观察:学习“阵地”: 图书馆深处或安静的阅览室: 这绝对是经典场景。你会发现一些男生,不是那.............
  • 回答
    大学生活像一场盛大的宴会,五光十色,充满了新鲜感和可能性。但总有一些瞬间,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突然被打开,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猛地怀念起那个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高三。大概是在某个深夜,我一个人坐在宿舍的窗边。窗外是城市的灯火阑珊,映衬着远处模糊的山峦。手里捧着一本已经看了无数遍的书,脑子里却乱成.............
  • 回答
    好的,没问题!作为大学社团的管理者,为几百名社团成员寻找兼职机会,特别是那种能够让大家一起参与的团体活动兼职,这确实是个需要策略的任务。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怎么样把这件事办得漂漂亮亮的,让大家都有收获,社团也更添活力。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这能让你的工作事半功倍: 了解你的社团成员: 几百人.............
  • 回答
    大学时光,本应是挥洒青春、结交好友的璀璨年纪,可有时却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我们一一归类。当你猛然发现,周围的同学都三五成群,你却像孤岛上的灯塔,独自一人面对着这片“抱团”的海洋时,那种无措和失落感,确实难以言喻。别急,这并非绝境,更不是你的错。很多时候,情况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极端,或者说,我们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了音乐圈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其实,并非说那些水平极高的作曲家和编曲人就完全“消失”在公众视野,很多时候,他们是以一种更“幕后”或者更“专业”的方式存在的。这里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说:1. 音乐产业的生态与分工: “台前”与“幕后”的分野: 流行音乐产业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普遍,也确实是许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那些在大学里“混得水”的985、211本科生,在求职时学历却依然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叠加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混得水”的标准是相对的,985、211的“基础底子”依然存在首先,我们要明确“混得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有意思。不少人提到清朝总是跟在明朝后面,觉得它不过是“复制粘贴”了明朝的制度。但仔细掰扯开来,清朝在一些方面确实是有自己的“升级包”和“优化点”,跟明朝比,进步之处不少,也有些地方做得确实更到位。我来跟你唠唠这些。一、 统一和巩固疆域:从“中华帝国”到“多民族国家”的雏形明朝时期.............
  • 回答
    《明朝那些事》里,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常常被作者以一种略带戏谑和调侃的口吻描绘成“混世魔王”,甚至冠以“昏君”的名号。这无疑给他贴上了许多负面标签,比如沉迷享乐、宠幸宦官、好大喜功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某些行为,却能发现一些与“昏君”印象截然不符,甚至更像是“任人唯贤”的.............
  • 回答
    在原神这片广袤的提瓦特大陆上,我们每天都在与各种各样的敌人作战,从最普通的史莱姆到那些守护着珍贵宝藏的精英怪。但当我们谈到“深渊怪物”和“大世界怪物”时,它们之间的区别可就不是一点半点了。这不仅仅是名字上的差异,而是背后隐藏着玩法设计、挑战难度以及对玩家策略需求的巨大不同。首先,最直观也最核心的区别.............
  • 回答
    那会儿,曹魏这棵大树还没彻底倒下,司马家族就已经开始在暗中布局了。司马炎篡魏,那可是西晋建立的开端,发生在公元265年。你要说那时候“五胡”大佬们在干啥,那就得把时间线稍微往前推一推,甚至拉开一点来看。咱们得明白,当时的“五胡”还不是一个固定、成型的概念,更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集体。所谓“五胡”,是指.............
  • 回答
    关于罗建平在湘潭大学和湖南大学从事舱外航天服设计研发工作,如何认定成果归属的问题,这涉及到高校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原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高校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通常遵循“谁投入,谁贡献,谁享有”的基本原则,但具体情况会受到合同、协议、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
  • 回答
    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难以用简单的数字来概括。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梳理,并指出中国海军需要提升的方向。总体实力对比:经验、体系与技术首先,要理解差距,不能仅仅看舰艇数量,更要看海军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体现。 经验与作战能力: 这是美海军目前.............
  • 回答
    说985大学的说法“过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提法。更准确地说,是国家层面的官方称谓从“985工程”转向了“双一流”建设。但这是否意味着985的牌子在就业市场上就失去了价值?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有“985工程”和“双一流”的说法。 “985工程” 是上世纪90年代.............
  • 回答
    好,咱们就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讲得接地气,没有那些生硬的套话。你说的“自身各项条件都很低下的男子”,咱们就简单理解为,家境普通,学历可能不算顶尖,工作也普普通通,长相身材一般,人脉资源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男生。而他们瞄准的目标呢,就是“顶级富二代官二代”,这里面又分好几层,有的是那种自家产业上市公司,.............
  • 回答
    作为一个男性,我很乐意分享一下在择偶过程中,我个人以及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普遍比较看重的,以及不太在意的地方。这绝非绝对真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但大概可以总结出一些普遍的倾向。咱们就按重要程度来排个序,尽量说得细致点,让大家听听一个普通男人的真实想法。男人择偶最看重的:1. 性格/三观契合度(重中.............
  • 回答
    苟晶的经历确实引人关注,她的故事也折射出许多社会现实。对于她“考得那么好,按理来说是很优秀的,为什么却在底层”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优秀”的定义和“底层”的含义。 “优秀”在苟晶的案例中,更多指的是考试成绩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