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部通知「网游 22 点后不得为未成年人服务」,实施的难点是什么?

回答
教育部这个通知,说实话,出发点是好的,也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毕竟,看着自家孩子晚上不睡觉,眼睛盯着屏幕,影响学习、影响健康,家长们心里都急。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政策的出台,是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负责任的表现。

但要说怎么看待,这事儿就比较复杂了,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

积极的一面,我们得承认:

保护未成年人视力和睡眠: 这点是最直接的。长时间、高强度地盯着屏幕,尤其是在晚上,对视力肯定有影响。而且,过了晚上10点,孩子本该休息,如果还在玩游戏,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课精神也跟不上。
引导健康作息: 游戏确实容易让人沉迷,尤其是那些设计得非常吸引人的。限制了游戏时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建立更规律的生活习惯,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和现实生活中的活动上。
减轻家长负担: 很多家长对于如何监管孩子玩游戏这件事感到头疼,既怕管得太严影响父子/母女关系,又怕不管导致孩子过度沉迷。这个政策相当于给家长提供了一个“外援”,有了一个官方的依据来限制孩子。

但是,事情绝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刀切的政策,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实施层面的难点,那可真是不少。

要说实施的难点,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

一、 技术层面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账号实名制与规避: 现在很多游戏都要求实名认证,但你想想,孩子会不会用家长的身份证信息?或者找成年人代注册?更别说,有些孩子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成年人”账号。一旦账号信息不准确,或者被滥用,这个“22点禁令”就形同虚设。
跨平台、跨设备的问题: 很多游戏不仅在电脑上玩,还在手机、平板、主机上都有。这个通知是针对“网络游戏服务”,但具体执行起来,是所有平台都要一视同仁吗?如果孩子在手机上玩,而电脑上严格执行,孩子会不会就转移到手机上?而且,家长可能无法同时监管所有设备。
技术漏洞与绕过: 别小看现在的孩子,他们的“钻研”能力是很强的。有没有可能通过修改系统时间、使用VPN、破解游戏客户端等方式来绕过这个限制?虽然这些操作对普通孩子来说有难度,但总会有那么一部分孩子会去尝试。
游戏厂商的配合度: 通知是发给游戏厂商的,但厂商的利益点在哪里?如果他们发现限制会让玩家流失,会不会想办法“打擦边球”,或者技术上留有后门?当然,这是一种猜测,但也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

二、 监管与执行层面的“谁来管,怎么管”:

人力成本和效率: 要想让每个孩子晚上10点后都不能玩游戏,光靠游戏厂商自觉是不够的。教育部门、甚至公安部门是否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监督、抽查?这需要一个非常庞大且有效的监管体系,否则很容易变成“阳奉阴违”。
取证的难度: 如何证明一个孩子在22点后还在玩游戏?需要大量的截图、录屏或者技术手段来取证。如果只是家长举报,举证责任又在哪里?
责任的界定: 如果孩子偷偷玩,家长不知道,这算谁的责任?是孩子自己的责任?还是家长监管不力?游戏厂商有没有责任?这个界定起来会很麻烦。
“一刀切”与个体差异: 并非所有未成年人都需要被这样严格限制。有些孩子自控力强,学习成绩优秀,晚上适当玩一会儿游戏也是可以接受的放松方式。这个通知是“一刀切”,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可能会“误伤”一部分孩子。

三、 家庭教育与社会责任层面的“治标不治本”:

家庭教育的缺失: 玩游戏只是一个表现,背后可能是孩子缺乏兴趣、学习压力大、缺乏与人交流等问题。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即便禁了游戏,孩子也可能去找其他方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比如沉迷短视频、社交媒体,甚至其他更不健康的活动。
社会环境的影响: 游戏本身的设计理念,以及整个社会对“游戏”的看法,都影响着孩子。如果社会整体都认为玩游戏是“浪费时间”,那孩子自然会有压力。反之,如果周围的小伙伴都在玩,自己不玩反而成了“异类”,那么即使有规定,也难以抵挡从众心理。
“堵”不如“疏”的思考: 仅仅是“堵”住玩游戏的渠道,可能效果有限。更重要的是如何“疏导”孩子,引导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教会他们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这才是更根本的解决之道。
对游戏产业的影响: 游戏行业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对未成年人进行如此严格的限制,是否会对游戏公司的研发、运营、盈利模式产生影响?这也会带来连锁反应,需要更全面的考量。

总而言之, 教育部出台这个通知,表明了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这是一个积极信号。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难点,往往比政策本身更复杂。

我认为,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禁令,更需要的是 技术、法律、家庭、学校、社会 形成一个 协同共治 的体系。比如:

技术上 加强实名认证的真实性和账号监管,堵住技术漏洞。
法律上 明确各方责任,建立有效的监管和惩罚机制。
家庭方面 加强亲子沟通,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和消费观,培养多元化的兴趣。
学校方面 加强心理辅导和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扰。
社会方面 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引导社会价值观,减少不良信息的干扰。

单靠一个“22点禁令”,就像给一个有病的人只开了止痛药,解决了表面的痛苦,但没有触及病根。我们要的是一个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钉钉为什么不设个防沉迷系统?

user avatar

我每天6点30上学,每天晚自习下课22点10分。

我家距离学校5公里,因此我只要用60km/h的速度骑车上下学,我家就距离学校“只有5分钟路程”,还顺便能够强身健体。

我到家之后立刻就能躺在床上。每天22点20睡觉,6点20起床。我的睡眠质量特别好,只要躺在床上立刻就能睡着。这样我们每天都能睡8个小时,很好的保障了身体健康。

我的老师从不拖堂,留的作业丰富有趣味,并且90分钟之内就能全部写完。

在学校是不能使用手机的,这是为了我们的视力着想。我们的课余生活丰富,根本不需要其他的娱乐活动。我们的老师组织我们参加一些活动,同学们都能够交流的很融洽,并且各自发挥所长;每个人都在勤勤恳恳的干活,没有一个人摸鱼。

下课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到操场跑圈拉练,为了保持我们强健的体魄。

我们的生活如此的充实,怎么还会有时间玩游戏呢?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打游戏的都是坏孩子,我们怎么能当坏孩子呢?


今天放学,22点19到家。游戏是别想打了,好在知乎22点之后还能看。如上面所说,上学是不能用手机的,于是乎回家抽空看看。

一些读者细心的指出骑车60km/h非常不现实。其实呢这就是一句调侃啦,我骑着5公里差不多也要25分钟。我倒是希望我真的能骑这么快,这样我还能睡一个短暂的回笼觉赖会床,但很可惜并不能啊~(摊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